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六十四集 虞詡伐羌
漢和帝國喪未已,庫吏忽報內宮失盜。消息傳出,人心慌亂。

太后鄧綏聞報,心中暗想:此等小事,如果遍索內宮,將吏役及宮女逐個加以拷問,必定有人渾水摸魚,趁機譾除異己,殃及無辜。一旦釀成巨案,得不償失矣。

於是不令有司追索,隻親自檢閱所有宮人,冷靜仔細察言觀色。結果不過數日,偷竊珠寶者便即心中大懼,馬上自首服罪,就此大事化小。

又有內侍吉成深受和帝寵幸,曾得罪駕禦車夫;今皇帝既崩,禦者便合謀冤枉吉成,說其有挾邪弄巫蠱惑之事,以至先帝早亡。

有司接報,將吉成下至掖庭獄拷問,得其供辭證言。於是上報太后,欲判極刑。

鄧綏不以為然,冷笑道:我知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先帝平日待之有恩,尚無惡言相加,今何至如此妄加巫蠱圖害?此事不合人情,必有誣陷。命令幹吏,進行核實可也。

結果經過縝密調查,巫蠱之事乃是駕車人自己所為,反而賊喊捉賊。

此案告破,宮中所有內侍宮女,無不嘆服鄧太后聖明。

鄧綏常以為鬼神難於徵信,太多祭祀並無好處,詔令罷去不合典禮之諸祠官。又詔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來所犯妖言巫惡,及馬、竇家屬所被禁錮者,都免罪為平民。

太后崇尚節儉,遂下詔命:減去宮中膳饈、擇米、刀劍、帷帳等一切服禦珍膳,靡麗難成物件;如非供祀陵廟大祭,稻粱米不得選擇,早晚隻一肉飯。敕令停止舊太官、湯官常年費用,郡國所貢減去半數,賣掉上林苑鷹犬;蜀郡、廣漢郡供進金銀緣器以及九帶佩刀,一併不再上調。停止畫工三十九種,又禦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鄃、金銀、珠玉、犀象、王毒瑁、雕鏤等玩好之物都停止不作;離宮別館蓄積米糧薪炭,一律省去。諸園貴人、宮人,有宗室同族若體弱年高不堪使用者,叫園監核實上報名冊,聽任去留。

朝中公卿百官聞此,無不讚頌,皆稱古之賢後,不及於此。

鏡頭轉換,按下內宮,復敘邊塞。

延平元年四月,遼東鮮卑突然發兵南侵,攻打漁陽郡,大搶一通,滿載而歸。

漁陽太守張顯接報大怒,親率數百騎出塞追擊,誓欲奪回被搶財物,還給百姓。

兵馬掾嚴授隨征,因見漸入危險地帶,急勸止道:將軍不要急於追擊!

張顯:卻是為何

嚴授:鮮卑人知我在後,又不速逃,隻引我深入,卻為何故必有埋伏,以待我也。若依末將之議,不如先安下營寨,派出輕騎打探虛實,再追不遲。

張顯眼見將要追及敵騎,聞諫大怒:若諸將都似你此般膽小,如何建功?

嚴授:兵者危事,多謀者勝。末將為諸軍性命為計,卻非膽小心怯。

張顯聞言愈怒,當場就要斬殺嚴授,被諸將苦求方罷。於是怒氣不息,下令急速追擊,果然撞進鮮卑人伏擊圈內,被團團圍擊。張顯侍勇衝突,中箭陣亡,手下士卒四散逃跑。

惟有嚴授不逃,反而收攏部眾力戰,親自殺死多名敵騎,身負十餘處傷,最後戰死。

漁陽戰役消息上報朝廷,鄧太后非常感慨,親撰文詔褒獎嚴授,又賞賜死難烈士家屬錢財,提拔子弟做官。

畫外音:從此以後,鮮卑人在歷史舞台上登場次數日益增多,逐漸成為北方重要民族。

字幕: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新帝劉隆忽然病逝,僅在位二百二十一天,壽命未滿周歲。因系夭折而亡,故上謚號為孝殤皇帝,葬於康陵,陪伴父皇。中國帝王之中,漢殤帝是即位年齡最小,亦是壽命最短者,被史家稱為百日皇帝。

