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六十八集 三道並起
皇甫規奏疏遞入京師,呈上天子龍書案頭。

順帝覽奏,見其口氣託大,且有輕視馬賢之意,心生惱怒,擲在一邊,置之不理。

正在此時,胡疇奏表至京,報說征西將軍馬賢入敵重圍,為國捐軀。

漢順帝嘆道:悔不聽大將軍良言阻諫,使此老將盡毀一世英名,朕之過也。馬賢雖敗,念其平生功高蓋世,詔命賜給家中布三千匹、糧食一千斛,下令漢陽郡守,收屍厚葬。封馬賢之孫馬光為舞陽亭侯,每年食租稅百萬。

太尉:陛下聖明,顧念功臣,百官同感。奏請更派侍禦史出京,前往隴右督察收錄馬賢各營士兵,並對死傷者家人進行慰問救濟。

順帝:依卿所奏,即行辦理,不得有誤。

太尉:喏,臣領旨謝恩。

字幕:永和六年春,鞏唐羌騎兵三千餘人攻略隴西郡,焚燒漢家園陵,抄掠關中。

順帝聞報,詔遣中郎將龐浚為帥,召募勇士一千五百人屯於美陽,聲援涼州。

三月,龐浚折本入京報捷:武威太守趙沖奮勇進兵涼州,大破鞏唐羌,斬首四百餘級,獲馬牛羊等一萬八千餘頭,降二千餘人。

順帝聞報甚悅,即命趙沖總督河西四郡之兵,以扼諸羌東進之路。

鞏唐羌千餘人東進受阻,由此轉攻北地郡。趙沖與北地太守賈福帶兵迎擊,戰之不利。

是年夏,匈奴中郎將張耽與度遼將軍馬續合兵,進攻句龍王吾斯。於通天山大破烏桓、匈奴聯軍,陣斬烏桓大人阿堅,繳獲大批牲畜財物。

吾斯再次逃走,烏桓餘眾悉降於漢。

八月初四,大將軍梁商病重。因自覺去日無多,遂將兒子梁冀喚至榻前,訓戒道: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無以輔益朝廷,死必耗廢帑臧,衣衾飯含玉匣珠貝之屬,何益朽骨。百僚勞擾,紛華道路,氏增塵垢,雖雲禮製,亦有權時。方今邊境不寧,盜賊未息,豈宜重為國損!氣絕之後,載至塚舍,即時殯斂。斂以時服,皆以故衣,無更裁製。殯已開塚,塚開即葬。祭食如存,無用三牲。孝子善述父志,不宜違我言也。

再三叮囑,言罷逝世。

順帝聞訊,親臨致哀。梁冀欲遵父遺囑理喪,朝廷不許,賞賜東園秘器、銀鏤、黃腸、玉匣等什物共二十八件,錢二百萬,布三千匹。

順烈皇后出私錢五百萬、布一萬匹,親自送喪。順帝送至宣陽亭而回,賜謚號為忠。

深秋九月,諸羌九千餘騎攻略武威,涼州震動。

漢廷詔命:遣行車騎將軍執金吾張喬為帥,率左右羽林、五校士,及河內、南陽、汝南三郡之兵,共一萬五千人,屯衛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輔。將安定郡治由臨涇遷至扶風,將北地郡治由富平遷至馮翊,以避諸羌。

