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之玩轉大宋》二三二 闖蕩扶桑(一)
蕭讓通過審問會眾得知距離西寧州500裡的地方還有一個天地會的據點,是專門用於向且末城轉移會眾的,蕭讓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跟高懷遠借了一些騎兵追了下去。而高懷遠則把早就寫好的戰報發給了種師道。

種師道接到高懷遠的戰報上跟沒沒有提及有新式火器和西域的金幣,所以他只是從高懷遠給他的信裡看到了高懷遠的忠心,因此隴右的事情就不放在了心上。

李俊和王三這次從扶桑國回來也算是成了延安府的名人了,尤其是王三,本來他就是劉光世的親兵出身,這次回到延安有點衣錦還鄉的意思。

種師道把李俊、王三帶來的紅銅和石見山取來的銀礦的礦石,都放在了西軍經略府後院的演武場內。

魏定國看見堆積成小山一般大的紅銅料心裏樂開了花,他高興道:「這些紅銅怕得有3、4萬斤吧,有了這些紅銅,可以夠用一陣子了。再加上損壞的碗口銃回爐生產的紅銅,未來一年的銅料無憂矣。」

西軍神機營共計14個,每個營標配10門碗口銃。再加上平時訓練用的,和替換備用的(西軍的碗口銃發射鐵蛋丸百餘粒後,炮身就會出現裂紋)平時需要保持有300門完好的碗口銃的狀態,可是神機營自成軍後,碗口銃供應一直不足。

種師道聽著魏定國的話卻不為所喜,他道:「未來還是要鑄造鐵炮為主。」

魏定國一聽立刻低下頭顱,這幾年他再怎麼研究也沒能鑄造出鐵炮,就連種師道提到的「鐵范鑄造」之法也沒有成功,現在鑄造碗口銃還是需要用泥做的「模範」,效率極低。

種師道又拿起了一塊銀礦石遞給了單如圭,道:「單師傅,你看看這個東西能否練出銀子來。」

單如圭拿起銀礦自己參詳,道:「這等上好礦石我是沒有見過,是不是銀礦我也不敢確定,總要道高爐裡熔煉一番才好。」

種師道說道:「好,既然如此單師傅負責鍛煉礦石,魏定國繼續鑄造碗口銃。」種師道非常想擴大神機營的數量,因為他知道這個神機營才是未來戰爭的主宰,現在神機營的碗口銃的數量不足,限制了規模的擴大。不過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第三次西征,炮手倒是訓練出來不少,只要魏定國能夠造出足夠的碗口銃,神機營就可以隨時擴充。

種師道安排好了單如圭和魏定國後,又找見了李俊和王三。李俊和王三跟種師道詳細的講述了這次扶桑國的經歷後,種師道也是唏噓不已。

兩年前東昌府一場大戰,種師道剿滅了及時雨和黑旋風,李俊和王三還擒拿住了冒充及時雨的宋清,也立了功勛。隨後他們在廖兒窪的商戰休整了一番,備足了貨物。沿著濟水河一路北上,一直到了青州。

趙值給他們的海圖記錄了兩條到扶桑島的路線,一條從泉州出發,另外一條便是從青州出發。按照現在的風信方向,這個季節正好是從青州出發的好日子。

李俊到了青州後,發現城門告示貼著緝拿及時雨海捕文書,李俊、王三抓住了宋清,卻讓他冒充了及時雨騙了自己,所以他們也是仔細詢問了及時雨的模樣,今天在這裏看到這個海捕文書,王三對李俊笑道:「你看這個畫像畫的,真的不怎麼樣。」。

李俊卻道:「管他什麼及時雨,我看還是儘快找道海船和通譯早日出海為好。要是風信變了,到不了扶桑,又得拖到明年出海了。」

他們西軍商隊本來是有海船的,所以李俊不愁海船,但是去扶桑國通譯卻是非常難以尋找的,李俊和王三這幾到處在城中晃悠尋找懂得扶桑語的通譯。

要說尋找通譯在江南外貿發達的泉州、廣州並不是太難,可是這個青州的商貿雖然發達但是也只是輻射北方,找了幾日也只是找到了通女真、契丹語的通譯。王三雖然是商隊的領隊,但是還是掛著錦衣衛指揮使的名頭,青州剛剛設立了錦衣衛商棧,他無法就隻好請求青州的錦衣衛幫忙。

當地的錦衣衛也是剛剛城裏不久,在這裏「耕耘」的並不深入,所以找了幾日也就是找了一個高麗人名叫李俊喜的作為通譯。王三和李俊對這個李俊喜都是不了解,當時山東的登州和青州,倒是有一些高麗人做生意,但是懂得扶桑話,又願意做通譯的還真是不多。

李俊、王三二人在青州的望海樓擺了一桌子酒宴,宴請這個李俊喜也算是一次面試。李俊和王三一看見李俊喜就是20多歲,長得相貌堂堂,談吐不煩,就有幾分喜歡。

席間,李俊問道:「李兄,看你見識不凡,只怕在高麗國也是讀書人吧。」

李俊喜道:「正是,小弟祖上在朝為官。到了我這一代才轉為行商,這次到青州行商,遇見風浪,海船背打翻了,幸虧我水性好,抱著一塊船板飄了一天一夜,才被過往的漁船救下,最後流落道此地。」

