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好萊塢的香瓜人》第16章 媒體關注
  第16章 媒體關注
  沒有保羅·柯林斯的干擾,小吉伯特得以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式剪輯影片。

  他滿懷信心,覺得自己剪輯的這版影片,會得到環球影業的青睞。

  此時在外面,因為斯皮爾伯格監製這部影片,加上又是鯊魚電影等因素的疊加,使得這部《鯊灘》居然還擁有一定的關注度。

  幾家媒體都報道了《鯊灘》拍攝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趣事,小吉伯特愚蠢狂妄囂張的形象自然也被媒體宣揚出去。

  這其中,有部分是環球影業放的煙幕彈,想要引起公眾對這部電影的關注。

  “在《鯊灘》的拍攝過程中,據有關人士透露,年僅二十一歲的導演小吉伯特·蘭德裡尼獨斷專行,狂妄自大。

  環球影業正在考慮風險評估,決定不發行這部電影。”—《洛杉磯城市報》。

  “作為一個新人導演,小吉伯特·蘭德裡尼充滿了叛逆的基因,插手電影公司剪輯權,並且為此大吵特吵。

  雖然這是年輕人的態度,但電影可不是用態度就能解決的工作。

  《鯊灘》這部電影前景堪憂,或不能在院線上映。”—《聖莫妮卡早報》。

  “據悉,目前環球影業已經決定把小吉伯特和剪輯師分開,兩人分別剪輯一版,環球影業要看看誰的效果更好在做決定。”—《伯班克老實人報》。

  小吉伯特看到報紙上反覆提起他的名字,很開心。雖然都不是什麽好名聲,但那又有什麽關系。

  三十年後那幫流量明星們,不都是先黑紅起來,然後在通過某個事情一朝洗白嘛!

  只要《鯊灘》上映取得成功,所有不好的名聲,批評謾罵聲,都會換成讚揚和吹捧的聲音。

  媒體的尿性,幾十年來都是一個樣,小吉伯特太了解了。

  只可惜,在洛杉磯的《洛杉磯時報》,《時代》雜志,《名利場》等最頂尖的媒體都沒有參與報道。

  要不然,小吉伯特的壞名聲就不止局限在洛杉磯和附近地區了,可能會傳遍整個美國。

  不過做人要知足,這些二三線的地方媒體報道,也算為小吉伯特提升了一點名氣。

  反倒是保羅·柯林斯看到報道氣得要死,報道是批評了小吉伯特沒錯,但沒提他的名字啊!
  只是用一個剪輯師作為稱呼,誰知道他是誰啊!

  但沒辦法,媒體又不是他能控制的。除非肯花錢去買通媒體,否則就眼睜睜看著小吉伯特挨罵,他沒有任何收益。

  1991年的傳媒資訊手段還是相當有限的,就是電視媒體和報紙這類媒體。

  如果有網絡媒體,比如推特什麽的,這時候保羅·柯林斯完全可以發推特說那個剪輯師就是自己。

  可惜互聯網現在都不怎麽發達,更不用說推特了。

  小吉伯特也不是湯姆·克魯斯,媒體對他的敵人沒興趣,就是單純想罵兩句而已。

  於是,倒霉的保羅·柯林斯被忽略了,只能默默的在剪輯室剪輯影片。

  如果靠近了,還可以聽見保羅·柯林斯在怒罵:“你才該去聖費爾南多谷拍戲呢,你們全家都該去聖費爾南多谷拍戲……”

  不用說,這肯定是在罵小吉伯特,看來保羅·柯林斯還是沒能原諒小吉伯特。

  還別說,小吉伯特這素質,去聖費爾南多谷絕對很受歡迎,只不過他本人肯定是不想去的。

  不過這媒體的報道,也讓部分普通影迷關注到,原來有一部斯皮爾伯格監製的鯊魚電影正在製作。

  這一下子,這期待感,瞬間就上來了。

  1975年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大白鯊》,以九百萬美元的製片成本,換取了4.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影片一舉成為當時的全球票房冠軍,也是影史第一,直到兩年後才被《星球大戰》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大白鯊》原本是打算在1974年聖誕節檔期上映的,後來推遲到1975年夏天。

