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十三集 國人暴動
周懿王六年秋,遷都槐裡之後,懿王為振興王室,再命虢公率師,北伐犬戎。

虢公率軍北伐,數戰之後,大敗而歸。於是玁狁之禍未寧,西戎復又侵略周境,兵臨宗周鎬京城外,不足百裡之遙。

次年冬,岐周遭遇特大災害,暴雨、冰雹襲擊王都槐裡,許多畜禽皆被冰雹打死。繼而寒流猛增,天氣奇冷,南方嘉陵江與漢水都被封凍。許多國人不及防寒,竟被活活凍死。新都槐裡繼又天降風災,飛瓦走石,王都附近一片狼籍。

懿王十分恐懼,以為上天降罰,復聯想到未遷都前「天再旦」異象,終日擔心天神會來索取性命,疑神疑鬼,更加威權不振。

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反叛,侵略岐周。懿王毫無還手之力,戎狄數次抵達京畿。

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命率領周師北伐犬戎,再次大敗而歸。自此之後,周懿王再也不敢興兵,隻得坐困槐裡自守,閑來飲酒作樂,苦度光陰而已。

如此熬過四個春秋,至二十五年春,周懿王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周懿王駕崩,應由太子姬燮繼承王位,奈因太子軟弱無能,故此懿王叔父姬辟方臨喪發動政變,聯絡朝中大臣及宗室諸侯,成功奪得王位,史稱周孝王。

孝王因得位不正,恐天下諸侯不服,急欲建攻伐之功,以樹立天子威權。於是便以不忘犬戎入侵之辱為由,命令申侯為帥,大起六師西征。

申侯不願出征,又不敢直諫,忽靈機一動,乃向周孝王建議。

申侯:昔我薑姓祖先曾娶驪山氏,生下一女,嫁給西戎胥軒,生子名曰中潏。臣女又嫁給中潏後人大駱,生子曰成。陛下不需兵戈相向,只需使我外孫繼嗣,西戎自然順服。

周孝王:依賢卿所奏,既可征服西戎,且減免士兵傷亡,實乃妙策。準奏即行!

申侯大喜謝恩,代表周天子與西戎講和。西戎接受調解,同意與周息兵言和,終遣使入朝,進獻良馬百匹。周孝王大喜,重賞來使,回贈糧食布匹等物。

西戎與周朝約和,大駱果立子成為嗣,並命庶長子非子為周王室養馬,在周朝效力。

非子乃是顓頊帝後裔,先祖伯益輔佐舜帝馴服鳥獸,舜帝賜其嬴姓。伯益後裔造父善於駕車,因隨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趙城,族人指國為氏,即為嬴姓趙氏。商亡之後,部分贏姓商民逃入西戎,即是大駱分支。

周孝王為振興王室,抵禦北方戎狄侵擾,便使非子居於汧水、渭水之間,依其天然牧場,大肆繁殖馬匹。孝王謂此乃富國強兵大事,十分重視,每年都要去牧場檢閱一番。

非子為王室養馬三年,馬群大增,為周王朝創造極大財富。又過六年,孝王召見非子,詢問養馬之法,非子對答如流。

孝王:昔伯益替舜帝養馬,立有大功,故受封土,被賜嬴姓。卿乃伯益後裔,今替我養馬有功,特封以秦地,延續嬴氏祭祀,號稱秦嬴。

非子:陛下隆恩,臣永世不忘!

