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四十四集 四路合兵
殘陽如血,征塵彌天。

王匡一戰而敗,自顧率領殘部逃走,不顧廉丹生死存活。

廉丹身陷重圍,一直戰至天晚,不能突出重圍。回首左右,止有數百士卒相隨,亦各都帶傷。廉丹遂解印綬符節,付予身側偏將,說道:此國之重器,不可落於賊手。

偏將:將軍此是何意?

廉丹:我知你驍勇,務必殺透重圍,去尋王匡,將此印交還朝廷,表我忠心。

偏將:將軍何必喪氣至此?末將等便是拚死,也可保將軍突出重圍,整軍再來。

廉丹叫道:休得多言。王匡小兒可走,吾不可也!

偏將不敢違拗,遂納印綬入懷,自領一支人馬,尋敵間隙而出。

廉丹為吸引敵軍,掩護偏將突圍,復又上馬,直入敵陣衝突,高呼酣戰。

董憲見敵將悍勇異常,高聲喝令:眾將退後,弓手放箭!

叛軍聞令齊退,閃出一片空地,隻留廉丹在內。又聽弓弦錚錚,箭落如雨。

頃刻之間,廉丹身中數箭,血透征袍。胯下戰馬長嘶一聲,中箭跌倒,將主人掀落在地。廉丹拋棄長槍,拔出佩劍繼續拚殺,終於力竭戰死。

董憲高呼:官軍聽著!你主帥已亡,何必拚命?降者免死。

當時官軍陣中,隻余校尉汝雲、王隆等二十餘名部將。眼見主將斃命,雙目皆赤,相互勉勵,齊聲大叫道:廉公已死,吾誰為生!

於是持兵再戰,皆都戰死。夜幕降臨,戰鬥結束,十萬官兵全軍覆沒。

曠野之中,一支殘兵打馬飛奔,為首者正是那員官軍偏將。馮衍赫然便在隊伍之中,隨那偏將趁亂殺出重圍。奔逃途中,尋隙離開隊伍,流亡逃命,終至河東隱居。

官軍戰敗消息傳至長安,王莽大驚失色,不知所為。

時有國將哀章,即是前番獻符命助王莽篡漢,因功得封侯爵者,此時復大起忠君報國之念,出班上奏:臣願請領一支軍馬,前去平定山東之亂。

王莽:壯哉,賢卿。實可謂家貧出孝子,板蕩識忠臣。準卿所奏!

遂遣哀章引領二萬軍馬,即刻出京趕往山東,跟太師王匡合兵再戰。

又遣大將軍陽浚,去防守敖倉;再命司徒王尋,統領十萬人馬駐紮洛陽,坐鎮南宮;復命大司馬董忠,在北軍中壘營地訓練士兵,演武備征。

大司空王邑在朝伴駕,兼理三公職務。

鏡頭轉換,按下王莽在長安調兵遣將,準備與義軍決一死戰不提。

南陽郡白水鄉,有一位頂天立地英雄出世,起兵反莽,正是將來光武帝劉秀。

字幕: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西漢建平二年,出生於陳留郡濟陽宮中。

畫外音:當初漢景帝時,封其子劉發為長沙定王。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劉買生戴侯劉熊渠,劉熊渠生考侯劉仁。劉仁因嫌長沙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奏請朝廷改封自己到南陽郡白水鄉,遂與宗族遷居於此。劉仁死,子劉敞繼承爵位,正逢王莽篡位,封國撤除。舂陵節侯劉買幼子劉外為鬱林太守,生钜鹿都尉劉回,劉回生南頓令劉欽。劉欽娶湖陽樊重之女為妻,生有三子:長為劉縯字伯升、次曰劉仲無表字、三名劉秀字文叔。

劉欽生性豪放,兼且素懷大志,可惜壽命不永,中道早亡。

劉縯三兄弟幼年喪父,由是家道中落,皆由叔父劉良撫養。

劉縯性情剛毅,慷慨有大節。自從王莽篡奪漢政,時常憤憤不平,心懷光復漢朝志向,不經營家產,反賣田宅,用來結交天下英雄俊傑。

劉秀生得鼻樑高聳,額角隆起,相貌非凡,但卻性格勤勉,愛好種田。劉縯常常譏笑幼弟,將其比作高祖劉邦次兄劉仲。每聞兄長譏嘲,劉秀總是笑而不答。

劉秀另有長姐劉元,嫁予新野縣吏鄧晨為妻,夫唱婦隨,甚是相得。劉秀曾隨姐夫鄧晨拜訪穰縣蔡少公,是為縣中最善相術者。

少公聞聽眼前少年名喚劉秀,將其仔細相了一相,心中暗暗稱奇;又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所盛行圖讖,於是笑道:我年輕時在長安曾聞讖語,道是「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是說劉秀當作天子。其應於國師公劉秀乎?

