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八十一集 超級間諜
中山古國,表裏山河。

經過六年征戰,趙武靈王奮其英勇,連勝胡騎,中山國東部邊地盡為趙國所得。

趙國邊界由此向北推進,與燕國、代地相鄰。趙國威勢大振,諸侯側目。

便在兩國交戰之時,在曲陽黃山之上,鬼谷賜王敖祖師心血來潮,遂對座下三徒授命,令各自下山,擇其明君,建功立業。

哪三個徒弟?頭一個名曰廉頗,嬴姓廉氏,字洪野,中山國苦陘縣人;第二個名曰白起,嬴姓白氏,秦國郿邑常興鎮白家村人;第三個名曰趙奢,嬴姓趙氏,又名禾犀,字老生,與白起同鄉,亦是扶風郿邑人。

三徒謹領師命,收拾行囊,下山分別,各奔前程。

白起自回秦國,趙奢卻不願還鄉,去投趙武靈王。

廉頗說道:敝邑中山國早晚必被趙國吞滅,我亦投趙王便了。

遂與師弟趙奢同行。兄弟二人來至邯鄲,投遞名刺,求見趙武靈王。果然是名校畢業,名聲在外,與眾不同。趙王見是鬼谷子門下,不由大喜,離座相迎,俱都用為將軍,使與許鈞、趙章、趙希同列,名爵僅次於趙袑、牛翦。

趙國因多年戰爭,消耗大量國力,士氣不振。趙武靈王為歸息士民,恢復元氣,暫且息兵罷戰,扶植趙尚為中山國君,作為傀儡附庸。因無仗可打,鬼谷二徒便為趙國練兵。

中山號稱千乘之國,幾近滅亡,天下諸侯皆驚,對趙武靈王既贊且懼。蘇秦在齊國聞此,勸說齊王加固與韓、魏聯盟,以禦趙國。

鏡頭閃回。便在趙武靈王初伐中山國時,秦國出兵奪取函谷關,打通東出之路。

楚懷王聞而大懼,復與齊、韓結成合縱聯盟。

秦昭王既據函谷險關,乃派向壽平撫宜陽,又令樗裏子、甘茂攻打魏國。向壽乃是宣太后外族,與昭王自幼一起長大,是為發小,故得信用。既為宜陽郡守,便將出兵伐韓。

韓相公仲聞之,乃使蘇秦之弟蘇代前至宜陽,遊說向壽:禽困覆車,公知之乎?

向壽:此言何意?

蘇代:公欲興兵破韓,公仲必率徒以抗,願公孰慮。公愛於秦王,不如公孫奭,智能又不如甘茂。公孫奭黨韓,甘茂親魏,故秦王不信二人。今秦楚爭彊,而公黨楚,是與公孫奭、甘茂同道無異。公不如與秦王獻謀,善韓以備楚,是外舉不避讎,自然無患。今公取宜陽以為功,收楚、韓以安之,而誅齊、魏之罪,是以公孫奭、甘茂之願,皆可化為泡影矣。

向壽便聽蘇代之言,暫罷伐韓之議。

甘茂伐魏,為防韓國與魏聯盟,便向秦王建議,請將武遂歸還韓國,秦昭王準奏。

向壽、公孫奭堅決反對,但未能阻止,於是怨恨甘茂,欲諂害之。甘茂恐懼,便放棄攻魏,隻身逃走入齊。樗裏子恐獨力不能勝魏,隻好與魏國講和退兵。

甘茂亡秦奔齊,途中正逢蘇代,替齊湣王王出使秦國。因懇請道:在下得罪秦王,懼而遁逃,妻子皆在秦國,無所容跡。君方為齊、秦二王所寵,願以餘光,以賑濟之。

蘇代笑而許諾。於是使秦,政事已畢,順便勸說秦王:甘茂,非常士也。其居秦累世皆得重用,秦之地形險易皆知。若被齊國所用,並約韓魏圖秦,非大王之利也。依臣之議,大王不若重贄厚祿,迎還甘茂,置之鬼谷軟禁,使其終身勿出,秦國自安。

秦王稱善,遣使齎持秦國相印,迎接甘茂於齊國。甘茂知是誑騙之計,辭而不往。

蘇代自秦還齊,復謂齊湣王道:甘茂者,賢人也。今秦賜為上卿,並以相印迎之。甘茂願為大王之臣,故而推辭不往。國有賢士如此,大王何以禮之?