非子便為秦國始祖。嬴秦便為諸侯之一,自此登上歷史舞台。

畫外音:周孝王在位十六年,外服西戎,內修善政。然而未待完成中興周室大業,便即薨逝,謚號孝王,葬於畢陌。孝王崩逝之前遺命,將天子之位還給懿王太子姬燮,是為周夷王。自此之後,西周王位又恢復嫡長子繼承製。周孝王雖然奪嫡上位,但十六年間勵精圖治,打擊西戎威脅,並使國力得到恢復,可謂有為之君。

周夷王姬燮繼承王位,蜀國與呂國派遣使者來朝,向周王室進貢,進獻瓊玉。周夷王喜出望外,在黃河岸邊以賓客之禮接待。楚侯熊渠自承蠻夷,別於華夏,宣佈脫離周朝,與中原王室決裂。

熊渠揚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熊渠繼任國君之位不久,便行此大逆之舉,天下諸侯皆驚。

鏡頭閃回,敘述楚國來源。

楚國由來,數千年來一直眾說紛紜。直到本世紀《清華簡》公佈,方得其解。

據清華簡中《楚居》記載,楚先君鬻熊妻子妣厲難產,剖腹產後死去,子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荊草)包裹其腹埋葬。由此熊麗後人,就稱己族為「楚」。

楚人先祖世居淮水下遊,與奄人、徐人等同屬東夷。楚之始祖,是為火神祝融氏,屬於苗蠻族,出於顓頊後裔。雖然出自顓頊,直系祖先則是季連。

楚先民對自然極為崇拜,尤重日、月、星、山川河流、雷電風雨,猶拜火神。炎黃後裔以龍為圖騰,楚先民以鳳為神鳥。火正神靈又稱朱雀,或曰祝融,南方正神。

《漢書》: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春秋演孔圖》:鳳,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群鳥征之。

當商衰周興之時,季連部落酋長鬻熊審時度勢,率闔族部民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重視,給予子爵封號。鬻熊由此封爵建國,乃是楚國最早締造者。楚人感念其功,便將鬻熊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

周成王時,封鬻熊後裔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賜羋姓,使居丹陽,方正式以「楚」為國號,丹陽為都。在此之後,熊繹帶領國人開始篳路藍縷,艱苦創業。

熊繹攜帶桃弧棘矢,並貢苞茅,替周天子管理置茅縮酒。與鮮卑首領一起守燎祭天,並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熊繹四傳乃至熊渠,楚國已鞏固丹陽,始向周圍地區開拓。至周夷王時,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互相征伐。楚君熊渠,由此成為江漢諸夷之首。

楚族雖然深居南蠻,但農業發展迅速,冶銅技術又遙遙領先於諸夷,故此周圍蠻夷部族都來歸附,楚國很快壯大。熊渠勇力非凡,並負膽略才識,崇尚進取。

這一日,月明如晝,熊渠挾弓夜行。正走之間,忽見前方林中橫臥一物,狀若猛虎伏地,攔住去路。熊渠猛吃一驚,反手抽箭,拉弓引射。

只聽弓弦響處,便如飛丸彈雀,其矢早中,但中箭之物並無動靜。熊渠上前看視,卻見射中者乃是一塊大石,箭簇全部沒入,箭桿上羽毛皆都震落。熊渠驚奇,又射數矢。此番箭簇皆被折斷,休說入石,連箭痕也不曾留下。

《史記》記載: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門。

文中「弈」乃后羿,雄渠即是熊渠,蠭門實乃逄蒙。后羿號稱射神,但尚不如熊渠、蠭門,由此可見熊渠射術精湛。

熊渠治理楚國,制定戰略規劃,開疆拓土,實行友好睦鄰,近交遠攻策略。因避開東面姬姓諸侯,先向西征伐庸國(今湖北竹山縣),以解除北上後顧之憂。

熊渠伐庸,一戰得勝,復沿漢江南下,驅趕揚越,擁有整個江漢平原。後進軍至鄂,將漢江中遊南岸地區納入楚國版圖,佔據鄂地銅山礦脈,奠定楚國數百年蓬勃發展基礎。

熊渠至高無上功績,被子孫後裔刻鼎勒石,牢記不忘。由是雄心勃勃,肆無忌憚,遂發檄文,宣佈與周王室決裂。又仿效周天子規製,將三子分別封王:長子熊康(熊毋康)為句亶王,據今湖北荊州;次子熊紅(熊摯紅)為鄂王,幼子熊執疵為越章王,據今湖北荊州及鄂州之間。自武王克商以來,楚國第一個僭越封王,不同凡響。

