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五十五集 子胥奔亡
周景王二十二年,齊魯大地。

此年齊景公與晏嬰出訪魯國,會見孔子,議論秦穆公稱霸之事。

晏嬰為孔子真知灼見所折服,向魯侯大讚孔丘賢能。魯昭公見晏子如此推崇此位國中後生小子,不由大為驚奇,遂贈孔子牛車一駕,並書童一名。

孔子聞說洛陽時有大賢老聃,又名李耳,精通天文地理,遍讀經史典籍,熟知禮樂之製,不由大喜。乃對弟子宮敬叔道:周守藏室史老聃,乃宋司馬老佐之子。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

南宮敬叔聞說能與老師同行,自是欣然同意,於是報請魯君,請求公出費用。

魯昭公聞奏準行,遂遣一車二馬,一童一禦,命其師徒二人前往洛陽,學習周典。

孔子至周,學習先王之製,探究禮樂之源,考察首先之規,及周室郊社、明堂、廟朝制度;如饑似渴,廢寢忘食,流連忘返。

因對弟子南宮敬叔欣喜感嘆道: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於是問禮於守藏史老聃,又向萇弘請教樂律,皆稱其為師。

畫外音:老子乃宋國商丘人氏,宋戴公直系後裔,子姓戴族,華氏分支。其父老佐,出自華氏一族,是屬華督之子華秀老後人。華秀老裔孫共分兩枝,一為秀氏,次為老氏,皆以祖名為氏,向為宋國大夫世族。

鏡頭閃回,魯成公十五年八月,宋國內亂。

司馬盪澤殺公子肥,右師華元又殺盪澤,從而執掌軍政。

左師魚石與盪澤同族,恐華元不能見容,便帶族人投奔楚國。

華元便奏請宋君,擢升同族老佐擔任司馬,控制宋國公室之軍。

三年之後,楚共王派兵,護送魚石等四大夫歸宋,佔據宋邑彭城,與都城商丘以抗。老佐、華喜奉華元之命,帶兵圍攻彭城,討伐魚石。

城未攻克,正當激戰之時,老佐被城上魚石部下施放暗箭,入胸五寸,不幸身亡。

宋軍由此大潰,四散逃竄。

當時老佐夫人隨軍在營,已有七個月身孕,因見丈夫已死,便在家將保護下一路向西,日夜兼程,欲回國都商丘。

因心慌失智,家將認錯道路,誤走陳國相邑。老佐夫人一路顛簸早產,便在車中生下一子。因不足月,此子生來體弱,又頭大眉寬耳闊,目如深淵,鼻含雙梁。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且因生於庚寅虎年,又稱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

因宋人呼狸兒音同「李耳」,老聃後便以李耳為名。

李耳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年稍長,母延請名師商容以教之。

商容乃當世隱士,精通殷商禮樂,古今禮儀,博知天文地理,深受世人敬重。與殷紂時丞相商容同名,但並非一人。據《高士傳》所載:商容,不知何許人也。

李母領兒子來拜師時,商容見此子相貌古怪,疑其非同響,遂以隱語進行試探。

李耳倒地四拜,求問師尊:先生有遺教以告弟子乎?

商容: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

李耳:非謂不忘故耶?

商容:過喬木而趨,知之乎?

李耳:非謂其敬老耶?

商容張口:吾舌存乎?吾齒存乎?汝知之乎?

李耳: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

商容:嘻!天下事盡矣。

李母見其師徒相得,不由大喜,遂延請商容入府,教授愛子學業,當時老聃年僅十歲,便從商子求學。

第一年,商容設席庭中,授道於弟子。

商容:天地之間,以人為貴;眾人之中,以王為本。

老聃:天為何物?

商容: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清清者又是何物?

商容:清清者,太空是也。

老聃: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商容: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老聃:清之清者之上,又是何物?

商容: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清者窮盡之處,更為何物?