齊王稱善,即拜甘茂為上卿。秦王聞之,下令免除甘茂全家賦稅,爭攬甘茂。

甘茂既為齊國上卿,便即採納蘇秦建議,自請使楚,再締合縱之盟。楚懷王新與秦國合婚,其情甚密;秦王聞說甘茂在楚,便遣使私謂楚王,命將甘茂送至秦國。

楚懷王便問寵臣范蜎:寡人慾送甘茂還秦為相,卿以為可否?

范蜎奏道:切切不可。以秦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辯,甘茂皆能事之,並拜張儀為師,在秦國取十官而無罪。正因甘茂賢能,若使相秦,非楚國之利。大王此前嘗用召滑相越,以致越國大亂,方為楚滅。大王若欲置相於秦,則莫若向壽;其與秦王是為發小,使其為相,必亂秦國,則為楚國之利也。

楚懷王聽之,遂不送甘茂,並遣來使回報秦王,宜拜向壽為相。秦昭王聞此建議,以為有理,終以向壽為國相。甘茂於是不得復還秦國,數年後病卒於魏。

秦昭襄王三年,與楚懷王在黃棘會晤,簽訂「黃棘之盟」。

次年戊午,是周赧王十二年,齊湣王拜孟嘗君為相,由此獨攬齊國大權。

自齊宣王之世,蘇秦專貴寵用,左右貴戚多有忌妒者;及湣王之時,蘇秦復又結好孟嘗君,因此恩寵未衰。自前番湣王不用蘇秦之計,卻依孟嘗君之策,果然伐秦失利。

然而孟嘗君復受多金之賞,左右遂疑齊王不喜蘇秦,乃募壯士懷利匕首,行刺蘇秦。

這一日散朝,蘇秦步出殿外,尚未下階,刺客忽至,直搶入懷中,挺刀便刺。及至匕首入腹,蘇秦方才驚覺,急振雙臂,將刺客推出。那刺客順勢滾下台階,以為刺中要害,蘇秦必死,於是衝出人群,瞬間穿街過巷,逃走無蹤。

蘇秦運用鬼谷秘術閉住穴道,含氣屏息,復回殿中來見湣王,說以被刺之事。

齊湣王大驚,急命擒賊,一面傳喚太醫,來與蘇秦療傷。片刻之後,衛士還報,說刺客早已逸去,不可復得。

便在此時,太醫來至,眼見匕首深入至柄,血流遍地,便即連連搖頭;又搭腕號脈,更是不斷嘆息。蘇秦自覺真氣漸散,已知定然不幸,遂揮令太醫退下,轉謂湣王。

蘇秦:臣有一計,可獲刺客,但恐大王不肯行之。

齊湣王:先生但請吩咐,寡人無有不遵。

蘇秦:臣死之後,願大王斬臣之頭,懸於城門。並號令於市,說蘇秦為燕王行反間於齊,今幸被人誅死,刺殺蘇秦者若來首告,賞以千金!則賊可得也。

言罷,伸手拔出匕首,大叫一聲,血流滿地而死。

齊湣王便依其言,斬下蘇秦首級,號令齊市。一時觀者如堵,無不驚詫,議論紛紛。

刺客正好前來打探消息,過其首級之下,看見佈告內容,便覺又驚又喜;又見所懸賞格巨大,更是眉飛色舞,喜笑顏開。

守吏見此,心中起疑,上前喝道:你這人莫非是個失心瘋?

刺客:怎見得我便是個失心瘋?

守吏:不是失心瘋,因何在此人頭之下嘻笑不止?

刺客:你卻不知,刺殺蘇秦者,正乃是某家!

守吏聞言大喜,因執其入宮,往見湣王,報說兇手自承其事。齊王便命司寇嚴刑鞫之,盡得背後主使之人,為此誅滅卿大夫數家。群臣見此,無不驚駭。

大夫甲:蘇秦雖然身死,猶能用計自報其仇,可為鬼谷奇智,卓而不凡!

大夫乙:此所謂機關算盡,反誤自身。

大夫甲:此言何解?

大夫乙:其雖智計不凡,然而己身不免被人所刺,後又落得身首異處,卻是為何?

大夫甲:小弟不知,誠請指教。

大夫乙:此豈非朝燕暮齊,為人反覆不忠之果報耶?