其後不久,荊州郡守上表,聲稱百姓連年起事,屢剿不絕,奏請朝廷派兵平叛。

順帝覽表,詔命改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為荊州刺史,率軍前往鎮撫。

字幕:李固,字子堅,漢中郡城固縣人,司徒李郃之子。

鏡頭閃回,李固登場。

李固相貌奇特,頭骨突出如同鼎足,上入髮際隱起,腳板上且有龜文。

李固雖然出身權貴豪門,但卻好學,少時便常改變姓名,不遠千裡步行尋師,研習五經十多年之久。更博覽古今書籍,通曉風角、星算、河圖及讖緯之術。

在太學求學之時,李固常偷到公府看望父母,不欲同窗諸生知道己是司徒李郃之子。

四方誌士大都羨慕李固風采,而來向其學習,並讚歎道:此又是第二個李公矣。

司隸校尉、益州刺史聞其賢名,都命漢中太守推舉李固為孝廉;司空聞之,也發聘書,徵辟其為掾屬。李固自以為學問未就,皆不就職。

陽嘉二年六月初八日,京師洛陽宣德亭地裂,深溝長達八十五丈。

順帝召集三公九卿,命薦舉淳樸直言之士,問以革除弊病對策,並如何為政。李固受衛尉賈建舉薦至京,參見天子,乃在奏對中彈劾順帝乳母以及宦官。

對策一出,滿朝皆驚。順帝非但不怪,反以李固對策為第一名,並納其諫,即命乳母宋娥搬出皇宮,回其私舍。凡被李固點名中常侍,都向皇帝叩頭請罪,朝廷一片肅然。

自此之後,順帝便命李固為議郎。

皇帝乳母宋娥以及被彈宦官,對李固非常痛恨,於是引互串聯密謀,偽造匿名奏書,羅織罪狀,誣諂李固種種不法。

順帝受其匿名奏書蠱惑,下令查辦李固,詔書不經尚書台而直接下達。

大司農黃尚聞知,請求執金吾梁商營救。尚書僕射黃瓊也入宮密奏,請重新辯審此案,以明事實真相。

經過詳細調查,李固冤情大白,因被釋放,調離朝廷,擔任廣漢郡雒縣令。李固行到白水關,解除印綬還給朝廷,自回家鄉漢中,關門杜客。

兩年之後,梁商為大將軍,聘李固為從事中郎。李固見梁商為人謹慎懦弱,不能整飭法紀,於是奮筆疾書,慷慨進言。其書略雲:

《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洇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又即位以來,十有餘年,聖嗣未立,群下繼望。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采微賤宜子之人,進禦至尊,順助天意。若有皇子,母自乳養,無委保妾醫巫,以致飛燕之禍。明將軍望尊位顯,當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而新營祠堂,費功億計,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儉。自數年以來,災怪屢見,比無雨潤,而沉陰鬱泱。宮省之內,容有陰謀。孔子雲:「智者見災,考慮其由;愚者見異,視若無睹。」天道不論親疏,故可敬畏。若能整頓朝廷綱紀,推行正道,選立忠良,則將軍必繼伯成之後,建崇功偉業,成全不朽榮譽。其沉湎於榮華富貴,追求高位之外戚,焉能與將軍同日而語哉?

梁商覽其奏書,不以為意,亦不聽從。至永和元年,太尉王龔痛恨宦官專權,上書極力陳其罪狀。黃門常侍指使門客,向朝廷誣告王龔有罪。順帝信以為實,遂命王龔自辯。

李固聽聞此事,再向梁商上書,請其出面營救王龔。

梁商亦知王龔被誣冤枉,即日進宮,向順帝進言,事情才告平息。

永和三年,日南郡象林縣蠻族首領區憐叛亂,攻城奪縣,殺官掠富。朝廷詔命侍禦史賈昌為帥,與州郡官府合力討伐。

漢軍不勝,反受區憐圍攻年余,援兵糧草都無法接濟。

順帝召集朝廷百官,以及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四府掾屬,詢問對策。眾人大都主張徵發荊、揚、兗、豫四州軍隊,前往交趾增援。

李固力排眾議,當場批駁道:若荊、揚無事,徵發其兵可也。然今二州盜賊磐結不散,武陵蠻夷未輯,長沙、桂陽數被徵發,如復擾動,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兗豫卒被徵發,遠赴萬裡,無有還期,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遠涉萬裡,士卒疲勞,比至嶺南,不復堪鬥,其不可四也。軍行三十裡為程,而去日南九千餘裡,三百日乃到,計人稟五升,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但負甲自致,費便若此,其不可五也。設軍所在,死亡必眾,既不足禦敵,當復更發,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其不可六也。九真、日南相去千裡,發其吏民猶尚不堪,何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裡之艱哉!其不可七也。

群臣聽他侃侃而談,口若懸河,滿堂皆驚。

順帝連連點頭,笑問道:若依卿計,則待奈何?

