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十二集 滅門之恨
泰山郡署,太守官衙。

內室之中,諸葛珪僵臥榻上,遺容面色平靜,便若熟睡。

床頭放著兩封遺書,分別留給瑾、均二子,和遠在長安的胞弟諸葛玄。書中講明少帝身份,聲稱自己不敢承擔天子之父大逆罪名,更不能受天子跪拜之禮,唯有以死避之。遺命兄弟諸葛玄及二子,此後務須並力扶佐少帝,成就復興漢室大業。

諸葛瑾昏而復甦,見書大哭。史子眇、諸葛亮聞聲趕來,各自流淚痛惜。

諸葛珪即死,哀書發到洛陽,二爺諸葛玄心懷悲痛趕回泰山,為兄長治喪。

字幕:諸葛玄,琅邪陽都人,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諸葛珪次弟。

諸葛玄初為袁述屬吏,受袁術薦表為豫章太守。劉表平定荊襄七郡,就任荊州牧,豫章是屬荊州該管。諸葛玄遂奉劉表之命出使長安,上報荊州政事於董卓。

不想行到洛陽,聞說董卓已經伏誅,因此遲滯京師,未定下步行止。

諸葛玄陡獲兄長病逝之信,不由大悲。遂令隨從先回襄陽,向劉表報說朝中變故;自己則隻帶領書僮僕從,前赴泰山,照料兄長諸葛圭後事。

回到家中,見到兄長遺書,又聽兩位侄兒敘述,方知事情緣由始末。當時痛哭難當,即率瑾、亮、均三個侄兒辦理喪事,併發訃告於朝廷。

喪期已罷,諸葛玄令三侄除了孝服,遣散僕從,與史子眇商議,就此南下依附劉表。

史子眇自然同意,然而擔心少帝一路安危,遂率胡、臧二人,隨同南下。

鏡頭閃回,按下少帝逃往泰山,變身諸葛亮,復說京師洛陽。

蔡七遵奉家主之命送信到玄都觀中,騎馬回到府中,不見家主蔡邕回來,心下煩亂。

黃昏日落之際,獄吏押送蔡邕屍身還家,說與被太尉王允下獄縊死之事。夫人及女蔡琰撫屍痛哭,幾度昏厥,哀毀愈恆。

蔡七頓足號哭,當下拔劍長嘯,便要衝進太尉府內,去與王允拚命。

何氏夫人急忙止住,勸了半晌,蔡七這才恨恨而罷。夫人遂命女兒蔡琰起草作表,來日上奏皇帝,乞送丈夫蔡邕骸骨還鄉,回歸原籍陳留。

獻帝覽奏,嘆息良久,亦恨王允下手之狠,即下詔賜錢十萬,準其家人扶靈還籍。

何氏夫人即擺靈堂設吊,一邊令蔡七收拾行李車仗,訪尋買主典賣府宅。直待五七過了,即辭別京中故舊臣僚,扶靈啟程還鄉。

蔡琰與母親離了長安,一路上頻頻回首。想起十五年前亦曾走過此路,爭奈彼時玩伴史侯劉辯已被李儒害死,從此陰陽相隔生死陌路,此生再也不能相見。

在車上且走且想,回憶劉辯當年音容,不由流下淚來。

閃回結束。一道殘陽映照淘淘黃河,赤紅如血。

鏡頭轉換,按下洛陽,復說關中。

董卓即死,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率部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

獻帝將求赦之表遞予王允,就回太尉意下如何。

王允反覆權衡,主意不定,忽然想起白起坑殺趙國降卒之事,遂斷然奏道:西涼之兵向來剽悍,自兩漢以來動輒造反,未曾停歇。其三萬大軍跟隨董卓東來,犯下惡逆大罪,如全部赦免不究,恐反至猜疑恐懼,以為朝廷欲收而殺之,更速其變。不如懲其女婿牛輔,並幫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餘眾皆不問罪,委以關東諸侯中能者轄之為妥。

獻帝點頭,又問呂布:卿意如何?

