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二集 蒙恬拜師
鏡頭閃回。戰國接近尾聲,最後一個猛人出場。

此人名叫李牧,與白起、廉頗、王翦並肩齊名。

李牧,趙國嬴姓皇族,柏仁人氏,長期駐守代郡,防備匈奴。如此數年,雖無赫赫戰功,但趙國人馬物資,並無損失。

匈奴人卻認為李牧膽小,不像一個將軍。就連趙國守邊官兵,也認為主將膽小怯戰。

趙王遣使責備,李牧依然如故,亦不作解釋。趙王發怒,由是將其召回,派別將領兵。

此後一年有餘,匈奴每來侵犯,趙將就出兵交戰。卻又屢次失利,將士損亡很極多,邊境之民亦無法耕田放牧。

幸好趙王並不糊塗,沒用別人在耳邊呼喚,就自己醒來了。趙王意識到自己是聽信了別人諂言,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隻好主動認錯,再請李牧出任邊關大將。

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託病固辭。趙王一再派出使節,強命李牧出任邊將。

李牧:大王定要用我,臣依然還似前番閉關不出,王若應允,臣才敢奉命。

趙王:全依卿之所為。只要匈奴打不進來,便是大功。

於是連連答應其請求,並親奉王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

李牧來到邊境,一切按照舊章而為。

匈奴此後數年又都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

邊境官兵每天得到賞賜,但覺無可用武之地,皆都請戰。

李牧見軍心可用,知道可以出戰了。就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勇士五萬人,善射士兵十萬人,加以訓練,準備決戰。

訓練陣法已畢,遂命邊民引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滿山遍野皆是牛羊。此後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命將士佯敗,故意遺棄數千邊民。

單於得之大喜,就親率大批人馬入侵。

李牧以誘兵之計,哄騙匈奴單於親率大軍前來,便即布下奇兵,張網以待。

好大一個陷阱,是被李牧用多年的膽小怯懦作為偽裝,精心佈置而成。

匈奴單於與李牧對壘十年,從來不曾經過大戰;匈奴眾騎又都以為趙將膽怯,故此隻管放心殺來,並不設備。

真正的惡狼將要捕獲獵物之前,不會先露出尖利的牙齒。李牧先以老弱之軍接戰,稍觸即退,將匈奴大軍引入伏擊圈內;然後精騎突起,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

兩軍相交,趙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鐵騎如雷,利箭似蟥,勢不可當。

從午至夜,半日激戰,大敗匈奴,殺其人馬十餘萬眾。趙軍大勝,兵威更壯。

李牧由是趁機進兵,千裡奔襲,就勢平滅襜襤,打敗東胡,收降林胡。單於最終棄其部眾,隻率十數騎逃跑,遠遁沙漠。此後十多年間,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隻此一戰,換來邊境十餘年和平安定。李牧用兵,自與師兄白起不同。

李牧由此一戰成名,六國皆懼。

趙孝成王由是將李牧調回朝中,委以相國重任,使其出使秦國,定立盟約。

秦國不敢與李牧為敵,由是與其修好,並歸還趙國質子。

數年之後,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

襄王聽信朝中奸臣讒言,命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總領全國軍馬。

廉頗乃是戰國末期名將之中,最有個性的一個。當初對藺相如有意見,就當面故意找茬;後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立刻負荊請罪。光風霽月,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如此性格,到老彌甚。

如今見趙王又派人來奪自己兵權,便即想起當年趙括奪走兵權,導致長平慘敗,損失四十餘萬人馬的往事。於是一怒之下,非但不交軍權,反而領軍攻擊樂乘。

大家都是鬼谷門弟子,樂乘雖奉趙王之命,也不敢與這位老師兄當面對陣。於是佯作大敗,逃回邯鄲。廉頗自也知道公然抗命的結果,於是帶領本部人馬,投奔魏國而去。

當時田單、趙奢、藺相如等一班名相大將,皆都早已去世,李牧便成為朝中重臣。

秦王嬴政四年,魏國信陵君病逝。趙悼襄王又中秦國離間之計,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武遂、方城,次年再派將軍龐煖進攻燕國,殺死燕將劇辛。