李固奏道:前中郎將尹就討伐益州叛羌之時,益州便有民諺唱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皆都不附朝廷,反而助賊。其後尹就被征還朝,以兵權交付刺史張喬;張喬因其將吏,旬月之間便即破殄寇虜。依臣之計,宜更選有勇略仁惠可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趾。今日南兵單勢孤,且無谷可食,守既不足,戰又不能,可將官民遷徙到交趾,平亂之後再命返回。同時可招募收買蠻夷,使其互相攻殺;如有能離間敵人、斬殺蠻夷首領者,許以封侯,賜予食邑。臣舉故並州刺史長沙祝良,性多勇決;又南陽張喬,前在益州有破虜之功,皆可任用。陛下宜即拜祝良等便道之官,前往平亂,必能奏功。

天子再問四府掾屬:李固意見,卿等以為如何

眾人:臣等不敏,完全同意李固之策。

順帝喜而從之,當即下詔,任命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

張喬至任,開示慰誘,交趾叛民並皆降散。

祝良到達九真,單車入於賊營,佈設方略,招以威信。叛軍無不拜服,望風而降者數萬人眾,各蠻寨並皆為祝良築起府寺,奉若神明。

由是不費朝廷大軍,五嶺之外復歸平定。

閃回結束,永和六年。朝廷任命李固為荊州刺史,前往平叛。

李固奉旨出京,就職荊州刺史。上任伊始,即刻派出官吏,慰勞訪問境內,赦免寇盜以前罪惡,皆命復為良民。於是收編叛賊頭目夏密黨徒六百多人,並命自相招集,開示威法。

半年時間,所有盜賊全部投降,州內從此太平無事。

平定叛亂之後,李固復又追究民變源由,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穢行。

高賜等人大懼,以重金賄賂大將軍梁冀,希圖免罪;李固聞知,抓得更緊。

梁冀得到重賄,為助高賜等人脫罪,於是上奏:李固為荊州刺史,未達半載,境內盜賊無蹤,諸叛皆平,實為國之棟樑,治世能臣。今太山盜賊屯聚多年,郡兵雖有千人之眾,但因追討不力,不能製伏盜賊。臣請調任李固為太山太守,以平盜亂,誠社稷之幸。

順帝以為善計,立即準奏,詔命李固交卸荊州刺史,調任太山太安。

李固接旨,隻得放下高賜之事,轉任太山。到職之後,隻挑選留任一百多精壯士卒,余者全部罷遣回家種田,然後以恩信招誘盜賊投降。

不到一年,太山郡中賊人俱都逃散,還歸田裏。

由此天下太平,兵戈漸息。順帝派遣杜喬等八人為使,到天下各郡案察民情,以考核郡守政績高下。杜喬到達兗州,因見太山郡路不拾遺,遂表奏李固政績為天下第一。

順帝覽奏大喜,詔命李固升任將作大匠,還京就職。

李固還朝,以為朝廷要職皆被宦官及外戚所據,以至國運不振;於是不斷上書,向朝廷舉薦賢士人才。乃先上疏推薦江夏黃瓊、汝南周舉等人,繼又推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皆為當世名儒。

順帝皆都準奏,立即下詔召用楊倫等,又調升黃瓊、周舉,更任命李固為大司農。

周舉原為巡察八使之一,奉旨案察天下。回京之後,因同杜喬共同上疏,劾奏許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賓客親屬。

