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六十六集 東漢黨爭
楊震上書,拉開東漢朝官僚集團與宦官集團黨爭大幕。

對於楊震前後多次上疏,因其言詞激切,安帝已經不悅。樊豐等又都更加側目憎怨,只是因為楊震乃是當世名儒,而不敢妄加圖害而已。

其後不久,河間郡有儒士趙騰詣闕上書,批評朝政。

安帝閱後暴怒,詔將趙騰收捕人獄,嚴刑拷問,以誣惘君上罪名結案,定棄市極刑。

楊震聞知此事,立即上書營救趙騰。其書略雲:

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於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還自敬德。所以達聰明,開不諱,博採負薪,盡極不情也。今趙騰所坐激訐謗語為罪,與手刃犯法有差。乞為虧除,全騰之命,以誘芻蕘輿人之言。

安帝覽疏不省,留中不發,趙騰終究伏屍市曹。

就在內憂外患四起之時,皇宮中為爭奪帝位繼承權又開始殊死鬥爭。

閻皇后多年不育,恐太子即位以後會追究殺母之仇,處心積慮要將劉保除去。遂與樊豐等宦官串通一氣,先將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羽翼;然後又向安帝進讒,說劉保行為過惡,不宜處太子之位。

漢安帝寵愛閻後,偏聽偏信,便有廢立之心,於是議於群臣。

大將軍耿寶秉承閻皇后意旨,力主廢黜劉保。

太常桓焉、廷尉張皓立即反駁:常言道,人生未滿十五,過惡尚未及身。今太子年未十歲,有何過惡?望陛下為太子精選德行高操師傅,輔以禮義,自然行為有方。

漢安帝並不覺悟,竟詔命廢黜劉保,降封為濟陰王。

當年夏,又有樂成王劉萇坐驕淫不法之罪,被貶為蕪湖侯。天子由此下令公卿下至郡國守相,各舉有道之士一人。尚書陳忠揣摩上意,因而上疏。其疏略雲:

臣聞仁君廣山藪之大,納切直之謀,忠臣盡謇諤之節,不畏逆耳之害,是以高祖舍周昌桀、紂之譬,孝文喜袁盎人豕之譏,武帝納東方朔宣室之正,元帝容薛廣德自刎之切。今明詔崇高宗之德,推宋景之誠,引咎克躬,諮訪群吏。言事者見杜根、成翊世等新蒙表錄,顯列二台,必承風響應,爭為切直。若嘉謀異策,宜輒納用;如其管穴,妄有譏刺,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且優遊寬容,以示聖朝無諱之美;若有道之士對問高者,宜垂省覽,特遷一等,以廣直言之路。

安帝準奏,詔選有道之士中成績優秀者,推舉上報。先得沛國人施延,任命為侍中。

又有汝南人薛包,少有孝行。父娶繼母之後厭惡薛包,命其出去另立門戶。薛包號哭不肯離開,就在巷口搭屋居住,早晨回家灑掃庭院。父親再次驅趕,就將小屋搭在鄉裡門旁,每日早晚回家向父母請安。過一年余,父母感到慚愧,命其回家。

父母去世,薛包分析家產,挑老奴薄田舊舍及破舊家什器具歸己,優良者皆歸侄兒。

安帝聞之,命公車徵召入京,亦任命為侍中。薛包以死請辭,於是安帝詔準離官回鄉,但禮敬優待,如同廬江割股療親之孝子毛義前例。

安帝一邊徵召賢士入朝,一邊大封外戚,重用宦官。

時有牟平侯耿寶,乃是安帝嫡母耿貴人之兄,鄧太后在時始終不得重用。安帝親政,遂命國舅耿寶為羽林左軍車騎總監,並將祖母宋貴人四個兄弟全都封為列侯。由是宋氏家族之中,先後擔任卿校、侍中、大夫及郎官者多達十餘人。

