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五十四集 馬援降漢
洛陽前往成都官道,漢使懷揣光武帝詔書,一路疾馳。

成都帝宮,延岑正向公孫述獻計:漢軍夾江紮營,陛下不如兵分兩路出擊。

公孫述稱善,於是下詔:派謝豐、袁吉率主力,進擊吳漢江北大營;又使別將率精卒萬餘,往江南大營阻擊劉尚,使其兩軍首尾不能相顧。

諸將稱諾,於是分別出擊,將漢軍分作兩段,將欲各個擊破。

吳漢至此處境完全被動,隻好破釜沉舟,勉勵部下同心協力,人自為戰。於是饗士秣馬,閉營不出,多樹旗幟,煙火往來不絕,以此迷惑蜀軍。

及至半夜,吳漢率軍渡江,潛與劉尚軍會合。

蜀將謝豐等人尚被蒙在鼓中,次日分兵江北阻擊吳漢,自率大軍進攻江南劉尚。

吳漢見謝豐中計,便令全軍出擊。

戰鬥從早至晚,大破敵軍,陣斬謝豐、袁吉首級。

此後吳漢軍與蜀軍激戰於廣都之間,八戰八勝,終於進抵成都。

與此同時,臧宮軍也從北面攻克綿竹、涪城、繁縣、郫縣,與吳漢、劉尚會師成都城下。

公孫述見漢軍大聚,將成都圍得水泄不通,不由驚惶失措。

延岑向公孫述進言,誓言堅定死戰,一面獻計重賞招募死士,出城突襲漢軍。

公孫述從之,於是盡出府庫金銀財寶,行敢死之士五千人。延岑親引五千死士夜出成都,繞到漢軍之後,集結待命。

吳漢時見圍城已定,復又開始麻痹輕敵,不加防備。

十一月初某夜,漢軍正在安睡。忽聽後營外金鼓齊鳴,人喊馬嘶,猶如天崩地裂。延岑率領死士呼喊而進,突入漢中營柵,揮刀亂殺,趁風放火。漢軍大潰,走投無路。

吳漢拚命南逃,不慎落水,手拉馬尾渡江,這才逃得一命。

急在江岸收攏敗軍,復得十萬餘眾,軍威稍振。但見全部糧草輜重盡失,再無繼續作戰後勤保障。吳漢頓足捶胸道:不世之功,被某毀於一旦!

便與諸將商議,欲退兵轉回夷陵。

轉運謁者張堪勸阻道:將軍不可!今隗囂既平,公孫述斷其一臂,且為驚弓之鳥,一鼓可下。將軍之敗,乃因大意輕敵,為敵所乘,以至如此。則敵今大勝,豈有不輕我者?此時必於城中慶功,不復以我為備也。公孫述之敗,只在今日,望將軍熟思慮之。

吳漢聽罷大喜道:非是先生教我,幾乎再次自誤!