大夫甲:嚇!果然如此。

蘇秦死後未久,其門客便向齊王首告,說蘇秦果是燕王所派間諜,謀弱齊國。齊湣王始悟蘇秦之詐,自是復與燕國結仇有隙,時刻欲圖報復。

蘇代聞說此事,乃往說燕王:齊王已知我兄乃是燕國間諜,心中懷憤,欲發兵攻燕。

燕昭王:如此奈何?

蘇代:如今齊強燕弱,不可與戰。依臣之計,不如請納質子,與齊言和。

燕王:便依先生,請為寡人謀之。

於是便使蘇厲引質子至齊,卑辭言和。

湣王允納燕國質子,但猶恨蘇秦不已,欲殺蘇厲。

蘇厲奏道:燕王聞說大王仇燕,本欲以國依秦,是臣兄弟力陳大王威德,以為事秦不如事齊,燕王故使臣納質請平。大王奈何以疑死者之心,而加生者之罪乎?

湣王聞言,轉怒為喜,乃厚待蘇厲,使為大夫,而使蘇代留仕燕國。

蘇秦死後未久,齊宣王后無鹽氏鍾離春便施驪山門奇術,閉氣詐死。齊湣王為之舉哀,金棺玉槨厚葬。七日之後鍾離春遂解閉氣還陽,掀開棺槨,出離墓室,還歸渭水驪山。

驪山老母見徒弟還歸,喜不自勝,因將掌門之位傳於鍾離春,閉關坐化,升仙而去。

鍾離春繼承掌門之位,是為第十二代驪山老母。因派弟子往雲夢、黃山,拜見王禪、王敖二位祖師,告以蘇秦身死之故。

二祖聞報,各自嘆息:天數如此,誰能挽之!

乃於山上設祭招魂,將張儀、蘇秦靈牌供於鬼谷諸仙之閣,名列長門師兄之位。由是王敖老祖來至雲夢山,與孿生兄長王禪相見,各自閉關百日,掐算過往將來之事,測出鬼谷門六十四代掌門名字,錄於蘭譜,名為《鬼谷歷代掌門譜序》:

創派祖師王禪,道號鬼谷子;二代祖師,田齊軍師孫臏;三代祖師,燕國上將軍樂毅;四代祖師,齊國徐福;五代祖師,濟北黃石公;六代祖師,漢留侯張良;七代祖師,漢丞相陳平;八代祖師,漢淮南王劉安;九代祖師,漢禦史大夫晁錯;十代祖師,漢大將軍衛青;十一代祖師,漢太傅疏受;十二代祖師,漢大司徒鄧禹……