周夷王姬燮聞報楚國悍然稱王,為保天子威信,便派兵前往征剿。

鄂侯馭方聞說王師南來,率南淮夷、東夷共同叛周附楚,攻入西周腹地,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周軍不及往伐楚國,回師迎擊鄂侯,並派西六師與殷八師前往鎮壓。

周夷王:諸侯此戰,不僅要徹底消滅鄂侯馭方,連其國內老少,一併剪除!

此是有史以來第一道屠殺令,諸侯俱都心寒。西周王室與楚國之間,自此結下深仇大恨,代代相傳。諸侯離心,周夷王可謂罪不可赦。

周楚兩軍相遇,歷經三戰,王師不能取勝,就此罷兵。

周夷王三年,紀國煬侯向天子進獻讒言。

紀煬侯:楚子並非宗室勛戚,叛周猶有可恕;齊侯亦對王室懷怨,數年不朝,實不可赦。齊國仗其偏處東海之遠,實力又強,王室鞭長莫及,敢於如此。若陛下聽任不究,則長此以往,齊必聯合諸夷,復行武王伐紂之事也。

周夷王:賢侯此奏,莫非是因齊強,威脅紀國,故進此言,以公報私仇乎?

紀煬侯:非也。十九年前,當孝王篡奪陛下王位時,齊國得專征伐特權,竟未號召諸侯阻攔,甚至並未提出任何異議,致使孝王奪位成功,陛下豈忘之耶?

周夷王:卿言是也。叵耐齊侯,罪不可恕!然則如何懲之?

紀煬侯:若明徵齊侯來京,恐其抗旨不至。陛下可下詔旨,檄令天下諸侯皆至京師會盟,商討要事。齊國身為異姓諸侯之首,不敢不至;倘若來京,則當眾曆數其罪,烹之可也。

周夷王:此計甚善,當即行之。

當時齊國傳至第五任國君,是為哀公,薑姓呂氏,名不辰。齊哀公接到天子徵召旨意,見說是會盟諸侯,因自己是諸侯之長,絲毫不加防範,便即乘車前至槐裡,來朝天子。

除楚、鄂等不肯朝周諸國以外,其餘諸侯陸續到至,相互見禮,依期入宮參見天子,獻上各自特產貢物。周夷王皆都以禮相待,當即設下盛宴,約定來日會盟。

次日一早,諸侯早早赴會,只見殿外廣場上放置一口巨鼎,下架乾柴,燒得正旺;踏上宮階後扭身回望,見鼎內裝滿清水,正在沸騰,熱氣盈天,均都不知何意。

紀煬侯站立宮闕,負責接待,便有好事諸侯,低聲詢問。

好事諸侯:天子置此巨鼎何解?燒水至沸,何為?

紀煬侯:無他,煮肉以祭先王。

好事諸侯:承蒙指點,領教,領教!

然後入座,心中卻依然不免狐疑。

畫外音: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未聞說現煮熟肉,以祭祖先者。卻又未見犧牲何在,奇怪,奇怪!

正納悶間,只聽鼓樂齊奏,天子升座。齊哀公為首,率諸侯起身離座,向天子行參拜之禮。周夷王還禮,諸侯歸座,稍時佳肴呈獻,水陸畢陳,安席樂止。

於是天子與諸侯進行會盟典禮,周夷王命少師向諸侯重申禮樂制度,然後親自訓辭。

周夷王:自楚子稱王,率蠻夷背叛姬周,乃至禮崩樂壞。究其緣由,是由於部分諸侯目無天子,不再朝貢之故。而面對戎狄部族頻繁侵擾宗周,又有部分諸侯國君冷眼坐觀,不遵天子號令,更不主動率本國軍馬勤王。今諸侯皆集,當共討之!

