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十二集 韓信拜將
此時鹹陽,已非秦宮;此時關中,亦非秦朝天下。

鴻門宴後,劉邦雖然得保性命,但也被迫讓出鹹陽,自率本部兵馬,前往戲亭待命。

鏡頭閃回,沛公西入鹹陽之時。

大軍入城,昔時繁華宮闕,頓成人間惡夢。沛公手下諸將,皆都率軍奔走於金帛財物之府,搶其財帛,以分眾軍。

獨有蕭何先入丞相府邸,盡收其圖籍,裝於車中,不取分毫財物。以此便得具知天下險塞關隘、戶口多少、強弱之處,後為創建漢朝立下奇功。

沛公因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頗有不舍,便欲留居宮中。

樊噲見此不悅,直言諫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願急還霸上,無留宮中!

沛公戀戀不捨,不肯聽眾,只在溫柔鄉中,醉生夢死。

張良入宮再勸,沛公無奈,方才還軍霸上。

因悉召諸縣父老豪傑,當面宣佈:關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楚懷王曾與諸侯有約,先入關者王之,故我當王關中。今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悉除去秦法,諸吏民案堵如故。我來是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爾等休恐。

父老爭相告諭,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沛公辭讓不受,對眾民說道:我軍中倉粟多而不乏,不欲費民。

秦民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及聞魯公項羽欲來,沛公讓出鹹陽,又不由大為驚恐。

閃回結束,沛公封鎖秦宮,離開鹹陽,屯兵戲亭。

項羽聞說劉邦讓出鹹陽,心中甚喜,乃率軍直入秦都,入宮升殿。於是下令,先殺秦王子嬰,復又盡滅嬴氏諸族。隨後派人向楚懷王報捷,並請示敘功封王。

懷王回復:王言如綸,當堅持此前盟約,應封劉邦為關中王。

項羽大怒,於是便置懷王之命不理,又不聽叔父項伯之勸,反納范增之計,召集諸侯眾將,皆至戲亭,自行分封。

於是當眾宣佈:尊奉楚懷王為義帝,使居盱眙;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掌管梁、楚九郡,建都彭城;分封諸侯為王,眾議封地王號。

項羽不欲讓劉邦為關中王,又擔心背負違約之名,一時舉棋不定。

范增私下進言:巴、蜀道路險峻,秦朝被流放者,大都居於此地。且巴、蜀兩地,亦曰地處關中,不謂背約。便以此地封與沛公,並將關中一分為三,阻其東進之路,有何不可?

項羽以為良策,於是當眾宣佈:沛公先入關中,依懷王舊約,故先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等地,設都南鄭。封章邯為雍王,執掌鹹陽以西,設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執掌鹹陽以東、黃河以西,設都櫟陽;董翳為翟王,掌上郡,設都高奴。

劉邦聞此,既驚且怒。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聞而大喜,齊都謝恩。

項羽:故齊國之地,一分為三。田榮未隨聯軍伐秦,棄而不封;封齊王田巿為膠東王,都於即墨;齊將田都封為齊王,以臨淄為都;田安封為濟北王,以博陽為都。

田市、田都、田安:我等奉命,謝主隆恩,並謝霸王!

項羽:改封魏王豹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陽;趙王歇為代王,徙都代郡;趙相張耳隨本王入關有功,因此立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瑕丘申陽本為張耳臣僚,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故立為河南王,建都洛陽。

魏豹、趙歇、張耳、申陽:我等奉命,謝主隆恩,並謝霸王!

項羽:封韓成為韓王,仍居舊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屢有戰功,因此立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當陽君黥布戰功第一,因此立為九江王,建都六縣。

韓成、司馬卬、黥布:我等奉命,謝主隆恩,並謝霸王!

項羽:鄱君吳芮率百越將士,協助諸侯,又隨本王入關,因此立為衡山王,建都邾縣。柱國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有功,因此立為臨江王,建都江陵。燕王韓廣,改立為遼東王。

吳芮、共敖、韓廣:我等奉命,謝主隆恩,並謝霸王!

項羽: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本王入關,因此立為燕王,建都薊縣。成安君陳余,因與張耳抵牾,棄印而去,雖未隨本王入關,但對趙國有功,因此將南皮三縣封之。吳芮部將梅鋗,多立戰功,因此封為十萬戶侯。

臧荼、梅鋗:我等奉命,謝主隆恩,並謝霸王!