呂布本意隻殺牛輔,赦免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將,收為自己心腹羽翼。因見王允殺意已決,恐其多疑,於是奏道:太尉所言是也。臣另有本奏,乞望陛下允準。

獻帝:儘管奏來。

呂布:除賊討逆,莫大之功。前所沒收董卓財物,臣請賞賜公卿將校,以酬功臣。

獻帝未答,王允已經大疑,斜睨呂布一眼,向上啟奏:此計萬萬不可。董卓攬政數載,將舊都洛陽富戶掃蕩凈盡,積此貨資,以致天怒人怨。長安殘缺,多處需要重建,禁軍衣甲皆蔽,兵甲不備,士民無食,皆陷饑寒。溫侯但知施惠眾卿諸將,不懼惹怒天下乎!

呂布:太尉息怒,下官焉有此意?

獻帝:太尉是老成謀國,所言甚是。董氏所積贓款,自當用於社稷,不必再議。

當日朝散,呂布恨恨還家,心中懷恨王允。自此之後,王允只因平日看不起呂布,隻以劍客武夫待之,因恥於同掌朝政,故凡呂布所請,儘力為難。

究辦李傕等詔書尚未及發出,早有董卓餘黨探知朝廷意圖,遣使飛馬回至陝西,報與牛輔、李傕、郭汜等人,說王允要盡殺西涼諸將。

牛輔覽書大驚,當時沒了主意,即問眾人:朝廷不肯敕免,公等是何意見?

李傕說道:既然求赦不得,不如各自逃生。

郭汜、張濟、樊稠面面相覷,心下更慌,不知如何應對。

座中忽然立起一人,高聲叫道:萬萬不可!諸君若棄三軍單行,則一亭長即能縛之,擒獻朝廷。不若以手下本部鐵騎,誘集陝人殺入長安,聲言與董公報仇。其事若濟,則殺王允以報太師,後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各人走亦未遲。

聲如洪鐘,滿室皆驚。眾人看時,見說話的卻是謀士賈詡。

字幕:賈詡,字文和,涼州姑臧人,前漢名士賈誼後裔。初舉孝廉為郎,繼為董卓部將,以太尉掾升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輔軍中為謀士。

畫外音:賈詡作為大儒賈誼後裔,自身又為儒士,雖在董卓帳下效命,但與董卓本無恩義,隻懷存身餬口之念。因早年與蔡邕過從甚密,關係莫逆,今聞蔡邕死於王允手下,驚痛之下,便想借西涼兵以誅王允,假公濟私替好友報仇,故此挑唆李郭等人造反。

李傕等人聽了賈詡之言,皆以為然。遂依其計策,派人流言於整個涼州:王允將欲洗盪此方之人!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

