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172.第171章 常州上疏
  第171章 常州上疏
  萬歷皇帝靜靜坐著,他沒有罵人,但是心中已經生出極大的逆反心理。

  良久之後,萬歷冷冷說道:“我給他們個答覆就是了,不就是奏折嗎?”

  說著萬歷就直接伸手去翻最下邊的折子。

  司禮監掌印太監上折子時都是仔細排過順序的,皇帝先看哪份再看哪份,都有很嚴謹的考慮。

  這一過程之中可操作性極大,比如秋季審核每年的問斬名單之時掌印太監可以把要審核處斬罪犯的名冊放到最下頭,如果皇帝一天圈閱不過來很可能連這罪犯名字都看不到,讓他逃過這一年的秋季問斬,能夠多活一年。

  萬歷皇帝知道田義很忠誠,每次都會按照實際情況將朝臣們議論的最熱烈的折子放在上面,不受多少支持的內容則排到下邊。

  “陛下,您這是……”田義見皇帝先去翻最下面的折子臉露驚訝,連忙勸說道:“此時朝議已然紛紛,若是貿然拿一份折子出去定然引得臣工不滿。”

  萬歷說道:“臣工們已經不滿了,我便是照著鳳陽巡撫的折子去做,難道情況就會更好?”

  “即使我把李三財的折子批了,下一次我足痛發作不能做事,田大伴猜他們會不會又圍著罵我?”

  田義默然。

  他比萬歷大了二十多歲,從小就在萬歷身邊陪伴,實際上對萬歷的感情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他也知道外朝臣工們對於萬歷十分苛刻,無論萬歷怎麽妥協都不會得到多少好話,甚至越妥協,萬歷活動的自由度就越小。

  理智上來說,田義覺得萬歷應該要為了國家好好做事,改掉自己的那些壞毛病,鞠躬盡瘁。

  但情感上說,田義也不希望萬歷拖著病體乾到死為止,最終還落不下什麽好名聲。

  良久之後,田義小聲說道:“奴婢懇請聖上中平以待,若是過激只怕適得其反。”

  他已經準備迎合萬歷的意思了,只是在心中祈禱萬歷不要做的太過分。

  萬歷笑著不說話,專心的從最後一本奏折往前看。

  之前十幾年的歷史已經證明萬歷皇帝搞臣子們的心態是有一手的。

  他畢竟是張居正訓練出來的好弟子,聰明絕頂,智謀頗多,朝臣們跟他鬥了快十年,還真佔不到多少好處。

  不是想讓他對於朝中的輿論產生反應嗎,那萬歷就只要找到一份口風有不同的奏疏,對之加以回應即可。

  如此一來作為皇帝,他回應了朝廷輿論,同時又將朝臣們想要他撤去礦監稅吏的事情避而不談。

  一方面讓朝臣們找不到他的錯處,另一方面也可以惡心一下朝中諸位大臣。

  不得不說,一個皇帝,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想著怎麽惡心自己的臣子上,這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夠奇葩的。

  翻著翻著,常州知府歐陽東鳳所呈常州諸生聯名上表的文章就被萬歷挑了出來。

  實在是很難不挑到這篇,因為王文龍的文章在一眾上奏文章之中視角分外清奇。

  王文龍寫這篇文章之時一方面是想向常州以及江南的士紳階級傳達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純粹就是為了應付東林黨的邀請。

  所以全篇王文龍只是稍稍提了一嘴稅監之事,很客觀的表示稅監的主要問題是影響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甚至王文龍並未反對太監們找大商人收稅,或者按照萬歷所說去收礦稅。

  這些文字對於皇帝的批評比起其他文章要弱不知多少,與此同時所提的三條建議內容又極具啟發性。

  這時的民間未免沒有這樣的聲音,但是一來很少像王文龍這樣系統性的,二來王文龍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起李三才之流那種牽強附會的神邏輯要強太多,自然更容易讓人接受。

  而此時萬歷讀到這篇文章便是頗為驚訝。

  首先的感受就是他驚訝的發現這文章居然沒有罵他。

  大臣們罵皇帝還要遮遮掩掩,但是諸生的程文因為不是朝廷官員所以往往更加肆無忌憚,哪怕惹皇上生氣了,總不能把一個府學的秀才全都抓起來?

