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千禧大導演》201.第200章 萬事開頭難,拍科幻電影更難
  第200章 萬事開頭難,拍科幻電影更難
  三百萬都能拍出《瘋狂的石頭》了,吳淵一人給五百萬還是很寬裕的。

  吳淵選的這六個導演,他們投遞的劇本都是都市背景的電影,劇情大多都只是圍繞著兩三個人展開。

  只要不找什麽大牌演員,拍起來還是很省錢的。

  光影時代目前就是吳淵的一言堂,他決定了的事情,公司上下立馬就會執行下去。

  第二天,這六位導演就收到了邀請,邀請他們來光影時代的總部做面試。

  當然不可能這上下嘴皮一碰,錢就給出去了。

  四位吳淵知道的導演不談,那兩位發掘出來的遺珠,吳淵總得看看他們的導演基本功如何吧。

  劇本寫得好可不代表導演水平就一定好。

  反過來,導演水平好,但不會寫劇本的也一抓一大把。

  還是要親自見一見人,看一看他以往拍攝的素材畫面,再和他們聊一聊電影藝術,才能大概有個底。

  只是對這六位導演來說,能親自見到吳淵,絕對是他們人生中最難得的一次體驗了。

  這種“大人物”,哪怕是圈內人也是久仰大名,難見一面的。

  薛曉露和程爾這種吳淵的師哥師姐,還能以平常心的態度和吳淵交流,和他探討一下自己的電影拍攝理念,鏡頭語言風格。

  但像李睿君、韓嚴、李陽、劉美川這種年紀和吳淵相仿或者比他還小的青年導演,在面對吳淵的時候就真的是非常拘謹了。

  不過再拘謹,他們也還是能很有條理的向吳淵闡述自己的拍攝風格和理念,並且拿出他們之前拍攝過的素材作品給他掌眼。

  還好,沒有出現畢志飛式的導演,不管是剛畢業的李陽、劉美川,還是李睿君、韓嚴,雖然都還有些稚嫩,但導演水平也處於及格線之上。

  新人導演嘛,能夠有個及格以上的水平就可以了,喂一兩部電影培養培養,差不多就能夠成為一位還不錯的導演了。

  前提是要有好劇本給他們試手。

  寧昊在拍《瘋狂的石頭》之前,不也拍了《香火》《綠草地》兩部練手之作。

  像吳淵這種處女作就起飛的導演,屈指可數。

  他這個開掛有了20年執導經驗的不算,上一位處女作就起飛的導演叫陳凱戈。

  吳淵親自將六人都面試了一遍後,還算是滿意,這才將三千萬的扶持資金批給了他們。

  至此,他們便可以去組建劇組,準備拍攝了。

  當然,這六部光影時代投資扶持拍攝的電影,製片人肯定是光影時代派人負責,緊盯著導演用錢,確保這六個導演不會中飽私囊。

  這就和當年吳淵拍《彗星來的那一夜》,被中影派的製片人監督一樣。

  而電影拍出來之後,版權以及上映後的票房盈利(如果有的話),都將會歸光影時代,導演們是分不到啥錢的,只有一份保底工資。

  這條件可比當時韓董投吳淵的時候狠多了。

  然而這才是圈內常態,新人導演基本是不可能分到電影利潤的。

  要知道,能拉到投資將自己想拍的電影拍出來,這些沒機會獨立執導的導演,就已經熱淚盈眶了。

  也就只有利潤全都給投資方,投資方才敢在你這個新人導演身上下賭注啊!

  至於對這些新人導演不公平?

  一毛錢都沒花,就能將電影拍出來,他們已經很開心了好不好。

  只要這部電影能打出名氣,獲獎或者拿到好票房,那他們的前途將會一片光明,怎麽可能還會缺錢呢?
  要是這電影沒拍好,投資方虧了個血本無歸,他們也沒啥損失.
  誰承擔風險,誰獲得利益嘛,很公平的一件事。

  對吳淵而言,這三千萬砸出去,六部電影裡能有兩部電影賺錢,他就能偷著樂了。

  就算錢全虧進去,他也有心理準備,看的非常開。

  將這第一期的扶持導演都安排好後,吳淵也就不再將心思放在他們身上了。

  最終他們能不能拍出好的作品,得看他們自己的努力。

  至於他本人,自然是忙活著對他來說更加重要的事情。

  在抽空去看了下兩個新房樓盤的建造情況後,吳淵就重新將生活重心,放回到了工作上。

  對他而言,他的工作自然就是拍電影了。

  《地心引力》的前期籌備,已經不能再拖了。

  這部電影的製作周期,將會是吳淵目前拍過的電影裡最長的一部,也有可能在未來也會是最長的。

  因為從2006年3月開始籌備,到2008年6-7月上映,這中間足足需要耗時兩年多!
  需要這麽長的製作周期才能製作處這部電影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內根本沒有製作這種科幻電影的先例。
    一切都是無跡可尋的,別說什麽工業化了,就連原始的手工流水線都沒有。