商容:先賢未傳,古籍未載,吾不敢妄言。

老聃以其所惑再問母親,母不能答;問於叔伯家將,亦不能言。於是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地理山川,低頭凝思,以至徹夜不寐。

第二年,商容設席堂上,以教授弟子。

商容: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天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地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人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物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

老聃: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

商容:皆神所為也。

老聃:神何以可為也?

商容: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

老聃: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

商容: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老聃告退,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以至三日不知飯味。

第三年,商容設席於幕中,教授弟子。

商容: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

老聃: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

商容: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

老聃: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

商容: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老聃聞此,退而求教相邑之士。

三歲之末,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

老聃: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

商容: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

老聃: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

商容: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老聃退而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容在相邑教授李耳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夫人大吃一驚,以為兒子惹禍。

夫人:是我失禮於先生,還是我兒頂撞先生,頑劣而不可教?

商容:非也。老夫識淺,素餐三載,今來辭行。非某教授有始無終,實乃胸中才學盡矣。聃求無窮,以有盡以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志遠圖宏,相邑偏僻閉塞之地,若欲剔璞為玉,需入周都深造。洛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非入其國,難成大器。

夫人聞言,且喜且悲,狠心割捨年僅十三歲老聃,命隨師至洛陽求學。

老聃入周,拜博士,入太學,遍習天文、地理、人倫、文物、典章、經史。三年而有大進,博士薦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為吏,如蛟龍入海,鷹翱藍天,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於是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又三年後,遷任守藏室史,就此名聞遐邇,聲播宇內。

閃回結束,孔子來拜。

老子亦早聞孔子博學之名,見其千裡迢迢前來洛邑,並專程拜見自己,由是大喜,遂作徹夜長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子盤環數日,孔丘問禮詳盡,然後問樂。

老聃笑道:子若問樂,則非我所長。今師曠、師涓已絕,可薦子以萇弘。

於是親引孔子,前往拜訪周大夫萇弘。

萇弘本愛君子學者,又見是老聃親自引來,遂傾囊以贈,盡授孔子樂律、樂理;並引其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太學之址,參加祭祀禮儀。

孔子感嘆不已,自覺獲益不淺,遂拜老聃、萇弘二人為師,一為教禮,一為授樂。

鏡頭閃回,補說萇弘來歷。

萇弘又稱萇叔,蜀地資州人氏,自少年時便入洛陽求官,以方術奉事周王,並為公卿劉文公家上大夫。《淮南子》載:萇弘,周室之執數者也。

是說萇弘長於觀測天象、推演曆法、佔卜凶吉,以精於天文術數聞名天下。

據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更命萇弘為天文學家。

萇弘為周王室效力長達五十年,故雖為蜀人,但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萇弘學識淵博,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歷律之數,無所不通。

周靈王時,王室衰微,諸侯莫朝。萇弘明鬼神事,設射貍首,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責其不來朝貢天子者。因以巫術,震懾諸侯。

閃回結束。孔子在周都洛陽羈留十數日,完成使命,欲回魯國,先拜別周天子及眾卿,復向老子辭行。

老子送至館驛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非也;善辯而通達者,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慎而重之,切切戒之。

孔子恭敬答道:弟子定謹記在心!

於是依依道別。

孔子與弟子營敬叔自京師洛邑返魯,回到曲阜,眾弟子皆出城外迎接。

子路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見之!

閔子騫問:老子是何模樣?

孔子:鳥者,我知其會飛;魚者,吾知其善遊;獸者,我知其能走也。走者可以網罟縛之,遊者可用曲鈎釣之,飛者可用弓箭取之。至於龍者,可乘風雲而上九天,吾不知其何以擒也!吾所見老子,其猶龍乎?

眾弟子從未見師父如此讚美一人,聞此不由皆都大驚。

周景王在位,財政窘困,以至宮室器皿用具不足,都要向各國乞討。

晉國大夫荀躒來朝天子,景王設宴招待,乃指魯國所送酒壺,借題發揮。

周景王:各國都有寶器以供王室,何獨晉國卻無?