諸侯聞罷,皆都惴惴不安。周夷王訓辭已畢,下令開席,水陸畢陳,諸侯食不下咽。

酒過三巡,燕舞樂聲之中,周天子轉向身側站殿郎將,微微頷首。

郎將領諾,遂引四名高大貫甲武士,直奔右班席首,就座中揪出齊公,分捉四肢,舉過頭頂,走出大殿。下至台階一半,郎將喝令一聲,武士便將齊公一甩,擲入沸騰之鼎。

齊公在沸水中隻叫得一聲,便被滾水入喉,就此嗚呼哀哉,更無聲響。

與會諸侯見此變故,無不變色,兩股戰戰,面前盆缶亂響。周夷王既命烹殺齊哀公,稍稍息怒,心情好轉。

周夷王:朕適才所雲不尊周室諸侯,便是齊侯。因其不尊天子,故今烹之;但念其祖先薑尚有大功於周,故不滅其國,謚為哀公,改立其弟呂靜為君,是為齊胡公。

諸侯聞之,皆沉默不語。

周夷王:諸卿之中,紀煬侯實為忠君尊王典範,揭露齊哀公各項不法,立有大功!

與會諸侯眼望紀煬侯,無不憤慨。紀侯未料如此,當下作聲不得,有苦難言。

盟會結束,諸侯皆散。齊國與紀國便就此結下世仇。

周夷王欲藉此盟會樹立權威,未料適得其反。諸侯因齊侯之死,皆都心寒。

夷王六年,周天子在社林打獵,捕獲一頭犀牛。夷王以為大吉,乃周室中興之兆,遂雄心復起,欲復先祖舊日輝煌。

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公為帥,率領六軍之師,攻打太原之戎。兩軍相遇,王師大勝,一直打到俞泉,獲得良馬一千匹。

八年,周夷王姬燮患病,不能治理國事。同姓諸侯祈求天神,但夷王最終病逝。謚號夷王,以天子之禮下葬,由其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周厲王即位,以暴虐著稱,不顧國勢傾危,隻欲興兵,四處征伐不臣。

楚王熊渠擔心受到周朝重點討伐,宣佈取消自己及諸子王號,不敢囂張。此雖是周厲王色厲內荏,卻也是神鬼也怕惡人,說來好笑。

楚子熊渠在位十年去世,因長子熊毋康早逝,國中大臣便按周朝制度,立其次子熊摯紅為王,繼承楚君之位。少子熊執疵發動政變,弒殺其兄摯紅,自立為君,史稱羋姓熊延。

由此熊延治楚,在位二十九年。

厲王姬胡即立,王室大亂,周室傾危,諸侯不朝。於是便行兩事,第一重視農業,第二改革稅賦。更重用虢公長父、榮夷公,壟斷山川林澤,命貴族向王室繳納稅賦。虢公向是王族大宗,世代屢立功勞,諸侯並無異議,惟不滿周厲王重用榮夷公。

榮夷公既得天子重用,便向周厲王進言。

榮夷公:陛下欲充國庫,宜對山林川澤物產實行專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隨意進山林川澤謀生。

厲王:卿言甚妙,真金石之論!

眾臣:陛下不可,身為天子,豈可與民爭利哉!

厲王不從,遂置大臣規勸及貴族反對於不顧,推行山林專利政策。由此群臣大嘩,國人亦都公開議論天子過失。召穆公甚至入宮見駕,當面勸諫。

召穆公:陛下果要專利山林,則百姓不能忍受暴政矣!

周厲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姓誰敢議我?巫師何在!

巫師:臣在。

周厲王:命你派人,監視國人言行。若聞何人議論國政,反對專利,就命擒而殺之。

巫師:喏!

