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256.第253章 歷史觀的爭鋒
  因為李贄吩咐了讓汪可受不要進屋,所以這麽一個大府尹以及所帶的隨從此時才會站在院子裡受冷風。

  王文龍走向廂房,還沒敲門房門卻直接打開,就見裡頭李贄已經換上一身嶄新的僧袍,他一見王文龍便主動拱手。

  “建陽來了。”

  王文龍也連忙回禮:“卓吾先生好。”

  李贄雖然狂傲,但是卻並非不講禮數之人,只不過他隻尊敬自己覺得應該尊敬的人物,至於那些個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想要得到李贄的尊敬對待,但李贄卻只會嗤之以鼻。

  李贄自己覺得研究盡了天下道理,已經很久沒有一本書能夠衝擊他的世界觀了,而王文龍帶來的物理學書籍卻成功做到。於是他覺得王文龍值得起自己這樣的對待。

  王文龍踏進門坎,又看看外邊的汪可受,對李贄說道:“卓吾先生,何不讓汪大府也進屋相談。”

  李贄搖頭道:“今日請建陽前來是為解我疑惑,汪以虛於易學之道並未如此深入,聽了多的,反而迷惘,並非我有意折辱於他。”

  汪可受在屋外也點點頭:“建陽先生自去,我正好在院中看看風景。”

  王文龍只能接受:“如此,卓吾先生請。”

  李贄也伸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兩人一起走入屋中,連毛文龍也留在外面,只有一個小和尚在屋內伺候些茶水。

  王文龍和李贄對面而坐,李贄指著面前糕點道:“這些都是京中文人送來的名點,京師人物華貴,諸般點心也自精美,雖然是北地點心,精致卻不輸江南,建陽先生請用。”

  “多謝。”

  小和尚給兩人倒了茶,李贄也轉入正題:“今日我想同建陽談史,這是我最近新寫的《續藏書》稿子,可以了解我之歷史觀大概內容。”

  王文龍拿起那書稿,翻了兩頁,點頭道:“卓吾先生的《藏書》我讀過,此本續藏書一看便知是先生文字。”

  李贄道:“讀過就好,不知建陽先生如何看我之歷史觀。”

  王文龍搖頭說:“在下淺見,先生之理論專為批駁理學,難免劍走偏鋒,如先生所言:‘前三代無論以後三代漢唐宋視野,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非哉?’,卻不是把漢唐宋三代中種種思想全都歸結於了儒家,小子難以認同。”

  李贄道:“自從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之後,孔子被神化,漢唐宋以來再沒有人敢於批駁孔子的學說,漢唐宋三代人以孔子所說之是非為是非,無人敢發表自己觀點,這豈不是‘無是非’了?”

  “這問題不是如此簡單,”王文龍說道:“漢唐宋以來,雖然以儒家學問為正統,但是思想上的流變卻十分複雜,我以為思想的本質是社會需求。”

  他解釋說:“漢末道教大興,五代十國以來佛教又大興,宋後理學漸漸出現,背後的思想演變,其實都是反映了當時不同的社會背景,這麽複雜的思想史,怎麽能夠通過一個儒家就概括了?”

  王文龍繼續說道:“這還不包括對外的思想交流,比如漢末時從胡人處傳入的交椅,唐代時引入的琵琶,宋朝時才漸漸流行的棉布,甚至隋唐以前都沒有科舉制度,所謂後三代,從漢至今,百姓衣食到社會制度都有如此大規模變革,這些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內容怎是一個是否迷信儒家學說就能概括的?”

  李贄笑道:“你說的種種都是食貨、制度,然而世上之思想才是主線,三代以來哪怕物質制度再多變化,但是獨尊儒術帶來的思想都是一樣,人之頭腦不變,無論穿棉衣麻衣,聽琵琶還是笛簫,卻不都還是那個人?又有什麽區別?”

  王文龍稍加思索,突然說道:“卓吾先生對於曹操的評價不錯?”

  李贄絲毫不掩蓋自己對曹操的欣賞,點頭說道:“曹孟德唯才是舉,能重用袁紹之處過來的將領,又能不追究張遼等人之問題,甚至用上袁紹處的謀士郭嘉以成大業,此人重視人才,唯有呂布因反覆無常而被他斬殺,雖然舉世皆非,但我卻以為他是真正智謀之名臣,比所謂節義之臣更得人喜愛。”

  王文龍點頭,緩緩道:“東漢末年大學生經常對國策不滿,動輒上書乾政,曹孟德上台之後的解決辦法就是廢太學,導致學問拘束於世家。”

  “初平元年,董卓亂國,鑄造劣錢,百姓不願使用,曹操上台之後解決辦法就是推行以物易物,導致民間商業更加凋敝。”

  “漢末土地兼並嚴重,農戶頗多揭竿而起者,曹孟德上台後所行兩種辦法:一則大加稅率,逼迫窮苦百姓無田可種,要不參軍,要不投靠更好管理的世家大族。二則實行錯役製,要求農民之家人必須到外地服役,人戶役戶各在一方,防止農民闔家叛逃。於是小農消亡,世家大族興起,錯役之法到東晉自己先廢了。這種種辦法難道也是智謀之法麽?”