閻皇后兄弟閻顯、閻景、閻耀,全都擔任卿、校,統禦皇家禁軍。

江京當年曾迎接安帝入宮即位,天子感其迎立大功,此時便為諸寵之冠,除封侯外,併兼任大長秋,與中常侍樊豐、黃門令劉安、鈎盾令陳達,及王聖母女竟相奢侈暴虐。

又有衛尉馮石,父馮柱娶明帝女獲嘉公主為妻;馮石繼承公主爵位,被封獲嘉侯。安帝臨幸衛府,留居飲宴十餘日,賞賜豐厚,將馮石長子馮世命為黃門侍郎,另二子命為郎中。

從此之後,內寵權勢無比興盛,外戚及宦官交替為患。

內憂方興,外患又起。

字幕:漢安帝建光元年夏四月,高句麗復與鮮卑聯合,入寇遼東。遼東太守蔡諷追敵於新昌,不幸中伏,力戰而歿。功曹掾龍端、兵馬掾公孫酺奮馬來救,俱都歿於陣中。

同年九月,鮮卑首領其至侵犯居庸關。

雲中郡太守成嚴引兵回擊,戰敗身死;功曹楊穆保衛成嚴,一同戰死。於是鮮卑軍大進,包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

度遼將軍耿夔聞報,急徵調廣陽、漁陽、涿郡三郡部隊救援,鮮卑軍方才解圍離去。

同月,京城洛陽及舉國二十七郡國大雨成災;至冬季,又有三十五個郡國發生地震。

十二月,高句麗國王宮率馬韓、貊部數千騎兵包圍玄菟郡。夫餘國王派子尉仇台率二萬餘人拒之,高句麗軍敗歸。高麗王宮惱恨成疾,因此去世,太子遂成即位。

玄菟郡太守姚光上書,奏請乘高句麗國喪之機,發兵進攻。

尚書陳忠奏道:宮生時凶狡,姚光不敵;今趁其亡攻之,是不義也。我應派使節前去弔喪,藉此責其先前罪過,予以寬恕而不施加懲罰。則其子為王,必將歸附以報陛下善德。

安帝納之,遂不準姚光出兵。

建光二年三月,漢安帝見天下郡國天災不斷,於是詔命改元延光,大赦天下。

延光元年,鮮卑族復又進擾雁門、定襄,進而攻掠太原,殺害百姓。同時虔人種羌與上郡胡人聯合反漢,攻掠谷羅城。

度遼將軍耿夔率諸郡兵馬,復調集烏桓騎兵出擊,歷經旬月,終討平之。

人禍未平,天災又接連而起。夏四月,京師地區及二十一個郡國遭受雹災;其後京師及二十七郡國又受澇災或風災。

朝廷下詔,命護羌校尉馬賢早日平定羌患。

馬賢領命,率軍追擊燒當羌豪麻奴至湟中。麻奴出塞渡河,被漢軍擊潰;諸羌散逃,投降涼州刺史。麻奴孤弱飢困,率殘餘部眾三千餘戶,投降漢陽太守耿種。

鏡頭轉換,新春將至,朝廷考評天下郡國官員政績。

經過年終考核,名士黃香列為優等,升遷為魏郡太守。

字幕:黃香,字文彊,江夏安陸人氏。

鏡頭閃回,敘述黃香履歷。

黃香幼時家貧,九歲喪母,並無兄弟姐妹,隻與父親相依為命。平時幫助父親操持農活家務,冬天為父親暖被,夏天為父扇席,十分盡心盡孝。

這一日,正是炎夏時節,三伏天氣。黃香從山上打柴回來,忽見一條長蟲僵臥路旁,奄奄一息,快要渴死。黃香不及多想,遂帶回家去,放生於屋後小河溝裡。

那長蟲就此得活,搖頭擺尾,鑽進河底。

此後未幾,黃香父親忽患怪病,面黃肌瘦、四肢無力,求醫不愈。黃香為此不思茶飯,輾轉不安,天天焚香,夜夜祈禱。

這一夜,黃香剛剛入睡,忽夢見前番所救長蟲來鑽到室內,至床前化作人形。

黃香:你深夜至此,有何話講

長蟲:我乃玉皇大帝身邊黃龍童子,因偷吃太上老君八卦爐中仙丹,在天庭發瘋,被貶凡間。因變成長蟲,無牙無舌無鱗,賜名鱔魚。老君勸我,需多做善事,方得超生。

黃香:隻恐天上之事,我卻無能為力。

長蟲:此番卻不用小哥操心費力。那一日多蒙相公及時相救,使我不至乾渴而死,得以繁衍後代。今相公令尊既病,某願以兒孫之軀,報答救命之恩。

黃香聞此,欲待拒絕,黃鱔將其一推,便即夢醒。

黃香醒來,因思夜來之夢奇怪,似非無因,於是便到屋後河溝觀看。果見溝裡有無數細小鱔魚,如同筆管一般,在水面上縱躍,甚至蹦上岸來,似求投獻。

黃香雖然不忍殘害黃鱔後代,但想到父病危殆,於是望天禱告,用魚簍裝了數十條回家。因見鱔魚個小,剖剁不能,遂放進清水,使吐凈腹中泥漿雜質,再倒入開水鍋中氽煮。