趙、燕由此結下死仇,秦王自然是躲在樹林之中,掩口吃吃偷笑。

秦王政十二年,趙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秦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機會。於是趁機伐趙,派大將桓齮為帥,率大軍攻取趙國平陽、武城,並殺趙將扈輒於武遂。

十四年,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過太行山口,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先攻佔赤麗、宜安,然後直向邯鄲進軍。

趙王遷急從代郡雁門調回李牧,命為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師。

閃回結束。秦趙大戰,再次拉開帷幕。

本次大戰,是在李牧與桓齮之間展開。一個是以膽小怯懦聲聞於業界,一個是以善戰無敵揚名於天下。似乎未曾交鋒,勝負已定。

李牧聞說國都邯鄲危急,此番行動非但不慢,而是迅若狂風。乃率邊防軍主力南還,與邯鄲所發趙軍會合,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趙軍主將扈輒已死,李牧自副將手中接過大將軍印,即刻升帳聚將,與部將計議:

秦軍遠來,利於速戰;我守國土,利於持久。桓齮新任大將,連續獲勝,自是目中無人;兵卒驕橫,士氣亦正在高漲。我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不如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則必能一舉而勝,雪我平陽戰敗前恥。

代郡隨來諸將自然皆知主帥用兵之能,於是一齊聲諾,就此嚴壁固壘,拒不出戰。而邯鄲部隊諸將卻是面面相覷,暗道:果然是小膽將軍,名不虛傳!

秦帥桓齮見趙軍固壘不戰,亦命擂鼓聚將,與眾將說道:昔日廉頗以堅壘拒我大將王齕,今李牧亦用此計。我軍遠出,軍糧未足,不利持久,必須速戰!來日本帥親率主力,佯攻肥下,誘使趙軍往援;爾諸將則分別埋伏彼軍去路兩側,俟其脫離營壘,將其一舉殲滅。

眾將:喏!我等遵命。

安排已畢,來日照計施行。

李牧早已洞悉敵情,不為所動,嚴禁出兵。

大將趙蔥著急,建議出兵救援肥下,言辭激烈。

李牧笑道:桓齮亦是善用兵者。但此乃孫臏當年引誘龐涓之計,豈能瞞我?敵攻我救,是致於他人,乃為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營中留守兵力必然薄弱;又我多日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我不趁其虛而搗之,反隨其調動我軍耶?

趙蔥聽罷,豁然開朗,施禮拜服。

李牧遂連夜點將出兵,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其輜重。

戰役將畢,李牧故意命將數百敵兵放出,使其逃至肥下報信;又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正面阻敵,復將主力配置於兩翼,以逸待勞。

桓齮正在攻打肥下,聞報老營有失,果然星夜來救,輕騎疾馳而至。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相交,李牧立即指揮兩翼實施鉗攻。

經過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殺其過半。桓齮率引殘軍,逃回上黨。

李牧因此戰功,被趙王封為武安君。將星升起,光芒萬丈。

光芒西移,照亮西域天空。

當此秦趙大戰之前,佛教初入中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令西域沙門僧釋利房等人,攜帶佛祖真身舍利,到達中國周原美陽城。

眾僧露宿於野,夜幕之中,突見一個長者緩步而來,周身透亮,光照萬方。

眾僧視之,見來者竟是已逝世尊釋迦牟尼,由是五體投地,向其頂禮膜拜。

眾人拜罷,釋迦牟尼忽然消逝,卻見釋利房面前凸起一座聖塚。

由是眾人商定,將佛舍利埋入聖塚,然後再進鹹陽,面見秦王。嬴政聞言不信,將其僧眾以胡教妖人名義打入地牢。許久之後,眾胡僧方得獲釋。

此是佛教東來最初記載。萬裡徒步旅遊,在東土不得其門而入,鎩羽而歸。

桓齮兵敗,因懼秦王降罪,由是不敢還國。

遂還複本名樊於期,引殘部叛逃至燕國,來投燕王。燕王早聞樊於期乃當世名將,由是大喜,便拜其為上將軍,留於本國重用。

數萬大軍在外慘敗,又忽然人間蒸發,秦王自然不能不聞不問。經過月余偵緝調查,斥侯報至秦都鹹陽:燕國收留我國敗殘兵馬,並拜領軍主將樊於期為其國上將!

秦王聞之大奇,乃問群臣道:此樊於期何人?怎地如此耳熟?