殤帝夭亡,鄧太后當即定策禁中,使兄長車騎將軍鄧騭持節,迎接清河王世子劉祜進京入宮,拜為長安侯,同時下詔為和帝承嗣。

有司讀策命畢,太尉奉上璽綬,劉祜即皇帝位,是為漢安帝,時年十三歲。

因安帝年幼,太后繼續臨朝稱製,詔改次年為永初元年。

安帝即位未穩,西域都護任尚告急奏表入京:西域諸國叛漢,請求朝廷派將征討!

鄧太后覽奏大驚,遂下詔命:以梁慬為西域副校尉,剋期赴任。

字幕: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

畫外音:梁慬父名梁諷,曾擔任州刺史,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時為軍司馬,攜帶金帛出使北匈奴,宣揚漢天子威德,得上萬人歸附。後因行事不合竇憲心意,被冤殺之。竇氏被滅,漢和帝知道梁諷是被誣陷,於是徵召其子梁慬,任為郎中。梁慬有勇有謀,為人慷慨喜功,先任車騎將軍鄧鴻部下司馬,此時再次遷升,便為西域副校尉。

旌旗獵獵,戈戟森森。梁慬奉旨離京上任,行至河西,徵調河西四郡羌胡人馬,共得五千餘騎。正在這時,哨馬來報:諸國叛軍合攻西域都護任尚於疏勒城。

梁慬:事不宜遲,立即發兵馳救。

諸將領命,揮師西向。過不數日,哨馬來報:西域諸國聞我援軍將至,解圍而去。

梁慬:如此來說,任尚將軍無憂矣。

哨馬:其實不然。朝廷以為任尚在西域多年勞而無功,又激起諸國叛亂,由是征還京師,以騎都尉段禧為西域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

梁慬:則段、趙二位將軍,今在何處

哨馬:率軍鎮守它乾城。

梁慬:若是如此,大事不妙。諸將聽著,日夜兼程,速發它乾城,不可稍怠!

諸將:諾!

鏡頭轉換,它乾城中。

梁慬率軍到達,與段禧、趙博相見,合兵一處。

段禧問道:將軍此來何速

梁慬:隻恐將軍勢危,不得不日夜兼程。

段禧:此言何解

梁慬:它乾城乃彈丸之地,若遇戰事,絕不能守。便如當年耿恭將軍困守疏勒,最終只有十三騎得還玉門,公其忘之耶今又屯兵於此以待敵至,是為危計,不可取也。

段禧:不是將軍提醒,某險些重蹈覆轍。若依將軍,如之奈何

梁慬:某有一計,可舍卻此城,佔據龜茲以守。如此如此,必獲大勝。

段、趙二人連稱妙計,便請依計而行。

梁慬應諾,便將大軍留給段禧,隻率五百騎兵,佯作出哨,前至龜茲。兵至城外,下令扎住人馬,遂派副將單騎進城,求見龜茲國王白霸。

白霸聞說只有一人一人騎前來叫城,便命開門放入,問道:將軍遠來,見我何事

副將:某乃大漢西域副校尉梁慬將軍部下,自河西巡哨至此。因聞車師等國將欲來伐龜茲,故來求見大王,願率漢軍進入龜茲,助大王共守此城,未知可否

白霸:未知梁將軍此來,帶有多少人馬

副將:見有五百精騎,皆在城外,聽候大王指派。

白霸聞言大喜:既是如此,我當親自出迎,請梁慬將軍入城歇馬。

龜茲國相聞此,急出班阻諫:陛下不可。今聞西域諸國皆都反漢,勢同大火燎原。陛下若容漢軍入城,此是引火燒身,必自焚也。

白霸:隻納五百漢軍入城,諸國豈會知道不必多言,孤意已決!