小鱔魚經過開水一氽,都縮成圓盤之形,頭裏尾外。黃香將其撈出,以油、鹽、蔥、蒜、胡椒、醬油等佐料煎熟,再加水燜熟,端給父親食用。

其父食之,胃口大開,疾病遂痊。

黃香大喜,謂曰盤鱔,並傳之鄉鄰,成為千年名饌。因幼鱔肉嫩骨細,烹飪後香脆鮮美,故有「筆桿鱔魚馬蹄龜」之說。

自此之後,黃香文思大開,博通經典,文采飛揚,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後被郡裡徵聘,舉薦至朝廷,歷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

漢和帝時,黃香升任尚書令,勤於國事,一心為公,曉熟邊防事務,調度軍政有方。

閃回結束,漢安帝延光元年。黃香在年終考核時被評為優等,呈報朝廷。

漢安帝覽報大喜,詔命升遷黃香出任魏郡太守。

時值郡中發生水災,百姓俱都陷入飢荒。黃香見此,便將自己俸祿以及所得朝廷賞賜全部分給災民。富豪大族受其感戴,各自提供義谷,以補公家貸放不足,災民獲得保全。

但在不久之後,黃香還是因水災被免官,放歸裡裡。數月之後,在家中去世。

延光二年正月,四川上報,漢源旄牛夷反漢,攻打峨邊零關,殺死地方長吏。

漢安帝覽奏,立即下詔:命益州刺史張喬,與西部都尉共同出兵,討平夷叛,並分置蜀郡屬國都尉,領四縣如太守。

夏四月,隴西上報,北匈奴與車師接連入塞,寇掠河西四郡。

安帝接報,詔令公卿朝議。於是有人再次主張,關閉玉門關以及陽關,以絕其患。

敦煌太守張璫聞此,急上書諫道:臣在京師,亦以為西域宜棄;今親踐其土,乃知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謹陳西域三策:北虜呼衍王常展轉蒲類、秦海之間,專製西域,共為寇鈔。今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餘人集崑崙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因發鄯善兵五千人脅車師後部,此上計也。若不能出兵,可置軍司馬,將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穀食,出據柳中,此中計也。如又不能,則宜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計也。

安帝覽奏,再命朝臣共議。

尚書陳忠上疏進言:西域內附日久,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我若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通,如此,河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可不救,則百倍之役興,不訾之費發矣。議者但念西域絕遠,恤之煩費,不見孝武苦心勤勞之意也。方今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蹙國減土,非良計也。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按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

漢安帝遂納其議,於是命罷西域都護,復置西域長史。隨即下詔,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出屯柳中。班勇奉旨上任,至此終於得以繼承父志,再次揚威西域。