順帝覽奏,遂命近臣暗中示意八使,對此不必深究。又指使有司,自此之後凡太尉、司徒、司空三府選任令史,或光祿署試尚書郎,都靠朝中重臣關係特派,不再選試。

李固聞此,便與廷尉吳雄上疏:臣等以為,巡察八使既為朝廷所派,以考天下官吏政事,則切忌有始無終,虎頭蛇尾。其所檢舉者,應趕快誅罰;至若選舉署置,可讓有司去辦。

順帝見其言之成理,隻得準奏,於是詔命罷免八使所檢舉刺史、二千石官員,又減少特派,並責成三公明加考察。詔命下達,朝廷上下大加稱讚。

李固又與光祿勛劉宣上言:近來選舉牧守,多數不稱其職,甚至橫行無道,侵害百姓權益。陛下應停止享樂遊玩,專心庶政,則朝廷勤政,天下幸甚。

順帝採納其議,於是下詔各州:令劾奏太守、縣令以下官吏,對為政乖錯不正、對百姓無益者都免去官職;有奸穢重罪官吏,一律收付詔獄。

由是天下百姓拍手稱快,貪官凜然,奸吏束手。

字幕:永和六年之次,詔命改元漢安元年。

畫外音:是年張道陵隱居蜀中,編成道經四部,分別名為《太清》、《太平》、《太玄》、《正一》,自稱得之於太上老君親授,內容多言煉丹求仙之術,也有談玄理,以及評論古聖賢得失文字。所出道藏四部,此後皆被奉為道教經典。

鏡頭轉換,隴西涼州。

漢安元年四月,護羌校尉趙沖與漢陽太守張貢進兵安定郡,大破燒何種羌,斬首一千五百級,繳獲牛、羊、驢等十八萬頭。

是年冬,再度擊破諸羌,斬首四千餘級,又追至阿陽,斬首八百級。於是種羌前後三萬餘戶,至涼州歸降漢朝。

南匈奴左部句龍王吾斯聞報大怒,再次縱兵入塞,並與且渠伯德等人聯手抄略並州。

消息傳至洛陽,順帝下詔:命大將軍及三公等有司各部,各推選武猛堪為將校者一人,殿前試用有效,皆命到邊關帶兵禦敵。

與此同時,順帝再次派出巡察八使,乃是侍中杜喬、光祿大夫周舉、守光祿大夫郭遵、馮羨、欒巴、張綱、周栩、劉班,共計八人,出京巡行天下州郡,宣揚風化,考察地方官員有罪者上報朝廷。縣令長以下不必上報,可立即收獄治罪。

杜喬等人受命,辭帝出京而行。唯獨光祿大夫張綱行至洛陽都亭,再不前行,卻將車輪埋於亭下,昂然說道:朝中豺狼當路,不即譾除,安問郡縣狐狸!

於是復還府中,連夜寫成折本,次日赴闕,劾奏大將軍梁冀兄弟官居高位,專事貪汙,搜喬無度,無君之心十五事上報。

當時梁冀之妹梁皇后甚是得寵,故此天子雖知張綱所言為是,但卻擱置不問。

大將軍梁冀聞說張綱劾奏自己,因此大怒,隨即上疏:今有廣陵人張嬰,率眾起事於揚、徐之間,已十餘年矣。歷任郡守,皆不能治。臣舉能臣張綱,可為廣陵太守。

順帝不知是為借刀殺人之計,尚謂梁冀以德報怨,於是欣然準奏,詔命張綱赴任。

張綱奉旨到職,即帶隨從十餘人,親至張嬰營寨,與其相見,曉以利害:前任太守貪暴肆虐,以致閣下聚眾起事,實謂事出有因。今朝廷不願以刑罰相加,故遣某任太守,示以天子恩德。一念之間,閣下便可轉禍為福,定要仔細考慮,休得自誤也。

張嬰聽說,大為感動,次日便率所部萬餘人投降。

張綱復又單身入其營壘,與張嬰部下諸將歡宴一番,立誓訂約。

其後不到旬日,張嬰便遣散部眾,各使還鄉,復為良民。張綱投桃報李,檄令各縣官吏為張嬰部眾安排住宅、田地諸事,不可歧視。

由此百姓悅服,徐、揚之間逐漸安定。

字幕:漢安元年十月,太尉桓焉以日食免官。桓焉字叔元,沛郡龍元人,以明經著稱。永初元年為安帝之師,先後為太子少傅、太傅;又歷任光祿大夫、太常等職。順帝拜為太傅,永和五年為太尉,始登三公之位,今以日食策免,遂耿耿於懷,次年病死於家。