分封十八家諸侯已罷,其餘隨征諸將,封賞有差。乃張諸侯名單於營外,佈告天下。

西楚霸王作為盟主,大宴諸王三日。第四日早朝,便留漢王、雍王、塞王、翟王於隴蜀關中,自率其餘十四路諸侯王,就此凱旋東歸。

秦朝由此滅亡,共傳二世,國祚僅存十五年。

鏡頭閃回,秦國既滅,便說趙高後事。

只因趙高滅秦,對漢朝初創居功至偉,因此漢朝時多有民間筆記、傳說以資紀念,甚至認為趙高魂魄不死,最終位列仙班。

《列仙傳》記載,趙高曾與方士韓終同遊交好,得其傳授仙術丹法,因此不畏寒暑。《拾遺記》亦載,趙高得到仙術,冬月坐於堅冰,夏日臥於火爐,冰火九重,皆不能傷。

秦王子嬰即位之後,立即擒拿趙高,以其勸說二世屠殺宗室諸王重罪,下令殺之。

為使其受盡苦頭,有人建議,將趙高頭下腳上,倒懸浸溺於井中,然而七日不能淹死;然後提出井外,更以滾湯生煮,同樣毫無效果。子嬰無奈,隻得命以刀劍加身殺之。

趙高乃是一位書法大家,對中國文字進化頗有貢獻。其善大篆字體,著有《爰歷篇》六章,又與李斯一起,將大篆簡化改為小篆,通行天下。

中國文字,自甲骨文、金文以至大篆,再至小篆,再至隸書,再至楷書,以至成熟。在此簡化進程之中,趙高可謂改革先驅;同時更是秦朝統一文字革命,作出重要貢獻者。因此趙高便被北魏王情所作《古今文字志目》,錄入五十九位書法家之列。

畫外音:趙高既死,名列古來第一奸臣。但有人如此評論:手握江山,權傾天下,胸懷丘壑,逆轉乾坤;如許人物,百年千年,方得一見;如許人物,千人萬人,唯此一人。有詩為證:當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留侯椎鐵荊軻匕,不及秦宮一閹臣!

鏡頭轉換,由此歸結大秦王朝,再次進入列國紛爭。

漢王劉邦被封至漢中,以及巴蜀不毛之地,由是大怒。因見西楚霸王大宴諸侯,毫無防備,便欲起兵攻打,施以突襲。議於眾臣,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紛紛附和,皆願出戰。

蕭何諫阻道:公等雖不願遠赴漢中巴蜀,但與死於非命相比,則孰輕孰重?

劉邦:我親提十萬大軍與戰,今勝負未分,奈何便言必死?

蕭何:休說十萬之軍,便是秦師四十萬大軍,又當如何?巨鹿一戰,西楚霸王隻五萬人馬,便破章邯、王離四十萬眾,世人皆知。況今其所率四十萬眾,大王只有十萬耶!眾寡強弱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

劉邦:若依先生之計,那便如何?

蕭何:夫能屈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就此受命,引兵歸於漢中,恩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則天下可圖也。

劉邦:真良策也,眾人皆不如之。

當即準納其計,並封蕭何為丞相。又賜張良金百鎰,珠二鬥,以表謝意。張良將此金珠具又轉獻項伯,自己絲毫不留。

項伯投桃報李,為劉邦盡請漢中之地,項王許之。

夏四月,諸侯遂罷戲下之兵,各還就國。

項王自覺有愧於漢王,遂撥付勁卒三萬,令從漢王驅使,前往漢中。劉邦至此心中五味雜陳,暗道幸虧蕭何阻諫在先,否則一旦反目,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漢王率軍西去,張良一直送至褒中,然後告辭,要歸韓國。劉邦戀戀不捨,以至淚下。張良以溫語相勸,然後進言:主公進入漢中之後,宜燒絕所過棧道。至囑,至囑!

劉邦驚問:數百裡棧道,修之不易,先生此舉何意?

張良笑道:燒絕棧道,其便有二。其一以備諸侯盜兵,再無邊防之虞;其二且示項羽,主公再無東還之意,以懈其備也。

說畢拱手為揖,揚長而去。漢王愣了半晌,靜立不動。

蕭何來問:張子房適才所言若何?

劉邦:子房勸我,進入漢中後必要燒絕棧道。

蕭何也自發愣,忽然撫掌贊道:張子房者,真乃神人也!