由是議決,復渡漢水南下。更命臧宮率本部軍帶七日之糧,兼程南下,猛攻成都鹹陽門。

延岑聞說漢軍又來,恃前番勝敵之勇,親率主力出城,與臧宮在鹹陽門外展開激戰。

兩軍從清晨一直廝殺到正午,直殺得血流成河,死屍枕籍,雙方難分勝負。延岑盡遣精銳上陣,連續擊退漢軍三次衝鋒。

公孫述引三百隨侍馳出鹹陽門外,親自觀戰,為延岑助威。

午時三刻,漢軍漸漸不支,開始後退。延岑軍得勝,但兵鋒已疲,無力追擊。

臧宮見蜀軍不能追擊,便知時機已至,一聲令下,命五百預備騎兵發動突襲,並親挺長矛,策馬馳下高坡,身先士卒,殺入敵陣。

延岑未料臧宮還在高坡上留有五百生力馬軍,見來勢如風,不由大驚,欲要揮兵阻截,已是力不從心。臧宮殺入戰陣,沖開一條血路,直奔鹹陽門下,沖向大成皇帝。

公孫述正立馬觀戰,與隨從說笑指點,忽見自家陣營盪開,一員白袍大將已殺到近前。由是大驚,急撥馬欲還歸城內之時,臧宮已如一道白光,馬到人至,人至槍出。

茂宮一聲大喝,挺矛刺入公孫述左肋,入肉三寸,血染龍袍。

公孫述啊也一聲大叫,在馬上搖搖欲墜。左右護衛齊出,上前扶住,撥馬便走。

臧宮欲要再上前復加一槍,延岑已至,架住臧宮手中長矛,掩護皇帝回宮。因不知主公生死,眾軍又疲憊不堪,延岑不敢戀戰,慌忙退兵,命掩城門。

臧宮見敵軍敗退入城,欲要揮軍攻城,見自己屬下眾軍也已疲憊不堪,戰馬俱都如同水洗。提槍看時,見血盈數寸,知道公孫述肋上中矛,於是喝令收軍,回營休息。

公孫述被救回城中,果然身負重傷,流血過多,時復昏迷,已處於彌留。因自知無幸,遂召延岑入內,將軍權鄭重交付,囑其率軍死戰到底。囑託已畢,大叫一聲而亡。

延岑見公孫述已死,反覆思量良久,決定向漢軍投降。

十一月十八日清晨,延岑在成都城頭樹起白幡,打開城門,帶殘部向漢軍投降。

吳漢率軍入城,毫不客氣,命將延岑推出斬首,又割公孫述首級,將二人滿門老小數百口全部誅殺。其後下令,屠城三日。

謁者張堪在後軍督糧,待進入城中之時,只見黎民哀號,人頭滾滾,已是血流成河。

張堪大驚,急入皇宮來見吳漢,厲聲叫道:將軍是欲效當年項王入鹹陽時耶!西楚霸王百戰百勝,終將江山社稷輸於我漢高祖者,失人心也!將軍今日屠城痛快,我恐旬日之內,將軍之首當被漢天子懸於成都之門,以謝蜀中百姓矣!

吳漢聞言大悟,急下座行禮,謝罪道:若非先生教我,必不能成此大功;但又非先生罵我,必將遭滅門之禍者。

急命人持節出宮,到城中各地傳令,停止屠殺,並出榜安民,宣罪己之書。

由是成都安堵,蜀中平定。

字幕:張堪,字君遊,宛縣人,世為南陽郡豪門大族。

鏡頭閃回。張堪父親早亡,十六歲時便將父親所留數百萬家產讓給堂侄,自己兩袖清風,到長安受業學習。因品行超群,諸儒都稱為「聖童」。

光武帝劉秀當時還是一介布衣,也在長安求學,敬佩張堪品行兼優,常當眾人之面極力誇獎。劉秀登基稱帝後,便征拜張堪任郎中,三次調遷,升任謁者。

前番親征隴西,又派張堪轉運積聚,並率騎兵七千,協助吳漢征蜀。

閃回結束。張堪諫止屠城,力救成都百姓免於塗炭,亦再救吳漢一次性命。

逾數日,天子詔命到至,厲責吳漢敗兵及屠城之罪,因有滅國大功,罷議懲處;復褒獎張堪止殺之功,拜為蜀郡太守。

張堪乃勸吳漢先派兵佔據成都周邊城池,然後派吏清查倉庫,收其珍寶,並逐件記錄,上報朝廷,並無半點遺漏。又慰撫成都吏民,蜀國吏民大悅。

平蜀之後,張堪率領驃騎將軍杜茂部下,在高柳擊敗匈奴,被任命為漁陽太守。在任期間,率軍追捕奸狡,賞罰分明,官民都願追隨,為其所用。

匈奴萬騎入侵漁陽,張堪率數千騎兵出擊,大敗敵軍,邊界得以安寧。又在狐奴縣開闢稻田八千餘頃,鼓勵百姓耕種,從而使漁陽百姓殷富。

畫外音:張堪文武全才,在任八年,北部匈奴不敢南犯;又與邊民休養生息,人謂「漁陽惠政」。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樂不可支一詞,即典出於此。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便是其嫡孫。