荀躒無語以對。隨員籍談介面答道:常言說道,禮尚往來。初晉國受封時,王室未賜禮器;今鄙君又忙於應付戎狄,故不能入貢天子也。

景王怒甚,當場列數自從武王分封以來,王室歷代所賜給晉國土地器物,最後諷刺籍談道:卿稱籍為氏,是因世代掌管典籍之故也。今數典而忘祖,不亦所謂屍位素餐乎?

(成語「數典忘祖」,來源於此。)

畫外音:景王太子名壽,自幼聰明睿智。可惜先於景王病卒。依兄終弟及之製,故立次子姬猛為太子。至景王晚年,卻溺愛庶子姬朝,不喜姬猛。以至病重之時,竟謀於大夫孟賓,命廢太子,復立王子朝為嗣。但王子朝未及冊立,周景王已死,便即引發諸子爭位。

周景王駕崩,大夫單旗、劉狄為首,於景王柩前擁立太子猛即位,是為悼王。孟賓卻依照景王臨終遺命,堅執擁立王子朝。一時二王並存,各自爭立。

王子朝依仗勢大,在孟賓及其家族支持下,率百工及靈王、景王族人,攻擊王城,擊敗王師。悼王姬猛出奔,遣使告急於晉。

晉頃公欲復先祖霸業,以為有利可圖,遂遣大夫籍談、荀躒為將,率軍護送悼王返歸王城。然而可惜姬猛命短福薄,此後未及半載,當年十一月便即壽終。

晉侯復立悼王之弟子姬匄,是為周敬王。

周敬王即立之後,為消除爭位之患,晉軍與周師聯合進攻王子朝及其黨徒。

王子朝迎戰受挫,退守於京(洛陽西南)。周室王城局勢因此稍緩,晉軍便於周敬王元年正月班師撤走。

半年之後,王子朝之勢復振,複發兵來襲,擊敗敬王之師,佔據周都王城。周敬王不敵子朝,隻得退居狄泉。

由此重現二王並立之局。狄泉在東,故稱敬王為東王;王子朝佔據王城,便稱西王。

鄭定公出使晉國,勸說頃公復承伯主之責,請聯合諸侯出兵救周,晉頃公從之。

敬王三年夏,晉、魯、宋、衛、鄭、曹、邾、滕、薛、小邾等國會盟於黃父(今山西沁水),商議平定王室之亂。晉卿趙鞅主盟,號召與會諸侯,各向周敬王輸送糧草,籌派戍卒,商定次年出兵勤王。敬王四年七月,荀躒、趙鞅率軍入周,聯合諸侯進攻王城。

十一月,晉軍攻克鞏邑。王子朝兵敗,乃攜帶周朝典籍、禮器,引召、毛、伊、南宮四大家族,逃出洛陽王城,沿宛洛古道南行,兼道奔楚,尋求庇護。

畫外音:此戰之後,王子朝便率四族遺民寄居楚境,苦度春秋。十數年後,吳國滅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殺。然其出離王城時帶走大批周典,就此神秘失蹤,下落不明。中華歷史及華夏文明,亦便自此形成斷崖,給後世炎黃子孫留下諸多謎團,至今無解。

只因王子朝去周奔楚,便留下三大千古文化之謎,至今爭論不休,無有定論。哪三大謎團?其一,周室圖書檔案典籍失蹤之謎;其二,老子李耳辭周退隱之謎;其三,上古奇書《山海經》作者之謎。而三謎之間,皆有內在聯繫。

鏡頭閃回。王子朝退出成周,率四族遺民一路往南,進入楚國境內。

王子朝一行之中,既有王室成員、世襲貴族,也有周王室圖書檔案館官吏學者。保護歷代典籍投奔有道之國,乃是圖書管理官員神聖職責。因此老聃時為守藏室史,亦即周王室圖書館館長,於是率其屬吏押送典籍,隨行南下。

然而此時恰逢楚平王死,國內動蕩不安。王子朝一行不能按原計劃前往楚都,隻得滯留在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

