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從頂流塌房了,系統才來?》第443章 《功夫》全方位帶來的震撼
  啥?
  郭斌,你弄啥呢?
  看到郭斌發表的這篇關於《魔都堡壘》的影評,不少網友都下意識揉了揉眼睛,以為自己看錯了。

  就連燦星文化的總裁在見到郭斌的影評後,心情一時猛跳。

  總裁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果然,還是有人懂這部電影的!
  但一看到影評全篇,他差點暈死。

  氣得爆炸。

  只見這篇名為【《魔都堡壘》,同樣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作品】內容寫道:
  “各位,求求你們不要再罵了,不要再黑這部電影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電影的確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甚至我認為它的意義比《功夫》更勝一籌。因為它象征著小鮮肉擔當的電影末日到來。

  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流量明星的高熱度、高人氣,營造出了一個虛假的繁榮人氣假象,將整個業內以及網友都忽悠了,以為流量明星有著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於是,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小鮮肉為主角的電影、電視劇……一部又一部刷新評分下限和我們觀影體驗的爛片誕生了。

  甚至它們搶佔了老戲骨的份額、搶走了老演員的片酬、無視導演的命令,對於演戲時候的規矩全不遵守,將影視市場攪得一塌糊塗。然而在資本的力推以及粉絲的瘋狂追捧下,大家只能忍氣吞聲。

  這時候,《魔都堡壘》出現了!

  對於小鮮肉來說,這就是他們輝煌的巔峰。數億元的電影大製作、元旦檔、主角,全網掀起的熱度,長達一個月的輿論巔峰浪潮,讓許多人以為小鮮肉會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電影紀元!

  果然!

  它沒有讓我失望。

  一個虛幻到了巔峰的高樓大廈,在延伸到一定高度後,迎來的必將是轟然的坍塌。

  而《魔都堡壘》則變成了大廈頂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讓虛幻的小鮮肉世界瞬間崩塌,化為了虛無。

  所以我才稱之為劃時代的電影,我想作為小鮮肉時代的結束,《魔都堡壘》必將會被歷史永遠銘記!”

  當看完了郭斌這篇“特殊”的影評。

  本來都已經操起了鍵盤,想罵郭斌收了錢的網友都驚為天人。

  “臥槽啊,郭斌我給你跪下了!”

  “真特麽的神評!”

  “哈哈哈哈,好一個《魔都堡壘》也是劃時代的電影。”

  “說的太有道理了,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完全正確,《魔都堡壘》敲響了流量的喪鍾,就憑這一點它就要被歷史銘記。所以我再去獎勵一顆星。”

  “本來我還在為花了幾十塊錢而心痛,但看完影評後,我心情舒暢了。果然老人的話是對的:哪怕是一坨屎,它都能肥沃土地。”

  “……”

  當王默看到這篇影評的時候,都讚歎不已。

  這個影評人,真特麽的人材!

  連如此獨特的點評角度都能夠找到。

  倒是燦星文化上下,一個個氣得幾乎吐血。

  因為郭斌的這個影評,羞辱程度比2.6分更深。

  劃時代?
  被歷史銘記?
  我去你姥姥!
  如果不是現在是和諧社會,高層們都想對郭斌發出必殺令了。

  當然,郭斌的影評只是其中之一。

  對於兩部差異化如此巨大的電影,幾乎整個華夏的著名影評人甚至營銷號、媒體都不會放棄搶流量的機會。

  於是。

  在短短時間內,各種影評就如雪花一般冒了出來。

  內容都大同小異。

  一個好。

  一個爛。

  口碑的兩極分化,終於體現在了票房上。

  第一天,《功夫》拿下了2.1億票房,而《魔都堡壘》僅僅只有7500萬票房,甚至這七千多萬還有一半是預售票房。

  當然。

  如果僅僅只是從票房上來看,《魔都堡壘》的成績似乎並不差。

  首日七千多萬的成績,放到其它電影上,最終票房怎麽也得上十億。

  然而只有業內人才清楚,《魔都堡壘》廢了,廢的再也沒有任何起色。因為他們能夠看到一個核心的上座率:
  《魔都堡壘》首場的上座率為56.3%,第二場上座率便驟降到了23.1%,第三場上座率直接跌到了9%,而首日最後一場的上座率,更是低至4.5%。

  可以說,《魔都堡壘》又創造了一個奇跡,首日上座率暴跌十倍的奇跡。

  院線從來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當一部電影的上座率無法支撐它的排片時,那降低排片就是必然的。

  於是。

  次日,《魔都堡壘》的排片直接跌落到了15.6%,上座率腰斬!