話猶未了,階下一人排班而出,乃是廷尉李斯,上前奏道:大王不知,此樊於期便是我前朝舊將,今日引兵攻趙主帥,敗於李牧手下之桓齮也。

秦王大驚:賢卿怎知是他?

李斯奏道:因大王命微臣主管舉國文武百官秘檔,臣故知之。且也是昨日才知。

秦王:賢卿請道其詳。

李斯:其間大有隱情,不可使他人知者。

秦王心知必是秘情重事,乃命群臣及侍從皆都下殿侍候,隻留李斯,命其詳說。

鏡頭閃回,七年之前。

呂不韋為報五國攻秦之仇,派大將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東出伐趙。大軍即出三日,因恐五萬兵不足以滅趙,復命長安君成蟜為帥,同樊於期率兵五萬,以為後繼。

蒙驁率領大軍取路上黨,徑直進攻慶都,將主力駐紮屯留,自率一萬五千精騎驅,奔襲邯鄲。趙國乃派龐煖為大將,扈輒為副,率兵十萬,抗拒秦軍。

兩軍遇於堯山,接戰一仗,因秦軍兵少,未能取勝。

蒙驁乃派張唐回到屯留,催取後隊軍兵。當時長安君成蟜只有十七歲,不諳軍務,便召副將樊於期,商議進援之策。

樊於期平時憎恨呂不韋飛所跋扈,勢壓群臣,欲圖謀反,便乘機向長安君進言。

樊於期:呂不韋當初在趙國之時,向先王進獻已孕之妾,以此竊國。當今秦王,並非先王骨肉,惟殿下乃是先王嫡子。呂不韋此番派殿下伐趙,是欲借趙國之刀,以除殿下耳。

長安君:若此,如之奈何?

樊於期:今蒙驁兵困於趙,急未能歸。殿下手握重兵,若傳檄宣佈淫人之罪,明昭宮闈之詐,則舉國臣民,誰不願奉殿下為嗣者?

成蟜接受樊於期建議,假對蒙驁來使說大軍即日移營,將其騙回。使者去後,樊於期就起草檄文,爆料當年呂不韋授妊進妾,私生趙政等絕秘往事,四下傳布。

檄文到處,秦人多知嬴異人為質邯鄲舊事,皆信是實。雖然不敢起兵響應,也都採取觀望態度。張唐聞知長安君造反,星夜奔往鹹陽告變。

秦王政見到檄文大怒,遂派王翦為將,領兵十萬,往討長安君成蟜。

王翦乃是戰神級名將,自是馬到成功,一戰攻克屯留。成蟜自殺,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百姓全部流放臨洮。成蟜事敗之後,樊於期逃回秦國,入於驪山藏匿。

未料巧遇驪山老母,為其易容改妝,人不能識。

期年之後,樊於期出山,還於鹹陽,復又入伍參軍,就此改名桓齮。因隨王翦多次出兵征戰,屢立戰功,由是很快升為大將,復為秦王信用。

桓齮帶兵伐趙,大敗於趙將李牧,就此再無蹤跡。消息傳回國都鹹陽,國相李斯大驚,連夜遍查秘檔,就中查尋蛛絲馬跡,斷定桓齮便是當年叛將樊於期。

李斯一五一十,將此重大發現向秦王彙報,閃回結束。

秦王聞言大怒,切齒罵道:好個惡賊!前番假作檄文辱我,使天下疑我出身,更離間我兄弟之情;今番喪師辱國,又引敗兵往投敵國,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即下令,命將樊於期父母宗族,凡在秦國居住者全部誅殺。尤不解恨,又遣使前往燕國,勒令燕王送回叛將樊於期,否則必將發兵征之。

燕王喜見到秦王國書,禮待秦使命歸,急召群臣計議對策。

太子師傅鞠武向稱多智,出班奏道:區區一員降將,怎便以刀兵相見?此非為樊於期,必是秦國以此借口,欲圖滅燕。便是大王聽命於彼,將樊於期遣歸,秦王亦必以為怯懦,仍會興兵來伐。依臣之計,莫如便送樊於期到匈奴頭曼單於處,使其聯合匈奴攻秦。

燕王:匈奴單於,豈會聽命於樊於乎?