劉秀笑答:國師原名劉歆,其為應讖而改名。某本名劉秀,焉知不是應於我身哉?

在座諸賓聞此,隻當巧思妙對,皆都哄堂大笑。只有鄧晨怦然心動,暗自歡喜。

鏡頭閃回。時有宛人李守,嗜好研究星曆讖記,擔任新朝宗卿師。

李守深知新朝社稷不永,嘗謂其子李通:符命有雲:劉氏當興,李氏為輔。

比及綠林、新市、平林兵起,南陽騷動。

閃回結束。李通從弟李軼,外出經商,聞說前途皆被義軍截斷,於是中道而返。回至宛城,來見從兄,敘述途中見聞,言語間眉飛色舞,興奮異常。

李通笑問:既是道路中斷,生意必致虧損,賢弟卻因何喜形於色?

李軼壓低聲音道:今四方擾亂,漢當復興,以應符命,不是我兄常預言之乎?弟詳觀南陽宗室之中,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

李通笑道:賢弟之言,正合吾意也!

李軼:天意使然,事有湊巧。兄知我回城之時,遇到何人?

李通:未知也。賢弟不需啞迷,且說究系何人?

李軼:小弟正驅車進城,適見一人正於宛城賣谷,豐彩俊逸,非同常人。弟上前借口問價,與其攀談,誰知彼人正是南陽劉秀,字叔和,漢景帝閣下玄孫也。

李通:既是如此,何不請來家中相見?

李軼:好叫兄長喜歡,弟已將其連同稻穀帶回,見在門外。

李通:何不早說,令貴人在門外久候?快快隨我出府相迎!

李氏兄弟相隨出府,見劉秀站立門首,不急不躁,氣勢儼然,神定氣閑。於是以禮相待,迎入廳堂,各道姓字家世,互稱久仰。

李通忙令家僕排擺酒宴,盛陳佳肴,以待貴客。

劉秀謙讓不過,隻得客隨主便,恭敬不如從命。於是三人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繼而推杯換盞,相談甚歡;繼而投機入巷,面紅耳熱,情若兄弟。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笑態可拘,進入半酣。

李通見時機已到,遂支開家僕,命皆到院中廊下伺候。李軼再敬酒一杯,因具言途中所見,以及讖文之事,狀態神秘。

劉秀早知其意,笑道:尊兄所言,莫非「劉秀當為天子」之讖乎?

李軼一驚,繼而哈哈大笑。

於是三人心照不宣,遂於席上訂盟,密相約結,商定大計。

劉秀亦胸懷大志,隻性格沉毅,不如其兄張揚而已。所謀既同,遂傾心相交。

李通:若依小可之計,我等可於立秋那天,材官都試騎士之日,劫持前隊大夫甄阜,以及屬正梁丘賜,以其二人號令大眾,舉兵造反。叔和兄以為如何?

劉秀:此計大妙。我回南陽,便即說明我兄,一同起事便了。

計議已定,酒罷席散。三人遂分為兩路,李軼與劉秀還歸舂陵,舉劉氏宗族子弟舉兵相應;李通自於宛城率領家兵,預備劫持甄、梁二人,照計行事。

鏡頭轉換,單說劉秀回到舂陵,將李通之計告於二兄。

次兄劉仲未曾表態,長兄劉縯立表贊同,遂召子弟豪傑,與眾人計議。

劉縯:今王莽暴虐,百姓分崩;又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天亡之時。我等何不趁此光復高祖之業,以定萬世之基!

眾宗族皆因王莽篡漢失爵,哪個不恨?由是哄然稱是,無不贊同。

於是劉縯分遣親客,各還於諸縣起兵,自發舂陵子弟出門。

宗族親客還至家,傳令子弟,準備起義。諸家子弟聞說造反,大都恐懼,皆都藏匿不迭,並且互相傳告:伯升為此大逆大事,必陷殺我全族!