涼州將士聞此,哪個不願保命,且圖富貴?於是聽到流方,眾皆驚惶願從。未過旬日,李傕便即聚眾十餘萬,並請牛輔守住陝西,其餘諸將分作四路,殺奔長安。

王允聽知西涼兵來,急與呂布商議。

呂布依仗己勇,哪將這些人放在心上?遂大言道:太尉放心。量此鼠輩,何足道也!某不用朝廷禁軍,隻請引部下並州兵馬,與同鄉李肅將兵出敵,必獲全勝。

王允準行,再三叮囑:雖有必勝把握,也需小心在意。

呂布便與李肅引兵出城,離長安五十裡紮下營寨,以待西涼之兵。

第五日上,西涼軍大至,與官兵兩軍對壘。呂布欲試敵軍戰力,先使李肅出戰,自己在後掠陣。李肅領諾出陣,趁西涼兵遠來疲憊,毫不吃力,先贏了一陣。

李肅自恃滅除董卓有功,王允又不重賞。今見呂布封侯,心中不忿,故此臨戰之時不求有功,先求無過,不出全力。未料西涼兵甚不經打,隻稍展身手,便即獲勝。

呂布大喜,當夜在帳中置酒,與李肅賀功。

李肅不見呂布敘論己功,只是勸酒,更加不忿。於是放量痛飲,當夜大醉,回歸本寨,也不置流動哨兵,倒頭便睡。心想若是西涼軍前來劫寨,自有呂布低擋,管他娘的罷。

將至夜間三更,忽聽四處喊聲大起,營內一派火光,照徹天空。

李肅大驚而起,披甲托槍上馬,見四下裡皆是西涼之兵,方知是被賈詡用計劫了營寨,後悔不及。於是收集殘部,回歸大營來見呂布,報說一時不察失機,敗了一陣。

呂布聞報,勃然大怒,不由分說,即刻下令斬了李肅,懸頭軍門。

諸將見因虧了一陣,便將勇將李肅斬了,不由面面相覷。呂布斬了李肅,親自領軍前進,正迎著李傕軍馬,不等列陣,便挺戟躍馬直衝過來。

李傕不能抵當,退走五十餘裡,方才扎住兵馬。西涼眾將皆懼,不知如何抵擋。

賈詡呵呵笑道:那呂布徒恃武勇,並不難破,諸公若依我計,勝之易如反掌!

李傕便問:不知計從何出?

賈詡不慌不忙,當場獻策:呂布一勇之夫,既勝一陣,必生驕惰之心。來日對陣,將軍可與郭汜各引本部兵馬,仿效彭越撓楚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以此拖住呂布,隻管糾纏,卻不與其正面交鋒。張濟、樊稠二位將軍分兵兩路,偷偷拔營,從間道徑取長安。

李傕等聞言大喜,於是各散,照計而行。

張濟、樊稠連夜起營,引兵繞小道而行,直至長安城下,將城池重重圍定。張濟佯作攻城,樊稠卻在呂布來路設下埋伏,只等他入套。

長安受困,王允大慌,急忙遣人出城去召呂布,回兵退敵保駕。

呂布正被李傕、郭汜遊擊戰法鬧得頭昏腦漲,精疲力盡,聞報張濟、樊稠兵圍長安,便即無心戀戰,撤兵回保京師。

李傕、郭汜見狀,率領大軍隨後殺來。

呂布行至長安城外,果中樊稠埋伏,張濟亦撤圍城之兵,前來合圍。呂布大敗,仗著馬快戟重,殺透重圍,奔至城下。王允急令開門放入,卻已折兵近半,士氣低落。

賈詡不與呂布喘息之機,慫恿李傕緊追而至,將十萬精兵重重圍定京都長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分別圍住四門,日夜攻打,聲稱隻殺王允,與董太師報仇雪恨,不反朝廷。

呂布雖然勇猛,架不住西涼軍多將廣,四面應付不迭。又出戰多次不利,隻得命令扯起弔橋,緊守城門,以待勤王兵至。

這一日,忽聞西門炮鼓連天。門將派人入報:城外張濟軍中有一個少年將軍,專門搦戰溫侯呂布,且令五十個大嗓門軍士,齊聲罵戰,出言不遜。

呂布大怒,遂命大開西門,騎赤兔馬,挺方天戟,率一千兵突出城來。出得城門,過了弔橋,令將陣勢列開,穩住陣角。

鏡頭轉換,長安西門城外。

呂布排列陣勢,手挺鐵戟,坐在赤兔馬上,凝目向對面陣中觀望。

見彼陣前為首兩騎,上首便是張濟。下首一個青年將軍,胯下白馬,掌中虎頭金槍,素袍銀甲,五彩戰靴,殺氣騰騰,百步威風,卻不認識究是何人。

呂布縱馬上前,來至兩軍之中,將戟尖向對面一指,罵道:不知死囚徒!董卓已死,爾等皆是無首之鬼,不思自首悔過,尚敢在此耀武揚威!溫侯呂布在此,哪個過來交戰?

那白馬銀槍將軍縱馬上前,罵道:匹夫呂布,你這一身富貴,到底來自何人?某聞你兩次弒父,今從陝西來此,會的便是你這背主忘恩之賊!

呂布被罵到痛處,氣得兩個鼻孔冒煙,喝道:賊奴,報上名來再戰!

