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第229章 維內托一號
  第229章 維內托一號

  肖岡田不太明白謝廖夫的意思,H1的維護費用都要2000萬了,也就是說發射系統不到1000萬?這怎麽可能?

  謝廖夫打開自己的X16筆記本,直接把支持觸屏的屏幕壓到180度開合角,打開電子圖版。

  “你看,如果我們造一架無人的H1,不載人,將艙內溫度限制提高到最大閾值60度,減輕的重量夠不夠裝下十噸載荷,能不能把維護費用壓低到2000萬以下?”

  “那當然沒問題,無論20度還是60度的溫度對設備來說都沒有區別,這樣的話……我覺得1600萬做一次維護肯定夠了,隔熱層肯定大幅簡化了。”

  謝廖夫:“那麽,就是發射方式的問題的了,你聽說過MAKS計劃嗎?”

  肖岡田:“MAKS……馬克斯,不,我想起來了,用安225發射航天飛機?”

  謝廖夫:“在我死之前,聯盟就在研究能夠便宜且方便地把小型航天飛機或者空天飛機發射進入太空的計劃,那個時候還沒有MAKS,是米格設計局提出的‘螺旋’計劃。

  他們打算製造米格105,一種小型空天戰鬥機,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製造的高超音速載機背負飛到5馬赫左右釋放,自行飛入太空,跟你們的騰雲計劃差不多。

  後來在80年代,安225誕生後,閃電設計局通過好幾個計劃設想後推出了MAKS。”

  MAKS空天飛機計劃,是上個世紀聯盟推動的一個空天飛機項目。

  計劃的核心是使用安225載機,將MAKS小型空天飛機和200多噸的燃料罐組合體運到10000米以上高度,達到一定速度後將組合體釋放。

  然後MAKS航天飛機尾部的兩台能提供275噸推力的發動機啟動,一路推著組合體直達近地軌道,之後拋棄燃料罐。

  整個發射過程安225載機起飛花不了什麽錢,裝200多噸燃料的罐子也要不了什麽錢,航天飛機可回收,也只有維護費用。

  謝廖夫:“H1比MAKS更大,但這沒關系,安1250機背載重可以有500噸,搭配300噸重的燃料罐就夠了,至於發動機必須使用高比衝的氫氧發動機,就H240吧,放大一點做一台H300,一萬米高空以110%功率輸出,330噸推力肯定有。

  安1250起飛一次才多少錢?一次性燃料罐加上燃料最貴,可能要1200萬左右,所以整個發射系統3000萬是能壓下來的,並且它的過載絕對夠低,3G左右,比用新遠五號甲發射更低。”

  肖岡田隨機在網上找到了一些當年MAKS計劃對外披露的一些信息,很快就驗證了謝廖夫的說法。

  “那麽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製造或者改造一架無人H1以及設計燃料罐,這比等待H2M完成要簡單太多了。”

  謝廖夫:“是的,基地裡什麽都有,給我1個月的時間我就能完成設計,整個計劃也花不了什麽錢。這個計劃唯一的缺點是燃料罐不能複用和液氫燃料有點貴,但只有兩百多噸,預算可以控制。”

  “那我們去找總裁……”

  “不”謝廖夫擺擺手,“10億以下的項目,我自己決定,三個月時間,我們努努力,12月的時候讓我們的MAKS飛上太空,C級基地剛剛有空余產能,就讓他們來吧。”

  ……

  “藍劍航天發射了第一枚液氧煤油可複用火箭青龍二號,據悉,青龍二號的回收LEO運力達到了20噸,目前對外商業報價5700萬美元起。

  這是我國中小型民營航天企業的一次巨大成功……”

  8月23日,青龍二號火箭在九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成功回收。
    這是國內除了新遠公司以外民營航天企業製造的最大火箭,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火箭。

  起飛推力870噸的中大型火箭,7台液氧煤油發動機,可回收,怎麽聽著有點熟悉?

  除了7台K120取代9台梅林1D發動機,青龍二號可以說就是plus版的獵鷹9號,外觀看上去都一模一樣!
  而且作為光杆火箭,青龍二號一樣可以發展CBC構型的“重型青龍”,不回收的最大LEO運力就達到了81噸,妥妥的超重型火箭了。

  重型獵鷹需要不回收才能達到的60噸運力,重型青龍回收就能做到。

  而且和獵鷹9不一樣,青龍二號首飛即回收成功,完美複刻了新遠當初成功的步伐,讓投資人心中大定,不那麽急著馬上推動藍劍航天上市了。

  在許多人歡呼鼓舞民營航天崛起時也有人發現了問題:
  回收系統,買的;發動機,買的;就箭體是自己造,這怎麽有點像各大手機廠商?
  關鍵部件買回來自己組合,製造高技術含量的火箭,這能算自己研發嗎?
  當然算,而且大家很樂意。

  青龍二號3.5億元的國內報價馬上就接到了單子:航天局準備年底進行天舟二號,上面已經決定了就用青龍二號。

  如果老是用新遠的火箭顯得有點那啥,但要是雨露均沾那麽航發委就可以出面說是蹄質改革,優化產業結構,精簡航天局任務了。

  而且3.5億對航天局來說真不貴,比不能複用的火箭便宜多了。

  畢竟長七那離譜的CCBCC構型,9台K120還要整體回收,載荷系數確實低的可憐,但是航天局沒停,打算繼續下去,而且即將首飛。

  而且長征七號的成本的複用成本才1.5億多一點,該省還是要省。

  青龍二號火箭現在也足夠便宜,剛好填補一下空擋也挺好。

  國內的其他民營企業也被青龍二號的成功給予了很大信心,也認為這種模式可以繼續下去,快速提高自己的火箭發射成功率。

  這同時也深刻影響到了國外的航天界。

  8月24日,歐空局內一個平平無奇的常務會議上,意帶利代表巴迪斯語出驚人:

  “各位,我覺得阿麗亞娜火箭沒必要繼續發展下去了。”

  此話一出,最激動的髪國代表安托萬噌地一下跳了起來,直指著巴迪斯的鼻子怒罵:

  “阿麗亞娜5是歐洲重型火箭最後的榮光!沒有它,歐空局就沒有自己的重型火箭!伱是要斷絕歐洲的宇航學嗎?”

  巴迪斯不緊不慢:“阿麗亞娜5的發射費用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諸位,新遠二號的國際發射報價才1.3億美元,不能回收的火箭不值一文,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回收的新一代火箭。”

  帶嚶代表:“如果要發展新一代可複用級別的重型火箭,恐怕帶嚶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對於帶嚶提前帥鍋的行為各國已經習慣了,巴迪斯只是翻了翻白眼,然後正聲道:
  “意帶利有自己的重型火箭‘維內托1號’,它能在複用的同時將30噸載荷運往軌道,並且每次發射只需要2億美元,是阿麗亞娜的十分之一!”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