兩位老祖一人一句,隨口說出六十四位掌門名諱,相視大笑,輕鬆愉悅至極。

首徒孫臏耳聽祖師口誦,援筆立就。復謄寫兩份,一份刻於竹簡,置於雲夢;一份書於絹帛,由王敖老祖攜歸黃山。

王敖拜別兄長王詡,便攜絹帛蘭譜,北歸曲陽黃山。

此後王詡便金盆洗手,將授徒大業交付長門大弟子孫臏;王敖老祖好強鬥勝,依然親自授業,其後又招不少賢徒,最出色者兩人,一個是秦國王翦,一個是趙國李牧。

鏡頭快進,復說列國之爭。

楚懷王再被張儀所騙,退出合縱,復與秦盟。齊、魏、韓三國聞而大怒,由是合兵伐楚。秦國出兵救援,三國不敵,隻得退兵。

秦國卻不肯就此罷休,乘勢攻取魏國蒲阪、晉陽、封陵,復取韓國武遂。

趙武靈趁齊、秦相爭之際,攻取河北宗氏、休溷諸貉之地,設九原、雲中二郡。

魏、韓屢敗於秦,隻得認輸求和,魏襄王、韓太子嬰入秦朝見。

楚太子橫自秦國逃回郢都,秦楚兩國自此交惡。

齊、魏、韓聞說秦楚交惡,再次發兵攻楚;齊派匡章為將,魏派公孫喜,韓派暴鳶,共攻楚國方城,殺楚將唐昧。韓、魏由此取得楚國宛、葉以北諸地。

唐昧部將莊蹻率軍叛變,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將楚國分割成幾塊。

楚懷王大懼,由是遣使請和,並遣太子橫為質於齊國。

此時在今阿爾泰山以東鄂爾多斯高原,興起一個遊牧民族,秦人謂曰匈奴。

當齊、韓、魏聯軍,與宋、秦、趙聯軍東西對峙之時,匈奴以頭曼(今五原)為中心,進入河套地區,勢力達至秦、趙、燕三國邊境。

匈奴祖先,乃是夏後氏苗裔。夏桀之子淳維,或曰獯鬻,居於華夏部落邊北,隨其水草豐美之外遊牧。商朝鬼方,西周獫狁,春秋戎狄,戰國之胡,都是後世所謂匈奴。

秦昭王有吞滅山東六國之志,聞說楚王質其太子於齊,疑其背秦向齊,不由大怒。乃使樗裡疾為將,興兵伐楚。楚懷王使大將景缺率兵迎戰,景缺出戰不勝,兵敗被殺。

敗兵之訊傳至郢都,楚國上下一片驚慌。正在此時,秦昭王使至,遺懷王書雲:

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結為婚姻,相親久矣。王棄寡人而納質於齊,寡人不勝其憤,是以侵王之邊境,然非寡人之情也。今天下大國,惟楚與秦,吾兩君不睦,何以令於諸侯?寡人願與王會於武關,面相訂約,結盟而散,還王之侵地,復遂前好,惟王許之。

楚懷王覽書,即召群臣計議。

屈原進言:秦乃虎狼之國,楚屢次見欺於秦,大王若往,必不使歸。

相國昭睢:屈靈均之言是也。王其勿行,速發兵自守,以防秦兵為上。

大夫靳尚:臣謂二公之言不然。楚惟不能敵秦,故兵敗將死,輿地日削。今秦王主動歡然結好,求之不得。而復拒之,倘秦王震怒,益兵伐楚,奈何?

楚懷王便從靳尚之議,命其隨駕,往赴秦王之會。

秦昭王聞說楚懷王中計前來,哈哈大笑,當即傳令:使我弟涇陽君,乘王車羽旄,詐為秦王,居於武關;命上將白起,引兵一萬,伏於關內,以劫楚王;使將軍蒙驁,引兵一萬,伏於關外,以備非常。另遣使者往迎楚王,沿路不絕!

楚懷王見秦使絡繹不絕而至,信之不疑,遂至武關。

涇陽君假扮秦王,迎出公館。雖然錦袍玉帶,但是舉止有異,畢竟未具秦王氣勢。

懷王望而躊躇,心中懷疑,一時未肯下車。

涇陽君見此,知道已被懷王看出破綻,於是上前鞠躬:大王勿疑,臣乃王弟涇陽君,奉我兄之命前來迎接賢王,請移駕至秦,歡會歃盟。

楚懷王聞言大驚,欲待回車而走,已經來之不及。涇陽君當下不由楚王做主,喝令大將白起,領兵四下擁衛,西望鹹陽而去。

靳尚當時隨行懷王,見事不妙,便於途中覷個方便溜走,逃歸楚國。

涇陽君既將楚懷王挾持,到至鹹陽,遂命人奏報大王。秦昭襄王遂於章台大集群臣,以及諸侯使者,南面上坐,使楚懷王北面參謁,如藩臣之禮。

懷王大怒:寡人以婚姻之好,輕身赴會。君誘寡人至此,復不以禮相接,何意也?

秦昭王答:向者,蒙君許我黔中之地,一直未曾履行。今日相屈,欲遂前約耳。倘君王朝許割地,暮即送歸!

楚懷王道:寡人願割黔中。請與君為盟,派將隨我至楚,受地便了。

秦昭王道:盟不可信。須先遣使回楚,將地界交割,我方與王餞行。

懷王發怒:汝詐誘我至此,強要割地,寡人死即死耳,不受汝脅迫!

秦昭王聞言亦怒,乃罷章台之會,就此拘留楚懷王於鹹陽城內。並放楚王隨從回去,命還報楚國令尹,若不割讓黔中之地,便不放楚王回國。

便在此時,靳尚已經逃回,報與令尹昭睢:大王被秦王所拘,欲得黔中之地交換!

昭睢驚道:如此吾王在秦,太子又質於齊,則楚國無君矣!