正紛亂間,忽見劉秀身穿絳衣,頭戴峨冠,行於隊伍之前。

諸家子弟見此,復皆驚喜,又傳語道:此謹厚者亦復為此事,則無有不成者也!

乃稍自安,紛紛出離家門,加入行伍。

劉縯檢點部眾,見共得子弟七八千人,於是大喜,對眾人說道:當年楚霸王項羽,以八千子弟兵西向,破釜沉舟,一舉滅秦。彼亦人也,我等有何不能?

部眾聞此,群情激昂,齊聲答道:我亦人也,何所不能!

劉縯見眾心可用,於是當眾宣佈起義,部署賓客,分派官職,自稱柱天都部。三弟劉秀為兄長臂助,時年二十八歲;至於次兄劉仲,充數而已。

鏡頭轉換,宛城縣中。

當舂陵起事之日,李通在宛城未及發動,其事已泄,被官府發覺,差人緝拿。

李通提前得到信息,不及回家,急越城逃亡遠走,得以活命。其父李守及家屬卻不及逃走,皆被官府緝拿入獄,審明罪狀斬首,親戚連坐而死者,六十四人。

劉縯聞說李通事敗,吃驚非小。但當時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發。遂使族人劉嘉,往說新市、平林兩部義兵統帥王鳳、陳牧,約同合兵西擊長聚。

王鳳、陳牧皆都同意,由是興兵大舉,進屠唐子鄉,誅殺湖陽尉。

義軍首戰告捷,然後縱兵掠奪。後因軍中分贓不均,新市及平林部眾恚恨,反欲進攻劉氏宗族,掀起內訌。

劉秀見此情狀,急命收斂宗人所得財物,悉與新市及平林部眾,自己分毫不取。王鳳及陳牧部眾乃悅,於是復又同心協力,揮師進拔棘陽。

便在此時,李軼、鄧晨皆率賓客部曲,前來相會。

鏡頭轉換,荊楚之地。

新朝大司馬嚴尤與副將陳茂率領官軍,正激戰南郡,進剿下江義軍。

嚴尤文武雙全,善會用兵,以步步為營戰法,分進合圍,一舉打敗下江義軍。然後揮師北上,平滅南陽民亂。

下江兵首領成丹、王常、張卬等人不敵,趁機收集逃散,率殘部退入蔞谿,隨後進入鍾縣、龍縣一帶活動。在此招兵買馬,隊伍逐漸恢復到數千,聲勢復振。

王莽聞報,復詔命荊州牧,率軍往剿下江兵。

成丹、王常、張卬率部,與官軍在上唐展開大戰。

荊州牧只是一介文官,不諳軍事,因此一戰而敗,退回荊州。下江義兵繳獲軍械錢糧無數,由此實力大增,乘勢北上,進駐宜秋。

十一月,太史上奏天子,有星孛於張宿。

鏡頭轉換,復說劉縯。自從攻拔棘陽,又得李軼、鄧晨來會,劉縯自覺勢力大壯,意氣風發,便引舂陵軍進攻南陽郡治宛城,挺進到小長安聚。

劉秀審視敵我兵力,勸諫兄長:宛城牆高池深,又有重兵把守;我舂陵子弟軍並無攻城之械,不如先經略新野,待機而進。

劉縯剛獲大勝,不肯聽從,命令繼續揮師北上。

前隊正行之間,適逢宛城守將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率軍來迎。

兩軍相遇,就此交戰。當時大霧迷漫,劉縯所率舂陵軍不明此處地理,大敗潰散。

因對面難辯敵我,諸將各不相顧,劉秀單騎逃命。奔出三十餘裡,濃霧始散,途中遇到胞妹劉伯姬,披頭散髮,徒步而奔。由是兄妹共乘一騎,繼續奔逃。

正向前行進,又遇次姐劉元,帶同三女,亦是徒步而逃。

當時大霧將散,劉秀看清前面奔逃者正是二姐,遂在馬上疾呼,喚其火速上馬。

劉元見兄弟與小妹同騎共乘,不肯上馬,揮手叫道:一馬三乘,如何逃脫?況有三女同行,焉能拋棄。你二人速逃,無法救我,休要俱死!