  甚至因為自己就是民間百姓的身份,諸生還可以拿出一些自己親身所見的事情,來表明如今天下何等困苦,有理有據地罵人
  所以之前諸生的文章田義沒有擺到最上面,其實也對萬歷有好處,因為翻了幾篇之後,皇帝發現那裡頭罵的話比大臣們罵的可是難聽多了。

  而王文龍這篇文章當初在常州得到一些士紳支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同時符合商紳階級和皇家的利益,只不過是使得地主階級和與之伴生的儒家士大夫的地位有些尷尬,不能幫助東林黨等士大夫階級分化皇權,所以才被東林大佬捂了蓋子。

  而反映在萬歷這裡就是他發現這篇文章對於他還有對於礦監制度都比較溫和,雖然也有批評,但基本是有的放矢,並沒有把任何天下的錯誤都歸咎到他頭上。

  第一時間皇帝就對這篇文章有了好感。

  再接著看下去,就見王文龍文章之中另外的內容則是提出了三條建議:
  廣開言路,讓百姓的聲音可以進入朝廷,避免出現太監地方官盤剝地方而百姓無法發聲的情況,有利於商業發展;
    開放海外商業貿易,減少對於內陸普通商販的稅收;

  發行船引,增加國家財政,將財政壓力轉移到出海貿易上。

  萬歷看著王文龍的文章,越看越覺得前後邏輯通暢,似乎這政策之中的道理還真是挺有說服力。

  “這篇文章有些意思!”

  萬歷皇帝邊看邊暗暗點頭。

  他有下決心實行這三條政策嗎?當然沒有,萬歷不是傻瓜,他當了這麽久皇帝,也知道大明朝辦事的方法,這三條政策每一條都涉及大量的權利分散和利益流轉,想要實行一條沒有個幾年的忙碌都不太可能。

  他沒決心去做這樣艱苦的工作,但是他卻樂意於把這篇文章捧上高位,因為他已經找到搞事的抓手。

  田義驚訝的發現萬歷難得露出了笑容,悄悄瞄了一眼皇帝此時正拿著的文告,他瞬間就有不妙的感覺。

  這些文章他之前都已經是先瀏覽過一遍的,對於常州諸生呈上來的這三策記憶猶新。

  田義連忙說:“陛下,處理朝議需得謹慎呀。”

  萬歷笑著點頭:“朕自然曉得,田大伴,記朕口諭!”

  朝臣們不是要他聽意見嗎?他聽就是了!
  ……

  《旬報》報社。

  徐學聚臉帶笑容同時又有幾分為難的走到王文龍的桌前:“建陽,咱們《旬報》這個月的利潤算出來了,又比上個月高了五十兩。”

  王文龍笑著道:“報紙銷售的火熱,我們總不能故意控制吧。”

  徐學聚說道:“萬萬想不到,咱們布政使司衙門有一日居然因為錢財太多而頭疼。”

  《旬報》在福州已經發行到第四個月,正是報帳發了十一期,銷量慢慢攀升到每期一千三百份上下。

  這年頭的書籍一版也就印個兩三千冊,不好賣的書,足夠賣上半年才能消化得掉。

  對比之下就知道《旬報》的銷量數字多麽驚人了。

  這只因為《旬報》實在太有性價比,《旬報》現在已經發展到每期固定欄目就有三張十二個版面,內容包含:時事新聞、商業信息、小說雜談、文藝板塊、娛樂板塊。

  即使是沒有增加頁面的情況下,每張報紙至少也有三萬字,三張報紙就有十萬字。

  而這樣一份《旬報》售價是八十文錢,相當於普通人家兩三天的工資。

  別以為這價錢貴,其實這價錢相當合算。

  此時一部大部頭小說也就是五十到八十萬字的字數,而這樣一部書的售價至少二兩銀子,一部小說分成十幾冊,每冊也需要一百多文才能買到。

  而這樣的小說往往印刷質量堪憂,而且裡頭有大量的車軲轆套話,相比之下,《旬報》所選取的文章短小精乾,新奇有趣。

  王文龍還特意讓編輯部挑選符合各個文化層次人物的作品,其中不少兼具趣味性與易讀性。

  一切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這時市面上書籍的最大消費主力——大量只有低層次文化水平的小地主、小商人和市民階級。

  萬歷年間小說盛世“賣古書不如賣時文,賣時文不如賣小說”的局面就是由這些隻具備低層次文化水平的百姓創造的。

  他們看不懂經義學問,對太複雜的東西也沒有興趣,閱讀就是為了滿足旺盛的娛樂需求和想要了解外界的探索欲望。

  而《旬報》比起這時市面上售賣的大多數小說更容易吸引住這些讀者。

  《旬報》上面連載的武俠小說,市井小說,還有各種市井新聞都讓第一次接觸這種娛樂產品的此時百姓看得如癡如醉。

  一些來福州城做生意的商人,在街頭巷尾碰到賣報紙的,出於興趣買了一份,一讀之後就放不下來。

  一些進城趕集的富農和小地主也是在集市上買到報紙之後就看得津津有味。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