班勇詳察西域形勢,具折上奏:臣觀西域諸國,由於北邊匈奴族內部分裂,鮮卑乘機拓展強土,西擊烏孫,東卻扶余,盡據匈奴故地。青藏高原荒遠之處,仍為諸羌所居。因此奏請朝廷,當擇選能臣,委以軍事重任,以備鮮卑諸羌。

安帝準奏,詔命司徒楊震改任太尉,掌管國家軍事。

延光二年十一月,鮮卑大人甚至鞬率萬餘騎入東領侯,兵分數路,攻南匈奴於曼柏。

南匈奴單於薁鞬日逐王親自迎敵,不幸戰死,部族被殺千餘人眾。

延光三年,京師及二十三個郡國地震,三十六個郡國大水,並下冰雹,災害異常。

安帝東巡泰山,樊豐等寵臣權宦在京師乘機霸佔良人田產,修建房屋廣廈。

太尉楊震接到百姓訴狀,遂命掾屬高舒,召集將作大匠及令史等人,詳細稽查此事。

高舒等奉令而行,查明樊豐等人皆是假借天子名義行事,並查獲其手中所持矯詔。

楊震怒道:今天下洶洶,各處災害異常,民不聊生。這幫賊子依仗天子寵愛,尚敢如此任意胡為。此番人贓俱在,某倒要看看,皇帝如何回護這般奸小之徒!

於是寫好奏書,單等安帝回來上奏。

樊豐等聽聞此事,惶恐萬狀。適逢太史奏說天相星變,便先發奏書,誣陷楊震道: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且為鄧騭舊部懷恨聖上。

安帝覽奏,激發前恨,由是便派使持節,收繳楊震太尉印綬。

楊震罷官,自此閉門杜客,深居簡出。樊豐猶不罷休,又勾結大將軍耿寶,誣告楊震心懷怨恨,常與門生故舊書信往來,誹謗朝政。

安帝覽奏大怒,即下詔令,楊震不許在京師居住,立即派員押送,遣歸原籍。

楊震奉命,啟行離京。到洛陽城西幾陽亭時,因慷慨流涕,對諸子及門生說道:人生在世,死不可免。我蒙聖恩,高居三公之位,恨奸狡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止,有何面目見天下人哉?我死之後,隻用雜木為棺,布單僅覆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

囑罷,於是服毒而死,壽止七十三歲。

弘農太守移良秉承樊豐等人旨意,派官在陝縣留停楊震喪柩,露棺道旁,責令楊震諸子代替郵差,往來送信。路過之人,見狀無不為之流淚。

畫外音:此後直到永建元年,安帝駕崩,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伏誅,門生虞放、陳翼等人上疏申訴,楊震沉冤始得昭雪。順帝詔任楊震兩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楊震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丈余,飛到柩前,俯仰悲鳴,淚流濕地。直到下葬,其鳥飛去。因當時災異連綿,順帝感悟楊震冤屈,於是下詔致祭,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後人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此乃後話。

鏡頭轉換,按下楊震,復說班勇。

延光三年,西域長史班勇抵達樓蘭,賜給鄯善王三綬帶璽印,並以恩信勸服龜茲王白英,使其帶領姑墨、溫宿兩國王自縛至營,歸降漢朝。

班勇乘機徵調龜茲等屬國步騎兵一萬餘人,前往車師前國王庭,在伊和谷趕走匈奴伊蠡王,收容車師前國軍隊五千餘人。然後率師返回,在柳中墾田屯戍。

自此以後,車師前國終得擺脫匈奴控制,始與漢朝重新建立聯繫。

延光四年七月,班勇調集敦煌、張掖、酒泉等郡六千騎兵,匯合屬國鄯善、疏勒、車師前國軍隊,進擊車師後國國王軍就,再獲大勝,斬首俘獲八千餘,馬畜五萬多頭。

國王軍就及匈奴持節使者不及逃走,皆被漢軍擒獲。班勇命將軍就及匈奴使者帶到索班陣亡之處斬首,替索班報仇雪恥,後將首級傳送京都洛陽。

班勇雖建大功,但捷報至京,安帝已經駕崩。

字幕:延光四年春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安帝離京南巡,初三日庚申抵宛,身體頓覺不適。初八乙醜日,乃自宛城出發迴鑾,初十日抵達葉縣,死在車上,年僅三十二歲。