鏡頭轉換,洛陽宮中。

劉秀召見各州郡主管考核官員,並在宮中設宴款待。諸郡主管無不受寵若驚,感恩戴德諛詞如潮。光武帝不為所動,席間挨個詢問各地風土人情,及其前後守令賢能與否。

蜀郡計吏樊顯進言:漁陽太守張堪在蜀郡時,心地仁慈,愛護部下,威名足可震懾誅伐奸賊。擊敗公孫述時,珍寶堆積如山,張公手中所掌握財富,足可使子孫享受十代。而其解職還都時,乘斷轅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

劉秀聽罷,嘆息良久,便任樊顯為魚復縣長吏。正準備徵召張堪還朝重用,忽聞張堪不幸病逝。劉秀深悼,頒詔褒其功績,並賜布帛百匹。

字幕:建武九年,大將祭遵病故於軍中。

鏡頭閃回,回顧劍遵生平。

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劉秀破昆陽後,其以縣吏身份來投,初為劉秀門下吏。後從征河北,為軍市令。劉秀舍中兒犯法,祭遵殺之。

劉秀髮怒,令將祭遵拘捕。

主簿陳副勸諫道:明公常欲眾軍整齊,祭遵奉法不避權勢,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者。

劉秀深以為然,由是加封祭遵為刺奸將軍,並對諸將囑道:公等須對祭遵多加小心!我舍中兒犯法,其照樣殺之,對你等更絕不會徇私。

不久又拜為偏將軍,以平定河北之功封為列侯。建武二年春,拜為征虜將軍,封潁陽侯,與驃騎大將軍景丹、建義大將軍朱祐、漢忠將軍王常、騎都尉王梁、臧宮等入箕關,南擊弘農、厭新、柏華蠻中賊。

派戰之中,祭遵不幸中弩,傷口流血中止。眾將見狀,逐漸引退,軍伍混亂。祭遵在馬上呼叫斥罵不止,督促士卒加倍苦戰,於是大破賊兵。

當時新城蠻中山賊張滿,屯兵於險要,為害人民。祭遵奉令往討,斷絕其糧道,張滿幾次挑戰,祭遵堅守不出。厭新、柏華殘餘重與張滿會合,攻下霍陽聚,祭遵分兵擊破。

建武三年春,張滿飢困,祭遵破城,活捉張滿。

起初張滿因信符命自立為王,既被擒捉,嘆道:讖文誤我!

祭遵命斬張滿,並誅其妻子;復引兵南擊鄧奉弟鄧終,又攻破之。

涿郡太守張豐因通道士讖言,以其所獻石頭為玉璽,由是造反,自稱無上大將軍,與彭寵連兵。建武四年,祭遵與朱祐、耿弇、劉喜共擊張豐。

祭遵先到,命令功曹孟厷縱馬入陣,生擒張豐,獻於馬前。祭遵罵道:皇帝陛下厚待於你,命為一郡太守,今何敢欺心,擅自造反?此乃滅族重罪,你不知否?

張豐兀自不服,叫道:依據讖言,某當為皇帝。若是不信,我肘後囊中現有玉璽為證。

祭遵:甚麼玉璽,拿來我看。

孟厷上前,搜出玉璽,呈遞主將。祭遵命道:將其石椎破!

軍士奉命,以椎擊破玉璽,見只是塊硬石,並非玉材。眾將見此,無不大笑。

張豐才知上當,仰天嘆道:我被妖道所騙,死無所恨!

諸將引回,祭遵受命留屯良鄉,抵拒彭寵。相拒年余,幾次挫敗其鋒,終於平定趙地。

建武六年春,光武帝詔令祭遵為帥,與耿弇、蓋延、王常、馬武、劉歆、劉尚等共伐公孫述。軍駐長安,劉秀車駕也到,而隗囂不欲漢兵入隴,借故推脫。

劉秀召集諸將,商議行止,諸將都說可拖延進兵,加封隗囂手下將帥,以促其分散瓦解。

惟祭遵說道:我謂諸公之議不然。

劉秀:卻是為何?