於是不聽國相之言,即命整頓儀仗,迎接漢軍入城。

梁慬與白霸以禮相見,率軍進入龜茲城內,安頓已畢。龜茲王設宴相待,梁慬暗中派遣副將急速轉去它乾,迎接段禧及趙博率眾前來。

於是酒宴未散,副將已引漢軍陸續進入龜茲城中,共有八九千人之眾。

龜茲國相見都城已為漢軍所據,由是糾集國中吏民背叛國王白霸,轉與溫宿、姑墨兩國聯合造反,聚眾數萬,一同圍攻龜茲。

白霸聞報,膽戰心驚,急向梁慬問計。

梁慬笑道:量此撮爾小輩,有何懼哉大王休慌,某請出城迎戰,必保貴國萬安!

於是領兵出城,奮其武勇,一戰而大破諸國聯軍。

此後諸國添兵來戰,更聚數萬之眾。漢軍背依龜茲堅城,堅守數月,聯軍久攻不下,終至糧草食盡,兵敗退走。

梁慬乘勝追擊,斬殺萬餘,生擒數千,獲駱駝畜產數萬頭,龜茲局勢漸被平定。

鏡頭轉換,京師洛陽。漢安帝升朝坐殿,鄧太后垂簾稱製。

太后:近聞梁慬用計守住龜茲,大敗西域諸國聯軍,實屬可喜可賀。

太尉:臣啟太后,梁慬雖然保住龜茲,但西域道路已被叛軍堵塞,朝廷詔命文件無法傳遞,也是與事無補。

太后:既是如此,對於西域諸國,眾卿有何高見

公卿見問,通過議論,公推司徒上奏:西域阻礙重重,距離遙遠,諸國又屢次反叛。臣等以為,官兵遠離故國在彼處屯墾,經費消耗,永無止境,不如棄之。

鄧太后思忖半晌,隻得準奏,由是詔命:撤銷西域都護,遣騎都尉王弘徵調關中兵馬,將梁慬、段禧、趙博屯駐龜茲官軍,以及伊吾盧、柳中屯田官兵接回本土,各行安置。命以車騎將軍鄧騭為主帥,征西校尉任尚為副,率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營,檄召三河、三輔、汝南、南陽、潁川、太原、上黨部隊,共發五萬大軍駐守漢陽,以備鍾羌。

鄧騭、任尚:喏,臣等遵旨。

字幕:鄧騭,字昭伯,南陽郡新野縣人,祖太傅鄧禹,父護羌校尉鄧訓,妹和熹皇后鄧綏,出身名門。先為大將軍竇憲屬官,因妹鄧綏入宮為貴人,鄧騭兄弟都被任命為郎中。

鏡頭閃回,敘述鄧騭履歷。

永元十四年,鄧綏被立為皇后,鄧騭迭經三遷,累任虎賁中郎將。殤帝即位,拜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掌控朝政;儀同三司名號,便從鄧騭開始。

自從和帝駕崩,鄧騭兄弟常居宮中。

鄧騭為人謙遜,屢次請求回府,年余後鄧綏方才同意。至永初元年,鄧騭被封為上蔡侯,食邑一萬戶。又因迎立安帝功勞,增加食邑三千戶。

鄧騭辭讓不受,逃避冊封使者,輾轉詣闕,上疏陳述。太后無奈,這才允許其辭。

閃回結束,時因西域都護撤銷,涼州羌人再度叛亂,掃蕩劫掠涼州,朝廷為此詔命鄧騭為帥,率軍五萬,前往討伐。

鄧騭領旨謝恩,因領受虎符,調兵遣將,祭旗出征。漢安帝及太后鄧綏親率百官出城,在平樂觀餞送出征將士。

永初二年正月,鄧騭率五營禁軍向西,屯駐漢陽郡。

當時各郡漢軍未達,鍾羌部落得到情報,聚集數千騎兵趁勢搶先出擊,突襲漢營。經過激戰,在冀縣以西擊敗鄧騭五營軍,斬殺一千多人。

鄧騭大敗,向東退至渭濱,一面招攬敗眾,檄令催促郡兵。

直至秋末,各郡兵馬才陸續到齊,至渭濱大營報到。鄧騭於是下令:派征西校尉任尚為前鋒部帥,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司馬鈞為副,率領各郡郡兵,西出平襄,報復前仇。