劉秀聞聽追兵吶喊聲已近,隻得揮淚策馬狂奔,帶同伯姬逃離險地。

劉元與其三女終被追及,都被官軍誅殺。

畫外音:舂陵軍小長安聚大敗,劉仲及嬸母皆都遇難,諸從弟皆亡於亂軍之中。劉姓宗族死於此戰者,約有數十人之眾。劉縯收集殘眾還保棘陽,檢點人馬,所剩不過千餘,且置於甄阜大軍包圍之中。當時全城一片哭聲,更無一線生機。

便在此時,李通一路逃難,輾轉來至棘陽。乃與從弟李軼及劉氏兄弟相會,執手唏噓不已,慶幸劫後餘生。

劉縯率先止悲,當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下步行止。

劉縯:我方新敗,無力再戰。倘官軍復至,如其奈何?

李通:我聞王匡、王常所率綠林軍,正屯駐平氏宜秋,不如與其聯合,共抗官兵。

劉縯:是為善策。不知誰願為使,前往宜秋綠林軍大營,約盟聯合?

劉秀:小弟願往。

劉縯:那就辛苦賢弟,於路小心。

劉秀:兄長放心,靜候佳音便了。

於是帶領五十名子弟,出城而去。

鏡頭轉換。復說甄阜、梁丘賜二將,一戰獲勝後聲勢大振。於是乘勝揮師南進,盡留輜重於藍鄉,引精兵十萬南渡潢淳、臨水,阻兩川間為營。

甄阜:傳我軍令,斷絕後橋!

梁丘賜:卻是為何?

甄阜:公豈不聞當年霸王破釜沉舟,及韓信背水之戰乎?我斷絕此橋以示三軍,若不盡滅舂陵賊兵,絕無還心也。

梁丘賜:將軍有氣吞山河之志,此番滅賊必矣。

鏡頭再次轉換。劉秀趕到宜秋,搬請新市、平林兩路綠林軍往救棘陽。然而綠林軍眾位頭領聞說官軍勢大,各欲解去,不敢與之對敵。

劉秀早聞下江兵首領王常甚為賢能,遂夜入其帳,說以合縱之利,分兵之害。

字幕:王常,字顏卿,鄠縣人,漢成帝時移居潁川郡舞陽縣。

畫外音:王常尚俠好義,長大後因為弟報仇,隱名逃亡江夏。加入綠林軍後,被王鳳任命為副將,攻打鄰近各縣,多立戰功。地皇三年,因綠林山爆發瘟疫,乃分兵出山,與成丹、張卬進攻南郡蘭口,號稱下江兵。後於上唐鄉大破荊州牧所率官軍,用兵得當,身先士卒,故為全軍將士欽仰,謂曰賢能之士。劉秀知其大名,遂夤夜來見。

王常:早聞劉氏昆仲大名,今日得見,幸何如之。

劉秀:不敢。秀亦早聞將軍豪俠過人,今日得見,勝似聞名。

王常:你我之間,毋須客套。未知公子遠來,所為何事?

劉秀:願與將軍聯手,共抗莽軍,同謀大事。

王常:近聞官軍新破舂陵之眾,勢大難敵;某欲引兵遠遁,暫避鋒銳,不亦可乎?

劉秀:公言謬矣。豈不聞戰國末期,齊國避秦之事乎?何能避之,終被秦滅而已。

王常:若依公計,則當如何?

劉秀:我有八字,惟公詳之。

王常:未知哪八字?

劉秀:合縱則存,分崩則亡。

王常大悟,擊案贊道:善哉,好一個合縱則存,分崩則亡。王莽殘虐,百姓思漢。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某必為公前驅,以輔大業。

劉秀大悅,離席施禮:將軍明見!若大事能成,我兄弟豈敢獨饗其功哉!

遂與王常深相結交,排擺香案,焚香約盟,告辭而去。

王常送走劉秀,還歸大營,便將與劉秀約盟之事,具向成丹、張卬等眾將言之。

成、張二將自負己軍強大,人數遠眾於舂陵殘兵敗卒,本來甚為輕視;今聞王常私自與劉秀約盟,皆都大為不悅。沉吟良久,成丹率先開口。

成丹:大丈夫既起義創業,當各自為主,何故受製於人,替他劉氏兄弟效命!