祭遵:隗囂懷奸已久,決非甘於人下者。如我按兵以待,必使其詐謀得售,並使公孫述由此增加警備。故依為臣愚計,不如直接進兵。

劉秀聽從,就遣祭遵為先鋒,大破王元軍,一直追到新關。

諸將其後陸續皆敗於隗囂,劉秀遂詔令祭遵屯軍於汧邑,耿弇屯於漆邑,馮異屯於栒邑,調大司馬吳漢等回軍長安。

自此以後,祭遵幾次挫敗隗囂,再從劉秀上隴,隗囂終至破滅。

劉秀東歸過汧,到祭遵軍營,慰勞士卒,作黃門武樂,深夜才止。其後聞說祭遵有病,光武帝甚為憂慮,乃詔賜厚褥,上覆皇帝禦蓋。

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吳漢、耿弇等全都逃回,只有祭遵獨留,不肯退卻。

畫外音:祭遵為人廉約,得到賞賜後皆都分給部下,自己不治產業,家無餘財。臨死之時,如有人問及其家中之事,則一語不發。《後漢書》曰:「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此乃「克己奉公」典出之源。

閃回結束。建武九年春,諸子奉父祭遵靈柩離開隴右,運至河南縣。

光武帝詔遣百官會齊縣城之外,自穿喪服駕臨,望柩哀慟。回經城門之時,見喪車緩緩而過,復涕泣不能自已。喪禮既成,又親以太牢之禮祭祀,如宣帝治辦霍光喪事。

安葬之日,光武帝車駕再臨,贈以將軍及公侯印綬,以漆赤輪車裝載,命武士排成軍陣送葬,謚封為成侯。安葬完畢,光武帝再親臨其墳,安置其夫人家室。

鏡頭轉換,按下祭遵病故,復說西征大帥吳漢。

吳漢既平隴蜀,乃復引兵東向,復轉晉北,往攻盧芳軍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

盧芳聞說吳漢到來,乃引匈奴軍為援,以抗漢軍,自己則據險以守。漢軍屢戰不利,而匈奴攻擾日增,反而入侵漢朝北地邊境。

字幕:盧芳,字君期,安定郡三水縣人。

鏡頭閃回,敘說盧芳來歷。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盧芳便假稱自己是漢武帝曾孫劉文伯,欲圖作亂。

縣中父老:你說己為武帝曾孫,有何為證?

盧芳回答:我曾祖母乃是匈奴谷蠡渾邪王之姐,漢武帝皇后,生有三子。遇江充之亂,太子及皇后皆被殺害,二子劉次卿逃到長陵,幼子劉回卿逃到左谷。其後大將軍霍光擁立劉次卿為帝,劉回卿不出左谷,長居於此,生子劉孫卿。孫卿生劉文伯,便是在下。

縣中父老聞此,信以為真,皆大歡喜。盧芳常用此套鬼話,欺騙迷惑安定百姓。其後因見綠林、赤眉並起,王莽政權搖搖欲墜,盧芳便聯合三水縣羌、胡,一同起兵。

更始帝劉玄遷都長安,徵召盧芳擔任騎都尉,命其鎮守安撫安定以西。其後劉玄被赤眉軍所殺,三水縣豪傑共同商議,認為盧芳既是劉氏子孫,便擁立其為上將軍、西平王。

盧芳派遣使者前往西羌、匈奴,建立和親關係。

匈奴單於對盧芳所編謊言信以為真,於是下令:命句林王率數千騎兵,迎接盧芳及其兄盧禽、弟盧程到匈奴王廷,立盧芳為漢帝;命盧程任中郎將,率胡人騎兵回到安定。

字幕:建武五年,匈奴入塞。

匈奴單於派無樓且渠王進入五原塞,與五原人李興、隨昱,朔方人田颯,代郡人石鮪、閔堪等結親通好,並使李興、閔堪等率軍迎接盧芳。

十二月,盧芳與李興進入邊塞,在九原縣建都,攻佔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並設置郡守縣令,借匈奴之勢自立盧氏漢國。

畫外音:建武六年,盧芳派將軍賈覽率領胡騎,擊殺代郡太守劉興。東漢大將馮異擊敗賈覽,驅逐匈奴奧日逐王;北地郡、上郡、安定郡由此歸降東漢。建武七年冬,五原內訌,盧芳誅殺五原太守李興兄弟。朔方太守田颯、雲中太守橋扈因此恐懼,於是各獻郡投降東漢,光武帝命其二人留任原職。