二將領命,率眾鼓勇而行。行至半路,遭遇滇零所率數萬羌軍,迴避不得,隻好交戰。結果漢軍寡不敵眾,任尚、司馬多二將大敗,僅以身回,兩萬漢軍戰死八千,傷者無數。

羌軍由此聲勢大振,實力強盛無比,朝廷再也無法控制。由於戰亂頻仍,以至湟中各縣谷價每石萬錢,死亡百姓無法統計。

太后鄧綏得知戰事不利,急詔命鄧騭回師,留任尚駐紮漢陽郡,負責各軍調度。

鄧騭尚未至京,太后又派使者專程迎接於途,任命為大將軍。鄧騭到達洛陽,又派大鴻臚出迎,中常侍前往郊外慰勞,侯王、公主以下群臣皆在路旁等候。

群臣眾卿見此情狀,俱都不解,於是交頭接耳,相互議論:似此敗軍之將,怎地反倒勝似定遠侯班公揚威西域,凱旋而歸?

但隻限於腹內嘀咕而已,不敢議之於眾。

鄧太后察言觀色,早知群臣心思,乃召集三公,溫言問道:公等以為鄧騭屢敗於諸羌,我不見其罪,反加寵信重用,是謂公私不分乎

三公:臣等不敢。

太后:公等不知,休看鄧騭攘外無功,安內卻是有術。安帝即位之後,國內多發叛亂,導致天下飢荒,盜賊群起,四方蠻夷侵擾。鄧騭身為貴戚而崇尚節儉,罷除天下勞役,又推薦何熙、祋諷、羊浸、李郃、陶敦等賢士,使到朝廷任職;復徵辟楊震、朱寵、陳禪等人,擔任府中幕僚,使各盡其能。如此漢國本事,不當重用乎

三公:太后明見萬裡,臣等委實不及!