  反觀《功夫》的排片率,則上升到了43.5%。

  排片的變化,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然而第二天的票房,卻依然讓許多人驚掉下巴。

  當第二天結束後,眾人看向這一天的最終票房時,再次全網一片驚呼聲。

  僅僅只是第二日,《魔都堡壘》單日票房就跌到了1988萬,連兩千萬都沒到。這種斷崖式的票房,怕是前無古人。

  再看《功夫》,這天的票房定格在了4.3億!
  許多人都看傻了。

  因為華夏歷史上的電影,就沒有出現過如此變態的單日票房。雖然由於第一天口碑的爆炸,讓許多人猜到了第二天的票房會上升,可誰能想到它不但上升了,還翻了一倍多!

  “太變態了吧?”

  “單日票房四億多?”

  “媽呀,我記得華夏票房史上的單日冠軍之前才3.7億吧?現在讓《功夫》一下拉升了幾千萬?”

  “逆天的成績。”

  “難道這部電影票房要創造歷史了?”

  “之前華夏的票房冠軍是51億,莫非《功夫》要超越這個數?”

  “快看看貓眼上面對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預估是多少。”

  許多人心情翻滾,連忙打開了貓眼票房。

  在貓眼上,一般都會有專業機構評估出來的電影最終票房。

  比如昨天在貓眼上,其預估《功夫》票房為:33億。

  而現在,大家赫然發現貓眼票房上,這個預估票房變成了52億!
  “媽呀,52億!”

  “超了,真的超了!”

  “《功夫》要創造華夏票房歷史了?”

  “太逆天了吧。”

  “主要還是好看,我已經二刷了,依然意猶未盡。”

  “說的沒錯,這部電影真的稱得上華夏電影巨作,全程燃到爆。”

  雖然貓眼上的預估票房,在許多情況下波動太大,但是當眾人見到《功夫》預估票房超越了華夏歷史上電影最高票房後,還是一陣激動。

  尤其是雲海傳媒,抓住這個點再次加大了宣傳。

  史上第一喜劇!

  開創無厘頭喜劇紀元!

  預估票房歷史第一!

  口碑全面爆炸!

  各種各樣的宣傳標語,都能夠激發影迷們的熱情,繼而讓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走進影院,來觀摩《功夫》。

  接下來幾天。

  這部電影的票房,完全以一種火箭升空的方式開啟了大爆炸上漲。

  元旦第三天,單日票房4.6億。

  元旦過後第一天,單日票房依然有著逆天的2億。

  接著便是。

  2.4億。

  2.7億。

  2.5億。

  當時間過去一周後,《功夫》的總票房來到了誇張的20.6億。

  “第一周。”

  “破二十億。”

  “工作日平均兩億以上。”

  這幾個關鍵詞疊加在一起,足以讓許多人瞳孔地震。

  尤其是在上映七天后,其票房並沒有半點頹勢,依然十分堅挺。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這部電影並不是單純的搞笑,而是有著相當多的細節在裡面。

  某個影迷就發表了一則點評:【《功夫》的這些細節,你發現了嗎?】

  “許多人看《功夫》的時候,都只是驚歎於裡面一波強過一波的功夫,以及一次又一次笑得前俯後仰的幽默。但在你們看電影時,發現了這些小細節了嗎?”

  “首先是阿珍,齙牙珍在貧民窟裡面居然能聽得起唱片,而且還說要給眾人房租,說明她平時應該很有錢。並且她每次出鏡的時候都會換一身衣服,從未重複。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齙牙珍為何勤換衣服?為何這麽有錢還住豬籠寨?”

  “許多人肯定以為齙牙珍是在從事特殊行業。但裡面卻還有一個細節:在片頭斧頭幫發家歷史的畫面中,可以清晰看到阿珍坐在賭桌的對面,身份尊貴。能上那樣的賭桌,齙牙珍怕是遠比我們想象的身份要複雜。”

  “其次,三大宗師每次的出場順序都是一樣的。暗示著三人的武力值高低。”

  “苦力強被天殘地缺殺之前,有一隻貓被無形的音波斬成了兩截,那裡就凸顯出了瞎子的實力不簡單。”

  “醬爆每次的出場都是衣衫不整,然而在三大宗師的葬禮上卻罕見穿好了衣服,表示了對他們的尊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覺得醬爆是裡面一個隱形的大BOSS。網絡上有一個熱議便是到底是誰將斧頭幫二當家打到油桶裡的?首先排除苦力強,雖然他承認了是他自己,但苦力強並沒有出手的空間。只有醬爆站的位置才最有可能。”

  “天殘地缺其實只有一個盲人,你們注意細節就會發現。”