畫外音:王子朝流亡朝廷在南陽安定下來之後,老子以其大能,率眾弟子將所有周室典籍分頭埋藏,妥善保管。此後數千年來,通觀中國現存史籍,再無明確載其下落者。此批無價之寶,就此人間蒸發,神秘失蹤。在以後歷代出土文物中,也不曾見其蹤影。

王子朝出周奔楚之後,周敬王在位長達四十四年。此後史冊典籍,竟也再無關於老子任何記載,由此便成第二千古迷案。老子此後終身隱居不仕,至有騎青牛出函谷,一去不回傳聞,則應與其曾主持秘藏周室典籍,此一絕秘行動有關。

據《莊子·天道篇》記載,周室經歷王子朝之亂後,周敬王曾重新向天下徵集圖書,以重建王室圖書館,並請孔子相助。

子路便對師父提出建議:老聃如今免官歸居,夫子欲求藏書,何不試問此公?

孔子稱善,往見老聃。

老聃雖予接見,但聞孔子追問周室典籍之事,便斷然拒絕其請。於是孔子乘興而來,失意而歸。自此之後,兩位文化先驅、儒道鼻祖,再也未曾謀面。

畫外音:此後未久,便有傳說,老子乘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莫非是為躲避孔子再來求討秘藏典籍,由此揚言自己已經離開中原,以使孔子死心?世人皆知,老子除為周朝守藏室史之外,更無出仕記載,可謂終生隱居,並傳說為神,道家之祖。則老子既要隱居,又何必非要撰寫五千言《道德經》,並大張旗鼓,通過關尹喜以告世人?《道德經》雖僅五千餘字,但在當時堪稱長篇巨著,內中卻又絲毫不提特定事物,皆以隱語敘述。

無獨有偶,於此後未久後便即問世之奇書《山海經》,也迴避現實事件人物,皆以傳說及鬼怪代指。後世學才認為,其二書之彰,是皆欲流傳後世;其二書之隱,則必有所指,以待世出奇才,解其奧秘。二書一曰大道,一曰地理,是否便如今之加密保險庫門,必須兩道鎖鑰,同時運作;併兼以密碼指令,方能開啟周室秘藏典籍之寶藏呢?

孔丘往見老子,並非完全空手而歸。臨去之時,老子贈其一部奇書,便是《周易》。

據《論語》等相關經典記載,皆都明說,孔子至五十歲甚至更晚些時,方才得以讀到《周易》一書,並視為奇珍異寶,譽為六經之首。

《周易》成書於周文王時,或經周公撰成,彼時已存世五百餘年。

孔子因何至五十歲時方得見到?只因其書原為周王室秘藏典籍,且具預測王朝興亡成敗神奇功能,故嚴禁使外人得見。老子攜周室典籍奔楚,不願此部奇書永遠埋沒,因而悄悄贈予孔子。經過孔子數年披閱刪減,再與門人弟子加以編纂,《周易》方得流傳後世。

事件懸疑:孔子最後一次拜見老子,對外宣說碰壁而歸,並親傳老子已經騎牛出關而去,其實是為掩人耳目。因自其還至曲阜之後,圖書傳抄之業便即出現,繼而私學教育大興,終至諸子百家學術繁榮,這些奇怪現象,如何解釋?所謂孔子學《周易》,刪定《詩》、《書》,皆是在老子「騎牛出關」之後方才發生,又是何故?

歷史真相:孔子去求老子之時,並未被其完全拒絕,而是得以取經歸來,而不願宣之於口,公之於眾。亦由此可知,中國最原版《西遊記》,乃是老子與孔子師徒兩人聯手導演,由孔子與其門人傾情演繹,以成千古佳作。取經之人自然不是唐僧,而是孔子本人。

以此而論,因王子朝寄居楚境,故將《山海經》相贈楚國王室,使在公族上層流傳,終被屈原讀到,並據此創作出千古絕唱《天問》,亦便順理成章。此後秦滅楚,漢又滅秦,《山海經》為蕭何所得,至西漢末年劉向編校古書,《山海經》方得公開士林,為世人所知。