皇后閻氏隨行,乃與閻顯兄弟、江京、樊豐等人密謀:天子晏駕道次,奈何

閻顯:濟陰王留在京師,若被公卿趁此機會立之為帝,實為我等大害。

江京:若依臣見,不如便效當年秦始皇東巡,趙高與李斯之計,秘而不宣駕崩之事,直待還於京師洛陽,卻作理會。

皇后信以為然,於是對隨從眾卿傳下密旨,偽稱皇帝陛下疾甚,從此不能見人;然後自己徙居禦臥車中,摒退左右隨從。命皰師仍舊進獻禦膳,一如平日。

車駕一路北返,所到之處,行在上食、拜問起居如故。

幸虧是在陽春三月,不似當年秦始皇死於東巡途中之時,以致屍體腐敗,臭氣四散。

如此驅馳疾行四日,便於庚午日回京,還於宮中。

次日一早,宣佈皇帝殯天,遣司徒劉熹詣郊廟社稷,告天請命,至夕發喪。

於是偽造安帝遺詔:迎濟北惠王之子北鄉侯劉懿為嗣,繼為皇帝;皇后閻氏臨朝稱製;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安帝既崩,遺詔真偽難辨,群臣隻得領命,擁立劉懿,並尊皇后為皇太后。

濟陰王劉保因已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聞父崩而悲號不食,內外群僚莫不哀之。

二十八日,北鄉侯劉懿在安帝靈前即皇帝大位,史稱漢少帝。

同年四月,歸葬漢安帝於恭陵,廟號恭宗,謚號孝安皇帝。丁酉日,詔拜太尉馮石為太傅,司徒劉熹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車騎將軍閻顯顧忌大將軍耿寶位尊權重,指使有司彈劾誣奏:耿寶與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侍中周廣、野王君王聖等,互相結黨營私,作威作福,皆大逆不道。

奏疏既上,少帝年幼不能理事,太后立即詔復:命將樊豐、謝惲、周廣等逮捕下獄,隨即處死,家屬流放邊境。耿寶與侄耿承貶為亭侯,遣歸封國;王聖母女,流放雁門。

其後未久,押送禁軍還報,耿寶在離京就國途中自殺。

經過此役,宦豎一黨至此全軍覆沒,外戚獲得全勝。閻顯由是志揚氣舒,又任命弟閻景為衛尉,閻耀為城門校尉,閻晏為執金吾,兄弟同居權力中樞,任意作威作福。

字幕:冬十月,丙午,越山無故崩塌。少帝劉懿繼位半年,便即病篤,堪堪不起。

時有中常侍孫程字稚卿,乃涿郡新城人,素有機智。

孫程察知閻皇后當初矯詔私立少帝密謀,常為故太子濟陰王劉保不平。因見少帝病篤不起,以為時機將至,遂密謂濟陰王謁者長興渠道:濟陰王以嫡子繼嗣大統,本無失德;先帝信任奸人用讒,遂至廢黜。今若北鄉侯一病不起,則我等相與聯手,共除江京、閻顯,復立故太子為帝,則奇功蓋世,且事絕無不成者。

長興渠深然其言,於是問道:然則大權皆在閻氏兄弟之手,多等奈何

孫程:今有中黃門南陽人王康,先為太子府史;及長樂太官丞京兆人王國等,亦常懷忠義之心,並與我交厚。公可請至尊府,共謀倒閻,擁立濟陰王復奪大位。

長興渠大喜,於是暗請王康、王國等至府,與孫程密謀已定。

與此同時,江京亦感到山雨欲來,遂向閻顯進言:北鄉侯即位剛及半載,群臣未服;其病倘若不解,國嗣宜以時定,何不早征諸王之子,簡其可所繼之乎!