諸將帥聞罷,紛紛點頭稱是。王常因見諸將帥皆在,乃趁機剖析其理,曉諭眾人:

王常:諸公所論非也,且聽某一言。往者成、哀二帝衰微無嗣,太皇太后王政君信用外戚,故此王莽得以承間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大失民心。百姓謳吟思漢,故我等因此得起。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凡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我等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今南陽諸劉起兵,天下仰之。某觀劉秀深計大慮,具王公之才,與之併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

成丹聞此,默然無言以對。下江諸將雖都倔強少識,然而素敬王常,均服其論。

張卬思索片刻,便問諸將:顏卿高論,公等以為如何?

諸將聽出話外之音,哄然說道:若非顏卿將軍,我等幾乎陷於不義。願敬受教!

成丹、張卬見眾人再無異議,即從王常之策,引兵北向。

地皇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下江兵趕到棘陽,與舂陵兵會合。次日新市兵、平林兵亦先後趕到,四家合兵,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

劉縯大喜,乃於棘陽城外大饗軍士,設立盟約,休卒三日,將三路義軍分為六部。

三十日,軍隊秘密行動,乘夜出發,攻取藍鄉,將甄阜所留軍資全部奪獲。

時當舊年除夕,義軍聯合出擊,南陽郡官軍正在慶賀新年,俱都不知。

次日清晨,已是地皇四年,正月初一。

寅末卯初,朔風突起,氣溫陡降,天空中扯棉斷絮,飛起片片雪花。不到半個時辰,地下已是銀妝素裹,積雪盈尺。

成丹見此情狀,約集張卬、王常等人,一起來見劉縯,同賀新歲。

劉縯見諸將來得齊整,微感訝異,讓進大帳,敘禮落坐,笑問:昨日大戰方息,今晨又降大雪,諸公不在帳中休養元氣,如何起這般早?

成丹:我等相約前來,一為向將軍稱賀新年,二為眾軍求發棉衣,以禦此嚴寒耳。

劉縯大笑:昨日大勝,繳獲軍資無數,棉衣盡有,著即發放。至若慶賀新歲,成公不說,我倒差些忘卻。也罷,我這便命在大帳排擺酒宴,與諸公共度新春;並開府庫,發放牛酒,犒賞六軍。諸公以為如何?

成丹拱手:既是劉公如此安排,我等恭敬不如從命!

眾人聽罷,齊聲大笑。忽見一人排班而出,叫道:諸公且慢,我有話說。

諸將吃了一驚,注目看時,見那人正是王常。

劉縯:王將軍有何高見?

王常:末將不才,隻問一句,諸公欲在此慶賀新春佳節,未知官軍此時在做何事?

諸將聞罷,面面相覷,不知其意。

劉秀忽然叫道:也在呼盧暢飲,歡度春節!

王常:則我何不趁此大雪,到官軍大營作客,湊個熱鬧?

劉秀:因其酒菜,不費我等一文,有何不可?

劉縯、成丹、張卬與諸將頓時醒悟,一起撫掌大笑。

於是下令召集四路六部義軍,傳餐飽食,輕裝出發,便趁漫天大雪,向官軍臨水大營疾行。巳時三刻,官軍大營已在眼前,營中歡飲之聲,隱約可聞。

劉縯一聲令下,六部義軍同時發動,縱騎沖入官軍大營,放手砍殺。

官軍毫無防備,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只有伸頸就戮。戰至午末未初,屠殺結束,義軍取得完勝,陣斬甄阜、梁丘賜,殺其士卒二萬餘人。

其餘殘兵敗將,趁雪突出重圍,逃入南陽城中,具本上報朝廷敗狀。

王莽聞報,大驚失措:不料這些草寇蟊賊,如此猖獗!

