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帝國風雲錄》第718章 黑暗中的明燈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未來大宋變革的方向,它的策略,它的具體政策,然後改造關學,而改造關學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把新學的變革思想融合到關學裡。」趙明誠說道,「改造傳統儒學是變革最重要的內容,儒學不改,我們就無法為變革提供理論根據。」

「關學的新學化?」李虎好奇地問道。

「不,是新關學。」趙明誠的口氣非常堅決,「以後關學洛學化可以提,但最終我們的目標是新關學。」

「那我們是以潏水先生李復的正傳關學為主,還是以呂氏兄弟的洛學化關學為主?」

「呂氏兄弟都不在了,尤其呂大防還是元佑黨人,而他們的後代又沒有特別出色者,所以,這個重任只能交給潏水先生李復。」趙明誠說道,「潏水先生李復是張載晚年收的一個弟子,無書不讀,猶鑽橫渠氣學,以博學稱著關中,是世所公認的關學正傳之人。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李復登進士第,後來入仕為熙河轉運使、中大夫、集賢殿撰,現為秦州知州。這個人經常在長安大學堂和橫渠書院講學,門生弟子遍及西北。」

趙明誠看著李虎,非常嚴肅地說道:「李復今年七十有四,是關學碩果僅存的第二代弟子,由此可見他在西北的地位。假如他能輔佐你,願意幫助你推行變革之策,中興大宋,那麼近期,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穩定西北,並在西北迅速紮根。你擁有了西北,成了大宋的西北王,你什麼事不能做?你什麼事做不成功?」

李虎心潮澎湃啊,太激動了。他可以想像的出來,一旦李復公開支持自己,那麼西北各地的關學的門生弟子馬上就會響應,而李復的這些門生弟子大多在西北各地府署供職,如此一來,自己在西北就能迅速立足紮根,在西北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也會迅速得到落實,發展壯大的日子指日可待啊。

不過,李復七十四歲高齡了,說死就死了,沒多少年活頭,要利用的話趁草,否則就遲了。



「叔父……」李虎遲疑道,「潏水先生一直堅持關學之正傳,他願意改造關學?」

「關學的核心思想不會改動,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也是李復的底線,越過了這個底線,你就是殺了他,他也不會幹。」趙明誠笑道,「關學的變革思想較為溫和,而荊公的變革思想非常激進,我們稱之為頓革,但這次我們的變革步伐更大,變革思想更激進,所以我們必須對關學做出改造,而我們所要改動的,就是張載在關學『太虛即氣』和『天人一氣』的學術思想上所提出來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變革思路,好的保留,不好的廢棄,沒有的我們就加上去。」

「比如關學提倡『學貴以致用』的思想,這個很好,這和『坐而論道』的洛學、蜀學有質的區別,風格上和王荊公的新學幾乎一模一樣,這顯示出了關學獨樹一幟的在實踐上的理性思考,這個我們要保留。」

「比如張載極力提倡恢復西周典章制度的宗法制。所謂宗法,就是封建世族的繼承法與繼統法,宗法制就是周代首創的典章制度中最核心的內容。張載論宗子法,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復古主張,而朝廷則一直宣揚要恢復禮製,正好,兩者不謀而合。我們姑且不論是否要恢復宗法制度,也不管宗法制是否著重於從觀念上強調以宗法意識統人心厚風俗,我們只要求恢復禮製。有了這個改革思路,我們就可以著手修改官製,重新分配皇權和相權,調整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儘可能解決或者緩解因為過度中央集權而造成的一系列弊端。」

「張載還提倡研習兵法和恢復井田製。這兩點提得好,這符合我們的變革思路。我們可以從研習兵法出發,修改兵製,可以從研究田製出發,修改賦稅制度……等等等等,諸如此類,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告訴李復,只要他能用關學來給我們的變革提供理論依據,將來關學就是官學,就是大宋唯一的官方正統儒學,這個誘惑太驚人了,李復根無法拒絕,而由此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和驚人利益,更是李復和關學所不敢想像的,所以,李復一定會答應,關學一定可以為我們的變革大計而服務。」



李虎獃獃地望著趙明誠那張興奮的臉,驚嘆不已。

很長時間以來,李虎對大宋幾十年的變法沒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對未來大宋的變革也沒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方案,但今天趙明誠給了他一個驚喜,不但讓他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大宋過去的變法,也給他提供了一個未來變革的思路和策略。