王子朝亂周之後,自周敬王始,周天子權威非但一落千丈,而是已經淪落到可有可無。王子朝既死,老子李耳自此亦鴻飛冥冥,再無音訊,隻留下《周易》、《山海經》及《道德經》三部真經,流傳後世,成為華夏文化根源主脈,熠熠生輝。

鏡頭轉換,按下孔子問禮,復說伍員逃亡。

伍子胥一箭嚇退武城黑,撥回馬頭,回望西邊天際,只見長河落日,殘陽如血。

因知武城黑此去,楚平王及費無極必定不會就此甘休,由是打馬狂奔,向東北而行。

這一日,忽聽水聲如雷,前臨大江,攔住去路。

伍子胥放眼遠望,見並無一艘舟船,恐追兵將至,不由憂急如焚。

又恐追兵將至,因見江邊有一片柳林,乃心生一計,遂將身上所穿白袍脫下,掛於柳樹之上。又自行囊中取出一雙芒鞋,換下足上所穿舊履,棄於江邊,然後沿江直下。

半日之後,馬蹄聲急,車輪滾滾,楚將沈尹戍追至江口。

沈尹戍駐馬江畔,遊目四顧,忽見柳枝掛袍,江邊遺履,於是說道:此必是伍子胥走投無路,自投水而死,屍首早被衝到下遊去也。

眾將皆都不欲深究,齊都應道:將軍所言是也,必是如此。

沈尹戍於是得其袍履,自回郢都,還奏楚王:臣等日夜追趕,在江邊得此袍履。伍員不知去向,想是投江自盡了。

平王信以為實,便欲就此罷休。

費無極卻斥罵道:豈有此理!伍子胥若是輕易尋死者,我又何必懼其報仇?此必是障眼之法,又將你等廢物欺騙了也。

由是又向平王進言:臣有一計,可擒伍員。

楚平王:卿又有何計?

費無極:大王再出檄文,詔令各路關津渡口,嚴加盤詰來往行人。復以重金懸賞,有能捕獲伍員來獻者,殺人者可免其罪,無罪者賜粟五萬石,封爵上大夫;容留及縱放者,全家處斬。又遣使遍告列國諸侯,凡有收容伍員者,即起大兵征伐,吞滅其國。

楚平王:何勞如此興師動眾?

費無極:所謂勞師一時,平安百世。如此伍子胥進退無路,有國難奔,無路容身,縱一時不能就擒,其勢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

平王悉從其計,於是再次畫影圖形,傳諭邊邑諸侯,內外兼施,遍天下訪拿伍員。

伍員施計擺脫追兵,信馬沿江東下,忽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國,遂望睢陽而進,欲往投之。行至中途,忽見一簇車馬前來,車上之人似曾相識。

伍員拭目細看,來車漸近,見果然是故人包胥,因封於申地,故稱申包胥者。

此時申包胥也已認出伍員,急出聲招呼:前面騎者,不是我弟伍子胥乎?

伍員見被認出,躲避不得,於是滾鞍下馬,立於道左相候。

申包胥慌忙下車相見,執手相問:我弟子胥何來?因何狼狽至此!

伍員見到親人,不由大悲,便將平王枉殺父兄之事哭訴一遍,熱淚長流。

申包胥聽罷心如油烹,也跟著落淚半晌,然後問道:既是如此,我弟意欲何往?

伍員:弟將奔他國,借兵伐楚,生嚼楚王,車裂無極!兄可助我?

申包胥嗟嘆半晌,勸道:楚王雖然無道,君也;你伍氏累食其祿,伐君不祥。吾亦為楚臣,欲教子報仇,則為不忠;教子不報,又陷子於不孝。如今隻論朋友之誼,子之行藏,我必不漏泄於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伍員暗暗點頭,大哭上馬而去。因晝伏夜行,穿山度林,潛蹤以進,不一日到至宋國,見到太子建,詳敘平王及費無極過惡。

太子建:血海深仇,自是非報不可。可惜宋國方亂,君臣相攻,不能助我,奈何!

伍子胥:宋國有何內亂?