鏡頭轉換,按下鄧騭,復說梁慬。

梁慬在龜茲國中,聞說朝廷下詔罷撤西域都護,隻得告辭龜茲王白霸,引軍東歸。

回到敦煌,正趕上眾羌反叛。朝廷調發兵馬向西進擊,詔命梁慬留作各路兵馬援軍。

梁慬領命,遂率本部軍馬,到達張掖日勒。適逢諸羌萬餘人攻打亭候,劫掠吏人,梁慬下令進兵攻擊,大敗羌兵,乘勝追到昭武。羌兵四散逃走,得以逃脫者只有十之二三。

漢軍不舍,復又追至姑臧,羌人諸豪走投無路,有權勢者三百多人投降。梁慬準納其降,對諸羌首領進行安慰開導,遣回故地,河西四郡重又回歸安定。

敗殘羌兵聞說梁慬屯兵金城,轉去侵犯三輔,迫近西漢園陵。梁慬聞報,立即回師向東,率兵攻打,轉戰於武功美陽關。

梁慬一馬當先,每戰皆都身先士卒,因而屢受創傷,但皆不顧,連續擊破羌兵,全部奪回被掠人口,捕獲馬畜財物眾多。羌兵最終不敵,因懼梁如虎,四散奔逃。

朝廷大力嘉獎,多次下詔慰問勉勵,將西方之事全部委任梁慬,命為諸軍節度使。

永初三年冬,邊塞烽火再起,折報入京,南匈奴與烏桓再次反叛。

朝廷聞報,詔命大司農何熙行車騎將軍事,中郎將龐雄為副,率領羽林五校營士,再調發邊境十郡兵馬二萬多人;另外檄命遼東太守耿夔率領鮮卑眾族,共同攻打叛軍。

為統一調度各軍,鄧太后復又下詔,命梁慬行度遼將軍事。

龐雄與耿夔共同攻打南匈奴奧韃日逐王,最終得勝。南匈奴單於親自率兵在美稷包圍漢中郎將耿種,連戰數月。耿種被攻急迫,便發檄文求救。

梁慬聞報,親率八千餘眾馳援,到達屬國故城,與南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

經此一戰,梁慬再發神威,戰無不勝,擊殺南匈奴及烏桓主帥,獲其妻子,誅殺三千多人,擄獲財物無算。南匈奴單於親率八千騎兵迎戰,包圍漢軍。

梁慬披甲賓士出擊,所向披靡。南單於戰之不勝,隻得引兵回到虎澤。

與此同時,何熙率五校營軍到達五原曼柏,因突然生病不能前進,便派龐雄、梁慬、耿種三將,共率步騎兵一萬六千人攻打虎澤。

漢軍連營向前推進,南單於惶恐害怕,派左奧韃日逐王到梁慬大營請降。

梁慬於是大擺兵陣,接受南匈奴軍投降。南單於脫帽赤足,背縛叩頭,交納入質。

烏桓人見南匈奴投降,孤軍難存,由是在無何率領下,帶眾王向漢朝投降。

其後不久,何熙在軍中去世,朝廷升任梁慬為度遼將軍。

鏡頭轉換,按下遼東,復說東漢朝廷。

諸羌之亂既平,朝中便有謁者龐參,向大將軍鄧騭建議:請將隴西邊疆各郡因貧困而無法生存百姓,遷徙到三輔地區居住。

鄧騭同意龐參建議,便欲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對付北方邊患。

於是召集公卿商議,對眾說道:涼州以及邊北,譬如兩件破衣,若犧牲其中之一去補其二,尚能得一件整衣;若是不然,則兩件全都不保矣。

此論一出,眾卿啞然。郎中虞詡不以為然,因不敢反駁鄧騭,遂對太尉張禹說道:此謬論也。先帝辛苦開闢疆土,今大將軍因恐費事棄之,如棄蔽衣。涼州既失,三輔則為邊塞;三輔若作邊塞,則祖宗園陵皆處界外,萬萬不可也!俗雲「關西出相,關東出將」,涼州習兵練勇超過它州。羌胡所以不敢入侵三輔,是因涼州在後,為其心腹之患耳!百姓持兵保衛涼州,毫無反顧,因涼州是屬大漢。今若放棄,遷走百姓,人民不願遷徙,定生變故。假使雄豪雲集,乘勢東來,我朝中既有賁、育之士,太公之將,猶恐不能敵也。議者以為補衣猶剩完好,我觀如疽之潰,永無止境。放棄涼州,絕非善策。

張禹:我意不及於此,若非先生,幾乎壞卻國家大事!則先生有何妙策,以救朝廷?

虞詡:涼州騷動,人情不安,事發突然,則不能製。太尉應奏請朝廷下令四府九卿,各舉所屬州郡數人,對牧守令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獎勵其功,實際予以監視,防止作亂。

張禹大為激贊,遂命四府都照虞詡之計行事,下令徵召兩州豪傑為掾屬,授任牧守長吏子弟為郎官,藉以安慰監視,以防其變。

鄧騭兄弟見虞詡竟敢利用太尉反對自己,不由惱羞成怒,憤恨不已,欲施陰謀誣陷。

事有湊巧,時有朝歌縣叛匪寧季,聚眾造反,殺官作亂連年,州郡官府無法鎮壓。

鄧騭於是奏請太后,任命虞詡為朝歌縣長,使去平叛,其實意欲借刀殺人。

太后聞奏,當即允準,下達任命。虞詡故友親朋聞而大憂,皆至府吊之。

虞詡:朝廷重用於我,眾親吊者何來

親友:此去朝歌,恐有去無回!何不設計避之?

虞詡: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此我為人本份。不遇盤根錯節,焉能識別利器哉?

於是欣然赴任,先去拜見河內太守馬棱,報到就職。

馬棱奇道:公乃學者,應在朝廷謀劃大事,何來朝歌?

虞詡答道:在下受命之日,朝中高官皆加勉勵。今下官奉命前來平賊,特為本郡建功,大人何出此言平叛討賊是為大計,望求大人助之。

馬棱聞聽虞詡出言豪壯,贊道:先生但有所命,惟令是聽!

