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在1977》216.第216章 調整計劃
  第216章 調整計劃
  全大隊的人都在為春耕忙碌,陳凡卻清閑下來。

  由於農忙,獸醫站的周站長提前給他們舉行畢業考試,頒發了“鄉村獸醫證書”,陳凡、楊志軍和李正群三人都正式成為大隊部的獸醫統籌工。

  其中陳凡拿廣播員和獸醫員兩份工分,美滋滋。

  楊志軍和李正群兩人分工合作,一個駐場、一個外出,共同管理大隊部的獸醫棚。各個小隊上也有自己的合格獸醫,只是沒有證而已,他們只需要找大隊部要一點常用醫藥和器材,就可以處理一般的傷病牲口,都不用往大隊部送。

  所以獸醫方面根本就不需要陳凡費心,白拿一份獸醫工分,也不枉費他培養出這麽多人。

  當然大隊部也不虧,多了這麽多獸醫,回頭就可以跟其他大隊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怎麽交換利益。還有獸醫站,公社裡多了三名合格獸醫,不僅以後工作更清閑,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幾乎方方面面都得了好處,這一份工分,陳凡自然拿得心安理得,也沒有人會眼紅。

  學習班暫時解散,連張翠娥也沒時間來找他。

  只有晚上回知青點,稍微指點一下薑麗麗的學習就好,至於黃鶯她們三個,還在跟著薑麗麗學習初中階段的知識,等她們開始學高中課程,薑麗麗也應該學有所成,正好無縫銜接。

  不過陳凡重點教的是理科,她們也就只能跟著學理科,沒有選擇文科的余地。

  如此一來,陳凡就空出來很多時間,於是他準備寫點文章練練手。

  在寫作這方面,最開始的時候,他還想著模仿“傷痕文學”的套路,寫點矯情的東西,那玩意兒正好對知青的胃口,應該可以大賣。

  可是左思右想,甚至過年的時候試著寫了一段,然後果斷將稿紙丟進炭爐,放棄了這個想法。

  沒辦法,性格是天生的,讓他寫這種東西,確實寫不來。

  如果為了賺錢,他還不如去寫武俠呢,武俠小說也能爆火啊,而且套路還簡單。

  基本上都是“開局遭遇滅門獨剩一人,恰逢高人搭救(一般是天下第一、二、三高手),苦修十年,出江湖復仇。復仇的過程自然並不順利,但是沒關系,有奇遇在前面等著,不是掉到懸崖底下得到武功秘籍,就是遇到瀕死的高人臨終傳功,又或者江湖美女連人帶寶藏一起送。等將所有的好處都拿到手,最後終於報得大仇,攜N美加無數金銀財寶退隱江湖。”

  就照著這個套路寫,絕對比傷痕文學賣得還火。

  而且傷痕文學也隻火了那幾年,幾年之後,就算真受過傷的也看膩了,紛紛轉而投向《知音》的懷抱,何況沒受過傷的。

  論生命力,比武俠小說差遠了。

  所以計劃調整,陳凡當即拋棄了傷痕文學。但是寫武俠的最佳時機又還沒到,他便決定先寫點“鄉土文學”,看看能不能養個筆名出來。

  這樣等過幾年恢復文聯和作協,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打入進去。

  要知道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加入作協,凡是公開發表過作品的都可以,所以那裡面的大佬可不少。

  無論是哪一級的作協,都能撬動無數資源,只要他加入進去,跟那些人打好關系,這些資源就能為他所用,之後再換個馬甲轉戰“通俗文學”市場賺錢,就可以一帆風順。

  計劃通!
  這下以後應該不用再調整了吧?!