閃回結束。建武九年六月,東漢大司馬吳漢率領王常、杜茂等諸將,統領五萬餘眾來攻盧漢國高柳城,由此書接前文。

漢軍在高柳縣攻打賈覽、閔堪,匈奴派兵救援,東漢軍不能勝。

匈奴氣勢強盛,燒掠日益嚴重,漸漸侵及漢朝河東及河北邊境。戰報打入京師洛陽,光武帝劉秀聞報驚怒不已,急忙調兵遣將,擺開決戰陣勢。

於是下詔:命朱祜駐屯常山郡、王常屯涿郡、侯進屯漁陽郡;命討虜將軍王霸任上谷郡太守,布防北部邊鎮,共禦匈奴。

盧芳解除高柳圍城之危,隨即勾結匈奴、烏桓軍隊,多次侵犯東漢邊境。並且禦駕親征,與大將賈覽合兵一起攻打雲中。因被漢軍諸將拒守,長時間不能攻克。

建武十二年末,盧芳久戰無功,諸將陸續背叛,士兵皆生怨恨。部將隨昱留守九原,便欲發動兵變,脅迫盧芳投降東漢。

來年二月,盧芳連敗,自知將士離心,遂棄輜重,與十餘騎逃入匈奴,部眾皆歸隨昱所有。隨昱遂遣使前往洛陽,封書上奏,請求投降。

光武帝詔允其降,任命隨昱為五原太守,封為鐫胡侯,隨昱弟隨憲被封為武進侯。

鏡頭轉換,隴西烽火再起。

當吳漢進攻高柳之時,有隗囂殘部高峻,擁兵萬人,據守高平。光武帝劉秀征討隗囂,高峻因見漢軍勢眾,故與諸鎮守將一同降漢。

其後因見漢軍腹背受敵,顧不得自己,高峻由是率眾逃回故營,依然據城固守。又見匈奴騎兵來援盧芳,且乘勢入侵漢境,便趁此機會,復引兵反漢。

光武帝聞報惱怒,即命大將耿弇為帥,統軍征伐。

耿弇引眾圍攻高平,費時一年,毫無進展。

建武十年,光武帝親自領兵征討,仍未攻破。尋思無計,即派寇恂前往,敦促高峻投降。

高峻聞說漢帝改攻為撫,便令軍師皇甫文前至漢營,謁見寇恂。皇甫文以為漢軍硬攻不勝,這才招降,於是態度傲慢,出言不遜。

寇恂大怒,即命殺之。

諸將勸道:高峻今有精兵萬人,陛下親攻不下。今欲投降,公反殺其使,莫非不妥?

寇恂怒道:如此怙惡不悛之徒,留之何用。諸公不必再言,殺了再說!

於是命殺皇甫文,並派其使回復高峻:公所派軍師無禮,我已殺之。將軍欲降則速,若不肯降,固守可也。但當我破城之日,再望活命,難於登天!

高峻聞而大懼,當日獻城投降。

諸將齊向主帥拜賀,紛紛問道:公殺其使者,高峻反而投降,是謂何故?

寇恂答道:皇甫文是高峻心腹軍師,今辭意不屈,必無降心。若放其回去,必以為不降為確,而高峻則必堅守。我殺皇甫文,高峻害怕,又失謀主,故此降也。

諸將大服。

隗囂死後,羌人寇掠隴西愈加猖獗,州郡無力征討。尤其先零、五溪諸羌,在金城、隴西一帶寇掠,為害嚴重。光武帝既降高峻,復派大將來歙等進擊金城。

來歙由是引軍西征,大敗先零羌,斬首數千,獲牛羊萬餘頭,谷數千萬斛。因見當地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來歙就開倉廩以賑饑民。