來將冷笑:也罷,便讓你死個明白。某乃驃騎將軍張濟之侄張綉,人稱北地槍王者是也!廢話少說,著某的槍罷!

話猶未了,一招鳳凰點頭,將金槍舞動,已有三個槍尖直到至呂布面前,主刺哽嗓,捎掛兩肩。這桿金槍有個名目,喚作「百鳥朝凰槍」,呂布卻是不識。

鏡頭閃回,敘述張綉來歷。

張綉本是驃騎將軍張濟之侄,自幼過繼於張濟,便即父子相稱。少年之時曾受河西武術名家童淵親手指教,槍法如神,與益州大將張任是同門師兄弟。

張綉學藝既成,便隨同張濟效力於董卓麾下,東戰西征,從無敗績。因其槍法在西涼一帶沒有敵手,軍中諸將送其美稱,號為「北地槍王」,與名將馬騰之子馬超齊名。

邊章、韓遂在涼州作亂之時,金城麹勝襲殺祖厲長劉雋。張綉時為縣吏,與劉雋交好,於是單槍匹馬闖進府衙,當眾刺殺麹勝,割其首級而出。

衙中軍士來趕,被張綉引弓射殺數人,其餘人便不敢再追,逃回府衙閉門不出。

經過此事,張綉聲望雀起,本郡之人都認為張綉義氣參天,無不願從其遊。

於是張綉招合少年數百人為私人部曲,編於從父張濟軍中,因此而成為本地豪傑。

閃回結束。張綉本來與牛輔共守陝西,因被張濟以書招致,故此來戰呂布。

呂布見張綉竟敢小視自己,不由大怒,即催坐下赤兔寶馬,挺戟應戰。兩邊催鼓,搖旗吶喊,分別為主將助威,直戰了四十餘合,難分勝負。

呂布稱奇,暗道:師父左慈仙長說過,我這桿畫戟天下無對。只有河西童淵,其槍法學自崑崙王母一派,可與我武藝匹敵。觀此張綉槍法,莫非出自崑崙一派?

想罷戟法加緊,二馬盤旋,又戰二十回合,各自精神倍長,兩邊諸將都看得發獃。

二人正然酣戰,忽聽鼓聲震天,西涼軍三路兵馬殺來,合擊呂布之軍。原來是賈詡在李傕營中,聽聞西門外呂布出戰張綉,以為機不可失,故使李傕傳令三軍,一起殺奔西門。

呂布抵敵不住,隻得回馬,將畫戟向空中高舉,命全軍退入城內,將城門緊閉。

李傕大驅西涼精騎,追至弔橋邊上。太尉王允當時正在城上觀戰,放進呂布,即命投石放箭,以阻敵軍。亂箭如雨射下,西涼將士寸步難進,李傕急命止攻,勒兵回營。

經此一戰,張綉一舉成名,北地槍王之號無人不知。

呂布本來不敵西涼諸將,見又添了勁敵張綉,更是志氣喪盡。無可奈何之際,便是督兵守城,也漸漸懈怠。

長安城中卻有董卓餘黨李蒙、王方,見此機會難得,趁夜將密書射出城外,與李傕約為內應,次日三更打開城門,偷獻長安。

李傕大喜,通報郭汜、張濟、樊稠等三將,各引本部兵馬,至期聚於城下。

三更將到,只聽城內喊聲突起,城頭火光大盛,城門打開,弔橋放下。隨著一聲號炮,四路西涼軍一齊擁入。

呂布時在南城門口,登時陷入重圍。由是左衝右突,見敵兵如同潮水一般湧至,知道攔擋不住,隻得引數百騎隨從入城,奔向皇宮。

來至青鎖門外,便是當初刺殺董卓之處,呂布停住赤兔寶馬,招呼王允一同逃走。

王允立在城樓之上,對呂布說道:若天子祖先有靈,能賜福社稷,我即心滿意足。如若不能,便以死報效朝廷可也。國家遭難,棄皇上自顧逃命,我不忍為。你可去投河北袁紹,鼓勵關東豪傑,要念及列祖厚恩,共赴國難君危。