太子建:你卻不知,原來如此。

鏡頭閃回。周景王十三年。

宋平公在位,誤聽寺人伊戾讒言,枉殺太子痤,而立嬖妾所生公子佐。

廢長立幼當年,宋平公便即薨逝,太子佐由此嗣立,是為宋元公。

來年四月,楚國攻蔡。晉侯會合魯、宋、齊、衛、鄭諸侯,會盟於厥憖,商議救蔡,宋元公派華亥與盟。宋元公三年秋,六國諸侯復又盟於平丘,但都無疾而終。

宋元公八年六月,邾國入侵鄅國,俘其百姓而回。因鄅君夫人乃是宋國大臣向戌之女,故此向戌之子向寧請求元公出兵伐邾,相助姐夫鄅君。

九年二月,宋元公派兵進攻邾國,佔取蟲邑,邾國盡釋鄅俘求和。五月,宋元公會合邾、郳、徐三國,與其結盟。自此而後,宋元公便覺小霸中原,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宋元公自霸四國,欲強公室,便恨惡世卿華氏之強,謀弱其族。這一日大會公族,便與公子寅、禦戎、向勝、向行諸卿密謀,欲除華氏。

向勝族弟向寧,素與華氏族中華向、華定、華亥相善,因泄元公之謀。

華亥大怒,遂先下手為強,誘殺公子寅與禦戎,並囚向勝、向行。

宋元公大慌,親至華府請釋二向,華亥復又劫持元公,要求君臣交質,方從其請。宋元公無奈,乃以世子欒、母弟辰、公子地質於華家;華氏亦將華亥之子無慼、華定之子啟、向寧之子向羅質於公室,並釋向勝、向行。

其後未久,宋元公卻又後悔,忽命將華無慼、華啟、向羅三人盡皆斬首,更召大司馬華費遂為將,命其率師往攻華氏城邑。

華亥未料元公背信棄義,倉促迎戰,一戰而敗。

向寧請殺元公世子,以報國君背約殺質之仇。

華亥大哭:我累世皆為宋臣,既得罪國君於先,倘又殺公子於後,人將議我不忠!

因見家甲四散,無力再戰,遂命將子欒、子辰、子地盡行釋歸,自引族黨出奔陳國。

司馬華費遂生有三子,長名豸區,次曰多僚,幼為華登。多僚因與兄長豸區不睦,便向宋元公獻譖,說華豸區實與華亥、華定同謀,將為內應。

宋元公信其諂言,便使寺人宜僚告於華費遂,命驅豸區出境。

華豸區家臣張匄,性情暴烈,行事魯莽。聽聞宋君欲驅家主去國,當即勃然大怒,遂親往司馬府前,執殺傳旨官寺人宜僚;並劫持家主之父華費遂同出盧門,將家甲屯於南裡。復又迫使家主華豸區派人至陳國,招回華亥、向寧及其徒眾,一同謀叛宋國。

宋元公聞說華氏皆叛,不由沖沖大怒,遂拜樂大心為將,率兵圍攻南裡。

華氏宗族雖盛,畢竟不如國君勢大,華豸區遂遣三弟華登如楚,向平王借兵相助。

楚平王:當初華氏先祖華元,曾居楚國六年,並與我先祖莊王有贈琴之誼。念此情份,委實難以拒絕。也罷,寡人便即出兵助你。

華登:大王恩德如山,我華氏世代不忘。倘使家族復安,必舉宋以附楚國。

鏡頭閃回,說華元贈琴軼事。

自古以來,中國向有四大名琴,分別是春秋時齊桓公之號鍾、楚莊王之繞樑,漢代時司馬相如之綠綺、蔡邕之焦尾。其中「繞樑」古琴,出自《列子》所載「餘音繞梁」典故。

晉國韓邑,有著名歌手韓娥,因事由韓至齊,途中盤費全部用光。

萬般無奈之下,韓娥隻得立於雍門,以賣唱求食。

歌聲淒美動聽,催人淚下,聽者無不癡迷感動。

韓娥賣唱湊集路費盤纏,得以上路復行。至其離開三天之後,人們經過雍門,彷彿仍能聽到韓娥歌聲,回蕩在樑柱之間,是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後有琴師偶得絕材於林中,便傾數年心力,製成一琴。撫之便似空山鳥語,餘音不絕於耳,便似當年韓娥歌聲一般。琴師於是據此典故,將愛琴命為繞樑。