鏡頭轉換,隴西涼州。武威太守趙衝出任護羌校尉,對諸羌多示撫慰,藉以招懷叛羌。罕種羌率其邑落五千餘戶降漢,燒何種羌三千餘落就此勢孤,退至安定一帶遊牧而居。

字幕:安定二年五月初五日,會稽郡上虞舜江,迎潮神祭賽大會。

巫祝曹盱極善弦歌樂舞,故被鄉裡所請,在舜江中溯濤起舞,以迎潮神伍子胥。

正在船上載歌載舞之際,忽然狂風突起,巨浪滔天。觀者驚叫聲中,祭舟傾覆,曹盱跌入水中,隨浪沉浮,終至淹沒江底。

狂風過後,眾人順水打撈,不見曹盱屍體。

曹盱之女名叫曹娥,年僅十四歲,駕船沿江號哭尋找,晝夜不絕。尋找旬有七日,鄉人勸之不聽,最終赴水而死。

畫外音:及至漢桓帝元嘉元年,度尚時為上虞縣令,聞說曹盱之事,引以為奇。於是為彰風化,命為孝女曹娥造墓建廟。欲立石碑,先使屬吏魏朗操筆,久而未出。偶一回顧,忽見弟子邯鄲淳在側,遂令其試作碑文。邯鄲淳當時甫至弱冠,從容捉筆,一揮而就:

伊惟孝女,曄曄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是以哀薑哭,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坐枱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

銘曰:名勒金石,質比乾坤。歲數歷祀,丘墓起墳。光於後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何悵華落,飄零早分。葩艷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彷彿,以昭後昆。

眾人見其援筆立就,下筆如神,無不吃驚讚嘆,稱為一絕。

名士蔡邕聞訊來觀,至時已是夜暮,觀文不清。乃以手摸碑文而讀,閱後拿出筆墨,大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於碑陰,讚歎而去。

字幕:漢安二年六月,漢廷策立兜樓儲為南匈奴單於。

兜樓儲原為匈奴守義王,久在京師洛陽為質。順帝立為單於,賜以青蓋駕駟、鼓車、安車、駙馬騎、玉具刀劍,又賜彩布二千匹;後命行中郎持節,送兜樓儲回歸南匈奴王庭。

尚書令黃瓊上書,認為以前選舉孝廉,專用儒學、文史二科,對於人材選拔有所遺漏,奏請應加孝悌及能從政二科。

順帝採納,於是孝廉之選共有「儒學、文史、孝悌、能從政」四科。

七月一日,張道陵率弟子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一住便是十三年。

畫外音:直到漢桓帝永壽二年,張道陵在青城山羽化,下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由此成為天師道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其後歷代龍虎山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祖天師張道陵掃墓。

漢安二年末,改明年為建康元年。

建康元年三月,護羌從事馬玄因受諸羌誘惑起事叛漢,逃跑出塞。領護羌校尉衛琚率軍追擊,大破叛羌,斬首八百餘級,獲牛、馬、羊等二十餘萬頭。

其後不久,護羌校尉兼武威郡太守趙沖引郡兵及降胡萬餘人馬,傾巢而出,沿途一路剿殺,追擊叛羌至建威鸇陰河。

部下諸胡請求就此還兵,趙沖怒斥不允,強令渡河追敵。未料軍至半渡,降胡六百餘騎忽撥轉馬頭,就此叛逃。趙沖大怒,來不及集合人馬,隻率三百衛隊追之。

逃胡未曾追及,卻遇羌人伏兵三千餘人,將趙沖等三百騎團團圍住,刀矢交加。

趙沖未曾防備,臨陣戰死,三百衛隊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二十餘騎衝出重圍,逃回大營。然而羌人經曆數年激戰,前後被趙衝殺傷甚眾,已經由此漸衰。

建康元年八月,揚州、徐州百姓范容、周生不滿官府欺榨,聚眾起義,佔據歷陽。

漢廷聞報,詔派禦史中丞馮緄督率州郡兵馬進討。

朝廷大軍未至,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貪功冒進,率軍進攻歷陽。由於寡不敵眾兼又輕敵,遂被義軍擊敗。尹耀、鄧顯先後戰死,義軍勢力一時甚盛。