閻顯亦深以為然,便與太后商量,秘密在諸王之子中擇嗣。

辛亥日,少帝薨逝,在位不足二百天。

閻顯急入宮告白太后,建議秘不發喪,更征諸王子入內,關閉宮門,屯兵自守。

十一月乙卯,孫程、王康、王國已知皇帝死訊,乃召集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人,聚謀於西鍾之下,皆截單衣為誓,約期起事。

丁巳日,京師及周邊十六郡國同時發生地震,洛陽城中吏民驚恐。

是夜,孫程等十八人共會崇德殿上,各持兵械進入章台門。

江京、劉安及李閏、陳達等坐在禁省門下,見眾人持兵擁至,乃急起身,走投無路。

江京叫道:爾等意欲何為!禁衛何在?

孫程不答,與王康等人奮力上前,將江京、劉安、陳達砍倒在地,復割首級在手。

王康又欲殺李閏,被孫程止住。王康不解,嗔目問道:公此何意

孫程:李閏久有權勢,積威為省內所服,我等難以服眾,引其為主,不亦可乎

王康恍然大悟,因舉刃脅迫李閏,口中威嚇道:今北鄉王已薨,當立濟陰王為帝。公若從之,毋得搖動,便可留公性命,且共享大功。若執拗不從,某便是一刀!

李閏:我為濟陰王不平,已非一日矣。公等之請,正某所願也。

王康大喜,放開李閏,俱至西鐘樓下,迎濟陰王劉保入宮登殿,即皇帝大位。

濟陰王廢而復立,即位之時,年僅十一歲而已。

孫程既扶濟陰王登位,遂以天子詔命,召集尚書令、僕射以下官吏,跟隨禦車出離正殿,進入南宮。又命王康等人留守禁門,斷絕內外交通。

眾官簇擁皇帝進入南宮,登上雲台,孫程立命擊鼓撞鐘,召集公卿百官;同時派遣虎賁及羽林衛士,分別駐守南北所有宮門。

閻顯時在禁中,聞聽南宮鐘鼓齊鳴,知道有變,憂迫不知所為。

便在此時,只聽腳步雜遝,小黃門樊登自外跑入。閻顯上前一把抓住:外面是何情況

樊登:孫程造反,李閏倒戈,共擁濟陰王為帝,正召集公卿百官,欲行大典也。

閻顯:果若如此,我等死無葬身之地矣。

樊登:雖被孫程搶先,勝負未分,將軍何氣餒至此

閻顯:若依卿計,當如之何

樊登:何不以太后詔旨,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屯兵平朔門,以禦孫程?

閻顯大悟,乃命樊登誘招馮詩進入省禁,對其說道:濟陰王譖立,並非皇太后本意。璽綬在此,卿若效力建功,封侯可得。

馮詩尚自猶疑,閻太后已遣使出宮,授予閻顯璽印,並傳懿詔:能得濟陰王首級者,封萬戶侯;得李閏首級者,五千戶侯。

馮詩見此,隻得應諾,但託辭道:臣等倉猝應召前來,奈何部下將眾恨少。

閻顯:卿言有理。今可與樊登齎持兵符,迎吏士於左掖門外,調兵平叛。

馮詩得其兵符,乃奉命出宮,趁機格殺樊登,歸營屯守不出。

與此同時,閻顯弟衛尉閻景遽已經聞變,乃從省中還至外府,收兵至盛德門。

孫程傳達天子詔書:命令諸部尚書,各領本部衛士,逮捕叛賊閻景!

當時尚書郭鎮正臥病在床,收到詔令,立率值班羽林衛士,自南止車門出來平叛捕賊。

閻景率眾殺至,拔刀大叫道:不要擋道!攔路者死。

郭鎮亦高叫道:有詔討賊!從閻景造反者族誅,釋兵反正者免罪。

於是立即下車,持節宣讀詔書。

正宣讀之間,閻景驅車驟至,喝道:詔書皆出自太后,你這裏有甚麼詔書!