隴右諸羌由此歸附東漢,由涼州通往京師洛陽道路暢通無阻。

字幕:建武十年,征西大將軍馮異與諸將進攻落門,忽患重病,病死於軍中。

哀訊傳至洛陽,光武帝深為痛悼,詔命厚葬,謚為節侯。

鏡頭閃回。當時跟隨劉秀開國諸將,征戰間隙常聚閑聊,無非自述戰功,胡吹亂侃。

每當眾將爭功,馮異總是躲到大樹下面不語,於是便得「大樹將軍」雅號。

馮異自以率兵在外,心不自安,上書願將兒子值宿於宮室,劉秀不許。其後不久,朝中便有人上奏,說馮異在關中獨斷專行,威權過重,百姓皆稱其為「鹹陽王」。

劉秀不信,派人將奏章寄往鹹陽軍中。馮異覽奏惶恐,急上書謝罪。其書略雲:

臣本儒生,受命於戰亂,充備於行伍。蒙受恩私,拜為大將,封爵通侯,受任專委西方,以期建立微功,皆為國家,不計一己之私。臣俯伏自思:以詔命征討,常獲如意;以私心決斷,未嘗不悔。當兵革始興,擾攘混亂,豪傑群逐,危亂之勢不明,臣且不敢有過,況今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臣受爵恩寵,反為莫測之事耶?覽陛下轉示奏章,戰兢恐怖;因知臣愚性,方敢自陳心跡!

劉秀詔復:將軍於國,義為君臣,恩如父子。有何嫌疑,恐懼如此!

馮異其後入朝,劉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並論蔞亭送粥,滹沱贈飯舊情。後數次賜宴引見,商議討伐公孫述之事,留住十多日,復令妻室兒女跟隨馮異回到軍中。

君臣相得如此,古今罕有。

閃回結束。劉秀思及前情,涕淚縱橫。

字幕:馮異死後不久,其當年同郡好友,衛尉銚期亦隨之病故。

光武帝聞報,想起銚期當年假扮強盜相戲,繼而相隨鞍前馬後,南征北戰屢立奇功諸事,更不由淚下如雨。

內侍: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陛下何必為一臣子,自苦如此?尚須保重龍體為要。

劉秀:朕心之痛,你何能知!當年更始帝劉玄令我持節北渡,鎮慰河北諸州郡之時,身邊只有馮異、銚期、王霸、祭遵等,數十人相隨而已。此等厚義,你何能知!

鏡頭閃回。劉秀到至薊縣,王郎派人來捕。劉秀命銚期騎馬在前開路,己帶鄧禹等衝出府門,奪路而行,直奔薊縣南門。

劉秀倉惶出逃,衣冠不整,市民皆圍觀之,道路不通。

銚期騎馬在前,怒目大喝:蹕!皇帝出行,眾人讓道。

說罷揮舞開山大斧,虎虎生風,市民紛紛躲避讓路,劉秀等人終於得脫。銚期開道,斬關落鎖逃出薊縣,由是逃到信都,眾人脫險。

劉秀與太守任光會合,整頓兵馬,就此討伐王郎。

銚期時為裨將,帶人到房子縣征來數千兵馬,遂晉陞為偏將軍,北上攻擊真定、宋子,連續攻克樂陽、稾縣、肥累等地。

攻打钜鹿城時,銚期率領步兵為先鋒,迎戰王郎部將倪宏、劉奉。當時敵眾我寡,漢軍皆有懼意,惟銚期縱馬突擊,舞動開山大斧,親手格殺敵軍五十餘人,銳不可當。

然而敵軍勢大,銚期額頭受傷,血流如注。銚期撕頭巾裹創上陣,再與敵軍混戰,偏將軍景丹率兩千精銳突騎而至,倪宏﹑劉奉全軍大敗,四散奔逃。

漢軍遂取邯鄲,斬殺王郎。

劉秀論功行賞,銚期晉陞為虎牙大將軍。消滅王郎之後,復擊銅馬軍,戰於钜鹿郡漳河北岸鄡縣。銅馬軍大敗,分成數股向南逃竄。

虎牙大將軍銚期率兵萬餘,由鄡縣向東南追擊,直奔博平一線。因與數十萬銅馬軍戰於博平,傷亡慘重,敗退黃河西岸。

銅馬軍追至,銚期所部漢軍隻餘數千人,瀕臨絕境。銚期揮斧衝鋒,短兵相接,衝撞敵陣,猶如當年項王大戰垓下。激戰一日夜,銚期身中數箭,渾身浴血。

正當關鍵時刻,劉秀引軍來援,與銚期前後夾擊,銅馬軍崩潰。

銚期大獲全勝,更不歇息,隻下馬稍裹傷口,便與耿弇等窮追不捨,在清河館陶縣追上銅馬軍,再次敗之。又與高湖﹑重連、銅馬軍戰於蒲陽,流民聯軍終被漢軍徹底擊潰。其後乘勝大戰射犬聚,一戰平定赤眉、青犢、大彤、上江、鐵脛、五幡等部十餘萬流民軍。