王三奇道:「聽兄弟談吐不凡,難道貴國都能說這麼好的雅音國韻嗎?」

李俊喜笑道:「二位東家有所不知,我國讀書之人都說漢語,科考所用課本也都與宋國書籍無意,故而會說漢語。只有貧民百姓,才說本國的高麗諺文,這諺文在民間流行,有音無字,實在是拿不到枱面。」

王三點了點頭道:「這倒是第一次聽說,領教,領教。」

李俊問道:「兄弟懂得扶桑話。」

李俊喜道:「鄙國開京有宋國、契丹國、扶桑國我們叫扶桑國為東瀛國,各地商人道開京經商,故而鄙人略通這些國家的語言。」

李俊和王三對視了一眼,王三道:「如此甚好,那就請李先生加入商隊,咱們一同闖蕩扶桑國。」

李俊也道:「好,就請先生先回去準備準備,明日到碼頭尋找我們商船。」

李俊喜也高興道:「多謝二位東家,在下自當效力。在下孑然一人,也沒有什麼準備的,即可就可以到碼頭登船。」

王三道:「如此甚好,咱們先吃喝一番,然後登程。」

李俊、王三跟李俊喜談好了價後,又吃喝完畢,就結伴向碼頭走去。下了酒樓轉過了幾條街道,由於王三是劉光世親兵出身身手自然不凡,他一出酒樓就感覺有人跟著他們。王三覺得奇怪,在青州他們並沒有熟人,王三沒有有驚動李俊等2人,自己加上了小心。

當他們走到了一個僻靜的小巷時候,王三突然聽到弩箭的聲音,他急忙一推李俊和李俊喜,道:「小心有暗器。」

李俊和李俊喜被王三退了一個踉蹌,這隻弩箭擦著李俊喜的髮髻飛了過去,「嘭」的一聲這隻弓箭就「釘」在了牆壁上。

李俊和王三迅速的拔出暗藏的短刀,四處觀看。只見一個人影,向遠方逃去。王三一看那刺客遠去,他一把揪住了李俊喜的領子,把他按在了牆上。

王三用短刀抵住了李俊喜的脖子,道:「你這潑賊,快說是什麼來路。為何有人刺殺於你。」

李俊喜嚇得臉色蒼白,說不出話了,只是「額額……」發出驚慌失措的聲音。

李俊卻推開了王三的短刀道:「這個人不是沖著李先生的。」

王三奇道:「怎見得?」

李俊低聲說道:「我在太湖之上練的好眼力,剛才發箭之人便是東昌府漏網的及時雨!只怕是你我二人抓了宋清,他記恨在心,故而刺殺。」

王三也沒多想,隨即放開了李俊喜,抱歉道:「李先生,我是一個粗人不要見怪。」

李俊喜臉色蒼白,喘了半天氣才道:「無妨,無妨。咱們還是走吧,這裏太危險了。」

放箭的刺客正是及時雨,只不過這次他真的是來刺殺李俊喜的,跟宋清沒有關係。

及時雨拖著司廳方上了小船,原本司廳方是要抓及時雨立功的,結果慌亂之間被及時雨錯當成了救命恩人。及時雨倒是有幾分駕船操舟的本領,他們帶著司廳方很快的脫離了戰場,揚長而去。那天,在亂軍之中及時雨根本不知道是誰抓走了宋清。

司廳方此時欲哭無淚,本來他在李丹勸導下,已經投降西軍了,但是卻被及時雨裹挾而走。他想暗中下手殺死及時雨,正是他看見及時雨武藝了得,擔心殺不了及時雨反遭他的傷害,因此未曾動手。如果他離開及時雨而去,戰場之上很多人都看見他跟著及時雨走了,誰還會相信他已經投靠官府。現在司廳方正處在左右為難之際,他稀裡糊塗的跟著及時雨來到了青州。

東昌府一戰後,河北、山東各個州府都畫影圖形捉拿及時雨,不過那個時候的畫像著實不怎麼樣,因此及時雨和司廳方順利的進入到了青州府。

到了青州府二人的盤纏也盡了,不過他二人倒也不慌張,他們支起了一個算卦攤子。司廳方是方臘手下少有的識文斷字的人,他就以算卦為幌子,探聽前來算顧之人的虛實。如果有家境富裕的,及時雨就會隨後跟隨,然後伺機作案,盜取錢財。

他們得了幾次手後,也被官府的衙役們盯上了。隨著風聲見緊,他二人決定離開青州府,再去別處尋找生計。也許是他們做了幾次案,在青州府的黑道是有了一點點名聲。這天居然引來了幾個高麗國的商人,用重金雇傭他二人刺殺李俊喜。

及時雨和司廳方二人一聽大喜,隨即定下計策要用弓箭射殺李俊喜。當日及時雨負責射殺,司廳方負責接應。及時雨在發箭的時候,感覺李俊有些面熟,有想不起來再哪裏見過。當時及時雨也來不及多想,下定決心,先殺死李俊喜,然後再將李俊等人一併斬殺。

他放箭以後,見李俊、王三等人身手不凡,自知碰上了高手,並不敢糾纏,轉身就跑。那個負責接應的司廳方見及時雨跑了,自然不會去與李俊等人交手,因此也轉身隨及時雨而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