鞠武:匈奴早欲南下攻秦,只因未知秦軍虛實,不敢妄舉。樊於期熟知秦國軍事,匈奴必喜而從之。則我可重複聯合關東六國,並與匈奴結盟,一同合縱,對抗秦國可也。

燕王聞計甚喜,正欲從之,太子丹忽然出班上前,駁其師傅之策。

太子丹:師傅此計,未等行之,秦軍已入我燕境矣!不如便出府庫重金,懸賞江湖武功高手,前往鹹陽刺殺秦王,則萬事皆休。

燕王卻是個沒有主意的,耳軟心活,以為此計快捷,便令太子自去準備,吩咐散朝。

未料太子丹刺秦之計,卻是因一樁陳年舊事,對秦王嬴政懷恨在心,藉以公報私仇。

鏡頭閃回,十數年前。

太子丹乃是燕王喜之子,當初在趙國邯鄲為質。與秦國質子異人之子嬴政,乃是發小,自幼便在一起玩耍長大,同病相憐,結為好友。

其後呂不韋設計,助嬴異人回國繼嗣為世子,更以重金營救趙姬及嬴政母子出趙,復還鹹陽。異人改名子楚,即立為秦王,其後傳位世子嬴政,順理成章。

後因山東五國再次合縱抗秦,燕太子丹得以獲釋,自邯鄲還國。

五國聯軍攻秦失敗,又皆向秦國割城獻質。太子丹便以秦王政乃是自己發小好友為由,自薦前往鹹陽為質,燕王喜從之。

未料到至鹹陽,秦王政並未因燕丹曾是故友青眼相加,甚或冷漠蔑視。燕丹既羞又惱,遂在門客相助下易服為仆,潛出鹹陽,逃回燕國。

太子丹只因對秦王心懷憤恨,故不從師傅鞠武長遠之策,當庭反駁,力主刺秦。

閃回結束,燕王散朝。太子丹回到府中,留心訪求刺客。

秦國使者自燕國來歸,報與秦王,說燕王喜收到國書,未置可否,看樣子是不欲獻出叛將樊於期。秦王大怒,當即便要發兵攻燕。

李斯諫道:大王若逞一時之忿,舉國伐燕,若韓趙引兵斷我後路,則如之奈何?

秦王:若依國相,便當如何?

李斯: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如依前所議,按部就班,先平趙國,並報前番兵敗之仇;然後將得勝之軍攻燕,則必一舉而下,且無後顧之憂。

秦王稍舒心中之憤,點頭準奏。遂命上將王翦,調撥軍馬,再次伐趙。

秦王政十五年,大將王翦掛帥,合符點軍,兵分兩路攻趙。

王翦發令:我兒王賁何在?

王賁:末將在。

王翦:命你為左路主將,率三萬大軍,由鄴地北上,渡過漳水,以向邯鄲進迫。

王賁:孩兒遵命!

王翦:楊端和何在?

楊端和:末將在。

王翦:命你為右路主將,率三萬五千軍,由太原攻取狼孟,然後東進番吾,拊扣邯鄲之背,與王賁前後呼應,兩面夾擊,不得有誤。

楊端和:喏!

王翦:其餘諸將,隨本帥引領中軍一萬,以為合後。

諸將聽命,於是秦軍大出,東越函谷關,一路往東。

早有細作報到邯鄲,趙王遷大驚,急命丞相李牧率軍抗擊。

李牧領命,點將出兵,與眾計議。以為邯鄲之南,有漳水及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之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針。

當即作出部署:司馬尚何在?

司馬尚:末將在。

李牧:命你率本部兩萬軍,在邯鄲以南布下寨柵,據守長城一線,不許主動出戰。

司馬尚:末將遵命!

李牧:眾將官!隨本帥各率本部北進,出擊秦師!

眾將:喏!