說完這番言語,便扶獻帝逃至南宮掖門城樓,自己親自仗劍護持左右。

呂布無法可想,耳聽身後殺聲漸近,隻得舍了家眷出城。出了東門,本欲去投袁紹,但見北面西涼兵多,隻得向東南殺出,至淮南往投袁術。

當時張綉正在西門,東城並無大將。西涼兵知道呂布英勇,不敢追擊,放他去了。

鏡頭轉換,古都長安城內。

城門既陷,李傕等人引兵攻入內城,縱兵擄掠,到處放火。西涼兵趁機搶劫富戶,姦淫婦幼,大開殺戒,京城吏民由此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終日號哭之聲不絕於耳。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滿朝公卿,由此遭難。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人,均被亂軍所殺;府中積蓄,亦被搶掠一空。

賈詡見此,急請李傕下令止殺止搶,卻如猛虎出柙,遏製不住,收效甚微。

李傕等諸將擁兵至南宮掖門,見到獻帝和司徒王允,下馬參拜天子,以禮相見。

獻帝問道:你諸將意欲何為?

李傕:禍國者乃是太師,我等何罪,陛下不赦?

獻帝:今我知過矣,赦免卿等可也。

李傕:臣等非但無罪,且有護駕西遷之功。不予封爵,恐諸將不肯退兵。

獻帝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隻得依其所求,當即在揚武樓上宣詔:敕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張濟為驃騎將軍。其餘李蒙、王方等,各為校尉。

此時兵臨宮門,刀刃加頸,王允手中無兵,無力阻止,隻得聽任天子照單封賞。

李傕又奏: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謀誅我等,必請殺之,以謝諸將。

獻帝無奈,亦隻好詔準,將三人殺了。

賈詡想起好友蔡邕之死,又請李傕上奏天子,必殺王允,為蔡中郎報仇雪恨。

李傕本來不欲如此,但想此後還要多靠賈詡出謀劃策,於是便依其議,奏請天子下令,絞殺司徒王允及其妻子。

獻帝此時自身難保,準不準奏,已無甚意義。李傕遂命軍士入內,將王允牽出,絞殺於樓下。賈詡猶然不肯罷休,終將王允盡滅滿門。

畫外音:王允以連環奇計為國除害,本來功莫大焉,舉國稱頌;但因一時不忍,屈殺天下書膽蔡邕,惹惱了賈詡,自己反遭滅門之禍,終年五十六歲。李傕、郭汜之禍,將故漢舊臣殺戮一空,遠遠深於董卓把攬朝政之害,實為漢室衰亡之源。

獻帝見殺王允,深為嘆息流涕,無計奈何。李傕得志,與眾人議論,欲封賈詡為侯。

賈詡:保命之計,何談功勞?且使京城塗炭,實乃大罪,死且有餘,豈敢再論功受爵?

因而堅決不受。李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不容再辭。此後不久,賈詡生母去世,便欲辭官,回鄉守製。朝廷不允,拜為光祿大夫。

如此年余,張濟引領本部兵馬還屯弘農,遠離長安。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權,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興兵打鬥,長安官民不勝其苦。