靳尚:某有一計,可詐獻訃告於齊,便說楚王薨逝,以請太子還國就位。

昭睢:雖為欺詐,隻得如此。

即遣靳尚使齊,詐稱楚王已薨,迎太子奔喪嗣位。齊湣王聞說楚懷王已死,信以為真,便與近臣商議,欲就此扣留楚太子在齊,以求交換淮北之地。

孟嘗君諫道:大王不可。楚王固非一子,皆可即嗣為君。我若留彼太子不釋,彼國中必立別子為王,則我非但無尺寸之利,徒抱不義之名。

齊湣王低頭深思,信以為然,乃應靳尚之請,禮歸太子還楚。

熊橫回到郢者,遂即楚王之位,是為頃襄王。昭睢上奏:新王即位,可通報於秦。

楚襄王準奏,乃遣使前往鹹陽,通報秦王:賴社稷神靈,楚國已有新王矣。

秦王未料用盡心機,將楚懷王騙來鹹陽,卻被楚令尹昭睢一招破解,不由沖沖大怒。乃使白起為將,蒙驁副之,率師十萬攻楚。

白起雖然年輕,但畢竟是鬼谷門弟子,殺法驍勇,智謀超群。於是引兵而出,旗開得勝,一路勢如破竹,連經數戰皆勝,輕取楚國十五座城邑而歸。

秦王聞報大喜,親出國都迎接凱旋之師,大賞隨征將士,下令放假十日,舉國狂歡。

楚懷王留秦歲余,便趁秦守漸漸懈怠,化妝成庖廚模樣,以出城採買食材為由,與數名隨從變服逃出鹹陽,將欲東歸楚國。

中午就餐之時,守吏不見楚懷王出室就餐,這才發現楚王已逃,不敢隱瞞,急報秦王。

秦昭襄王聞報大怒,立命誅殺看守,併發兵馬四齣,往東、南兩路追之。楚懷王由此不敢東行,遂轉北路,間道奔赴趙國,往投邯鄲。

一路上爬冰臥雪,鑽林伏荊,狼狽萬狀。

鏡頭轉換,按下楚王夜奔,復敘趙國。

趙武靈王先娶韓國之女,生子趙章,立為太子。

至十六年,趙武靈王因夢到美人鼓琴,念念不忘;其後未久,忽然聞聽大夫胡廣自言,其女孟姚貌美,且善鼓琴。於是大喜,遂納孟姚為妃,謂之吳娃,生子趙何。

韓夫人薨,便立吳娃為後,廢太子趙章,改立趙何。

此後十年之間,趙武靈王忙於開疆拓土,親自帥師略地,四方征伐。

因以為諸將不可專任守國,乃使群臣朝於東宮,傳位於太子,是為趙惠王。使肥義為相,李兌為太傅,公子成為司馬。又封長子趙章於安陽,號安陽君,使田不禮為安陽國相。

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之後,便自號主父,猶如後世所稱之太上皇。

主父既讓國君之位,將欲窺察秦國山川形勢,以及觀秦王為人,突發奇思妙想。乃化名趙招,詐稱趙國使者,借告以擁立新君之事為由,齎持國書入秦,充當間諜。

趙武靈王由此率領使團西行,團隊中暗攜畫工數人,一路圖繪秦國地形。

趙招率團一路緩行,竟入鹹陽,來謁秦王:外臣趙招,參拜秦王殿下。

秦昭襄王問道:貴使遠來辛苦,左右賜坐。

趙招:謝坐。

秦王:汝先趙王年齒幾何?

趙招:正當壯年。

秦王:既在壯年,何以傳位於子?

趙招:寡君以嗣位之人多不諳事,欲及其在世,使太子嫻習政務,故退為主父。然遇國家大事,未嘗不主裁也!

秦王:汝主畏秦否?

趙招:若不畏秦,不習胡服騎射矣。今趙國馳馬控弦之士,十倍於昔,以此待秦,或可終徼盟好。

秦王喜其應對,甚相敬重。

主父辭出,還至驛館。於是便留真趙招在秦,自己換上便服,引領數名隨從,輕騎潛出鹹陽東門,趁夕陽餘輝,向東疾馳,絕塵而去。

秦昭王睡至中夜醒來,忽思趙國使者形貌魁梧軒偉,不似人臣之相,輾轉不寐。天明傳旨,宣趙國使臣相見。

真趙招入見,拜於闕下。

秦昭王大驚,怒問:前日所見趙招,因何不來?你又是何人?

趙招:大王息怒。大王前日所見趙招,實為我前趙王主父,因欲睹大王威容,故詐稱下臣姓名相見。

秦王:則主父何在?請來一會可也。

趙招:因恐大王見怪,前日還至館驛,便馳馬而東,今已歸國都邯鄲矣。

秦王:主父欺吾太甚!