  “阿星準備打劫啞女時,兩人動作是在至今王默上一部電影《精武英雄》,兩部電影隔空產生了互動。”

  “……”
    這些分析,都讓許多影迷看得嘖嘖稱奇。

  不過真正的震撼,還是接下來的幾段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功夫》中出現的所有人物,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全都是代號或者綽號。至於男女主角,更是連綽號都沒有。哪怕是我們稱主角為阿星,也是因為電影末尾寫了一句。主演:鍾安,飾演阿星。然而事實卻是整部劇中根本就沒有出現過阿星的名字,別人叫他也只是:喂,那個誰。或許它有什麽特殊的意思,但我不得而知。”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女主角全都變回了童年時期。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周圍的背景人物?那些電影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包租婆、醬爆、火雲邪神……全都出現在街頭,他們變成了普通的人,在過普通的生活,赫然是《功夫》角色的一張全家福。大家發現這一幕的時候,是否感到很震撼?
  然而我們是否細細思索過:為什麽他們全都突兀出現在街上?而且還彼此裝作不認識對方的樣子?哪怕一個簡單的招呼都沒打?我思索了很久,才想通了緣由:或許整部《功夫》電影全都是虛幻的,它們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一個被欺負了的小孩幻想出來的劇情,一個可憐的小孩夢想成為蓋世英雄罷了。正因為如此,《功夫》裡面的功夫才顯得如此不可思議,小孩子才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擊敗了大BOSS,拯救了所有人。”

  “當電影結束後,夢……也就醒了。”

  當看完這人最後兩段的分析。

  影迷們才真正的被驚到了。

  他們仔細一思索,發現果然如此。

  “臥槽!真的是這樣。”

  “整部電影沒有一個人名?”

  “男女主角甚至別說名字了,連綽號都沒有?我的天!”

  “關鍵是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太神了吧?”

  “還有結尾的那一幕,真的是全家福耶。難道整部電影真的只是小孩子的一場夢?”

  “媽呀,簡直超出了我的想象。”

  許多人頭皮發麻。

  如此一來,更多的人開始了分析這部電影的細節。

  沒想到這麽一分析,又有一個重大的元素被發掘了出來。

  還是郭斌,郭斌算是一個頂級聰明的影評人,在看到大家都在分析《功夫》的細節,並且還瞧出不少東西後,他就發現自己遠遠低估了這部電影。

  所以他再次進入了電影院,開啟了對《功夫》的二刷、三刷……六七八九十刷!
  這一刷。

  果然發現重大。

  於是幾天后,郭斌再次推出重磅影評:【《功夫》其實是一部悲劇】

  這個標題,噱頭就十足。

  公認為華夏第一喜劇的電影,你竟然說它是悲劇?你丫胡扯呢?

  然而,當眾人看完郭斌的點評,卻全都陷入了沉默。

  “雖然這看似一部頌揚功夫的電影,然而體現出來的卻是強者無用。

  三大宗師,只能在豬籠寨混飯吃,最後全都死的淒慘。

  天殘地缺,即使號稱殺手排行榜第一,也無奈淪落到賣唱的地步,給黑幫賺錢糊口。

  強如包租公、包租婆,兩人一社功夫臻至化境,兒子卻慘死在比武台上,兩人心灰意冷只能隱姓埋名。

  哪怕是終極BOSS火雲邪神,也只是在精神病院混日子。

  影片中的所有強者,有一個算一個都食得苦果,強又如何?哪怕強到了巔峰,最終的結局或許就是精神病院。”

  “然而最悲劇的卻是:整部電影或許只是小孩子的一場夢,只有在他的夢中,他才解決了壞蛋,維護了自己的正義。但真正的現實生活,他卻依然只是一個被小混混欺負的可憐人,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只能蜷縮在陰暗的角落,偷偷劃開一根火柴,在幻想中實現自己蓋世英雄的夢想,然後孤苦伶仃死去……”

  這些分析,直接讓許多人心中大動。

  “好像真的是這樣。”

  “對啊,裡面的人除了主角,似乎全都沒有好結局。”

  “主角結局看似最好的,但其實是最殘酷的,因為最後夢醒了……”

  “本來我還在笑,看完影評後笑不出來了。”

  “……”

  直到這一刻,網友們才算是徹底被《功夫》征服了。

  最開始,他們只是在爆笑。

  但後來他們才發現,在自己開心大笑的時候,忽略了那麽多的細節。

  然而當他們好不容易關注細節的時候,卻發現這部喜劇其實是一部悲劇。

  你們懂這種心情的震蕩嗎?
  當然。

  想的這麽深的,都是一些資深影迷。

  普通的觀眾,誰想那麽多啊?
  開心就好!
  看電影不就是圖個樂?想的太深,就變味了。

  所以在主流的媒體上,依然充斥著歡快的氣息。

  甚至歡快變得越來越廣泛,因為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功夫》上面的梗,很快就開始在網絡上風靡了。