官軍敗訊報入京城,順帝正當病重,聞報大吃一驚,竟然就此駕崩。

皇后梁妠以為楊、徐二州盜賊盛強,恐致天下驚擾致亂,便使中常侍詔宣李固等重臣入宮商議,欲將皇帝駕崩之事先秘而不宣,待所征諸王侯到京,方才發喪。

李固奏道: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於沙丘,胡亥、趙高隱而不發,卒害扶蘇,以至亡國。近北鄉侯薨逝之時,閻後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孫程手刃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

梁後從奏,即暮發喪。乃扶太子劉炳即位於順帝靈前,時年只有二歲,是為漢沖帝。

只因沖帝幼小,不通事務,皇后梁妠便被眾臣尊為皇太后,奏請臨朝聽製。

當年十月,沖帝即位未久,日南郡蠻復又叛漢,起兵攻燒縣邑,又與九真蠻聯結。

交趾刺史夏方勇擔重責,力挽狂瀾,多方撫慰,叛蠻盡皆降服。

消息傳至洛陽,梁太后以夏方平蠻大功,遷為桂陽太守。

十一月,陰陵人徐鳳、馬勉在九江郡(今安徽壽縣,並非江西九江)起義。

徐鳳身穿紅衣,戴黑色綬帶,自稱元上將軍;馬勉身穿黃衣,攜掛玉印,佩戴皮冠,自稱黃帝;又置百官,建年號,駐屯於當塗山中。

義軍攻略郡縣,殺縣令長,又遣黃虎進攻合肥,聲勢頗盛,震動京師。

次年三月,九江都尉滕撫、禦史中丞馮緄等集合全州郡兵,共得數萬人眾,進剿當塗。歷經數戰,義軍大敗,馬勉戰死。

徐鳳拚力突圍,率領餘眾轉攻東城,卻被下邳人謝安率領宗族武裝戰敗。

謝安殺死徐鳳,傳首京師,起義遂告失敗。

時有道家術士於吉,以張道陵所傳道教早期經典為藍本,編定《太平青領書》四部一百七十卷,用白絹抄寫,朱書標目,偽托是在曲陽泉水上得自神人傳授。遂命門徒宮崇攜至洛陽,獻於朝廷,欲以此為進步之階。

朝廷三公四府眾卿觀之,見其書多言陰陽五行、神鬼玄術、天地災異,又雜糅道家、陰陽五行家及讖緯家學說,便皆斥為荒誕不經。

梁太后聞聽眾卿之奏,遂命束之高閣,列為禁書,並將宮崇逐出京城。

宮崇狼狽逃回,還報師父。於吉聞說大怒,因自留底本,便命眾徒多加抄錄,使其流行於民間。因以「太平」為號,宣傳公大均平,創辦太平道,與張道陵五鬥米道平分秋色。

此時又有會稽上虞人魏伯陽,性好道術,修真養志,又博學能文,精通讖緯諸書。曾作《周易參同契》三篇,又補遺一篇。所述多用寓言,語義隱晦,可有不同解釋。

眾徒因問:何謂《參同契》

魏伯陽:你眾人不知,「參」謂雜,「同」謂通,「契」謂全。我之教義,取名《周易參同契》者,是因與《周易》理同義合也。

其書著成,魏伯陽便以此傳授洛陽市令淳於義,逐漸流傳於世。

由此天師派、鬼谷門、太平教等各派道家大興,諸子百家之門漸衰。

鏡頭轉換,按下江湖中事,復說東漢朝廷。

漢沖帝即位,梁太后臨朝稱製,詔命改次年為永憙元年,大赦天下。

未料沖帝劉炳年功體弱,繼位不久便即患病,久治不愈。大將軍梁冀徵召漢章帝玄孫、勃海孝王劉鴻之子劉纘到洛陽都亭,準備等漢沖帝去世後,立為皇帝。

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日,漢沖帝病重不治,溘然長逝。太后梁妠與大將軍梁冀定策宮中,派梁冀齎持天子符節,以王青蓋車迎接劉纘,進入南宮。

