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卷飛全家後我躺平了》77.第77章 一些前世舊瓜(二)
  第77章 一些前世舊瓜(二)
  海礁一臉無語地看著妹妹:“我怎麽會知道?我連太后是哪一天死的都不記得!”

  海棠笑嘻嘻地挽著他的手臂哄他:“哥哥在錦衣衛幹了這麽多年,還跟神鞭張三這種消息靈通的人交好,多少會聽到些風聲吧?你就好好想一想嘛。”

  她見海礁皺眉,便又繼續勸說:“這事兒挺重要的。哥哥不是很想搭上陶嶽陶大人嗎?你還指望他能提前發力,阻止孫閣老再風光下去呢。可爺爺和表叔公眼下都是指望周家庇護,才能安然無恙了許多年。如果想跟陶大人拉近關系,咱們就得留心周家的想法,總不能還沒攀上陶大人,就先把周家這個靠山給得罪了吧?可他們兩家要是能和解,聯起手來,又有聖眷又有兵權,就不是孫閣老輕易能對付得了的。而陶大人與周家之間最大的矛盾,估計就在追封陶慧太嬪這件事上了。我當然要打聽清楚,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呀?”

  妹妹這話倒是說得有理。

  海礁還真的認真回憶了起來。

  重生回來之後,他為了自己將來能過好,順利救下恩人,仕途前程還能一帆風順,可沒少回憶上輩子經歷過、聽說過的事,好從中尋找能為自己所用的情報。錦衣衛麾下的那些熟人,自然是他最大的情報來源之一,正有助於他了解未來二十年的官場動向。經過將近一年的回憶與整理,他心裡基本有數了,如今稍一回想,就憶起了曾經經歷過的一件事。

  他師父有一回抓住了錦衣衛要的人,帶著他和師兄一塊兒將人押送去了詔獄,恰好在那裡遇上了熟人,便相約一道去附近的酒樓用餐。

  那熟人據說是宮裡出來的內監,是刑求高手,在周太后去世前得了恩典被放出皇宮。只是他孤身一人,無處可去,錦衣衛裡有人知道他的本事,便重金請了他入詔獄坐鎮。

  當時是海礁的師兄在雅間裡侍候兩位長輩,海礁站在門邊負責送菜送酒,所以他只聽到了那位“辛爺爺”與自家師父的部分對話:“……常貴妃看著是個體面人,紀王也聰明,沒想到常家竟是這等家風,底子果然不乾淨,怪不得太后娘娘生前厭惡他家,總想著要抓他家的把柄,還遷怒到了陶慧太嬪身上。也不知孝明太子之死是否與他家有關系……”

  海棠聽得雙眼圓睜:“這句話……是啥意思?常貴妃是誰?紀王是誰?孝明太子又是誰?”

  海礁便解釋道:“常貴妃是先帝的貴妃,她生的兒子封了紀王。孝明太子則是周太后的親生兒子,很早就死了。”

  先帝末年諸皇子奪嫡,爭鬥得十分激烈。最早死的就是正宮周皇后嫡出的孝明太子。他死之後,呼聲最高的是寵妃常貴妃所生的紀王,但同時還有另一位張德妃所生的安王聖眷在身,其他皇子也時不時有個出彩表現,搏得先帝歡心,很難說哪位皇子更佔上風。

  德光皇帝那時候只是個不起眼的皇子,根本就不被有心爭儲的兄弟們放在眼裡。他能勝出,是因為認了嫡母周皇后為母,並在對方支持下立了功勞,才會搶在兄弟們前面入主東宮。

  不久之後先帝就駕崩了,新太子在周太后與周家支持下繼位登基。諸皇子就算原本打算將新太子拉下馬來,也來不及操作,只能認命。

  周太后與常貴妃一向不和,還懷疑她與自己兒子的死有關,堅決反對紀王立儲。可她剛執掌大權,沒來得及抓人審問,常貴妃就乾脆利落地殉了先帝,而且還是當著宗親、百官與誥命們的面,哭著述說了自己的深情與不舍後,服毒自盡的。周太后不但沒辦法問罪於她,還要為她風光大葬。紀王也因為哭靈時太過悲傷當眾暈了過去,事後大病一場,在公眾面前贏得了孝順的美名。周太后與新繼位的德光皇帝礙於物議,根本沒辦法對他做什麽。

  紀王養病期間很利索地解散了自己的班底,連紀王妃的祖父被新君清洗出朝堂也坐視不理。他不插手朝政,拿著先帝賞賜與常貴妃留下來的大筆財富,安心在王府裡關起門來過小日子,養了一幫清客,每天討論些詩詞歌賦、風花雪月。他如此老實,堪稱宗室典范。皇帝不但不能報復他,逢年過節還要加恩封賞,以示自己的仁愛友悌。
    海礁道:“紀王風風光光幾十年,比皇帝老兒還命長呢!常家雖然不得志,但除了一個能乾的子侄被貶官以外,也沒受什麽大罪,在京中名聲還可以,家底也厚。若不是辛爺爺提起,我還真不知道他家底子不乾淨。也不知他們到底幹了什麽壞事,常貴妃若是真與孝明太子之死有關,就怪不得太后一直怨恨她了。”

  海棠問:“可這事兒跟陶慧太嬪有什麽關系?”

  海礁回答:“說不上有多深的關系。據說陶慧太嬪死得早,死前不放心身邊的宮人,就把人薦給了常貴妃。這當中有個宮人後來成了常貴妃的心腹,常給她出謀劃策。若說常貴妃害過孝明太子,這宮人有可能就是幫凶。正巧孝明太子前腳死了,後腳這宮人就暴斃,太后疑心她是被滅了口,便遷怒到薦人的陶慧太嬪身上。”這是辛爺爺親口說的話。

  但周太后能接受陶慧太嬪的兒子為養子,還把人送上了皇位,估計這遷怒也是有限的。她不能接受皇帝追封生母,恐怕更多的是為太后之位的尊榮考慮吧?
  海棠好奇:“常貴妃殉了先帝,沒辦法回答太后的疑問,那她的宮人呢?太后難道不能審問她們嗎?”

  海礁搖頭:“常貴妃死後,她的心腹幾乎都殉主了,太后根本沒處問去。”

  太后憋屈,皇帝也很憋屈。太后教養使然,不會報復無辜之人。皇帝只能拿常家小小出了口氣。

  不過常家只是小角色,關鍵的還是紀王。

  德光皇帝拿這個富貴悠閑的兄弟沒辦法,心裡憋屈得久了,也想要報復一把。前些年四皇子自請出繼宗室的時候,他便以紀王無子為由,將兒子過繼給了對方,正好把對方的豐厚身家搶入囊中。

  其實紀王不是無子,他只是沒有嫡子罷了,庶子庶女卻不少。可皇帝非要拿他沒有嫡子為由說事兒,他也無可奈何,只能歡天喜地地接了四皇子到家中,第二天就上書請封世子了。

  海礁告訴妹妹:“就是這個紀王世子,後來總是鬧著要還宗,甚至與孫家勾結在了一起。若非如此,八皇子早就立儲了!如今皇帝老兒膝下就只有這一個獨苗苗,不立他為儲君,還能立誰?當年是四皇子自個兒鬧著要出繼的,如今又想要回宮做太子了,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若不是有他在,孫閣老早就沒了依仗,又怎麽可能再風光十來年?!”

  這又是海棠沒想到的了。

  她忙問:“這是怎麽回事呀?皇帝兒子那麽少,怎麽還有人鬧著要出繼?這麽‘孝順’的兒子,皇帝沒罰他,竟然還給他找了個有錢的爹?!”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