  譬如:

  柴清那一嗓子“還有誰?”早就被人做成了表情包,聽說光是鬥音,用這個表情包的人數就已經破了千萬。

  連柴清自己都看傻眼了,他做夢都沒想到僅僅只是憑借一句話,就讓他成為了火遍全網的大導演。這不得不說又是另類的無厘頭喜劇。

  至於醬爆半個屁股的造型,以及每一句言論,也都被裁剪成了各種gif圖片。

  哪怕是農婦的那一拳,都廣為流傳。

  網絡的風靡,不可避免就會讓演員的名氣暴漲。

  所以!
  柴清火了。

  醬爆火了。

  農婦火了。

  三大宗師火了。

  天殘地缺火了。

  火雲邪神火了。

  整部《功夫》中,幾乎所有出鏡的演員全都火了。

  不提鍾安、宋夕月這兩名男女主角。

  據業內人統計,在《功夫》中,哪怕是一個出演了斧頭幫的小嘍囉,其在鬥音上發出了自己當時當群演的經歷後,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變成了粉絲數十萬的小網紅。甚至收到了許多商業活動邀請,請他去站台。

  至於琛哥、齙牙珍這樣的重要配角,更是直接吸粉數百萬。

  在電影上映半個多月後,齙牙珍來了一次鬥音直播,直播間的在線人數不多時就衝破了十萬,恐怖如斯。

  太牛逼了啊!
  全員火爆!

  對於這種情況,所有人的目光最終都匯聚在了王默身上。

  因為大家知道,這種奇跡都是王默一手造就的。

  似乎只要是王默策劃的節目,不管是電影、綜藝還是其它,全都是全員都火的結果。

  《爸爸去哪兒》是這樣。

  《蒙面跨界歌王》是這樣。

  現在《功夫》也是這樣。

  ……

  在《功夫》全面輝煌時。

  另外一邊,燦星文化卻被《魔都堡壘》拽入了深淵。

  在最初電影的評分出來後,大家都只是感到驚愕和驚慌,但並沒有到絕望的地步。畢竟一部評分低的爛片,其票房可不一定低。

  許多三、四份的爛片,同樣能被營銷推到十幾億的票房。

  十幾億票房,至少也能回本了。

  然而他們沒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潑滅了他們所有的希望。

  最直接的就是票房:第二天票房就下滑到了不到兩千萬,第三天票房更是僅僅只有九百多萬。

  然後……院線將電影的排片砍到了10%以下,甚至熱門的電影院索性將其下架了,連排片都沒有。

  當時間來到第二周的時候,《魔都堡壘》單日票房已經跌落到了百萬以下。

  貓眼票房給出的預估票房,定格在了1.1億。

  投資三億多的電影,最終票房才一億出頭,分到手的利潤才三千萬,還不夠投資的零頭。

  也就是說,基本上三億多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華夏電影圈,還從未有過虧得如此慘的電影。

  若只是電影虧損,燦星文化咬咬牙還能忍受,因為此次電影的投資,公司只是佔據了一部分,並非全資。

  然而……

  後續的壞影響來了。

  首先,是《魔都堡壘》的導演,作為燦星文化資深導演,這一次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未來恐怕再也無法自主導演電影了。

  再次,由於電影票房的慘敗,導致燦星文化製作的好幾部電影,都被投資人臨時撤資,損失高達數億。甚至有可能引起燦星文化影視部的崩盤。

  第三,頂流小鮮肉林亦鉉人氣大跳水,甚至被官方點名批評。不出意外,林亦鉉短時間就會跌落凡塵,一代頂流風光不再。

  這三個影響,才是給燦星文化最致命的打擊。所以,毫不意外,燦星文化股價迎來了大崩盤,在電影上映的這段時間,股市已經蒸發了40%以上,集團市值幾乎腰斬。

  業內人看得瑟瑟發抖。

  誰也沒想到,一部電影居然就將燦星文化這樣的巨擘拉入了深淵。

  按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燦星文化別說跟雲海傳媒爭娛樂公司一哥地位了,恐怕連啟明娛樂都比不了了,只能淪為二三線的小娛樂公司。

  一部電影,拖垮了一家公司。

  可就在這個時候。

  陡然!

  一個驚天消息傳了出來:《魔都堡壘》這部電影,是王默賣給燦星文化的!

  瞬間。

  全網嘩然。(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