嚴令即下,議論國政者漸少,諸侯不朝。大夫芮良夫見此,復入宮進諫。

芮良夫:王室其將卑乎?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所生,天地所載,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周厲王:休得胡說,與我轟出殿外!

芮良夫因屢諫不納,遂退而慨嘆。

芮良夫: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於是王法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厲王因此大喜,對召穆公誇口揚言。

周厲王:吾能弭謗矣,庶民乃不敢言。

召穆公:王卻不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猶土有山川,財用於是乎出。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周厲王:老生常談,何有用於國事!

於是不聽召穆公勸諫,反而任用榮夷公為卿,使其掌管國事。

周厲王改革井田,專利山林湖澤,終導致國人不忿,諸侯反周。

在今南陽東北,有周室附屬諸侯噩國,因見周朝勢力衰弱,乘機反叛。

噩侯聯絡南淮夷及東夷部落,出兵進攻周朝東南疆域。聲勢浩大,氣勢兇猛,一直打到東都成周洛邑附近。

周厲王聞報大怒,遂調周軍西六師,並北部殷八師,從西、北兩個方向,向河洛地區聚集,前往征伐。時有大將姬禹,率武公私家兵車百乘,廝禦二百,徒兵千人參戰。

經過激烈戰鬥,周軍擊敗噩侯,厲王命殺噩侯全族,噩國除滅,成周得安。

未料這邊攻噩得勝,那邊淮夷又反,發兵相攻。

周厲王命虢仲率兵反擊,三戰不利,未能取勝。厲王好親臨成周,指揮反擊,自洛水上遊連續多次反攻,淮夷支吾不住,隻得敗退。

兩次勝利,周室軍威大振,天子威名大噪。

周厲王雖然自負,卻非昏庸之人,卻從勝利中看到周朝衰落,王室不振。噩國、淮夷反叛,楚國公然稱王,諸侯肆無忌憚互相攻伐,周王天子將要失去共主地位,王國經濟走向崩潰,其象已顯,勿庸置疑。周厲王升朝坐殿,召集眾臣。

厲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若不革命,則必沉淪。

於是實施改革,先從貴族開始,史書稱為「厲始革典」。

自武王克商建周以來,周公、召公是為世襲輔政大臣。厲王見二公固執舊製,故此起用榮夷公、虢公長父擔任卿士,分署內外,治國禦敵。

周公、召公強烈反對,認為天子不用舊章舊臣,是屬爾德不明。二公既然反對,舉國及天下皆說周厲公昏庸,甚至暴虐。

無論眾官及諸侯如何反對,周厲王改革亦屬頗見成效。十數年後,周朝在戎夷蠻狄心目中天下共主地位開始恢復,漸漸不敢輕犯中原。

如此一個周天子,按說應為中興之主,當為後世歌頌。未料只因厲王高壓止謗,終於引發國人造反。周厲王三十七年,國都城內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王宮。

周厲王:速傳我令,調兵平叛!

近臣答:我周朝向來寓兵於國,國人即兵,兵即國人。國人暴動,調集何人平叛?

周厲王啞口無言,隻得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地。此事震驚天下,後世史家便名曰「國人暴動」。

國人進攻王宮,厲王太子姬靜與召公之子自**好,於是逃出太子宮,躲藏在召公家裏,不敢出來。國人知道此事,將召公府宅包圍起來,要求交出太子,必要當面殺死,方肯罷休。召穆公命己子將太子請上廳堂,老淚縱橫。

召穆公:昔我多次勸諫,天子不聽,故有今日之事。今若被國人殺害太子,則天下必謂我為發泄怨恨,唆使國人為之。但若其不得太子,則必不去,當如之何?

太子靜:國人慾誅者,乃是太子。我出去便是,絕不連累明公。

召穆公:豈有此理!我聞忠臣事其國君,處危不怨,受責不怒。況我身為共主重臣,世代奉事天子哉?我便以全家老小性命,亦必保太子無虞。

召公子:父親,兒有一計,可救太子,亦可免全家老小於難。

召穆公:你小小娃兒,計從何出?