銚期在此戰中身受三處刀傷,依然死戰不退,青犢軍畏懼,皆號銚期為虎將。

平定河北之後,銚期向劉秀提議:河北連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雄勇。今劉玄失政,四海無主。明公據河山之固,擁精銳之眾,順萬人思漢之心,則天下誰敢不從?

其意甚明,欲推劉秀登基稱帝。

劉秀笑道:將軍上次於薊城傳蹕,欲使其事成真乎?

說完大笑,再沒回答。劉秀雖未正面回答銚期建議,但因其為首倡勸進者,故此愈加信任。劉秀稱帝後,便封銚期為安成侯,食邑五千戶。

漢軍擊破流民軍,乘機襲取鄴城,斬殺更始大將謝躬,佔據魏郡。劉秀任命銚期為魏郡太守,仍行大將軍事。

當時檀鄉流民軍、五樓流民軍侵入魏郡繁陽、內黃;更始舊將卓京等又密謀在鄴城發動叛亂。銚期到任,首先發兵擊破卓京,斬其將士百人,卓京逃亡,妻子被漢軍俘獲。

銚期又出兵打退繁陽、內黃流民軍,清剿乾淨。

魏郡督盜李熊是鄴城豪族,其弟李陸密謀迎接檀鄉流民軍入城,被人向銚期告發。

銚期召問李熊:公謂倘若當差不如做賊,你可帶引,去依李陸便了。

見其不答,就派人送李熊出城。李熊出城找到李陸,帶到鄴城請罪,李陸慚愧自殺。銚期命以禮埋葬,並命李熊仍任舊職。從此之後,魏郡皆服銚期威信。

建武五年,光武帝調銚期回朝,擔任太中大夫,不久又調任衛尉卿。建武十年,銚期病故,光武親臨治喪,賜斂服,贈衛尉及安成侯印綬,謚封為忠侯。

閃回結束,鏡頭轉換,馬援登場。

字幕: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戰國時趙國馬服君趙奢後裔。

馬援十二歲時喪父,年少而有大志,隨諸兄學《齊詩》,不願拘泥於章句。因辭別兄長馬況,欲到邊郡耕作放牧。其後兄長去世,便留家中守孝一年。

在此期間,馬援不離馬況墓地,對寡嫂非常敬重,不整肅衣冠,從不踏進家門。其後被徵召為郡中督郵,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

囚犯身有重罪,馬援憐而釋之,己則逃往北地郡。

後遇天下大赦,馬援就在當地畜養牛羊為生。眾人聞其賢名,紛從四方趕來依附,乃聚數百戶人家,供其役使,遊牧於隴漢之間,胸中之志從未稍減。

放牧期間,馬援常對賓客說道: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馬援種田放牧,能因地製宜,多有良法,因而收穫頗豐。當時共有馬、牛、羊數千頭,穀物數萬斛,遂成當地豪族。然而對於田牧所得,馬援非但不喜,反以為憂。

門客皆問:公今富足如此,何故常懷不足之色?

馬援慨然長嘆:凡殖貨財產,於我何用?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乃將所有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隻穿羊裘皮褲,清簡過活。

新莽末年,四方兵起。王莽從弟王林徵辟馬援為掾,薦為新成大尹,使其鎮守漢中。王莽敗亡後,馬援及兄馬員棄其郡職,逃到涼州避難。

劉秀稱帝,馬員前詣洛陽歸附,馬援則被隗囂拜為綏德將軍。

建武四年,馬援奉書到洛陽謁見劉秀,其後便隨隗囂長子隗恂入侍洛陽。

光武帝於宣德殿召見,笑謂馬援:卿遨遊二帝之間,今見卿面,使人大慚。

馬援頓首謝道: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臣與公孫述同縣,少曾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後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坦誠相見?