  有了計劃就要執行,本來他還在想素材,正好,前幾天發放稻種的情景,給了陳凡不少靈感,這不就是一篇典型的“鄉土文章”嗎?!
  國家推廣新技術,基層的生產大隊社員們不理解、不信任,但是在經過大隊部領導的談心、勸說之後,為了完成上級公社下達的任務,還是堅決執行。最後新稻種獲得大豐收,社員們的臉上也笑開了花,紛紛讚揚公社和上級的英明領導,完美地展現了“學大寨”精神。

  看看,多好的套……素材!
  雖然現在還沒有豐收,但是不妨礙陳凡篤定可以豐收、先寫文章嘛。

  反正一個月的育苗期,兩三個月的生長期,最晚農歷5月底,就能看到豐收的景象。

  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寫一部幾萬字的中篇小說,不緊不慢,剛剛好。
    ……

  這天下午,上午的廣播結束,現在不用教學、不用去公社獸醫站,陳凡便收拾好小說大綱,騎著馬兒回家。

  盡管外套裡面還穿著棉背心,但和煦的春風吹拂在臉上,讓人感覺十分舒服,正應了那句詩,“春風得意馬蹄疾”。

  農忙時節,村子裡都沒有什麽人,只有一群小娃娃在嬉笑玩鬧,稍大一點的都在幫助家裡乾活兒。

  可不僅限於洗衣煮飯的家務活,打豬草、煮豬食、準備大人的午飯、喂豬、挖野菜、砍柴、趕雞趕鴨等等,這些都是這個時代農村“大孩子”最平常的勞作生活。

  陳凡騎著馬,慢慢從大大小小的孩子身邊走過,出了5隊邊上那片樹林。

  到了“村道”上,他也沒有策馬狂奔,而是打量起遠方的田野。

  一塊塊不規則的水田分布在大地上,冬天乾枯的稻田裡,不知何時竟然積了厚厚的一層水,就很神奇。

  遠處的稻田裡,有村民扶著犁,揮舞著竹鞭,駕著牛犁地,大塊大塊的黑色泥土被翻起來,然後一遍遍的被犁成爛泥。

  “深耕加一寸,等於一層糞”,這些稻田深處的淤泥營養質比表層的更豐富,有利於稻谷的生長,所以社員們會不辭辛苦地一遍遍地翻耕。

  在翻整好的稻田裡,女社員們小心翼翼地提著裝滿稻種的籃子,將稻種撒進已經耕好的秧田裡面。

  秧田又與一般的水田不同,是在上好的水田裡面,通過施肥、平整,將稻田裡的田泥堆高、推平,形成一塊塊的小方塊,或者是一壟壟的直條狀,在泥土表面只有很薄的一層淺水,為稻種提供水分,這種小方塊就是“苗床”。

  在苗床上撒完種子之後,然後再在上面撒一層厚厚的稻殼,這是為了防止夜晚氣溫降低或倒春寒,給種子保暖,同時也能緩慢提供一點點養分。

  聽說在東北的黑土平原上,已經普及了塑料薄膜保溫,撒上種子之後,只需要拉一塊薄膜蓋上,就可以等種子發芽,不用撒稻殼這麽麻煩。

  但是現在塑料薄膜還是稀缺產品,價格也不便宜,精打細算的生產隊便沒有去買那種東西,依然采用傳統的育秧方式。

  耕作的人們遠遠地看見陳凡騎著馬走過,都笑呵呵地跟他揮手打招呼。

  “陳老師下班啦。”

  陳凡也笑著回應,“下班了。今天播了多少啦?”

  “播了一大半囉,再有兩天就能播完。”

  “我們早就把秧田準備好了,就等種子過來,種子一到,就可以播上。”

  “稻田還可以慢慢整,秧田可耽誤不得。”

  “育苗一個月,稻田慢慢耕,等到谷雨後啊,秧苗長得差不多,就可以插秧囉。”

  水稻播種有直播、插秧、拋秧這幾種方式,南湖公社普遍采用的是插秧法,先用秧田培育秧苗,等秧苗長到一尺左右,便將秧苗拔出來,按照一定的間距移植到水田中,這個移植過程,就是常說的插秧。

  “直播法”則是直接將稻種撒在水田裡,一直等到稻谷成熟就可以收獲。“拋秧”和插秧有點類似,卻不是靠人一顆顆的栽種,而是用拋灑的方式,將秧苗丟到水田裡面,比較適合人少地多的地方,而且水田不能太大。

  東一言西一語,也不知道是誰在說話,也不在意是說給誰聽,陳凡騎著馬,滿臉微笑地從稻田中間慢慢走過,不時回應兩聲,很快就到了知青點。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