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重回80:我的文藝人生》第29章 拜訪王濛(第二更,求票票求追讀)
  第29章 拜訪王濛(第二更,求票票求追讀)
  吃完晚飯,方明華提著網兜,裡面裝著狗頭棗還有蘋果——蘋果是自己買的,既然拜訪長輩,自己也不能空手去吧?
  王濛住在市作協的家屬樓,位於朝陽勁松路附近,方明華坐公交趕到附近,邊走邊打聽,終於找到這個小區。

  裡面是這個年代比較流行的紅磚樓房,方明華上了中間一棟樓的三樓,敲開了右邊的門。

  開門的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阿姨,戴著眼鏡一看就是知識分子,看樣子是王濛的妻子。

  “你是?”

  王濛的妻子姓崔,是燕京一所中學的老師,她看著門口站著的年輕人問道。

  “您好,我叫方明華,我是西京《延河》雜志社的職工,來燕京開會,受董墨主編的委托,來看望王主席。

  “哦董墨啊。”崔老師臉上露出微笑,熱情招呼方明華進屋,還說王濛過下就回來。

  方明華環視了房間。

  面積並不大,也就是五六十平米的樣子,房間家具也很樸素,唯一看上去比較時尚就是放在客廳裡那台十四英寸電視。

  坐在布沙發上,趕緊將往兜裡的狗頭棗和蘋果拿出來,說棗是幫董墨捎過來的,蘋果是自己買的。

  “小方同志,客氣什麽嘛。”崔老師笑著接過水果,又說道:“這董墨也是,每年都要捎些大棗給老王,知道他愛吃這個,這十幾年的老交情了,還這樣。”

  看來兩人關系相當不錯。

  “小方同志,你在雜志社做什麽工作?”崔老師邊削蘋果邊問道。

  “我是保衛科的,主要工作就是值守大門。”

  “看大門?”崔老師手裡的動作停下來,看著方明華有點驚訝:“領導派你來燕京開會?”

  “其實是我個人的事,是《當代》雜志社開詩歌研討會。”方明華就把事情經過簡單說了一遍。

  “哎呀真看不出來,伱竟然寫詩還獲獎?!崔老師嘖嘖稱讚。

  “就一首小詩。”方明華很謙虛。

  “那也不容易,能獲得《當代》雜志社舉辦的征文大獎,和北島他們並列,真不容易,難怪董墨這麽看重你。”

  崔老師的意思很明顯,如果不是這層關系,董墨也不會讓替他捎大棗過來,難道不會寄嗎?

  崔老師雖然是教物理的,但對文學也很感興趣,聽方明華也是個文學青年,立刻聊起文學來,兩人聊的挺愉快。

  沒過多久王濛回來了,邊換鞋,看到坐在沙發上的方明華和自己的妻子,笑著說道:

  “瑞芳,我在門外就聽到你和一個人聊文學聊的這麽熱烈,原來西京的小方同志過來了啊,今天下午,董墨還專門給我打了電話。”

  “王主席,您好。”方明華趕忙站起來。

  “坐,坐”王濛招呼著,又問道:“詩歌研討會結束了?有什麽心得體會?”

  “我覺得他們講的都挺好的,都很樂觀。”

  “哦?聽你這口氣,你比較悲觀?”

  “怎麽說呢?反正我個人沒有他們那麽樂觀。”方明華如實回答。
    “說說你的理由?”王濛身體向這邊傾了傾,一副認真的樣子。

  有些觀點方明華本來是在詩歌研討會上說的,但害怕引起軒然大波。現在王濛問這個問題,如果是別的作家他也不會說,但對方是王濛。

  文壇上少有的開明作家,也是未來開明領導。

  他想了想說道“王主席,您是學俄羅斯文學的,您一定聽過“白銀時代”這個論斷吧?”

  “聽過,是俄國學者尼·阿·奧楚普於1933年在巴黎出版的俄文雜志《數目》上發表的題為《白銀時代》的文章提出。”

  “他指的是區別於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巨匠創造出來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以勃洛克、別雷、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等作家為代表,他們總體的文學成就要遜於黃金時代,故被稱為“白銀時代”。”

  “王主席,您說的太正確了!”方明華拍了個小小的馬屁,接著又說道:
  “在我看來,二十世紀尤其上半葉的詩歌是人類歷史上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它衝破了國家種族和語言的邊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和與之相應的國際影響,正是在此意義上,才有所謂的國際詩歌。

  “這一詩歌的黃金時代,無疑和工業革命、“上帝之死”、革命與專製、兩次世界大戰、納粹集中營、大清洗、原子彈,即和人類歷史上最深重的黑暗有關。”

  “偉大的詩歌如同精神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聲透過歲月迷霧夠到我們。也許正是由於過度消耗,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詩歌在世界范圍內開始走下坡路。

  中產階級生活的平庸在扼殺想象力;消費主義帶來娛樂的同時毀滅激情……

  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經說過,二十世紀上半葉也是物理學的黃金時代,隨之是白銀時代。我估計再後面是廢銅爛鐵的時代。”

  “而我們中國經歷過那個特殊時期,從七十年代末開始詩歌進入狂飆,現在以北島、顧城、舒婷為代表一大批優秀詩人湧現,我認為中國詩歌進入他的黃金時代。”

  “聽你這麽說,後面即將進入白銀時代嘍?”王濛反問道。

  “對,黃金時代雖然絢爛,但終將會落幕,隨著社會文化、經濟,尤其是經濟的發展,我認為,詩人們的創作趨勢將變得和有所不同。”

  “主要是哪方面?”

  “第一:詩歌中將容納更加複雜的社會經驗,反崇高,反理想將逐漸代替現在的崇高,偉大、理想的宣揚。“

  “第二:詩歌向著個人的經驗感受收縮,更加趨向個人化、生活化、口語化
  方明華侃侃而談,王濛越聽臉色越嚴肅。

  等他講完,就問道:“小方,這些觀點你在研討會上說了嗎?”

  “沒有。”方明華搖搖頭。

  “這就對嘍,你如果你在公開場合下說,會引起軒然大波的,還有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王濛的話意味深長。

  方明華當然明白。

  對方可不是普通作家,世事洞察,政治敏銳性相當高。

  “小方啊,你對詩歌如此悲觀,那你將來還寫詩嗎?”王濛又問道。

  “與寫詩相比,我更喜歡寫小說。”

   感謝書友20210922090221445、書友20170123080526052、書友130708225236248、開心就好11、書友20220510003732283投的月票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