於是下詔:急調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率軍自荊州北上,進剿諸路叛賊。

二將領旨,引軍急趨向北,兼程而進,打算搶在義軍之前駐防宛城,復奪南陽郡。

未料劉縯早就料到此步,已經排布重兵於淯陽,統率四路聯軍,列陣以待。

官軍趕到,人困馬乏,發現落入對方埋伏,為時已晚。嚴尤隻得下令列開陣勢,與陳茂分兵對敵,由此便在淯陽平野,再次展開會戰。

兩軍對壘,劉縯深懷報仇血恨之志,陳兵誓眾,自焚積聚,再破釜甑,鼓行而前。

旗幟如海,劍戟似林。

三通鼓罷,劉縯一聲令下,號角長鳴。舂陵劉氏子弟兵皆以必死決心,必勝勇氣,伴隨如雷戰鼓號角之聲,發起全軍衝鋒。

嚴尤也不示弱,同時下令擂鼓鳴號,正面對敵。

於是便在淯陽城下,兩軍各施雄威,展開激戰。

起義軍以一當十,愈戰愈勇,四路並進,隻一個衝鋒,便斬首三千餘具。

官軍由是大敗,嚴尤與陳茂奮力殺出重圍,引殘部逃入宛城,堅守不出。

義軍乘勝追擊,將宛城團團包圍。

經過此戰,舂陵軍大顯神威,劉縯自稱柱天大將軍,從此威名遠揚。

探馬飛奔長安,報說官軍敗訊。

王莽聞報嚴尤敗於劉縯,方始重視此位漢室遺類,遂下詔公開懸賞:凡殺死劉縯者,獎勵食邑五萬戶,黃金十萬斤,並賜上公官位。同時下令長安官署及天下鄉亭門側堂上,一律畫上劉縯圖像,每日令士卒射之,以泄仇恨。

詔令下達,有司官吏聞風而動。為搪塞天子追問,以至胡亂下令,命人只要隨便擒拿貌似劉縯平民,便即遊街示眾,然後殺之。

王莽知道下屬是在殺良冒功,卻也懶得究問。以後每聞劉縯名字,便即寢食不安。

當時青、徐盜賊雖有數十萬人,但無文書號令,甚至並無軍隊組織,猶如一片散沙。至聞舂陵兵淯陽大捷,遂都自稱將軍,始敢攻城掠地,傳遞文書,聲討王莽罪惡。

時在平林兵營之中,有舂陵戴侯劉熊渠曾孫劉玄,被部眾擁戴,自稱更始將軍。

四部聯軍兵圍宛城之時,義軍已有十餘萬人,聲勢浩大。淯陽大捷之後,諸將議論,欲立漢朝劉姓皇族為主,以便順從眾意。南陽豪傑與下江帥王常等主張立劉縯,而新市兵、平林兵將領樂於放縱,害怕劉縯威武嚴明,便欲搶先擁立劉玄。

王匡、王鳳、張卬等人計議已定,便以更始將軍名義會聚四路軍馬首領,並將劉縯從前線軍營召回,會議推舉漢室宗親為帝。

劉縯已知王匡等人已有既定方案,由是說道:各位將軍要尊立劉姓皇族,是對我舂陵劉氏厚愛,幸何如之!然今赤眉軍在青、徐崛起,擁數十萬眾,若聞此訊,恐必亦擁立劉姓皇族為主。則王莽未滅,而劉姓皇族互攻,將使天下疑心,自相損害,非善策也。且舂陵距宛城不過三百裡,倉猝稱帝,必為天下攻擊目標,使後來者承我之衰,亦非上計。不如暫且稱王以發號施令,足以斬將服眾。如赤眉立賢,我可歸之,則絕不奪我爵;若赤眉未立,則我消滅王莽,收服赤眉,然後稱帝,未為遲也。

此一番話說出,義正辭嚴,攻守兼備,舂陵、下江軍諸將聞之,齊都稱善。王匡等人雖懷私心,欲立劉玄,卻也無辭以對。

便在此時,一人推案而起,勃然大怒,起身拔劍,砍擊地面,口中叫道: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眾人看時,見那人正是綠林軍元老、新市軍創始人、下江兵統帥張卬。

新市軍、平林軍、下江軍諸將聞此,恍然大悟,皆都哄然贊成,必要擁立劉玄為帝。

字幕:劉玄字聖公,南陽郡蔡陽縣人,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代,劉秀族兄。

畫外音:因弟弟被人殺害,劉玄始交賓客,欲為弟報仇。後因賓客犯法,劉玄避開官府抓捕,從舂陵逃到平林。地皇三年七月,王匡等率綠林軍進攻隨州,平林人陳牧、廖湛聚眾響應,號為平林兵。劉玄前往投奔陳牧,擔任安集掾。當時劉縯、劉仲、劉秀三兄弟也在舂陵起兵,後與各部會合,由是與族兄劉玄各屬一軍。