正月十九日,劉纘承即皇帝大位,是為漢質帝。皇太后梁妠依然臨朝稱製,梁冀依舊拜為大將軍,獨攬軍政大權。

當時內憂外患並生,風雨飄搖,政權難以為繼。內有楊州、徐州大寇侵擾州郡,外有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並起,攻打城池強搶暴掠。賦稅征斂頻繁,官民財力睏乏枯竭。

皇太后梁妠為此日夜勤勞,不敢稍息。於是依靠賢能之士,委任太尉李固等人,選拔重用忠良人才,努力推崇節儉,貪財納賄者多被誅除廢黜。

永憙元年三月,朝廷內部漸安,梁太后方得騰出手來,專心對外。於是下達詔旨:命以滕撫為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聯手,相助禦史中丞馮緄,征討揚、徐義軍。

滕、趙二將領旨出兵,聯合馮緄東下徐、揚。迭經三戰,於是大敗義軍,誅殺范容、周生,並其部眾千餘人,殘部盡皆逃散。

范容、周生起義遂告失敗,因此天下肅然安定,宗廟得安。

大將軍梁冀雖然身無尺寸之功,但卻依仗太后勢力,更欺質帝年幼,於是專擅朝權,濫施暴力,忌妒陷害忠良。更多引用邪說歪理,誘導太后梁妠,使其疑惑甚至失誤。

梁妠雖然勤政,但又過分相信宦官,對其濫加封賞寵幸。因此天下士人大失所望,各懷自保私心,漸漸不以朝廷為重。

鏡頭閃回,敘述梁冀為人。

字幕:梁冀,字伯卓,安定郡烏氏縣人。大將軍梁商之子,初以貴戚為黃門侍郎,拜河南尹。漢順帝永和六年,接替父親梁商為大將軍。

梁冀為人鳶肩豺目,直目看人,毫無神采,說話含糊不清。且毫無學問,只能抄抄寫寫而已。因是皇親國戚,自幼遊手好閒,橫蠻放肆。

梁冀好酒貪杯,擅長射箭、彈棋、格五、六博、蹴球、意錢之類淫樂之藝,還喜帶鷹犬打獵,騎馬鬥雞。

永和元年,梁冀始任河南尹,在任期間殘暴放縱,多為違法亂紀之事。

洛陽令呂放是其父梁商親信,跟梁商多說梁冀短處,梁商因此責備兒子。

梁冀懷恨在心,派人在路上刺殺呂放,又恐父親知道,復將刺殺呂放嫌疑嫁禍給呂放仇家。又向父親請求,讓呂放弟呂禹任洛陽令,以掩己惡。

其後未久,梁冀親去捉拿呂放仇家,將其宗族及一百多賓客全都殺掉,就此滅口。

梁商去世還沒下葬,順帝就任命梁冀為大將軍,任其弟侍中梁不疑為河南尹。

沖帝即位時只有兩歲,太后掌控朝政,詔命梁冀與太傅趙峻、太尉李固總領尚書事務。梁冀辭讓不受,但卻更加奢侈殘暴。

閃回結束。梁冀擁立質帝劉纘,愈加侍功自傲,獨霸朝綱。

質帝時年雖然只有八歲,卻很聰慧,深恨梁冀恃權霸道,上欺幼君,下壓眾卿。乃在群臣朝會之時,盯著梁冀背影,對左右近侍說道:此真乃跋扈將軍也。

未料此話聲音雖然不大,卻被梁冀同黨聽到,就而下殿,將質帝所雲訴於大將軍。梁冀聽聞此語,非常痛恨,就命侍從將毒酒加到麵湯之內,呈給質帝吃。

散朝之後,內侍呈進湯餅,質帝就湯泡餅,俱都食盡。不一時藥性發作,質帝非常難受,知道必受大將軍毒害,遂派人急速出宮,傳召太尉李固前來。

李固奉旨進宮,走到榻前,跪在地上,詢問質帝得病來由。

質帝正要明說,忽見人影一閃,梁冀持劍入宮,站立身側。由是不敢道出真情,便含糊說道:朕適才吃過湯餅,便覺腹中堵悶。卿若命人給朕水喝,說不定還能活命。

李固聞此,急命內侍進水。梁冀將手一攔,阻止道:渴水恐必嘔吐,不能喝也。

話未落音,質帝大叫一聲,已經駕崩。

李固伏屍號哭,良久起身,向太后上書彈劾禦醫,奏請究治其失職之罪。梁冀擔心泄露下毒真相,對李固非常忌恨,心中暗起殺機。