虞詡:朝歌在韓、魏交界,背太行而臨黃河,離敖倉百裡,青州、冀州流亡到此者數萬人眾。叛賊不知開倉募眾,搶劫庫藏兵器,守衛城皋以斷東西交通,截斷天下右手,則不足憂矣。今賊勢正盛,不好較量。但望郡公多給兵馬,不使我臨陣為難,別無所求。

馬棱:先生放心。但凡在我職權之內,不違聖命者,當竭力供應!

虞詡於是上任,先設置三科,募求壯士,命令自掾史以下,各自舉薦所知豪傑勇士。並且定下標準,以善於搶劫者為上,傷人偷盜其次,有喪在身而不理家業者為下。

檄令一出,縣中鬨動,招募共得一百餘人,多是亡命之徒。

虞詡設宴待之,當場宣布:今有叛匪寧季聚眾造反,禍亂朝歌多年。大丈夫生在世間,不在此時建功立業,更待何時

眾徒:大人但有所命,我等寧願赴湯蹈火,無不聽從!

虞詡:朝廷恩旨,只要能為國出力,便將爾等此前所犯罪過全都赦免。若有軍功,另有重賞。你等以為如何

眾徒:願效死力!

虞詡:甚妙。既是如此,公等餐罷便可出城,去投叛軍可也。

眾徒:我等怎敢

虞詡:你眾人休慌,本縣此乃一計,並非是叫你等與朝廷為敵,而是擒賊立功也。

眾徒:願聞其祥。

虞詡:你等加入叛軍之後,便可引誘叛首,至縣中鄉裡劫掠。官兵來剿之時,卻又趁亂居中舉事,助官軍擒斬叛賊。以此將功贖罪,不亦輕鬆哉!

眾徒聞言大喜,於是辭別虞詡出城,三三兩兩,並投叛軍而去。數日過後,果然引誘叛首下山,前往鄉裡劫掠,卻將消息提前密報官府。

虞詡聞報,立即調集兵馬,分散進入鄉裡,提前設伏,以待匪眾。時近巳末,叛軍果然大舉而至,一頭扎進伏圈。虞詡一聲令下,伏兵四起,斬殺叛賊數百人,余者潰散。

自此而後,叛軍不敢舉眾下山,隻得分散進入村鎮,採買生活必需用品。

虞詡聞此,遂密召凡會縫紉貧民之婦,令為叛賊縫紉衣物,並用紅色絲線縫在衣襟之上,作為標記。由是叛賊凡在裡巷中出入者,只要衣襟上有紅線標誌,都陸續被官兵捕捉。

叛賊因此驚駭走散,都說官府有神靈護祐。不過旬月,境內盜賊無蹤,朝歌太平,虞詡因而升任懷縣令。

鏡頭轉換,按下虞詡,復說鄧騭。

正當虞詡在朝歌剿匪之時,鄧騭母親新野君病重。依照漢製,鄧騭兄弟隻得一起上書,請求致仕回家,侍養母親。

數月之後,新野君去世。鄧騭兄弟連續上奏,再次請求辭官為母服喪。太后鄧綏欲以奪情拒絕,經過班昭勸阻,方才答應其請。

及至服喪期滿,鄧太后詔命鄧騭重新回朝輔政,並授予以前曾欲加封爵位。

鄧騭一再叩頭堅決辭讓,這才罷休;乃命鄧氏兄弟為奉朝請,位在三公之下,特進及列侯之上,每遇國家大事前往朝堂,與三公九卿一同參議國事。

鄧氏自鄧禹告誡子孫以來,皆都遵受家法節度,以竇氏失敗為誡,令宗族閉門靜居。

鄧騭之子侍中鄧鳳,曾為尚書郎張龕上書告請,舉薦郎中馬融到尚書台任職。

中郎將任尚曾饋送鄧鳳名馬,元初五年因事得罪鄧遵,被囚車征至廷尉。

鄧鳳聞說任尚獲罪,害怕自己受賄事情泄露,遂主動向父親鄧騭自首。鄧騭聞此,懼被太后加罪,遂斬妻子及鄧鳳,提首級入朝謝罪。朝野聞此,無不交口稱讚。

字幕:永初七年末,詔命來年改元,號為元初。

是年閻姬應召選入掖庭,年約十六七歲,甚得天子寵愛,被立為皇后,專房后宮。

元初元年春,第十四代鬼谷派掌門張衡升任為尚書侍郎,次年調任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曆及國家要典祭祀,由此開始顯露其淵博學識,施展其蓋世奇才。