  所有電影裡需要出鏡的道具,都要找美工師來負責出畫稿,然後再找工廠定做。

  美工師在舊時的好來塢,被稱為藝術指導。

  但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這個職位變成了影片背後的所有藝術部門的頭頭。

  在好來塢,一部科幻或者奇幻、魔幻大片,是必然會有一個龐大的美工團隊支撐的。

  藝術指導的負責人,是需要與導演以及攝影師,共同把握整部影片在畫面上的具體體現形式的。

  換句話說,一部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好不好,藝術指導和導演、攝影師三方各承擔了三分之一的作用。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職位,在目前內地的電影行業是空缺的。

  國內的劇組當然有美工團隊,但沒有專門搞科幻、魔幻、奇幻設計的美工團隊,只有做歷史電影方面的美工團隊。

  怎麽去給《地心引力》找來一支好來塢級別的科幻電影美工團隊,就是吳淵目前需要搞定的事情。

  他親自來到了國家航天局,從航天局這邊邀請了幾位年輕的專家作為藝術指導。

  然後,他又靠自己的人脈關系,從《加勒比海盜2》的美工團隊裡,請了幾位有過科幻電影布景經驗的美工師。

  最後,則是大量的從國內的一些美術院校,邀請年輕的畢業生來填充基礎組員,勉強拉起了一支團隊。

  這隻團隊由航天局的專家提供華夏、國際空間站的內景基礎參考資料,再由好來塢請來的美工師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構建出近未來的,更符合電影畫面審美的模板樣本。

  然後,從國內美院聘請來的普通團隊成員,再將其畫成一張張拆解開的設計圖。

  有了一個個零部件的設計圖,吳淵才能拿去找一些與航天局有合作的工廠,製造出仿真的零部件。

  是的,毫不客氣的說,吳淵到時候可以宣傳自己電影的搭景是“軍工”級別的!

  最後,吳淵那支在《加勒比海盜》劇組進修過的道具組、布景組,再用這些零部件於懷柔影視基地的攝影棚內,搭建出幾個空間站的內景。

  公司的特效部門,則根據美工團隊提供的概念設計圖,製作太空外景的各種CG建模。

  值得慶幸,吳淵選擇拍攝的是《地心引力》,不是《流浪地球》。

  與《流浪地球》那龐大的工程量相比,《地心引力》只有幾個空間站室內的景需要還原搭建,室外的空間站外景和太空環境,全都要用特效CG畫面代替。

  要是像《流浪地球》那樣,要搭建地下城、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等建築,怕是他用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完成從美工設計到各種景建成。

  沒辦法,現在國內能勝任這種藝術指導、美工畫師以及模型師的專業人才還是太少了。

  《流浪地球》在前期籌備之前,就做了3000張的概念設計,後面又跟進了8000張。

  花了4年時間、做了11000張設計圖,才完成了拍攝前的電影世界設計和實景搭建。

  相比較之下,吳淵的《地心引力》,估計只需要一兩千張概念設計圖。

  即便如此,吳淵保守估計,光是畫好這些設計圖,他組建的這支美工團隊,就要花費半年時間。

  這還沒算上公司特效團隊做外景、太空CG建模的時間。

  然後再搭景,演員再進行一些航天員的訓練,年底《地心引力》能開機都算快的了,就算拖到明年才開機,吳淵也不感到奇怪。

  這就是從零開始籌備一個科幻大片劇組的困難之處,萬事開頭難嘛。

  就這,《地心引力》還只是科幻大片裡,在布景設計,CG建模方面最簡單的一類。

  這部電影既沒有機甲,也沒有光劍,更沒有宏偉的太空戰艦和超現實的未來城市。

  有且只有幾個小小的空間站而已。

  而這也是目前國內電影產業能做到的極限了。

  你讓吳淵現在去做《變形金剛》《流浪地球》《環太平洋》這種科幻大片,就算有劇本在手,他也真的沒辦法靠國內的電影產業做出來
  這已經超出了一個導演的能力范圍,衡量的是導演背後支撐的電影工業能力和電影產業水準。

  但《地心引力》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吳淵鬥志滿滿的帶領著劇組的美工團隊、藝術指導,便一頭扎進了光影時代樓上的特效部門,每天都和團隊成員泡在工作室裡,討論著《地心引力》的概念設計……

  時間跟不要錢似的,一眨眼就過去了一個月。

  直到張國榕的來訪,才將胡子拉碴的吳淵,從工作室裡揪了出來。

  回樂壇玩了一年多的張導,終於又想起來自己已經轉行做導演了,該拍新片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