質帝既死,梁冀召集三公、二千石官員及列侯於朝,討論繼承帝位人選。

太尉李固、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及大鴻臚杜喬異口同聲,都建議立清河王劉蒜。

梁冀欲立蠡吾侯劉志為帝,眾人不從。梁冀不能說服眾人,由是朝會不歡而散。

時有中常侍曹騰在側,因清河王劉蒜曾對自己不恭,心懷憎恨,便在當夜到大將軍府,表示支持擁立蠡吾侯劉志,並表示願意召集所有中常侍,說服太后。

梁冀大喜,次日再次召集公卿,意氣洶洶,言辭激動,必欲立劉志為帝。三公以下官吏見此皆懼,紛紛附和道:我等唯大將軍之令是聽。

惟有李固與杜喬不肯屈從,仍舊堅持原意。梁冀大怒,顏色更變。

正在不可開交之際,曹騰自后宮奔至前殿,口稱太后詔旨,準立蠡吾侯為帝。梁冀甚為得意,遂以太后名義先將李固免職,奪其朝議之權,再擁劉志即位。

清河王劉蒜無緣帝位,隻得返回封國千乘。

字幕:漢桓帝劉志,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梁太后派梁冀持符節,以王青蓋車迎接劉志進入南宮,就登帝位,是為漢桓帝,時年十五歲。

梁太后仍然臨朝聽政,詔改次年為建和元年。

桓帝依照太后明示下詔:曹騰與長樂太僕州輔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為亭侯。

建和元年二月,荊、揚二州發生飢荒,百姓多被餓死。漢廷派遣四府椽屬,分頭前至二州巡行,賑濟災民。

六月,罷免太尉胡廣,任大司農杜喬為太尉。八月十八日,立梁冀之女梁氏為皇后。

梁冀身為國丈,由此愈加跋扈,並指使宦官唐衡、左悺向桓帝進諂:陛下前將即位時,杜喬及李固認為陛下不能侍奉漢朝宗廟祭祀,竭力反對。若非大將軍梁冀及中常侍曹騰力主其事,已立清河王劉蒜矣。

桓帝聞奏,因對杜喬、李固心生怨恨。

九月二十一日,洛陽發生地震,大將軍梁冀上奏,上天降災示警,應坐罪三公。

桓帝立將太尉杜喬免職,命司徒趙戒為太尉,司空袁湯為司徒,前太尉胡廣為司空。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江湖。

時有甘陵人劉文,與南郡人劉鮪皆是太平道門徒。因聞清河王無緣帝位,更借洛陽地震天災製造謠言,傳說清河王當一統天下,欲共同擁立劉蒜為皇帝。

只因行事不密,所謀泄漏,被人密報朝廷。劉文等人便即倉促起事,率領徒眾劫持清河國相謝暠,將其帶到清河王宮司馬門,召集國中眾臣說道:今京師地震,是上天示警,蠡吾侯得位不正,應更立清河王為天子,謝暠為三公。

話音未落,謝嵩已擺脫太平道黨徒挾製,高聲責罵亂臣賊子,蠱惑人心,萬惡不赦。

劉文大怒,拔劍刺殺謝暠,轉身便逃。部下烏合之眾,瞬間四散。

朝廷聞變,派出偵騎追捕,最終殺死劉文、劉鮪。梁冀藉機指使有司官員,就此事彈劾清河王劉蒜,奏請朝廷下令,貶其為尉氏侯,流放桂陽。劉蒜不肯受辱,於是自殺而死。

梁冀因又誣衊李固、杜喬二人,早與劉文、劉鮪溝通,散佈妖言,圖謀篡逆。

漢桓帝信以為真,命將李固、杜喬關進牢獄,鞠審供狀。此舉一出,天下士子大嘩。李固門生王調及河內郡人趙承等數十人詣闕上書,為李固訴冤。(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