華元留楚期間,知道楚莊王愛琴如癡,就千方百計搜尋查訪,終將繞樑琴以重金購到手中,獻給莊王,以增進楚宋情誼,穩定故國安定局面。果不出華元所料,楚莊王自得繞樑,整日彈琴作樂,陶醉其中,竟至連續七天不朝,盡廢國家大事。

王妃樊姬為此焦慮,乃規勸道:君王沉淪音樂,不知社稷之危矣!昔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致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故失江山社稷。今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朝,豈願喪身失國乎?

楚莊王聞言醒悟,但無力抗拒繞樑琴音誘惑,隻得忍痛割愛,命人以鐵如意捶之,繞樑琴身碎為數段,自此遂成絕響。

閃回結束。楚平王聞聽華登許諾,不由大慰,遂立命薳越為帥,率師來救南裡。

宋國向來畏楚如虎,聞說楚國出兵來伐,元公大懼,急遣使向盟主晉國求助。

晉頃公以侯伯身份,不得不應,於是會合諸侯,商議救宋。

諸侯皆不欲與楚國交戰,反而勸說宋元公:賢侯何必非與楚國為敵作對?依我等之計,莫如解除南裡之圍,縱華亥、向寧等出奔楚國,此事便作罷休。

宋元公聞此,猶豫不決。

便當宋國內亂,晉、楚兩國將要開戰之時,伍子胥恰至宋國,與太子建相見。

閃回結束,復敘伍員。

伍員本欲向宋元公借兵伐楚,卻聞其國自保不暇,兼且楚師將到,便仰天長籲道:如此說來,宋國並非我君臣長居之地也!

乃保太子建星夜離宋,復奔鄭國。

於路無事,便至新鄭。卻又趕得不巧,適逢鄭國上卿公孫僑新卒未久,舉國喪氣,上下含悲,鄭定公更是不勝痛悼。

太子建聞有國喪,知道此時入見鄭侯不宜,遂與伍員先入官驛住下。驛吏見來者儀錶不凡,問知是楚太子及申大夫駕到,即上前熱情伺候。但面容不減悲戚,勉強陪笑而已。

驛吏告退去後,太子建便問伍員:我聞公孫僑死,鄭國男舍玉佩,女棄綴珠,在民巷中聚哭三月,娛樂不聞。其止卿相而已,又非國君,何得鄭民擁戴如此?

伍子胥答道:公孫僑乃是鄭國聖人,國人皆稱其字子產,而不名僑。先後輔佐兩代鄭侯國君,執政二十餘年。既維護公室,又限制貴族,為田洫,劃公卿士庶土地疆界,按畝課稅,復作丘賦。又鑄刑書,不毀鄉校,願聞庶人議政。內治其政,外交楚、晉,使鄭國中興,皆此人之功也。鄭人敬之若天神,愛其如父母,故逢其死,人人含悲。

子建聞說,讚嘆不已。

君臣二人在驛舍中屈居數日,驛吏來報,國相子產喪事已畢,其子太叔遊吉繼為正卿執政,在府中服衰帶孝辦公。楚太子建大喜,乃委託驛吏上報鄭伯,請求會見。

是時鄭國附晉,正與楚國為仇。鄭定公聞說太子建來投甚喜,乃使行人致館,厚其廩餼,然後升殿坐朝,召見其君臣二人。太子建與伍員拜見鄭伯,免不得淚落如雨,訴其冤情。

鄭定公聽罷言道:鄭國微兵寡,若伐強楚,不足用也。子欲報仇,何不謀之於晉,請晉伯大合諸侯為之?

子建聞而稱是,遂留伍員於新鄭,自往晉國來見頃公,重訴冤情。(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