  那時候發行方當心影片票房會慘敗,但沒想到最終拿到了如此之高的票房。
    也是從《大白鯊》開始,暑期檔逐漸成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檔期。

  所以你甚至可以說斯皮爾伯格是北美暑期檔的開創者,那可是1975年啊,可想而知這其中的含金量有多高。

  這之後,斯皮爾伯格不斷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票房神話,但對斯皮爾伯格的影迷來說,《大白鯊》始終有著難以替代的地位。

  而這部由斯皮爾伯格監製的《鯊灘》,就成為這種懷舊的替代者。

  如同之前小吉伯特說過那樣,《鯊灘》從某種方面來說,可以稱之為《大白鯊》的精神續作。

  打著斯皮爾伯格的旗號固然好,但現在環球影業內部決定,還是要先看過成片之後,再決定發行策略。

  畢竟小吉伯特加格溫妮絲·帕特洛的陣容,怎麽看都不像是能大賣的樣子。

  環球內部對這部影片的輕視,除了小吉伯特過於年輕不值得信任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格溫妮絲·帕特洛。

  很簡單,因為格溫妮絲·帕特洛是一個女演員。

  在九十年代的好萊塢,女演員的地位遠不如男演員。

  這個時候女演員大多數都是作為一個花瓶的角色,除非專門的女性電影,衝獎的獨立電影才有可能把女演員作為第一主角。

  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1979年經典科幻電影《異形》的第一主角就是西格尼·韋弗。

  或者是走傻大姐路線的茱莉亞·羅伯茨,演一些愛情片,喜劇片,成為全美甜心。

  但那是西格尼·韋弗和茱莉·亞羅伯茨,格溫妮絲·帕特洛也就一個斯皮爾伯格教女的身份,拿什麽和這兩位好萊塢頂級女星做對比。

  這也是為什麽保羅·柯林斯會把剪輯的重點放在格溫妮絲·帕特洛的身材上的原因。

  在部分環球內部人士看來,這部《鯊灘》除了鯊魚,也就格溫妮絲·帕特洛的身材有看點了,俗稱賣肉影片。

  如果不是為了斯皮爾伯格和《侏羅紀公園》,環球影業是絕對不會投資發行這部電影的。

  不過現在說什麽都晚了,錢都掏了,影片也拍好了。這時候就算不看好,該做的工作還是要做的。

  作為影片製片人的多默·布雷克很關注影片的後期製作情況,他分別去看過保羅·柯林斯和小吉伯特兩人剪輯的版本。

  保羅·柯林斯那邊和多默·布雷克預想的一樣,就是很平常的一部影片,有驚險刺激的劇情,但總體四平八穩。

  但小吉伯特那邊的剪輯,出乎多默·布雷克的預料。

  首先,小吉伯特大量縮短了影片時長,正片內容不過81分鍾,就算加上片尾字幕也不到85分鍾。

  一部正常的電影,通常有九十分鍾的內容,也就是一個半小時。

  為了影片盡可能講完故事,所有影片都默契的在增加時長,120分鍾以上的電影都已經屢見不鮮了。

  但小吉伯特卻反其道而行之,這讓多默·布雷克很驚訝。

  對此,小吉伯特的解釋是:“為了盡可能的調動觀眾的情緒,讓他們一分鍾都不能歇,我刪去了大量沒有意義的空鏡。

  緊湊的節奏,是調動觀眾情緒的法寶之一。”

  多默·布雷克默然無語,他看過保羅·柯林斯剪輯的版本,老實說,小吉伯特這版比保羅·柯林斯優秀得多。

  難道,真的有人天生就是電影天才?
  多默·布雷克覺得自己好像見識到了另外一個斯皮爾伯格的崛起,這個想法一出來,趕緊被他甩掉了。

  太誇張了,他不敢想。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