口中說著,舉刀便砍。郭鎮雖然身帶重病,兀自靈便至極,將身輕輕閃開,左手持詔,右手拔出肋下佩劍,將閻景擊落車下,在地上負痛亂滾。

郭鎮喝道:拿下!

羽林衛士領命上前,用戟尖叉住閻景胸脯,將其活擒。

尉府軍士欲待上前,郭鎮舉詔喝道:賊首已然成擒,爾等尚不知死,欲從其造反耶?

眾兵聽罷,扔下武器,一鬨而散。

郭鎮見此,遂命將閻景送至廷尉獄囚禁,等待發落。閻景傷重,當夜死於獄中。

初五日戊午,孫程派使者帶羽林軍闖入北宮,奪到皇帝璽印。

皇帝劉保親臨嘉德殿,下達詔旨:遣侍禦史持符節,將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一併逮捕,下獄處死,家屬全都流放比竟縣,並將太后遷往離宮。

初六日己未,打開宮門,撤走駐兵。

初九日壬戊,下詔給司隸校尉:令誅殺閻顯、江京近親;其他附從者,予以從寬處理。

由是京師安定,宮亂平息。劉保升殿,是為漢順帝。

順帝下詔,賜封平亂功臣:孫程食邑萬戶,王康、王國食邑九千戶,黃龍食邑五千戶,彭愷、孟叔、李建各食邑四千二百戶,王成、張賢、史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各食邑四千戶,魏猛食邑二千戶,苗光食邑千戶。以上諸人皆封列侯,號為十九侯;同時分別等級,賞賜車馬、金銀錢帛。李閏雖然有功,因未參與首謀,故不能封侯。擢升孫程為騎都尉,命將作大匠來歷為衛尉。閭丘弘等已病故者,諸子皆都任命為郎。

經過此役,朱倀、施延、陳光及趙代等人也都得到提拔任用,後都官至公卿。復徵召王男、邴吉家屬,允許返回京都洛陽居住,給予厚賞。先前劉保被廢黜皇太子時,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傅高梵、長秋長趙熹、丞良賀、葯長夏珍等人都受連累,被閻太后坐罪論罰,流放到朔方郡;此時皇太子即位為帝,便全都詔令赦回,擢升為中常侍。

由此宦官勢力大盛,盡掌朝政大權,朝臣為之喪氣。

畫外音:漢順帝劉保溫和軟弱,實非明君。自其奪位為帝之後,除重用宦官之外,又縱容外戚梁氏,由此梁氏與宦官勾結,專權長達二十餘年。宦官、外戚專橫弄權,朝政愈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強漢之世,自此便化為歷史塵煙。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江湖。

孫程助劉保奪位之時,五鬥米鬼教創始人張道陵九十三歲,鶴髮童顏,仙風道骨。

張道陵率其弟子數人,出於江西龍虎山中,開始雲遊天下。於是一路向北向西,輾轉長安關中,再翻越秦嶺,經古棧金牛道入蜀,為創立道教作準備。

在此之間,張道陵撰成《黃書》、《道書》等二十四經,並以符水治病,發展教徒。

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張道陵居所,授給雌雄劍及諸多符籙,命其誅滅當時橫行四川之六大魔王、八大鬼帥。

張道陵既受神劍符籙,由是精修千日,練成降魔法術。此後遂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磬,呼風喚雨,指揮神兵,與諸方惡鬼大戰。

張祖師站立在琉璃座上,鬼怪刀箭接近,就立刻變成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復又燒回,反傷鬼卒。

鬼帥大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道壇。

張道陵隻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及八大鬼士俱都跌落壇下,紛紛叩頭求饒。

鬼帥不甘服輸,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

張道陵神閑氣定,復用丹筆輕輕一畫。

火光閃處,所有鬼眾死光,隻餘六大魔王神通頗廣,但亦倒地不起,隻好叩頭求饒。

張道陵以雌雄劍將山分成兩半,把六魔王皆困在內,動彈不得。

魔王這才相通道法無邊,隻得與張祖師訂約,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畫外音:張道陵因自稱天師,故後世道家便將五鬥米教亦稱為天師派,張道陵是為第一代天師,故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天師職位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羽化升天而去,便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張衡化去後,又由兒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其後張魯被曹操所敗,乃獻出漢中歸漢,舉其部眾及教徒遷徙關中及三輔之地。到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之時,復回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各依序號,稱第幾代張天師雲耳。