與此同時,蔡倫被封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後任長樂太僕。自此之後,宦官與外戚輪流執政,相互傾軋,蔡倫雖然封侯,但卻難於應付黨爭派鬥。

元初四年,安帝下詔:因天下經傳之文多不正定,派系紛呈,各言其是;因此詔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等人,皆詣東觀閣,各自讎校漢家典籍律法,令蔡倫監典其事。

太史令張衡極善機巧,尤致精思於天文、陰陽、歷算領域。又常耽好前漢楊雄所著《太玄經》,並謂好友琢郡人崔瑗:我觀《太玄經》,方知楊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復二百歲,殆將終乎?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

崔瑗聞言點頭:賢兄明於陰陽,善知天文,實謂難得。但天道幽微,尚請慎言。

畫外音:張衡既得朝廷重用,遂盡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期間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得以專心進行科學研究,並在機械發明領域成果極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是陸續發明地動儀、渾天儀、瑞輪莢、指南車、計裡鼓車、獨飛木雕、地形圖等,又改進曆法,皆非當世之人所能為者。

鏡頭轉換,元初二年,任尚接替班超之子班雄,駐防三輔。

當時羌人大盛,東達河內,北達安定、北地、上郡,勢力遍及關中以及三輔之地。漢朝為羌人所迫,詔命邊境郡縣百姓全部內徙,以避其禍。

詔命下達,隴右百姓不願內徙,無不怨聲載道。時有漢陽人王信,以及杜琦、杜季貢兄弟等,遂與羌人通謀,於元初二年九月聚眾起義,攻佔上邽,杜琦並自稱安漢將軍。

漢陽太守趙博聞報大驚,遂以重金求聘江湖俠客,潛入上邽,刺殺杜琦。

杜琦既死,義軍士氣大損。杜季貢與王信遂率部眾撤出上邽,退據樗泉營以守。漢安帝遂詔命侍禦史唐喜,率引諸郡之兵擊之,誅殺王信等六百餘人,俘其部將妻子五百餘。

起義軍連續遭受打擊,杜季貢遂率殘部北歸滇零。於是展開遊擊戰術,奪佔丁奚城,擊敗征西將軍司馬鈞,斬殺右扶風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等。

由此三輔大亂,叛軍兵鋒大盛,各郡縣皆都白日懸橋關門,不敢隨意出入。

懷縣令虞詡由此向中郎任尚建議:兵法雲弱不攻強,走不逐飛,自然之勢也。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裡,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所以雖屯兵二十餘萬,曠日而無功也。為使君計,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千,二十人共市一馬,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追尾掩截,其道自窮。便民利事,大功立矣!

任尚即刻上書朝廷,同意採用虞詡之計,遣輕騎追擊杜季貢於丁奚城,一戰破之。

正當此時,羌人復起,大舉入侵武都郡,告急文書飛報入京。

鄧太后覽奏,對眾卿說道:我聞虞詡頗有韜略,可命為武都太守,迎擊羌兵。

眾卿:太后英明,所言甚善。

太后意決,遂下詔旨,擢升虞詡為武都太守,出兵伐羌。

虞詡領命,立即出兵西向。行至陳倉,哨馬來報:羌兵在崤谷列陣,攔住我軍去路。

虞詡立即下令:停止前進,就地紮營。

部將不解,問道:既遇敵軍,因何不戰

虞詡:諸公不知,來時我已上書請求援兵,等援兵到後,再動身出發可也。

諸將信以為實,不復再言。於是眾軍乃止,安營下寨。

羌軍聞說漢軍按兵不動,以為懼怕自己,於是捨棄崤谷隘口,分頭前往鄰縣劫掠。

虞詡聞報羌軍分散劫掠,喜道:賊中我計,此番破之必矣。傳令三軍,拔寨起營!

