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過河卒》第一百五十四章 投名狀
  張月鹿帶人來到了王家大宅之前,身後的靈官立刻將王家大宅給圍了。

  王家大宅當然佔地不小,可架不住張月鹿帶的人多,薑大真人已經接掌了靈官隊伍,自然不缺靈官。

  如今的王家大宅中卻是沒有一個正經主人,王儋清去了獅子城,王教鶴和王教鷹正在參加臨時議事,只剩下王教雁在府中,無奈如今的王教雁見不得光。

  張月鹿站定腳步,一名靈官上前叩門:“開門!開門!”

  門房當然早就聽到了外面的動靜,根本不敢出面,只能縮在裡面。

  宰相門前七品官不假,也要看什麽時候,面對有求於“宰相”之人,門房自然能夠拿大,可面對明顯是來找麻煩的“欽差”,門房就不敢出頭了。

  說白了,狗仗人勢。

  王教雁此時就在正堂裡,距離正門並不遠,可以清晰聽到院門的敲擊聲音,下意識地站起身來,又緩緩地坐下了。

  王教雁如何不知道現在的局勢,南洋聯合貿易公司完了,涉案之人要麽死了,要麽跑了,要麽就是身陷囹圄,現在終於輪到了她。

  她如何也沒有想到,就在齊玄素來到婆羅洲後,不僅局勢變化之快出人意料之外,變化的速度之快也是出人意料,幾乎是轉眼之間就惡化到了如此地步。

  “姑奶奶,是、是嶺南道府的張次席親自來了。”管家跌跌撞撞地跑了進來。

  大虞國處處以小中原自居,自然也行中原習俗。

  前朝宮內宦官宮人提及皇帝,對歷代先帝,均以年號相稱,比如太祖皇帝,就稱呼為“太祖老爺”,宣宗皇帝就稱呼“宣廟老爺”。而對當今皇帝,則稱為“萬歲爺”或者“皇爺”。後來諸王也被如此相稱,也就是“王爺”的由來,再後來又有國公爺、國舅爺、相爺等稱呼。

  到了尋常人家,家主被稱為老爺,長一輩就是老太爺,底下的按照序齒依次是大少爺、二少爺、三少爺,或者直接省卻一個“少”字,直接稱呼大爺、二爺、三爺。女子則被稱呼為太太和奶奶,如太太、老太太、姑奶奶、少奶奶。

  總而言之,男子的稱呼以“爺”為主,女子的稱呼以“奶奶”和“太太”為主。女子稱呼丈夫常常是一個“爺”字。

  道門上位之後,將這類習俗視作儒門糟粕,一律禁止,皇帝稱陛下,諸王稱殿下,全面廢止“爺”和“奶”的稱呼。只是南洋這邊,似乎是個法外之地,各種糟粕保留得十分完整,不僅男女關系混亂,而且主奴思想同樣嚴重,甚至公然信奉佛門。說得官話一點,對太上道祖的信仰動搖,道門的平等理念蕩然無存。

  說得難聽些,哪怕是天師之尊,張家人在私底下也只是稱呼一聲“老爺子”,一字之差,就與老爺沒什麽關系,反而有些“老頭子”的意思。沒人敢稱呼“老太爺”,而且必須是私底下。張月鹿更是稱呼“阿翁”,可見道門中人多少有點忌諱“老爺”這個稱呼,甚至發展到在公開場合有些忌諱“爺”字。爺娘,爺娘,“爺”就是“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儒門的君臣父子。

  王家卻是公然稱呼王教鶴為大老爺,稱呼王教鷹為二老爺,稱呼王教雁為姑奶奶。

  從這一點上來說,王家多少有些“取死之道”。

  當然,這只是微不足道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王家犯了改換門庭的大忌。

  無論是道門,還是朝廷,都忌諱隨意切換立場。

  一個人,什麽出身,由誰提拔,屬於什麽派系,大家都清清楚楚,從來沒有什麽無根之水,更沒有孤魂野鬼,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主張也是如此,主戰派就是主戰派,不能今天主戰,明天又主和。

  背後牽扯的是一個“信”字,人無信不立。

  比如說主戰派,現在就是打不過,必須韜光養晦,主戰派可以暫時下台,蟄伏起來,等到打得過的時候再上台。不能因為打不過就成了主和派。

  沒有絕對的真理,卻有絕對的立場。

  改換門庭也是如此,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兩面派、投機派不討喜,絕大多數時候,也不存在什麽左右橫跳,每一次改換門庭都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而且少不了投名狀。

  就拿齊玄素來說,他是全真道出身,由東華真人提拔,屬於東華真人的嫡系,如果齊玄素現在要投奔清微真人,那他算是完了,東華真人這邊不會放過他,清微真人也不敢收他。因為你敢背叛東華真人,自然也敢背叛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除非是東華真人不仁在先,逼得你不得不改換門庭,除此之外,還要繳納一份投名狀,比如說對東華真人反戈一擊,徹底劃清界限。

