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星辰大遠航》第150章 旗艦天琴號
  第150章 山級戰艦
  在這期間,除了十五艘居住飛船,人類還建造完成了10艘新式戰艦、60艘木衛四級別的戰艦、還有3艘工廠型飛船、3艘搭載自爆式無人機的太空母艦、5艘圈養沃爾夫生物圈飛船、以及300艘小型護衛艦。

  因為艦種的豐富與戰艦噸位的變化,人類將不同大小的戰艦做了不同的定位。

  像木衛四艦那樣的戰艦變成了次一級戰艦,取而代之成為主力艦的是新式戰艦。

  這種新式戰艦是人類現階段造艦技術的巔峰之作,其艦長1500米,寬800米,高800米,外形似一顆放大無數倍的子彈。

  當然,它的艦身並不會像子彈那樣的流線型,而是裝滿了各種近防炮、核子導彈發射器、近防激光炮。頭部也沒有那麽尖銳,這是由於它的前端中部是一門大型陽電子炮。

  整一個頭部如同子彈頭一樣變小的區域,都是大型陽電子炮的炮身和護甲防護,再往內一段距離,也就是陽電子炮的正電子發生器位置,這個位置的外邊是三台倒著裝的矢量核聚變引擎。

  三台矢量引擎之間的夾角呈60度,位於戰艦脖頸處,其矢量噴角傾斜超過60度。可以看出來,這三台矢量引擎能給戰艦提供急刹車動力,還可以作為轉向輔助,提高戰艦靈敏性。

  除此之外,這三台聚變引擎還是還能為陽電子炮產生正電子的裝置供能。

  同樣的,戰艦尾部也有矢量聚變引擎,但不是三台,而是四台,而且更大。從尺寸上看,尾部聚變推進器噴口比頭部的那三台大了差不多一倍,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它們是戰艦主要動力。

  在戰艦做啟動、急停、轉向、變向等姿態調整動作的時候,前三後四的七台矢量推進器都由艦載計算機統一操控。

  四台推進器全功率運作,可使戰艦以150個G的加速度加減速,其最大加速度比居住型飛船還高出了30個G。

  戰艦滿載戰鬥人員3000人,這個人數還是在各種設備高度自動化的情況下。可想而知,如果想要繼續減少艦載人數,還是得需要繼續在戰鬥AI、知性AI領域深入研究才行。

  戰艦主作戰武器為一門大型陽電子炮,其余還配備藍激光武器、伽馬激光武器,以及各類核子武器,如核子導彈、中子導彈、次聲波魚雷氫彈等等。

  通訊設備除了常規電磁波通訊器,還有一台應該是二級文明才掌握的中微子通訊儀。

  裝甲采用多層懸掛裝甲,內空腔往複折疊密封式,也就是俗話說的裡三層、外三層。

  這樣的布置主要是防止被大型電磁軌道炮那種穿甲能力極強的動能武器一炮打穿船身,對大型陽電子炮也有很強的防禦能力。

  這種級別的新式戰艦看起來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是真正的巨艦巨炮,人類將其稱為山級戰艦。

  山級戰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裝有大型陽電子炮的,另一種是裝有大型電磁軌道炮的,前者是A型艦,後者為B型艦。

  為何不把兩種主炮都合在一艘艦上?原因很簡單——口徑太小威力不夠大。

  其實當初在建造戰艦的時候,新政府也對造大艦還是小艦做過許多次技術和軍事研討。

  經過多次談論與實驗驗證之後,最終人類選擇造大艦。

  因為在論證的過程中,人類發現小艦根本沒法搭載陽電子炮,倒不是沒法造更小的陽電子炮,而是因為宇宙塵埃的關系,口徑太小的陽電子炮殺傷力會嚴重降低。

  而大艦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更厚的裝甲,並且因為核聚變引擎動力強勁,像山級這樣的大戰艦,其靈活性也不會因此變低。

  在護甲實驗中,人類曾用木衛四艦上搭載的陽電子炮對山級戰艦的厚重裝甲進行轟擊,結果表面,這種口徑陽電子炮根本沒法一炮乾穿山級戰艦裝甲,最多能炸出一個坑。
    而在理論上,木衛四艦可以輕易被山級戰艦的副武器,也就是伽馬光束武器一兩炮轟爆。

  當然,螞蟻多了也能咬死大象。

  不過在統帥部的模擬軍事推演中,使用木衛四級戰艦的一方足足出動了一百艘木衛四艦,在損失了八成戰艦之後,才成功打爆一艘山級戰艦。

  如此比例,人類當然選擇造大型戰艦。

  不過雖說是大型戰艦,可實際上山級戰艦的長度卻比居住飛船要短很多,比之於太空母艦也是一樣。

  這是考慮到作戰環境下頻繁高G變換姿態的緣故,換句話說便是確保靈活性,同時也需要考慮到結構強度冗余,即人類的材料工藝不允許。

  居住型飛船與搭載自爆式飛機的太空母艦或者其他類型飛船則對靈活性要求沒有那麽高。

  用了四十年時間,人類將自己從瀕臨滅絕中拉了回來,正式變成了一個看得像那麽一回事的宇航級文明。

  四十年了,人類也準備再次啟程了。

  雖然截至目前,人類還未探測到銀霧出現的跡象,但正如銀心聯盟廣播所說,這片星域極度危險,而人類正式處於危險的中心地帶。

  所以此地不宜久留。

  按照原本計劃,人類在這兒最久不會超過五十年。不過計劃也不是死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根據人類自身情況稍加改動。

  就比如現在,在身體強化技術出現後,新政府便決定,大概過完這個春節讓全民都完成強化,然後再適應兩年,人類便會再次踏上星途。

  而在這兩年之中,人類也不會乾等著什麽都不做。

  該搜集沃爾夫1061 c行星生物圈資源的繼續搜集,該造的飛船繼續造,各種礦產資源仍舊要使勁開采。

  爭取在兩年內再造出一兩艘生物圈類型飛船,以及幾艘載裝礦產資源型飛船。

  這類飛船不比戰艦,它們基本上都是按照居住型飛船樣式來的,屬於高度模塊化建造,以現在人類的工業實力與人口規模,兩年內再造個四到五艘完全沒問題。

  更何況現在人類已經擁有兩個移動式太空船塢。

  嗯.之所以有兩個移動式太空船塢,其實是旗艦的原因。由於人類決定用新型材料來建造旗艦,而那種材料又極難二次加工,如此便使得旗艦的建造時長被拉得很長。

  不得已,人類隻好再造一個太空船塢用以建造其他飛船、戰艦。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