光武帝笑道:卿非刺客,顧乃說客耳。

馬援:天下欺世盜名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光武帝甚壯其言,愈加看重,以為待詔,使太中大夫來歙持節送馬援西歸。

建武九年,光武帝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協助來歙平定涼州。因西羌寇邊入居金城,又拜馬援為隴西太守。

建武十一年夏,馬援派步騎三千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獲馬牛羊萬餘頭,降八千羌人。又與揚武將軍馬成大破諸羌,斬首千級,收其谷糧畜產而還。

當時金城破羌以西離漢廷道途遙遠,又常發生變亂,朝廷大臣商議,欲請捨棄之。

馬援上奏:臣謂眾論不可。破羌以西城堡都還完整牢固,適於固守;又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如捨棄不管,任羌人佔據湟中,則必將遺禍無窮。

劉秀乃從其議,詔命武威太守:將金城三千客民,全都放回原籍。

馬援又奏請朝廷:臣請陛下安排官吏,修治湟中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發展農牧生產,以使郡中百姓安居樂業。

劉秀覽奏大喜,無不允準。

馬援又派羌族豪強楊封說服塞外羌人,使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另對武都背叛公孫述前來歸附氐人,皆都以禮相待,奏請復其侯王君長之位,賜以印綬,撤回軍隊。

自此之後,諸羌氐人大悅,皆奉馬援為神。

鏡頭轉換,京師洛陽。

字幕:建武十三年春,大司徒侯霸薨。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縣人。

畫外音:侯霸為人矜持嚴肅,儀容莊重;家財千金,不事家產。潛心好學,師從九江太守房元,研究《穀梁傳》,漢成帝劉驁在位時擔任太子舍人。王莽在位初年,五威司命陳崇薦為隨縣縣宰。隨縣土地廣闊,亡命之徒多有在此做強盜者,綠林山便在其縣境內。侯霸到任後誅殺豪強,派兵全面清剿,分捕山賊,隨縣境內得到穩定。侯霸因此升為執法刺奸,負責監察官員貪腐,在查問權貴之時,毫無疑忌畏懼。後升任淮平郡大尹,治理政事甚有名聲。到王莽失敗時,侯霸修城堅守,最終保住全郡。

鏡頭閃回,更始元年。

劉玄派使者齎詔,到淮平郡徵召侯霸入朝任職。百姓聞訊,傾城而出,男女老幼相攜大哭,挽手擋住使者車駕,甚至有人橫臥道中,阻止使者前行。

使者:侯使君今得朝廷重用,你等這是何意?

郡中吏民:並無別意,惟請侯使君再留任一年。

使者見此架式,知道眾意難違,由是便將淮平情況寫成奏章,回報朝廷。恰因赤眉大起,道路不通,奏章未待送出,更始帝劉玄已敗。

建武四年,光武帝劉秀召侯霸相會於壽春,任命為尚書令。

當時東漢建立不久,侯霸通曉典章制度,收集遺漏文獻,逐條奏呈前代政策法令。凡對當時有益者,全部獲得實施。光武帝劉秀多次發布善政,而每年無論春季赦免罪犯詔書,或四季適應農時頒布詔令,勸課農桑,都是侯霸建議。

建武五年十一月,侯霸代替伏湛擔任大司徒,封爵關內侯。

閃回結束,侯霸去世,哀書呈達朝廷。

光武帝劉秀十分悲傷,親自前往府中弔唁,並致祭辭:天下官吏,惟侯霸積善清潔。視事九年,朝野鹹服其能。依漢家舊製,應於封拜丞相拜之時,同日封為列侯。朕以軍師暴露,征伐不息,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

喪葬已罷,光武帝下詔:追封侯霸為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以其子侯昱嗣爵。準臨淮吏人共為侯霸立祠,四時享祭不絕。以沛郡太守韓歆代侯霸為大司徒,行大司空馬成復為揚武將軍。(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