因思已然追之不及,由此以禮遣返趙招,此後心跳不寧數日。

趙主父改裝易服,自為間諜,出使異國,並與秦王當面相會,此舉可謂石破天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與楚懷王被騙相見,大異其趣。

趙武靈王自秦還趙,復又向北出巡雲中,又自代郡向西,間關萬裡,直至樓煩,方才收兵東還。回到國內之後,築城於靈壽以鎮中山,名趙王城。

王后吳娃亦於肥鄉築城,號為夫人城。

便在趙主父巡視代地之時,楚懷王逃出鹹陽,奔至趙國,使從人報至邯鄲城內。

趙惠王聞說楚懷王逃來至此,驚奇不置。因與群臣計議,恐觸秦王之怒,且主父遠在代地,不敢自專,於是閉關不納。

楚懷王無奈,隻得南奔大梁。未料未出百裡,便被秦兵追及,復又押至鹹陽。懷王憤怒至甚,嘔血鬥余,發病而薨,死在秦都。

秦王此時亦頗後悔,嘆道:腦汁絞盡,空得惡名,何苦來哉!

於是下令收殮懷王屍身,遣使護送南下,歸喪於楚。

楚人皆憐懷王為秦國所欺,客死外邦,齊出國都迎喪,無不痛哭,如喪考妣。

山東諸侯聞說此事,皆都深惡秦昭王無道寡義,於是復為合縱,以擯秦國。

三閭大夫屈原悲痛懷王之死,復恨此事全由子蘭、靳尚二人所誤,乃向新君屢屢進諫,勸頃襄王近賢遠佞,選將練兵,圖雪懷王之恥。

靳尚聞此,立即還擊,便向頃襄王進諂:熊平自謂不得重用,心懷怨望。且每向人言,大王不報秦仇,是為不孝,子蘭等不主伐秦,是為不忠。

頃襄王大怒,遂削屈原之職,放歸田裏。

屈原流放汩羅,每日行吟江畔,不修邊幅。

屈原之姊熊媭已經遠嫁他鄉,聞說兄弟被貶流放,乃歸還娘家,在江畔訪尋到胞弟。

熊媭:楚王不聽弟言,心已盡矣,憂思何益?幸有田畝,何不力耕自食,以終余年?

屈原難違姊意,乃秉耒而耕,裡人皆為助力。熊媭居住月余,以為兄弟就此安貧樂道,不會復行偏激之舉,於是殷切相囑,然後離去,返回婆家。

熊媭去後三日,屈原棄其耒鋤,仰天長嘆:楚事至此,吾不忍見宗室之亡滅!

乃至江畔,抱石自投汨羅而死。其日乃是夏曆五月五日,正當端午。

畫外音: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之意,午月午日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乾地支為載體,天乾承載天道,地支承載地道,故設天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中正之位,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端亦有初始之意,因此午月第一個午日,便謂端午。

裡人聞說屈原投江自盡,爭棹小舟出江拯救,已自無及。乃為角黍,投於江中祭之,恐為蛟龍攖食,系以綵線。

其後龍舟競渡,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

裡人私為屈原立祠,因其姊歸鄉勸弟,故名其鄉曰姊歸,今有歸州,亦因姊歸得名。

楚懷王、屈原死後不久,秦相樗裡疾亦卒。

趙主父出巡雲中,回至邯鄲。又暗遣趙人樓緩為間諜,趙鹹陽以才能打動秦王,爭奪秦國相位,終於得之。自此秦國軍政大事,以及秦王一舉一動,皆為趙國得知。

主父還都,便使惠王聽朝,自己偏坐於傍,觀其行禮。因見長子趙章魁然丈夫之相,反北面拜舞於下,意甚憐之,遂欲分趙地為二,使趙章為代王。

既生此意,便即議於國相肥義。

肥義諫道:此事絕不可為!廢長立幼,為周法不容。一國不容二君,更是自古以來通例。且因此而至生骨肉相殘者,主公未知耶?

主父見國相回答絕決,便知毫無迴旋餘地,由是悻悻回宮。

夫人吳娃見夫色變,便問何事懷憂。主父見問,復將欲立長子為代王之意說之。

吳娃亦諫道:此事絕不可為。

主父:夫人因何亦作此言?