賈詡每以國之大體責之,三人雖心中不和,但勉強聽從,於是三分長安,各守其界。

興平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與郭汜矛盾日益激化,再次交兵廝殺。

張濟在弘農糧草不敷,於是發兵攻打宛城,卻在攻城時為流矢所中,不治而死。張綉拚力打破宛城,盡殺守軍,並以諸侯之禮為從父治喪,自此統領割據南陽諸郡,威勢大震。

李傕見死了樊稠、張濟,便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為謀主。

李、郭交戰之際,賈詡兩不相助,並積極謀劃幫助獻帝出逃長安,東返洛陽故都。

其策未行,李、郭二人罷兵,復又講和。賈詡自覺得罪朝廷及天下百姓,怕跟李傕遭受池魚之殃,便納還印綬,攜帶家眷,離開長安,前往華陰投靠同鄉段煨。

段煨軍中將士一向敬服賈詡,聞其來投,俱各欣喜雀躍。段煨卻怕賈詡奪其兵權,表面十分禮遇,內實忌之。

賈詡看出段煨心思,心中常不自安,遂寫信給張綉,訴其苦衷。

張綉見了書信,便派人前去華陰,迎接賈詡前來宛城。賈詡見到來使大喜,於是毫不猶豫,遂留書向段煨辭行,隨來人登車而去。

從人問道:段煨待主公甚厚,何故不辭而別?既然走了,又何必將家眷留在華陰?

賈詡答道:段煨生性多疑,猜忌於我甚深,待遇雖厚,久之定為其所害。而我離開,其必高興,且指望我為外援,一定善待我家人。今張綉軍中缺乏謀士,某又是其長輩,必言聽計從,如此我與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從人聞聽,敬服其論。賈詡到達宛城,自此歸於張綉帳下,張綉厚待,言聽計從。

李傕聞報張綉佔了南陽,為示拉攏,遂派使者前往宛城安撫,使其不跟自己作對。又派黃門侍郎鍾繇前往襄陽宣詔,拜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許其設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衙屬,擁有開府辟召掾屬之權,禮儀如同三公。

鍾繇尚未回京,又派左中郎將祝耽持詔前往,授予劉表假節,並督交、揚、益三州軍事。李傕以此結連劉表作為外援,劉表則藉機擴充實力,一時成為諸侯之雄。

鏡頭轉換,朝廷大亂未息,青州黃巾又起。

青州黃巾餘黨聚眾數十萬人,攻打州縣,劫掠良民,山東大亂。青州刺史及知州大懼,急具折飛報長安。

李傕、郭汜遂請獻帝上朝,問計於群臣,商議如何平叛。

太僕朱雋出班說道:某舉一人,要破山東群賊,非曹孟德不可。自從喬瑁死後,曹操繼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若命此人討賊,黃巾賊可克日而破。

李傕大喜從之,於是星夜草詔,差人齎往東郡,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

曹操與鮑信領了聖旨,一同興兵,攻擊黃巾賊於壽陽。

鮑信輕入重地,為賊所害。曹操破賊於濟北,兵馬到處無不降順,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

曹操擇其精銳者編入麾下,號稱青州兵,成為起家本錢,自此威名日重。

山東報捷之書送到長安,朝廷敘論軍功,由此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東郡太守。

有了朝廷封誥,曹操此番名正言順,遂貼出檄文,在泰山招賢納士。

畫外音:檄文張出不久,便有潁川荀彧字文若,與其侄荀攸字公達,東郡東阿人程昱字仲德,譙郡郭嘉字奉孝,光武帝嫡派子孫淮南劉曄字子陽,山陽昌邑人滿寵字伯寧,武城人呂虔字子恪,陳留平邱人毛玠字孝先等,皆為一時俊傑,絡繹而至。這些人或因避十常侍及董卓之亂隱於山林,或原從袁紹因其不能重用,此時全為曹公所感,投到帳下。

除了以上文臣,又有數員武將來投,乃是泰山巨平人於禁字文則,弓馬熟嫻,武藝出眾;陳留人典韋,無有表字,勇力過人;東郡人陳宮字公台,智勇雙全,世稱豪傑。

曹操來者不拒,皆都經過親自交談,或加以測試,然後各自依其才能委以重任,推心置腹相待。自是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

鏡頭特寫,陳宮登場。

字幕:陳宮,字公台,東郡東武陽人。性情耿直,足智多謀,文武全才。

陳宮自負才學,胸懷治國安邦大志,來至曹操帳下,遍覽左右,見文臣中荀彧叔侄胸懷奇謀,武將中典韋勇不可敵,自己均非敵手。

因欲建立奇功,為曹孟德所重,遂主動獻計,上書曹操。其書略雲:

東郡向歸兗州所轄,聖人所居,人傑地靈。然地狹民少,不足以得展鯤鵬之志,成就王霸之業。兗州刺史劉岱死於黃巾,至今兗州無主,王命斷絕。不才世居東郡,願往說服州中世家大族,請明公前往擔任州牧,以此為基,成就王霸之業,未知明公尚有意乎?