字幕:當漢順帝時,世間有兩個張衡,其一乃是張道陵之子,是為第二代天師;其二卻是鬼谷門第十四代掌門,亦是道派,身兼墨門、匠門絕藝,又任朝中太史令,掌管天文、算術之學,又熟知五經六藝,名列漢賦四大家之一,委實百世難遇奇人。

鏡頭閃回,漢安帝延光二年,張衡時任尚書郎。

朝中有人從圖讖及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通行《四分曆》,提出應改用《甲寅元歷》。又有人以為漢武帝攘夷擴境,享國久長,應採用西漢時《太初曆》。

張衡與同僚尚書郎周興聞此,對上述兩種意見提出批駁詰難,使持其議者或無言以對,或所答失誤,從而阻止曆法倒退。

張、周兩人以多年天文觀測記錄為據,認為《九道法》最為精密,建議採用。

《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速度不均勻,所推算合朔比當時其他曆法更符合天文實際。只是如按《九道法》推算,將有可能出現接連三個大月,或連現兩個小月現象。

守舊眾臣皆都震驚,雖然心服,但皆不同意使用《九道法》。

畫外音:月行不均勻性被采入曆法,於是被推遲半個多世紀,直到劉洪《乾象曆》中,才第一次得以正式採用。張衡遂作《靈憲》,被《後漢書》劉昭注徵引而傳世。

張衡在《靈憲》文中介紹天文學術,亦同樣震驚當世,無人肯信。

其在書中認為宇宙無限,天體運行是有規律;月光乃是日光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且認識到太陽運行某些規律,正確解釋冬季夜長、夏季夜短,以及春分、秋分晝夜等時起因。

張衡在書中指出,在中原可見天空中星辰有兩千五百餘個,與今人所知略近。經過對天體運轉情況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經歷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數值竟然相差無幾。

閃回結束,漢順帝時,張衡升任侍中。

於是上疏,請在東觀專門收檢遺文,全力補綴;又條陳上奏司馬遷、班固在《史記》及《漢書》中所記,與典籍不合事件十多項。

其疏略雲:王莽本傳,隻應記載篡奪皇位而已,至於所編年月,及記災祥,應改稱為《元後本紀》。更始帝曾居皇帝之位多年,且當時群臣及民間皆無異議;光武帝劉秀及兄長最初本是更始帝麾下將領,後才即位為帝,故應將更始年號建在光武之前。

張衡以上歷史觀點客觀科學,皆為真知灼見,然而接連上書數次,都沒被朝廷採納。於是張衡後來著述雖豐,但多未被載錄於典籍,終至湮沒無聞。

畫外音:張衡雖為侍中,但見外戚與宦官交替用事,遂懶問國政,隻醉心天文星相,匠門機械及墨門算學,且醉心辭賦。大賦則有《二京賦》,騷賦則作《思玄賦》;七體則作《七辯》;文賦則作《應間》。又受揚雄《蜀都賦》啟發以作《南都賦》;效傅毅《舞賦》再作《舞賦》;更作《歸田賦》,就此掀開抒情小賦創作時代。南梁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稱道:「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併流,偶意共逸韻俱發。張衡通贍,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而皆寶也。」所謂「揚馬張蔡」,便指揚雄、司馬相如,張衡及蔡邕。

順帝永建元年,張衡再次出任太史令,重掌靈台。

隴西校尉馬賢率七千人進攻羌族,戰於臨洮,斬首千餘級,諸羌皆率種人歸降。

朝廷聞報大喜,便遣八滑為使,前往隴西頒詔,進封馬賢為都鄉侯。(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