一聲令下,三軍盡發,日夜兼程,行進一百餘裡。次日天色向晚,虞詡下令安營下寨,並命官兵每人各作兩灶,以後每日增加一倍。

羌軍自有哨騎跟隨偵探,待漢軍拔寨起行之後,便至其宿營之地查灶。因見灶坑每日遞增一倍,以為漢軍不斷增兵而進,驚駭之下,急馳報首領。

羌首聞報,由此不敢逼近,只顧躲避遠處,觀望漢軍行止。

漢軍部將不明主帥之意,便皆問道:昔孫臏使用減灶之計勝敵,明公今卻增灶;兵法明戒每日行軍不宜超過三十裡,以保體力,防備不測,將軍卻每天行軍近二百裡,何意耶?

虞詡說道:虜眾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

由是迅速到達武都郡府,入內據城而守,兵員不足三千人而已。

羌軍獲知漢軍兵少,知道此前中計,於是聚眾萬餘圍攻赤亭,然而數十日不能攻克。

虞詡急趨赤亭,命令守城將士:不許使用強弩,隻用小弩迎敵。

羌人見狀,誤以為漢軍弓弩微弱,守城器械不足,便集中兵力,猛烈進攻。

虞詡見敵騎皆都聚於壕邊,復又下令:更換強弩,集中射敵!

於是眾弩齊發,無不命中。羌軍死亡慘重,大為震恐,返身紛紛退逃。

虞詡乘勝出城奮戰,殺傷眾多羌敵。

羌人退去復來,在城外紮營觀望,不肯就此撤兵。

虞詡料知敵意,便於次日集合全軍,命令排列隊伍,先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然後在城中改換服裝,再出再入,如此往返多次,絡繹不絕。

羌人遠遠觀望,不知城中究竟有多少漢軍,更加驚恐不安,便有退兵之意。

虞詡立在城上,看到敵軍陣角及旗幟鬆動,估計羌人將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餘人,在河道淺水處設下埋伏,守住羌軍逃路。

當日傍晚,羌軍果然氣沮,大舉奔逃。漢軍乘機突襲,大敗羌軍,殺敵擒虜數量極多。羌軍從此潰敗離散,再無還手之力。

此戰之後,虞詡親帶衛隊,到處查看研究地形,以備防守久計。乃命修建一百八十處營堡,招迴流亡百姓,賑濟貧民,開通水路運輸。

畫外音:虞詡自除授武都郡守,剛到任時,谷價每石一千錢,鹽價每石八千錢,僅存戶口一萬三千戶。在任三年之後,米價降至每石八十錢,鹽價每石四百錢,居民增加到四萬多戶,遂成繁華之地。由是人人富足,家家豐裕,從此一郡平安。

鏡頭轉換,按下武都,復說諸羌。

時有燒當羌豪東號,其子麻奴降附東漢,居於安定。諸部歸降羌人由此佈於周圍郡縣,為當地吏民豪右所奴役。因官吏欺壓,豪右勒索,諸羌廣積愁怨,皆懷反意。

永初元年,騎都尉王弘為西迎段禧,徵發金城、隴西、漢陽羌眾,郡縣迫促發遣。

群羌行至酒泉,多有散叛。諸郡因此發兵追捕攔截,甚至將羌人居處搗毀。於是勒姐、當煎大豪東岸等驚懼奔潰,麻奴兄弟與其種人也西向出塞。

滇零與鍾羌趁機大為寇掠,切斷隴道。雖無兵器甲胄,僅持竹竿木枝代矛,負板案為盾反漢。漢朝各郡縣諸官亦皆畏懦,而不能製。

永初五年,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都受到羌人侵犯,人民流離,不能自立。朝廷詔命梁慬調發邊兵,迎接三郡太守,使其率領吏人遷徙到扶風郡邊界。

梁慬奉旨,派遣南匈奴單於兄子優孤塗奴率兵迎接。

優孤塗奴完成任務歸來,梁慬因其功勞,授給羌侯印綬。朝廷有司聞知,劾奏梁慬擅自專權之罪,將其徵召回京,懲治下獄抵罪。(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