曹操正不甘心僅任東郡太守,大喜從之,賜以金帛,使其前往遊說。

陳宮先至濟州,設下盛宴,會集濟州相鮑信,及兗州別駕、治中等官,與眾人說道:今天下分裂,而兗州無主。東郡太守曹公孟德,是為前漢丞相曹參之後,命世之才。我等若迎來兗州為牧,必可使本州安定,黃巾滅跡。得此明公,共保桑梓百姓,不亦可乎?

鮑信早在洛陽之時,便與曹操相交甚厚,深然陳宮之論,兗州諸吏也都欣然從命。陳宮大喜,遂同兗州吏萬潛等人親到東郡,迎接曹操擔任兗州牧。

曹操平空得了兗州重郡,有了立足之地,心中如何不喜?於是重賞陳宮,令其領兵屯留東郡,待之甚厚,有如父子。

兗州大事粗定,諸事安穩,這一日曹操在帳中閑坐,忽然思想起老父曹嵩,當年盡出家資助自己起兵討董,如今年老獨居琅琊,晚景孤單,不由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孝心即動,曹操乃與泰山太守應劭商議:我欲往琅琊郡,迎取父親與兄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餘人,前來兗州相會,共享天倫之樂,公以為如何?

應劭:此人倫大義,有何不可?今兗州初定,明公不必自往,某願稍盡奔走之勞。

曹操大喜:如此有勞使君,事畢再容重謝。

應劭領諾,也不甚以為意,乃派縣中衙吏,率領數十衛兵,持書前往琅琊。

曹嵩得了兒子手書,見說已為兗州牧守,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即便命令兒子曹德,收拾家資行李,裝了幾十大車,在應邵軍士保護下向兗州行進。

這一日逶迤西來,道經徐州,打算穿城而過。守城吏見其人眾車多,問明來歷,不敢隨意放行,派人急報徐州太守陶謙。

字幕: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

鏡頭閃回,敘述陶謙來歷。

陶謙初為諸生,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刺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中平五年,徐州黃巾大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黃巾叛軍,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爾後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閃回結束,徐州府衙。

陶謙早聞曹操大名,向欲結納。聞報曹嵩路過本境,遂親自出城迎接,迎入府中大設筵宴,盛情款待了兩日。

到第三日,曹嵩不顧挽留,力辭要行。

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引領部兵五百,護送出境。

張闓本是黃巾餘黨,見曹家輜重車輛無數,遂至賊心復熾;行至半路曠野又遇風雨,便鼓動軍士殺盡曹嵩全家,取了財物,率眾逃奔淮南去了。

應劭部下有軍士逃命,回報凶訊。曹操聞聽惡報,仰天大哭,目中流血。

曹操早就覬覦徐州,得此因由,如何不報!遂借替父報仇之名,遷怒陶謙,留荀彧、程昱把守兗州,自率全軍掛孝,令夏侯惇、於禁、典韋為先鋒,殺奔徐州。

陳宮向與陶謙交厚,聞說曹操欲伐徐州,急出東郡,至半路趕上大軍,至中軍大帳來見曹操,委婉相勸:殺害明公令尊老大人者,張闓也,非乾陶恭祖之事。且其是以赤心相待明公,如若伐之,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聞言非但不聽,反而勃然大怒道:那張闓豈非陶謙部下,奉其所命!陶謙唆使部下殺人越貨,與親自下手何異?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爾其休阻。

遂將陳宮逐出帳外,並下令夏侯惇等一路之上屠城滅村,雞犬不留。

陳宮自恃對曹氏立有大功,今當眾被逐出行轅,自是心中大怒,羞愧難當。

大軍由北往南,直下徐州。果然一路屠城滅村,雞犬不留。

曹操引兵正行之間,前鋒夏侯惇使人來報:有前任九江太守邊讓,向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急引兵五千來救。