兩軍並出,在番吾附近相遇,各自列開陣勢。

李牧督軍猛攻,楊端和所率秦軍遠來疲憊,不堪一擊,大敗而歸。李牧隨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

秦將王賁聞知北路軍已被擊退,料難獲勝,稍一接觸,便即撤軍退走。

番吾一戰,趙國再次獲勝,李牧復為趙國建樹奇功。

但趙國此年發生旱災,國內半數之地莊稼枯死,顆粒難收,由此人心惶惶。因軍糧不濟,趙軍便不能窮追敵寇,隻將秦軍擊敗而已,未能予對方施以重創。

秦軍兩路攻趙就此失敗,王翦隻得盡撤上黨之軍,回國請罪。

秦王政聞訊,大吃一驚:萬沒想到,趙軍竟還有如此強大戰力;跛腳李牧,竟有如此高明指揮之才。老將軍此前屢有大功於國,且此番損失亦不慘重,本王不怪。

王翦:謝主隆恩!

秦王:勝敗乃兵家常事,老將軍不必掛懷。再鼓餘威,厲兵秣馬,立功贖罪便了。

王翦:老臣遵命。

安撫老將已畢,為扭轉敗局,秦王政急召文武近臣,聚集鹹陽宮中,商議對策。

李斯進言:依臣愚見,趙國今雖勉強獲勝,實因楊端和輕敵冒進,未與南路王賁形成合擊之力。今聞趙境全國大飢,國力不強,民心不穩,糧草儲備不足,所損失兵力,也難以得到補充。其國中既無替補兵員,則能戰之軍久暴於外,必定將乏兵疲,難以持久。我軍則後備充實,可再進兵,與彼相持。臣料一年之內,必能拖垮趙軍,使其陷於飢餒。待趙軍疲憊怠戰,我可擊其惰歸,一戰勝之必也。

秦王:卿計甚善,實乃妙策。

話音未落,又有一名大臣出班,宏聲奏道:廷尉之論,乃是長策;臣亦有一計,可使趙王遷自去長城,我乃收不戰而勝奇效。

眾人視之,見說話者非別,乃是國尉魏繚。

鏡頭閃回,敘述魏繚來歷。

魏繚,魏國貴族,秦王十年西入鹹陽,拜為國尉,故稱尉繚。向有大才,與李斯一起,同為秦王左右輔弼。尉繚剛到秦國,就向秦王獻計,下說辭曰:

今以秦國之強,山東諸侯譬如郡縣之君,無有能與大王相抗者。然在下所憂者,乃是諸侯合縱為盟,則智伯、夫差、閔王雖強,終必亡於群弱也。望大王不吝財物,用以賄賂各國權臣,以亂其謀略,間其君臣。如此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盡數消滅。

秦王甚奇其論,句句打中心坎,於是言聽計從。為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與自己同等衣服飲食,每次見其進宮,皆以師禮待之。

尉繚頗懂面相佔卜,宴罷出宮,不住秦王為自己所安排豪奢館舍,自甘住於郊野荒廟。

弟子王敖不解,問道:先生甘棄錦衣玉食,避居城外荒野,是何緣故?

尉繚:你非不知,是故意發問也。我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雖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其久遊,得便自應遠離。

十數日後,尉繚與王敖出離鹹陽宮外,偶遇內史蒙武之子蒙恬。三人互視,懼各驚奇。尉繚見到蒙恬面相不凡,便即停下腳步,不由多看幾眼,若有所思。

蒙恬卻也作怪,急忙上前迎拜,更不多說,親為尉繚牽馬,請回自家府中。

尉繚不言不語,隨其入府,及登堂入室,又故作吃驚,問道:少將軍乃是上卿公子,將門貴胄,因何對我兩個山村野夫,如此錯愛?

蒙恬卻不答言,雙手延其上座,又入內更衣,出來後焚香再拜:先生若是山村野夫,則晚生乃是瞽目無知頑童耶!請師父慈悲,予以收錄門下為徒。

王敖在旁,開口問道:你知道此位老先生是何人,便如此大禮參拜?

蒙恬不答,轉身又對王敖拜了四拜,這才起身,命人獻茶,自己恭敬侍立旁側。

王敖:少將軍此是何意?

蒙恬:兩位仙師到我秦國,是欲相助秦王掃平六合,一統天下,非凡世之人也。別人不知仙師來歷,晚生卻僥倖識得,豈可當面錯過?故此非要拜入門下,望乞二位仙師收留。

王敖:你倒說說,我師徒究系何人?

