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重回80:我的文藝人生》169.第169章 168“大白話”不要!
  第169章 168“大白話”不要!
  “明華,我去一趟西電和西工大。”董墨自告奮勇:“我認識西工大宣傳部一個幹部,他負責他們學校的社團工作。”

  “董主編,那就辛苦你了。”

  “好了,大家分頭行事,注意要強調一點的是:所有投稿的作者必須在來信中注明是自己哪所大學幾幾屆哪個系的,免得有人冒充大學生,散會!”

  會後方明華就忙著張羅在《光明日報》刊登大學生詩歌征稿啟事,同時還不忘記給蘭大、廈大的中文系主任分別寫一封信,闡述自己的想法,請他們幫忙聯系本校的文學社團,鼓勵學生投稿。

  一時間,全國各地高校大學生的的詩稿如雪花般飛來。

  “方主編,這是你們詩歌組的稿件。”一樓編輯部收發室的小楊指著桌子上一大摞信封說道。

  方明華一看。

  臥槽!

  這麽多!
  簡直像個小山。

  “有麻袋嗎?我裝回去。”方明華說道。

  “沒有,平時哪有這麽多信?”小楊回答道,心裡卻忍不住胡吐槽。

  媽的。

  累死了。

  他的工作就是將全國各地的投稿進行逐一登記,並且分類:讀者來信歸讀者來信,投稿還要分成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小說評論、文學理論研討三大類,分別送給三個小組。

  最近詩歌組投稿暴增,忙的他不亦樂乎。

  方明華也沒說什麽,跑到門衛室找到張寶福要一根麻袋,小夥子聽說他要去裝稿件,二話沒說幫他找了一根還親自將一麻袋信件扛到三樓方明華的辦公室。

  今天又有事了。

  方明華看到這一大麻袋,苦笑了聲。

  自己造的孽啊。

  最近這段時間詩歌組的編輯都在加班加點審稿。

  還好《闖關東》已經交給《當代》等待安排發表,自己現在也沒啥事。

  方明華給自己泡了杯茶,從麻袋裡拿出一封封信件,拆開認真看起來。

  詩稿良莠不齊。

  有的確實非常優秀,但有的就非常差強人意。

  看看這首:

  《歌唱》

  我要歌唱在路邊哭泣的小孩
  不知是誰家的孩子
  臉蛋又肮髒又豐富
  哭起來全身都在動
  唉,你那麽小
  我一把就能把伱握在手中

  這也叫詩?!
  大白話啊。

  比後世的屎尿強點而已。

  方明華再一看作者,竟然是來重慶大學機電系一個叫尚中敏的學生寫的。

  哎呀
  這可不是無名之輩。

  方明華穿越前聽說這個人的名字。

  “非非詩派”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率先提出“口語詩”寫作,對五四以來的新詩特別是“朦朧詩”進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第三代”詩歌運動的主要批評家和理論家。

  口語詩,不就是大白話嗎?
  你可以對北島他們這一代的朦朧詩的缺陷——晦澀難懂、過於抽象、莫名其妙提出批評,但也不至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來大白話吧?
  哎.詩歌就是被你們這幫人玩壞的。

  方明華毫不客氣將這首詩PASS掉。

  就在這個時候,聽到敲門聲,只見趙暮春手裡拿著幾份稿件興衝衝走了進進來。

  “方主編,我重大的同學回信了,還同時寄來好幾篇詩歌,我覺得都非常好。”趙暮春一臉興奮。

  “我看看。”

  方明華接過詩稿,第一篇詩歌名字叫《鏡中》: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臥槽,真遇到牛人了。

  來自四川外國語學院的張棗!

  這哥們牛逼啊。
    八十年代初詩壇“巴蜀五君子”之一,(張棗、歐陽江河、柏樺、孫文波和翟永明),和燕京的“詩壇三劍客”叫板。

  特別是張棗,雖然流傳的詩並不多,但他的詩歌是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的完美結合,從詩歌的抒情源頭上繼承了“風、騷”傳統,並將這一傳統完美地展現在當下的語境中。

  譬如這首《鏡中》讀起來就非常美。

  “這首詩被錄用,作為重點推薦!”方明華立刻說道。

  嘿嘿
  如果再有類似張棗這樣的幾首優秀詩稿,這一期專號就算值了。

  方明華邊想繼續看詩稿,還有這首詩?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去看看凡高看看波特萊爾看看畢加索
  這首詩非常非常的憤青。

  作者:胡冬。

  來自川大。

  這也是個很有名氣的詩人。

  八十年代,高校詩人有兩大群體:一個是分布在燕京,另一個分布在四川重慶。

  “行,這幾首統統刊登!”方明華立刻做出決定。

  咱們大長安呢?有沒有優秀的詩歌?
  方明華想問問張顏倩,她那邊的情況怎麽樣了。

  “暮春,麻煩你把顏倩叫來,看她那邊收集的詩稿怎麽樣?”方明華說道。

  “好”

  很快,張顏倩就拿著幾份詩稿走了過來。

  “方主編,我去財院,有個韓東的老師給我一首詩。”張顏倩說道。

  方明華接過來一看。

  呵?
  寫大雁塔的:
  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什麽

  我們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風景

  然後再下來

  臥槽!

  這也是詩?

  後世那句“爛慫大雁塔,有啥看的?”這個梗是不是最初的源頭就在這裡?

  口語諧謔可以這麽說,但這是詩啊。

  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不至於這樣被糟蹋吧?
  “這首詩不能要,並不僅僅是作者是老師不符合這次專號要求。”方明華毫不猶豫拒絕。

  別人怎麽評價怎麽叫好我不管,我現在是《延河》副主編,這裡我說了算!
  其實,這個韓東還是很牛逼的。

  詩人、作家、導演,後來和賈樟柯合拍過電影。

  不過他的詩基本是都是大白話,方明華實在欣賞不來,雖然這哥們後來在南京創立了“他們文學社”,被認為是“第三代詩歌”的最主要代表。

  這下趙暮春和張顏倩都看出來了。

  現在大學生裡開始流行的“口語”詩,方明華通通不要!
  領導的想法就是下屬的意志,兩位乾將立刻按照她這思路開始重新審核所投的詩稿,並且放風出去。

  “各位同學,所謂的“口語詩”,我們可不要啊,我們方主編說那就是大白話!別糟蹋詩歌這個名頭了!”

  這句話不知道怎麽就傳到重慶大學的尚仲敏耳朵裡,小夥子一聽,怒了!

  老子不上課了!

  馬上趕到西京和這個龜兒子理論一番!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