李虎非常激動,有了這個變革的策略,他就找到了走向未來的路,找到了虎烈府發展壯大的方向。

趙明誠夫婦給黑暗中的李虎點亮了一盞耀眼的明燈,這份恩情太厚太重,李虎不知道如何報答他們,一時間感激涕零,情緒有些失控。

李清照明白李虎的心思,伸出手,輕輕撫摸著他的後背,「我們是你的親人,我們願意為你做一切事情。」

李虎心裏一酸,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從未謀面的母親,淚水霎時盈滿了眼眶。李清照眼圈一紅,當即把李虎攬進了懷裏,「孩子,我們就在你身邊,我們不會再離開你。」

李虎心弦顫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水頓時滾了下來。

趙明誠和李清照相視無語,想到過去的事,想到二十多年來的坎坷,兩人也是黯然傷痛。他們這麼做,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自己,但更多的是把李虎當作了他們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他們可以犧牲一切,甚至不管對與錯。

良久,李虎穩定下來情緒,問道:「叔父,我是不是陪你一起去秦州拜見潏水先生?」

「不,你暫時不要去,汴京的形勢錯綜複雜,而河北戰局更是瞬息萬變,你哪裏都不要去,就待在洛陽,以便應對局勢。」趙明誠笑道,「我和你嬸娘去秦州,多則兩個月,少則一個月,一定回來。」

「叔父有多大的把握說服潏水先生?」

「我有絕對的把握。」趙明誠說道,「但是,在離開之前,我必須知道大宋未來的變革方向,或者,你心裏大概的一些想法。」

李虎稍加沉吟,說道:「我們最早的想法是推倒重來,也就是要,顛覆大宋的基本國策,重建禮法制度,但這幾個月到了洛陽後,我們對大宋有了更詳細的更直觀的認識,我們意識到推倒重來的危險性非常大,難度更是極其驚人,於是打算在大宋禮法制度上的基礎上做出修改,繼續走文荊公的變革之路,不過相比他的改革思路和策略,我們的步伐要更大一點,不但要在財經制度上進行矯正,還要在官製上做出修改。」

趙明誠讚許地點點頭,問道:「能具體的說說嗎?」

「我們和西北人結盟的時候,就有一個明確的思路,那就是堅決廢棄『以文製武』之策,未來的大宋不但要提高武人的地位,更要文武並重,文武共理朝政,共享權柄。」李虎說道,「文武並重是未來的大宋國策,我們要在此國策上修改大宋官製。」

趙明誠略感吃驚,愣了半天。在他的變革思路裡,『以文製武』這個國策還是要貫徹執行的,這是確保中央集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誰知李虎第一個要廢除的就是「以文製武」之策,這讓他措手不及,並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趙明誠可以估猜到李虎要挾天子而號令天下,但將來怎麼發展,趙明誠不知道,李虎可能會篡國,也有可能做個中興名臣。在趙明誠看來,大宋只要堅持「以文製武」的國策,堅持「不殺大臣」這個祖製,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趙氏皇帝還是有很大機會掌控權柄,而李虎可以做個類似於周公、霍光或者郭子儀那樣的中興名臣。但是,現在李虎要堅決廢棄「以文製武」之策,讓武人共享權柄,其實也就是給他挾天子而號令天下披上合法的外衣,只是這樣一來,李虎得到武人的絕對擁戴,「黃袍加身」不過是時間問題。

趙明誠略加思索後,決定不再考慮這些未來的問題。未來的問題未來解決,自己只要做到以變革中興大宋、以變得強國富民的目的就可以了,有些事不是自己這種人物應該思考的或者有能力去解決的。

「還有呢?」趙明誠問道。

「守內虛外、將從中禦這些基本國策必須廢棄,這些東西不放棄,兵製就無法革新,即使了革新也達不到目的。」李虎說道,「對於大宋來說,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要打仗,所以兵製的改革迫在眉睫。還有就是財經制度要改革,現在大宋的財政已經崩潰了,要馬上推出新的制度,要即刻改善財政狀況,否則軍隊拿什麼打仗?」

李虎說了很多,都是當前最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必須要實施變革才能解決的問題。

趙明誠一一記下,並承諾李虎,在他返回洛陽之前,一定拿出一個完整的具體的變革策略。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