蒙恬:尉繚子者,實乃道祖老聃所傳關門徒弟,函谷關令尹喜是也。當初精研仙師所遺五千言《道德經》,由此出凡入聖,雖曆數百春秋,而容顏不老。又常改名換姓,在諸侯國遊歷,並代本門師弟鬼谷子王禪,在各國收攬門徒,以縱橫捭闔,調弄乾坤。

王敖:奇哉,怪也!你這個娃兒,有些古怪。則我又是何人,你可知道?

蒙恬:你乃王敖仙師,尉繚子門徒,更是兵家派始祖,鬼谷子孿生兄弟。昔我秦國上將白起,今之老將王翦,趙國上將軍廉頗,今之國相李牧,皆乃仙師之入室弟子。

王敖:咦?咦!你這小小娃兒,怎會有如此神通?真是奇哉怪也。

蒙恬:正如仙師所雲,我一個小小娃兒,有甚神通?實是昨日已蒙王翦老將軍指點,這才識破二位仙師尊顏。故不揣冒昧,欲求投入門下為徒。望乞收錄,結草銜環難報!

尉繚半喜半怒:這個王翦,為老不尊,沒大沒小。竟敢私自泄我行藏,實在可惱!

王敖點頭嬉笑,圍著蒙恬轉了兩圈,復又搖頭:我觀你骨格清奇,正是我輩中人。但你命中多舛,平生不可為將。若非要為之,則必遭天遣,他日不得善終。

蒙恬見其話頭鬆動,大喜過望,再拜說道:粉身碎骨,亦所甘願!

尉繚子點頭嘆息:時也運也,數中早定,夫復奈何!

轉頭對王敖說道:此子不能習學縱橫之術,隻可領兵為將,你便收了他罷。

王敖點頭應允:既是定數難逃,隻得如此。聽著!你跟我學習兵法,此事隻你我及祖師三人知道,不可使第四人得知,我便收你。

蒙恬大喜,大拜八拜,站起身道:若是王翦師兄問起,弟子也說不得麽?

王敖斥道:咄!你王翦師兄多大年紀?做你祖父,亦綽綽有餘。我仙家輩份序論,豈是凡俗之人能理解者?若說出來,定必泄漏天機,壞我江湖條律。記住!你今後跟他同殿稱臣,隻以前輩待之,絕不可泄露同門師兄弟天機。若是違背,為師立取你性命!

蒙恬吃他厲言威嚇,不由吐吐舌頭:老祖休要嚇我,孩兒遵命就是。

便命家僕設酒擺宴,款待二位仙師。王敖收了這位幼徒,也是心中頗慰,與恩師尉繚子相視一笑,嚴厲拘謹之態頓消。

當日宴罷,蒙恬挽留二位仙師住在己府,並請尉繚著書立傳,將鬼谷門絕學留傳於世。尉繚子道:你這小子,好大貪念!我恩師當年隻留五千字真經,哪還有甚麼鬼谷絕學?

王敖仙師:小子,不可隔代學藝,乃是本門規矩。你要學鬼谷門兵法,我來教你。你師祖懂得甚麼?只會五千言《道德經》而已。

尉繚聽罷,哈哈大笑,自入內堂,留下王敖在外廳傳藝。兩位仙師,就此住在蒙府。

自此以後,秦王嬴政多次求教治國強兵之策,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

秦王大怒,便欲派人殺之。李斯苦求,並請王敖將尉繚追回,正式授以國尉之職。

尉繚因身負一統天下、救拔萬民重任,於是就便首肯,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閃回結束,復還秦廷,大殿之中。

秦王見尉繚進言,欠身以示恭敬,微笑問道: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我?

尉繚子:其實無他,隻一小小反間計耳。

說罷,便由袖中抽出一片絹帛,上有數行文字,遞於秦王。

嬴政看罷大喜:先生真有神鬼莫測之機,顛倒乾坤之能!寡人立即委人去辦。

尉繚子微微一笑,施禮退班。散朝之後,秦王果然派出親信,齎持重金珍寶,前往趙國邯鄲,密訪趙王遷佞幸之臣郭開,施展反間之計,欲假趙王之手,殺害李牧。又派大夫姚賈前往齊國,以重金施以離間,以斷齊、趙兩國之盟。