曹操大怒:傳令夏侯惇、於禁,半路截殺,務必將邊讓趕回,不使其靠近徐州。

夏侯惇領命,遂同於禁引兵前往,兩軍對圓,攔住邊讓。

字幕:邊讓,字文禮,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

鏡頭閃回,敘述邊讓來歷。

邊讓自幼博學善辯,愛寫文章。青年時遊學洛陽,曾作《章華賦》,名噪一時。

汝南謝甄亦善辯論,曾與邊讓一起去拜訪名士郭泰,相互談論辯難,連日達夜。郭泰對其二人卻並不看好,私對門人說道:其二人英才有餘,但並不入道,真是可惜了!

大將軍何進聞說邊讓大名,遣使徵辟入朝,任為令史。大將軍府中賓客滿堂,邊讓既善於佔射,又能辭對,無人不被邊讓風采傾倒。

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皆為當世名士,竟爭先向邊讓遞交名片,以求交往。議郎蔡邕親向何進寫信,極力稱讚邊讓才能。何進深以為然,於是多次提拔邊讓。

中平六年,邊讓升任九江郡太守。然而兩年之後,便即棄官返回鄉。

當時曹操被陳宮迎入兗州,自領兗州牧。邊讓雖與陳宮交厚,但對其奉侍曹操不以為然,每逢聚會,多次公開輕視貶低曹操,引以為樂。

閃回結束。邊讓聞說曹操征伐徐州,陣宮諫勸不從,遂聚宗族鄉勇五千,前來相阻。

兩軍對圓,邊讓縱馬上前,質問夏侯惇道:陶恭祖何罪,必欲討之?

夏侯惇:殺我主公全家四十餘口,豈曰無罪!

邊讓:部下為之,非其本意。且與百姓何乾,一路屠城,雞犬不留?

夏侯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說甚相乾不相乾!你引眾逆我大軍,意欲何為?

邊讓:陶公乃仁德之士,伐之不祥。某勸你回去,各安本土,豈不是好。

夏侯惇:哪有些許多囉嗦。讓開大路,饒你不死;若不知趣,槍下做鬼!

邊讓聞言大怒,在馬上扭身回頭,便欲派將對敵。豈知夏侯惇卻是一勇之夫,脾氣火爆無比,話未說完,早已挺矛縱馬,直奔邊讓,快如閃電。

只聽慘叫一聲,長矛起處,早已刺透邊讓前心。說時遲,那時快!夏侯惇按住長矛,抽出佩劍,趁兩馬錯鐙之機揮出,早已斬下邊讓首級,提在手中。

邊讓部從見夏侯惇如此利害,且主人已死,焉敢對敵?哄然而潰,四散奔逃。

於禁在後看得清楚,不由頓足叫苦,縱馬上前說道:將軍惹下大禍矣。

夏侯惇:有何禍事?

於禁:邊讓乃是東郡名士,知交遍於本州,且與陳宮乃是刎頸之交,非同常人可比。主公隻命我等將其趕走可矣,你今殺之,豈非惹下禍事!

夏侯惇:如此腐儒,殺之何礙。你休管我,急催人馬,殺奔徐州可也。

於禁聞此,連連搖頭,不勝嗟嘆。

鏡頭轉換,按下夏侯惇,復說陳宮。

陳宮被曹操斥退,羞怒難言,還至東郡。行入城中,卻見沿途百姓皆對自己指指點,面含怒色,不知何故。

及至回至衙署,坐猶未穩,郡丞來報:荀彧遣使前來,適逢大人不在,剛剛離去。

陳宮:所言何事?

郡丞:命各郡督催糧草,以供軍需。

陳宮:則便籌糧,送去便是,不必稟我。

郡丞:然今歲兗州大旱,赤地千裡,百姓自顧不暇,焉有餘糧以助軍需?

陳宮:可向郡中富戶借糧,待來年豐收,加倍補償便是。

郡丞:郡中吏民所議,大人猶不知乎?(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