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星辰大遠航》第248章 摩拳擦掌
  第248章 氣態行星之探索
  天琴號作為旗艦,按照往常管理,應該跟居住飛船一起停在遠軌道上的,不過這一次卻不一樣,它率領著三百艘湖級戰艦組成一支戰艦分隊,跟著第一批工程類飛船、科研類飛船一起,來到了岩質行星同步軌道上。

  人類文明已然是二級文明,但是像湖級戰艦和工程類飛船、科研類飛船這種,卻依舊不會直接突入星球內部。

  因為科研類飛船並非小飛船,它是猶如天琴號那般大的飛船,只不過裡邊以各種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為主,所以叫科研類飛船。

  工程類飛船同理。

  龐大的飛船並不適合直接登陸,原因就是太大了,個頭大質量大,一旦陷入行星引力井,雖然不至於跑不出來,但也十分費勁,甚至還會因為引力不均勻問題而造成結構破壞,完全沒有必要。

  像天琴號這樣的大船,自然也不會登陸。

  它們只是作為太空平台使用。

  登陸的,是專門的登陸艇、登陸艦。

  正在岩質行星這邊忙著準備探測與登陸事宜的時候,遠在氣態行星那一頭的分艦隊,也開始了針對氣態行星的探索。

  一艘工廠型飛船與一艘科研飛船首先來到氣態行星軌道上,接著就是向氣態行星放出特別為氣態行星環境生產的探測器。

  現在人類的探測器已經與地球時代有著天壤之別。

  說是探測器,它其實是沒有小翅膀一樣的太陽能板,外觀上更不是如同人造衛星一樣的簡陋模樣,而是一艘小飛船。

  “牛博士,參數都沒問題,可以改變探測器軌道,進行氣體行星探索任務了。”科研飛船中,一位工作人員正在認真工作。

  說著,它就拿起自己面前一個看起來如同VR眼睛一樣的東西罩在頭上。

  這東西,是遠程連接控制系統。

  帶上之後,工作人員的視角就會被切換到探測器攝像頭上,嗯.或者說攝像頭變成了他的眼睛。

  在本次探測任務中,他是人工觀測員。

  氣態行星探測任務,主要是尋找其衛星的存在痕跡。在科學家的猜測裡,若是有衛星,並都墜落到了氣態行星上,那應該會在氣態行星的內核心上,留下一些痕跡。

  這個痕跡,就是氣態行星內核的物質構成。

  科學家們想通過光譜、中微子探測等探測手段,對氣態行星內核進行具體物質構成分析,然後再與那一顆岩質行星的物質構成進行對比。

  如是相似度、重合度很高的話,很有可能就是吞噬衛星造成的。當然,還有一點,科學家們猜測,若是其衛星真被它吞噬的話,因為這一顆氣態行星的自轉本來就很高的關系,很多被吞噬的物質很可能還飄在氣態行星的大氣中。

  本次探測,科學家們還想確認一點,他們想知道氣態行星到底有沒有固體表面。
    此類如同木星、土星的氣態行星在宇宙中很普遍,而人類卻一直沒有時間對其內部進行探測,所以科學家們堅信,本次探測將會給人類帶來許多關於行星演化數據。

  在過去的認知裡,氣態行星之所以是行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夠大,由此可知,它的構成依舊是以氫、氦這兩種元素為主。

  但它的內核是否也只是這兩種元素呢?

  畢竟在原來的理論中,只要氣態行星質量再大一些,是有可能在強大引力作用下點燃自己內核,發生熱核反應從而變成恆星的。

  那麽,氣態行星到底是有恆星的資質呢?還是存在固體表面、岩質內核,而只能是行星。

  這種研究對恆星系演化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一代的恆星,基本上已經是第三代了。這一代恆星的出現,都是建立在上一代恆星滅亡所拋射的物質基礎上,那麽當初形成恆星之初,為什麽都是氫聚集在一起點燃成為恆星,而重元素則在另外的地方聚集變成岩質行星?
  既然是混沌時代,重元素和氫元素為什麽不能混雜扎堆?這個過程到底經歷了什麽?
  另外還有一點,氣態行星會不會是輕重元素扎堆的演化結果?

  眾所周知,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出現超新星爆發的原因,是內核出現過多重元素,導致核聚變反應停止,然後無法維持自身引力平衡而向內坍塌,接著在近乎光速的物質坍塌中激烈碰撞,最終因極限碰撞而爆發出強大能量,發生超新星爆發。

  那麽,如果恆星系演化之初,那個引力匯聚點就聚集了大量重元素,那麽這個恆星系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直接無法被點燃形成恆星,反倒加上大質量的關系直接跳過這個階段,在重元素坍塌後直接發生爆炸,最後變成黑洞呢?

  或者說,這種成因的黑洞到底存不存在呢?
  如果存在,它與超大質量恆星末期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的黑洞有何區別?它算是原初黑洞嗎?還是二代黑洞?三代黑洞?它的無窮大點是奇點?還是奇環?它的固態表面在哪裡?

  種種問題,都可能在本次對氣態行星內核探測任務之中,找到答案。

  而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人類的宇宙演化模型,必然也會得到裨補缺漏,許多之前空白的區塊,都會被填補。

  所謂的量變產生質變,這些東西,就是人類進步的量變積累。我們都知道,科學分支、各類技術其實都是有相關性的,而一個文明想要邁向更高層次,最好就是所有分支科技齊頭並進。

  因為促使人類發現更高層次文明標志技術的,很可能就是某一項原本毫不起眼的科學分支。

  探測飛船在人類的遠端控制下,首先跨過氣態行星的強磁場輻射區,來到木星的最外層氣態層中。

  這時候,探測飛船調整姿態,屁股朝下,開始用推進器,抵抗氣態行星強大引力,減緩墜落速度。

  若是以往人類搜集氣態行星的氫、氦元素,基本上就是在這一層工作了。基本上都是在這兒展開搜集網搜集,然後利用強勁的引擎逃離氣態行星引力,最終完成資源采集。

  但這一次是探索,所以探測飛船在抵達這一層之後,並沒有任何停留,就繼續下沉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