數日之後,姚賈自齊國回到鹹陽,向秦王奏報:臣齎持重金前赴臨淄,買通齊國權臣後勝,使其進言齊王建,已拒絕與趙國聯盟,撕毀合約。

秦王大喜,由是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正式發起統一六國之戰。

秦王政十六年,命鹹陽令內史騰為帥,引軍攻打韓國,先圍南陽。南陽郡守不戰而降,秦軍兵不血刃,輕易得此重鎮,韓國大門洞開,再也無險可守。

內史騰馬不停蹄,引兵大進,韓王安大恐,急請割地求和。秦國同意議和,接受韓國南陽之地,以內史騰為守,屯兵駐紮。

魏國聞報,不甘人後,主動向秦國進獻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欲分散兵力攻魏,於是受其獻地,許其請和。

秦軍旗開得勝,東部通道完全打開。嬴政由此發佈詔旨,命在國內全境展開大規模人口普查,令舉國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徵發兵卒,為擴兵征戰以做準備。

國之將亡,災難必興。是年趙國代地發生大地震,土地開裂大溝。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大半坍塌,數萬百姓死傷,數十萬災民流離失所。

再一年,趙國境內又發旱災,土地顆粒無收,全國大飢。

秦國間諜頓弱時在邯鄲,乃造謠歌傳唱:秦人笑,趙人號。以為不信,視地生毛。

趙人聞此,不知其意所指。然而未過數日,只見邯鄲郊外田野之中,果然遍生尺許白毛。趙國百姓見之大恐,民心低落,人人自危。

秦王政十七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

十萬鐵騎,所向無敵。秦師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

畫外音:韓國自西元前403年建國,至此西元前230年被亡於秦,存續一百七十三年,共歷二十二個君主。韓國位於秦、魏、楚三大強鄰之中,憑其強弓勁弩利劍,得以位列七雄之一,實屬不易。秦國自此佔領天下樞略要地,並在統一戰爭中,邁出至關重要一步。

秦國滅韓,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治於陽翟。

鏡頭轉換,燕國既亡,復說趙國。

經過肥下、番吾兩次大戰,趙國雖然皆都取勝,但兵員損失慘重,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

其後大地震及旱災接踵而至,更是國力大損,搖搖欲墜,不堪重荷。秦國間諜頓弱再以造謠生事,俾其國亂,急報鹹陽,說趙國可一鼓而下。

秦王得報大喜,振衣而起:此番伐趙,必可雪我前恥!

秦王政十八年,趙王遷七年。秦王再命老將王翦掛帥,出兵伐趙。

王翦奉命,仍是兵分兩路,自與王賁率領上黨郡兵,直下井陘;使副將楊端和率領河內之軍,進圍趙都邯鄲。

趙王遷聞報,再派李牧、司馬尚為將,帶領大軍抵禦。

李牧故技重施,再次深溝高壘,以疲秦師。王翦屢攻趙軍不利,乃派人微服入於邯鄲,催促頓弱急速用間,使趙國撤換李牧。

頓弱前奉秦王派遣,已在趙國公卿內部上下打點,並出重金僱人,在京效田野中遍插白茅,雖已惑亂民心,但尚未見奇效。此時見大將軍派人來催,一時急迫,忽然想起一人。

王翦來使:將軍立等回復,先生可有良策?

頓弱答道:有也。趙王遷身側有一寵臣,名叫郭開,善於拍馬奉迎,計無不售。因其眼中隻認金珠寶貝,毫無忠君愛國之心,最易利用。怎地將他忘卻?真是該死!

來使問道:可是當年坑害大將廉頗者乎?

頓弱答道:正是此公,尊使原來也知此人。

鏡頭閃回,十五年前。

趙悼襄王任用樂乘,代替廉頗主將之位。廉頗不滿,率部將樂乘迫走,自己也因畏罪,逃至魏國。因居住魏國許久不得重用,又想回趙國,於是便遣心腹,往邯鄲打點活動。

趙國因缺上將,趙悼襄王也想召回廉頗,便派使者前往大梁,會見廉頗,叮囑使者暗中察看老將行狀,觀其是否還能為用。

郭開挾其私仇,向使者行賄,囑其在趙王面前詆毀廉頗。

使者遂至大梁,會見廉頗。見其一頓可食鬥米,兼十斤肉,不由駭然。廉頗為示老當益壯,酒飯已罷,然後披甲上馬,馳驟如飛,著實不減當年之勇。(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