召公子:太子常處深宮,國人不識。孩兒與太子年齡相當,今可代其出見國人,任由處置。則太子獲救,家人得全,有何不可?

太子靜:絕計不可!

召穆公:我的兒!

府門外傳來國人喧嘩之聲,如同驚濤駭浪,家人亂作一團,驚慌失措。

召公子:父親,不必猶豫,何需悲傷?其事急矣,請速決斷。

太子靜:待我自己出去,絕不牽累我兄。

召穆公:且慢!左右,將太子衣衫扒下,禁入空壁之中。

家兵:喏!

家兵上前執住太子,不由分說,扒脫衣衫,擁入空壁密室。

召公子從容上前,將太子所脫衣冠穿戴於身上,扎束停當。召穆公面對親生之子,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召公子:父親止悲。兒為太子赴死,死得其所。

召穆公於是止悲,拭去淚水,手牽親子,在家人簇擁下走出廳外。

府門打開,國人見召穆公手拉「太子」而出,鼎沸漸息。

召穆公:爾等所反,乃是天子。今天子去國遠遁,其事便休。爾等聚而不散,卻是為何?

國人:昏王雖逃,太子猶在。孽根不除,我等不散!

召公子:本及子在此,爾等又敢怎樣?

國人:殺!

造反國人失去理智,齊擁上前,將召公子亂刃殺死。召穆公痛極而抖,忍泣吞聲。

空壁之中,太子靜仰面吞泣,淚如雨下。

府門之外,暴亂國人散去,隻留下召公子遺體橫臥階下,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事件懸疑:周厲王與史上昏暴之君不同,私生活乾淨。夏桀愛妹喜,商紂寵妲己,周幽恬褒姒,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而對於周厲王,史書隻字未提以上弊病。夏桀亡於商,商紂亡於周,而周厲王通過改革,偏偏亡於臣民國人,卻是為何?

歷史真相:周朝之時,國人不是奴隸,亦非貧寒百姓,而是擁有土地田產、山林湖澤的貴族。國人暴動事髮根本原因,在於厲王大刀闊斧改革,尤其施行山林川澤專利政策,便即嚴重損害貴族利益。貴族利益受損,反對天子,又恐落犯上惡名,故指為國人暴動,其實是借人民名義,行造反之實。周厲王之失,是在國人議論改革方針過錯之時,卻不溝通解釋,而隻採取高壓止謗,終至「道路以目,揭竿而起」。其實背後推手,皆是貴族。

國人暴動凶訊,迅速傳遍京畿諸侯。

衛武公與共伯和聞說京都國人暴亂,大驚失色,遂振衣而起,各帶兵入鎬京勤王。

大軍入都,立將為首叛亂者揪出鎮壓,由是屍枕狼籍,國人暴動由此平息。

大殿之上,登臨鼓響,景陽鐘鳴,聲聞全城。朝中大臣、勛戚貴族及諸侯聞聲而至,皆至王宮大殿,議政論事。

諸侯及眾臣經過合議,最終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召穆公、周定公共理朝政,稱為共和行政。時為西元前841年,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之始。

畫外音:周朝初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會,氏族成員轉化而成國人,是維持周朝統治穩定主要力量。此次國人暴動,直接導致周人貴族與平民階層之間分裂,非但使西周王朝統治動搖,更致王室日趨衰微,天下諸侯繼而分崩離析。

事件懸疑:「共和行政」四字含意,後世爭議數千年,迄今有三大主流意見。

其一是以《史記》所載,說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持政事,即「周召共和」;