吳娃:妾身之外,還有何人如此勸諫大王?

主父:國相肥義,亦如此說之。

吳娃:國相之論是也,望大王從之。

主父:卻是為何?

吳娃:昔晉穆侯生有二子,長曰仇,次曰成師。穆侯薨逝,子仇嗣立,都於翼城,封其弟成師於曲沃。其後曲沃益強,盡滅姬仇之子孫,並吞翼國。此段舊事,大王可知?

主父:自然知曉。此等大事,豈有不知?

吳娃:成師為弟,尚能戕兄,況以兄而臨弟乎?主父若封二王,吾母子將為魚肉矣!

主父:夫人之言,非為無理。如此休矣,不必再議。

未料室內私言,窗外有人偷聽。有舊曾服事公子章內侍,正執拂立於窗下,聞聽主父主母對答之言,不由大驚,於是尋隙出府,將此私告於舊主。

趙章聞而懷憤,議與幕僚田不禮,欲圖謀殺惠王,以代其位。

田不禮:主父尚在,須徐徐設謀,乘間圖之。

趙章:惟君留意。事成之後,必與卿富貴共之!

田不禮:喏。公子有命,臣敢不盡心竭力!

鏡頭轉換,趙國相府。

便在趙章與田不禮密議之時,公子成與大夫李兌來到相府,求見國相肥義。

肥義:公子與大夫夤夜光降,必有要事?

公子成:聞主父欲立公子章為代王,此事有諸?

肥義:有也。但已為我諫阻,息其念矣。

公子成:雖然主公息念,然公子章已起其意,奈何?

肥義:公子章乃是一勇之夫,且無主父支持,不足慮也。

李兌:非也。公子章雖然少謀,奈何田不禮多智。其若起意謀逆,則叛黨在暗,趙王在明,實難防之。大王處境堪憂,相國不可大意。

肥義:若果如此,卿其奈何?

公子成、李兌:我等願以身家性命,誓為趙王效勞。相國但有所命,赴湯蹈火不辭。

正說至此,門人來報:稟主公,有宗室公子陽文君趙豹,門外求見。

肥義:快請!

於是便引公子成、李兌二人迎出,至二門而止。趙豹入於二門,見公子成與李兌也在,便知是為公子章之事,各人心照不宣。迎至廳堂,四人見禮,分別敘座。

畫外音:此時相府中四人,關係並不複雜。趙豹與肥義,同為趙肅侯託孤重臣,但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是為肥義弟子,公子成則受肥義舉薦,方得趙王何重用。

肥義:公子此來,可是為公子章之故?

趙豹:是也。我聞公子章密召田不禮入府,許久方出,此必有謀,於趙王不利。因此不揣冒昧,夤夜來訪,提醒相國,小心在意。

肥義:既是如此,看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矣。

趙豹:相國有何良策?

肥義:已有計矣。我今掌兵權,破其反謀不難。李兌、公子成,你二人各將此兵符,各帶千騎宮衛禁軍,移駐都城之外,準備隨時起兵勤王。

李兌、公子成:喏!

肥義:公子豹,須勞你親自坐鎮邯鄲,不許別軍入城。

趙豹:相國儘管放心。只要某三寸氣在,絕不許一兵一卒出入。

肥義:既是如此,分別行動。我這便進宮,勸大王嚴控兵符,不得隨意假人。

鏡頭轉換,主父禁宮。

趙武靈王代公子章討封,先後被相國肥義及夫人先後所拒,心有不甘。

於是便命傳喚公子章入宮,將欲封其為代王,但為相國及夫人所阻之事相告。

公子章感動莫名,倒地再拜:既相國及阿母不從,孩兒便不作此想,甘心為臣可矣。

主父:我兒身為長兄,果然甘居下僚乎?

公子章:多謝父王眷顧,孩兒不敢心懷異志。

又拜四拜,於是辭出。主父內侍不解,望著公子章離去背影,若有所思。

主父:卿有何思,呆若木雞?

內侍:小臣愚鈍,於此甚為不解,又不敢問,故此發獃。

主父:何事不解?

內侍:主公欲封長公子為代王,為相國及主母所阻,也便休矣。主公卻又將長公子喚入宮來,以其事泄之,卻是為何?臣實不解,便在於此。

主父:則依你之見,此是為何?

內侍:須主公恕臣死罪,臣方敢直言。(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