劉縯見張卬出頭,鼓動眾將,必要立劉玄為帝,不由大怒,還要據理力爭。

三弟劉秀當時在其身後,便以足尖輕輕促之,低聲道:兄長且自忍耐。你不見綠林眾將對我舂陵子弟,以五比一?如起內訌,禍患不小。

劉縯恨恨,遂不再言。

鏡頭轉換,二月初一,淯水河畔。

諸路義軍首領在淯水畔沙灘中設置壇場,遵奉劉玄登極稱帝。

劉玄舉步登壇,面向南方站立,接受群臣朝拜。因自知毫無功勞,感到羞愧,滿臉流汗,隻舉雙手,示意眾人平身,口中卻說不出話來。

王匡見此,心中焦急,遂派郎官上壇教之。

劉玄鸚鵡學舌,根據郎官所教,一遞一句:茲爾眾卿,奉我為帝;推翻莽新,復我漢室。朕奉天承運,代天宣旨,今建國號,仍為大漢,年號更始。詔命大赦天下。

王匡率眾跪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玄:帝國既立,當封拜有功之臣。茲任命,皇從叔劉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王常為廷尉、大將軍,成丹為水衡大將軍,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諸軍將領,都稱九卿將軍。

劉良、王匡等:臣等謝主隆恩!

聯軍諸將見更始帝非以戰功封職,知道全是出於王匡、王鳳幕後謀劃,均感不平。天下英雄豪傑大都感到失望,多有不服。從此之後,綠林軍各部又統稱為漢軍。

劉玄即立大位之事,迅速傳到長安。

新朝建興帝王莽聞知,怒發如狂。此時王莽已是鬚髮花白,老態畢現,為安定眾臣之心,於是染黑鬚髮,更冊立杜陵人史諶之女為皇后。另設置后宮,遴選嬪妃一百二十人,地位封號分別比照公、卿、大夫、元士。

又宣佈詔命:大赦天下,釋放囚徒,征入軍伍。分兵兩路,命王匡、哀章等討伐青、徐盜賊,嚴尤、陳茂等討伐南陽盜賊。明諭叛將,來降者不殺、守約不變;如仍然執迷不悟,不解散叛軍,即遣大司空、隆新公王邑帶領百萬大軍,前往剿滅。

更始元年三月,更始帝劉玄下達詔旨,命漢軍全面出擊,攻城掠地。

成國上公王鳳與太常偏將軍劉秀等,分別率領漢軍,攻掠昆陽、定陵、郾城,先後都予攻克,嚴尤、陳茂接連失敗,再次上書告急求援。

王莽聞奏,遂遣司空王邑為將,和司徒王尋一起乘坐傳車出發,發兵平定山東。

同時徵召通曉六十三家兵法者為軍官,任用大漢巨毋霸為壘尉。

巨毋霸終得見用,遂直入中軍大帳,來見主帥王邑,自稱善驅諸獸,請求集中上林苑中虎、豹、犀、象等猛獸,隨己征伐,以助軍威。

王邑聞言大喜,遂奏請皇帝王莽,遣特使攜帶上林苑上千隻猛獸,東出函谷關,送至洛陽中軍大營。同時發下兵符將令,傳檄各州郡選派精銳,由州郡長官親自帶領,集合眾軍四十三萬人,號稱百萬;其餘又有行於途中者,旌旗、輜重千裡不絕。

王莽覽表,雖然心中狐疑,也隻得準奏,派人裝載上林猛獸東行。

夏五月,王尋、王邑離開潁川南下,同嚴尤、陳茂會合。

漢軍諸將正在攻城掠地,忽聞王尋、王邑率百萬大軍前來,不禁驚懼非常。由是不敢對敵,都進入昆陽城內,皆欲分散,還歸原來所佔城邑。

劉玄毫無主意,議於眾將。

劉秀出班奏道:今敵兵遠來,立足未穩,雖然強大,但號令不一。我如盡心合力抵抗,或許可以立功;如就此分散,勢必不能保全。況我兄劉縯正在力攻宛城,陛下若棄昆陽,各部隻一日間便即潰散矣。諸將隻愛妻財,不同心膽,共舉大業,臣實恥之。

諸將聽其語含諷刺,皆都怒道:偏將軍何敢無理至甚!

劉秀不答,笑而起身,便要離帳而出。

正在此時,偵騎來報:新軍將至城北,列陣數百裡,只見其頭,未見其尾。

劉玄聞報失色,手中茶盞跌落地上,摔得粉碎。

義軍眾將聞此,知道已無法逃走,不由面面相覷。(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