其二是以《竹書紀年》所雲,說共伯姬和代行天子事,即「共伯和乾王位」。

其三是後世史家之論,認為是指共伯和攝行天子位,周、召二公執政掌權。

以上三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又皆具破綻,不太令人信服,便成三千年迷案。

人物懸疑:共伯和到底是誰?有史家認為,共伯和就是衛武公,其名謂和。《魯連子》雲:「共伯和復歸國於衛。」以此為證。又因衛武公兄長稱「共伯余」,故此衛武公也可叫作「共伯和」。但據史載,衛武公壽至九十五歲去世,時為周平王十三年,亦即公元前758年。共和元年乃是公元前841年,則其時衛武公才十二三歲,不太可能擔負攝政重任。另衛武公兄長被稱為共伯余,或是死後謚號,或曰生前封號。兄弟兩人共用一個謚號或封號,似乎說不過去。故此可以斷定,共伯和與衛武公並非一人。

歷史真相:共伯和是共國君主,伯是爵位,和是名字。共國據說就在今之河南省輝縣,原是周王室畿內邦國;共伯和品德高尚,且有名望。厲王出奔到彘,國人請邦畿內諸侯長者前來京師執政,倒也順理成章。真相或許便是,厲王被流放到彘,國內無君,共伯和名聲享譽內外,於是被推舉為首席執政,代行王權。

在此期間,仍沿用厲王年號,政命皆由共伯和名義發出,長達十四年之久。十四年後厲王去世,太子姬靜也已成年,共伯和便帶領群臣擁立太子姬靜為王,自己則回到共國。

共伯和入朝為首席執政,是順應國人與諸侯擁戴,且行權宜之計。

諸子書《魯連子》所說「行天子事」,似乎更接近事情真相。

周召共和十四年,亦即公元前829年,周厲王在彘地去世。消息傳到鎬京,周定公聞報大驚,於是找來召穆公,將心中所憂言之。

周定公:周天子崩於彘,公其知之乎?

召穆公:已有耳聞。

周定公:天子既已駕崩,我等若再將共和執政進行下去,便是篡位,如此奈何?

召穆公:此言是也。若再使共伯和執政,必遭天下諸侯共討。

周定公:公乃宗室重臣,當早為之計。

召穆公:我與周公、共伯和三人,已受天下詬疑十四載矣。此時天子仙逝於外,豈敢再居朝堂上位!今太子靜已經長大,亦是我等還政之期也。

周定公:此言何謂?太子靜已死十四年矣,公其狂悖乎?

召穆公:定公不知。十四年前國人暴動,自我家門首所殺者非是太子,乃我親子也!

召公說罷,淚下如雨。周定公驚愕半晌,讚歎不止。召穆公收淚,當即遂與周定公同發請柬,請朝中重臣及姬姓諸侯至府,參見太子靜;併當眾說明十四年前,自己將親生之子,替代太子之事。眾人大為讚歎,由此君臣相會。

共伯和當時在場,見此情狀,便即讓位於太子,自請退回封國,再為共國之君。眾臣及諸侯大喜,乃簇擁太子靜還於王宮,登基繼位,是為周宣王。

周宣王自幼歷經磨難,寄人籬下十四年之久,養成剛毅果敢性格,極有主見。故此甫繼大位,便厲行改革,勵精圖治。因見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於是下令。

傳旨官:奉天子詔旨,眾卿各負其責,修復公室、廣納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

眾臣:喏!

傳旨官:命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眾卿,輔佐朝綱,興畋狩禮樂,效法文武成康四代先王遺風。

眾臣:喏,臣等謝恩,遵命!