  王家動了改換門庭的心思,是因為王家預感到全真道打算對自己動手,也可以說兩者陷入到互相猜疑的境地之中,全真道懷疑王家有二心,王家懷疑全真道要除掉自己於是有了二心。這個理由勉強說得過去。所以太平道表現得很猶豫,沒有明確拒絕,也沒有直接答應下來。
    關鍵是投名狀。

  王家最開始選擇的投名狀是齊玄素。

  當時的齊玄素已經初露崢嶸,儼然是道門第四秀,而且與李家有些矛盾衝突。於是王家想要借著王儋清的由頭把齊玄素這個全真道嫡系搞掉,算是給太平道繳納了投名狀。

  只是王家沒有想到,齊玄素和張月鹿的事情進展如此之快,使得天師插手了,一場本該讓齊玄素陷入泥潭的風波就這麽煙消雲散,不僅齊玄素沒事,反而把王家暴露了。如此一來,投名狀沒有繳納成功,還得罪了齊玄素和齊玄素背後的七娘,也引起了全真道的警惕,決心動手。

  太平道沒有收到滿意的投名狀,自然不肯庇護王家。

  接下來就是鳳麟洲戰事爆發,三道矛盾緩和,齊玄素與李家的關系也有所改善。太平道無暇他顧,全真道趁機動手,把齊玄素派到婆羅洲。

  這才有了齊玄素新仇舊恨一起清算,要將王家連根拔起。

  這就是派系鬥爭的殘酷。

  所以王教鶴才說自己走錯一步導致滿盤皆輸。

  權力場就好像一個大漩渦,只要進入其中,哪有那麽容易抽身?立場站隊,派系路線,當你搭上一條線的時候,你的朋友和敵人也就確定了,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

  槍挑一條線,棍掃一大片。

  假如說東華真人出了事情,由東華真人一手提拔起來的齊玄素,不管無辜還是有辜,能夠幸免嗎?齊玄素可是享受了“嫡長子”的待遇,就該盡到“嫡長子”的責任,為父報仇,所以要動東華真人就必須連帶著將齊玄素斬草除根。

  這其中的邏輯就像抄家滅族,男人必須死,尤其是成年的男丁,當家人和下代家主是肯定活不了的,女眷反而可能保住小命。

  不是齊玄素非要認一個父親,而是在外人看來,兩人就是這樣的關系,別管齊玄素自己怎麽想的,在別人看來,你不給東華真人報仇,就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是不可信、不可交的小人。朋友和敵人都瞧不起你。

  有人說慈航真人對待齊玄素的態度遠不如東華真人,這也在情理之中,嶽母能與父親相比嗎?慈航真人的親女兒是張月鹿,對待張月鹿,慈航真人可是大方得很,“六字光明咒劍”都給了。

  其實王家也做了一些掙扎,李天貞來到南洋,也許就是與王家溝通的。不過太平道內部出現了分歧,以清微真人為首的一派打算放棄王家這個不守規矩的投機派,再加上李天貞意氣用事,被齊玄素抓住痛腳,導致清微真人在太平道內部的分歧中佔據上風,最終使得太平道徹底放棄王家。

  至於齊玄素是什麽時候察覺到太平道內部分歧的?最早是因為張拘全的事情,陸玉書的主動示好則讓他更為肯定這個猜測。

  這便是大派系裡又有小派系。

  李長歌、李朱玉、李天貞、李命煌不是一條心,張月鹿、白英瓊、張文月不是一條心,齊玄素和姚裴也很難說是一條心。

  什麽時候能夠輕易改換門庭?舊規則已經毀滅而新規則還未建立的時候,天下共逐鹿,城頭變幻大王旗,這等環境是十分寬松的,容得下改換門庭。

  玄聖重建道門的過程中,就將大量敵人收歸麾下,比如東皇、上官祖師、顏祖師等人,都曾或多或少與玄聖為敵,最終全都浩瀚奔流歸大海,並沒有人指責批判他們。

  所以必須注意,當時的環境與現在的環境不同了,當時能做的事情,不意味著現在還能做。

  《左傳》上說:“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齊玄素是東華真人重用的人,哪一天大樹傾倒,齊玄素終要跟著東華真人同落。

  當然,小殷、陳劍仇等人又與齊玄素息息相關。

  在齊玄素跌落塵埃的那一天,他們也會隨著齊玄素一起走向會滅亡。
——
  PS:看到現在的朋友都知道,每一卷的最後幾十章,都會為下一卷鋪墊,比如第二卷末尾開始涉及江南大案,帝京卷的末尾開始通過邸報鋪墊海外部分。
本卷馬上進入尾聲,這一章和前面講述齊玄素與東華真人關系的那章,都與本卷的內容關系不大,不過與下一卷的關系很大,下一卷,齊玄素就要回到玉京,應該會解開七娘的秘密,比如七娘為什麽選中齊玄素,也可能涉及到新大陸和西道門,還有東華真人和地師等等,不過卷名還沒想好,有沒有好的提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