  李贄聽了之後呆愣半晌,不禁詢問:“真有這樣的事情?”
    王文龍點點頭:“我以為先生所說的後三代無是非,其實只是修史的史官大多奉行儒家思想而已,但歷史是一種客觀存在,史官記載下來的也不過是反映當時歷史的一段史料而已。”

  他道:“今日有直斥理學虛偽之卓吾先生,難道漢唐宋時就沒有?若是沒有,那種種民間宗教也沒人信的了。”

  這年代可不像後世網絡時代,種種資訊動動手指就能查到,關於曹操所行所為的這許多記載都分布在各種古書之中,每本書籍都有自己的觀點傾向,多少還有些春秋筆法,哪怕是李贄在這年代也不能全部讀到。

  就比如王文龍所說的這些曹操所做的事情,大多數他都沒聽說過,對曹操的判斷也是基本根據有限史料中的內容進行的,其實資料來源十分狹隘。

  李贄點頭同意:“看來我也應該多找些古時雜文讀讀。”

  王文龍繼續說道:“我以為研究歷史應該綜合當時的史書、筆記、骨董,甚至是墓葬、遺址,真正去了解一個時代之風貌。歷史就是歷史,研究歷史應該要還原它的本源,世上還是有一定之定質,並非人人有自己的是非,只不過是這種定質,囿於我們研究的不夠深入,暫時難以找到而已。”

  李贄聞言卻是一下皺眉:“這卻入魔了,你怎知道自己研究的結果就是真實?”

  王文龍回答說:“正如同研究物理學之方法,可以找物證做檢驗。”

  李贄:“若是物證和你所研究出來的結果不相符呢?”

  王文龍:“那就說明我們的研究結果還有錯誤,便應該根據新出土的物證做相應修改。”

  李贄:“那你就還是不能確定你之研究是正確的。”

  王文龍搖頭說:“並非如此,世上一定存在一個絕對客觀正確的歷史,我們當然不敢說,自己研究考察出來歷史就絕對正確,但是起碼通過研究可以不斷逼近歷史的真相。”

  李贄笑道:“逼近真相就說明不是真相。”

  王文龍一愣,不禁也笑起來,他知道李贄所說這話多半是看了自己昨天送給的物理學和數學的科普書,把數學中無限的思想引用到辯論中來了。

  “人之是非無定質、無定論。”是李贄很重要的一條觀念,他覺得每個人對於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沒有一定的正確和錯誤。

  他因此極力反對儒家,把孔子對於事情的看法當做唯一正確的看法的行為,並且認為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根本不能推到別人身上。

  但王文龍卻知道這顯然不對,歷史觀當然是有正確的錯誤之分的。

  現在李贄隻面對理學家和他之間的爭執,或許這點還看得不清楚,但推演下去就會出問題。

  就拿後世中國歷史愛好者和韓國歷史愛好者之間的爭執來說,一些韓國人舉出種種說法表示過去整個中國都是韓國人的始祖“檀君”征服的土地,而中國人則說在那時代中國已經有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華夏文明。

  如果按李贄的說法,兩邊都有自己的證據,那就兩邊都算對,這問題沒有定論。

  可實際上韓國人能拿出的證據只不過是一本對應中國北宋時期才寫出來的《三國遺事》,以及更晚近的《檀君古記》,相比之下佐證中國人觀點能拿出的證據則有大量的古代遺址、文物、記錄,那自然是中國這邊的記載更接近真實歷史。

  但用李贄的思想去研究,這就只能變成和稀泥。

  但是是非無定質、無定論的想法已經是李贄思想之中的核心,李贄不可能放棄,兩邊討論半天,誰也不能說服誰。

  不過這不影響,兩人都對對方頗為讚賞。

  一番討論之後,兩人都十分盡興,李贄請王文龍留下來吃一頓齋飯,王文龍欣然答應,幾天之後李贄對前來聽講的學子說了王文龍的見解,然後便公然讚賞說道:“如今天下已非而是以是而非者極多,諸般言論蠱惑人心,能夠有燭照萬裡、縱論古今之見者,非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不可為。你等來聽我之講學算是見識其中一種論斷,若論世上何處還有此等能為者,福建王建陽也是一個。”

  “雖然我們見解不同,但是他之學問並不在我之下了,你們大可以去看看他的書籍,再聽聽他的見解,仔細思索。”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