傳旨官:命太師、少師,厲兵秣馬,整訓軍師,藉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為將,陸續討伐獫狁、西戎、淮夷、徐夷、荊楚諸國,以及不服王化部族。

眾臣:喏!臣等遵命。

於是改革內政,富國強兵,四齣征伐。數年之間,四方既平,王國庶定。周天子威信大復,朝廷實力由弱而強。天下諸侯復又重新進京朝見天子,使者接踵於途,四夷鹹服。

公元前817年,亦即周宣王十一年春,魯武公率二公子括、戲,入鎬京朝見天子。

周宣王喜愛公子戲,便以天子名義,強迫魯武公立次子戲為魯國太子。魯武公聞言不悅,但亦隻得口稱遵旨。大夫樊仲甫時在帝側,看出魯武公臉上不豫之色,由是出班勸阻天子。

樊仲甫:我周朝興國三百餘年,固因列祖列宗英明神武,亦仗所行嫡長承嗣之製。今大王欲使魯公廢長立幼,不合舊製,似非不可?

周宣王:朕意已決,必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卿其勿言。

魯武公勉強謝恩,由是辭別天子回國,當年夏天便即去世。周天子派特使到魯國主祭,並監督公子戲繼立君位,是為魯懿公。只因廢長立幼,便為魯國埋下內亂後患。

周天子強涉魯政,由是聲望大減,諸侯此後多有違抗王命之舉。

周宣王中興功績,多在於征伐四方。

因諸戎長期威脅西部邊境,周宣王三年,任命秦仲為大夫,帶兵征討西戎。激戰兩年,秦仲戰敗身亡,死於戰陣,殘眾逃回鎬京。周宣王大怒,召見秦仲之子秦莊公,及其兄弟五人,撥給七千兵卒,命再次討伐西戎,並與其父報仇。

秦莊公五兄弟奉旨西出,果是哀兵必勝,乃一舉擊敗西戎,將其部族驅出邊塞之外,凱旋班師。周宣王因此大功,遂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加封以大駱此前所佔犬丘土地。秦國之後,晉侯也多次奉命征討西戎。

周宣王五年,命尹吉甫向淮夷徵收財帛,調發力役。

淮夷停止納貢,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軍征討。召公以師寰為將,統帥齊、杞、萊等諸國軍隊,消滅淮夷叛軍,擒其冉、翼、鈴、達四位首領,獲得俘虜、牲畜及財物無數,取得赫赫戰功。此戰過後,淮夷徹底臣服,數十年間再不敢叛。

宣王五年六月,獫狁進攻岐周,主力部隊集於焦獲,前鋒抵達涇陽,直接威脅鎬京。

周宣王命尹吉甫為將,率軍反攻。

尹吉甫以元戎十乘為先鋒,日行三十裡,在彭衙(今陝西白水)擊敗獫狁,繼而追擊至太原(今甘肅平涼)。

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築城設防,使虢季子白率軍出征,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斬首五百,俘獲五十人。虢季子白又命屬下不其,率兵追擊至洛水,再敗獫狁;然後班師回朝,向天子舉行獻俘大禮。

周宣王大喜,在太廟為虢季子白舉行隆重慶典,彰其功績,賞賜馬匹、弓箭、彤矢、斧鉞,並賜得專征討蠻夷諸部權力。此戰過後,獫狁之患解除,北部邊境安寧。

徐國乃是東夷強國,在周朝連續打擊下逐漸衰敗,部族南遷至淮水流域。

周宣王不肯乾休,在太祖廟整頓周六師,命卿士南仲、太師皇父為前軍大將,親率大軍,與司馬程伯休父南征。

周軍先至南陽,復沿淮水東行,經過激烈戰鬥,擊敗徐國。由是徐國歸降,四周各方國部族,皆臣服於周。

南仲派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部族都奉命迎接,進獻財物。

與此同時,又因楚國多年不貢,且於前朝時曾僭越稱王,因而宣王屢次伐楚。

宣王五年八月,周宣王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率兵三萬六千人,車三千乘,大舉進攻楚國。經過激戰,大獲全勝。

周宣王二十二年,晉穆侯率軍攻打條戎;二十五年,在千畝戰勝當地戎族。三十八年,又在汾水、隰水擊敗北戎。在征伐諸戎戰爭同時,秦、晉二國逐漸壯大。(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