漢王大悟,不由仰天長嘆:此人日後若為他人所用,則我死無葬身之地矣。

由是引軍進入漢中,隨後命令燒絕棧道。但分別密囑縱火諸軍,每隔五十裡而燒十裡,留其大半不燒。此事絕密,除蕭何等數人之外,余者諸將,皆不使知。

鏡頭轉換,按下漢中,復說中原。

項羽行軍在途,聞說劉邦燒了棧道,果然大為放心。

章邯、司馬欣、董翳三王聞之,也便高枕無憂,不設西部邊境防備。

戲下分封諸王之事,迅速傳至齊國之境。齊相田榮聞說項羽徙封齊王田市於膠東,又改封田都為齊王,更無自己寸土之封,不由大怒。

楚霸王元年五月,田榮聞田都自關中歸還,便發兵截殺,不使其入境。田都未曾防備,一戰即敗,部下皆都潰散。於是萬般無奈,隻得引領殘部,亡走入楚。

田榮驅逐田都,又截留齊王田市歸師,將其幽禁在臨淄,不使其遷徙膠東。

田市畏懼項羽來伐,乃趁田榮不備,偷偷逃亡還國,跑去膠東即墨。

田榮怒發,率軍追擊,攻克即墨,就而誅殺田市,自立為齊王。

是時彭越屯駐巨野,有部眾萬餘,無所屬國,亦無封地,彷徨無計。

田榮聞之,便遣使送與彭越上將軍符印,使其攻擊濟北王田安。

秋七月,彭越攻破博陽,擊殺濟北王田安。就此率領部眾,歸附齊王田榮。

田榮平定三齊,又使彭越為將,付予五萬兵馬,使其南下擊楚,以報項羽漏封之恨。

項王:彭越何人?野雞無鳴,草鞋沒號,也敢來撩撥本王!蕭公角何在?

蕭公角:末將在。

項王:使你前往迎擊彭越,未知可敢去否?

蕭公角:霸王放心。擊此無名之輩,自是手到擒來,臣必斬其首級以歸!

於是毫不為意,引軍來迎。兩軍相交,未料彭越雖是大澤盜賊出身,卻是英勇無敵,隻一個回合,便斬蕭公角於馬下,大破楚軍。

又說常山王張耳,自關中還師,回到封國。便派使者,前往結好陳余,賀其被封三縣。

未料陳余反而大怒,對部眾說道:張耳與我,其功相等。今張耳封王,余獨封侯,隻領三縣之地,此是項羽處事不平,且辱我太甚!

部將張同上前進言:聞說此番戲下分封,雖奉楚王名義,皆是項王任意為之。主公尚封三縣,齊相田榮更無封地,因此懷怨。主公何不與其聯手,共抗西楚霸王?

除余點頭稱是,遂暗派張同、夏說為使,至臨淄遊說齊王田榮。

田榮:二卿乃為陳侯幕僚,今日來此,是何用意?

張同:奉陳侯之命,願請明公一臂之助,共擊常山王張耳。

田榮:我與張耳無怨無仇,擊之為何?

張同:無他,同仇敵愾故耳。

田榮:我與陳余,有何同仇敵愾之志?

夏說:賢王休慌,且聽臣言。項羽為天下之宰,持心存私不平。今其戲亭分封,盡王諸國戰將於善地,而徙其故王於偏鄙之所。趙王歇北居代郡,而張耳卻封常山,陳侯以為不可。今聞大王起兵擊楚,是我等勸說陳侯,若不聽從齊王號令驅使,是為不義。但惟願大王先資兵往擊常山,復趙王歇之位,則請舉趙國全軍之力,以為齊國北部扞蔽!

齊王田榮許之,遂遣兵馬三萬,聽從陳余調遣。

當此之時,有一樁突發事件,使項羽名望受損,在諸侯王中威信急轉直下。

項羽雖然分封諸侯,但卻時時心懷不平,不願有太多諸侯與自己並肩稱王。及至東還彭城,因見張良未曾東歸,但以為其已跟隨劉邦,前往漢中;而韓王成又無戰功,便又改變主意,不遣韓王回歸故國,而是強迫其懷自己俱至彭城,並立即廢其王位,貶為穰侯。

其後不久,又隨意尋個不關痛癢罪名,命人將韓成擒而殺之。

只因此事,由是諸侯大都不服霸王,開始敬而遠之。手下諸將,亦現叛逃之舉。

便在項王回至彭城不久,有人來報:執戟郎韓信,在離開鹹陽時請假,至今不歸。

項羽發愣片刻,乃問:韓信是何人耶?

舉報者奏道:便是在鴻門宴時,被樊噲以盾牌撞倒之執戟郎也。

項羽哈哈大笑:如此小事,也值得一報?你去,再換一個執戟郎可也。這次可要精心,選一個力士,休被人家輕輕一推,便是一溜跟鬥,壞我臉面。

舉報者也即失笑,諾諾而去。

鏡頭閃回,便說韓信由來。

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人氏,自幼家貧,並無固定職業。只因出身低賤,不得為鄉裡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更因父親早亡,便常從鄰裡鄉人寄食,鄉裡之人多厭惡之。

便在韓信十幾歲時,母親又死。本來家貧,無錢治喪,韓信偏欲尋找高阜寬敞之地,聲言要讓母墳四周,可以安頓萬家居民。人皆笑之,畢竟助其擇地,草草葬了。

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志向非凡,由是著意結納,多方接濟。

韓信多次前往亭長家去吃閑飯,接連數月,便遭亭長妻子嫌惡。由是每日提前趁早開飯,待韓信去時,已經飯罷,將碗筷收拾乾淨。韓信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回。

因為無處就食,韓信離開亭長家中,便即來到城外,效仿薑太公之狀,在溪邊釣魚,欲以魚換糧裹腹。卻又時乖運蹇,連續數日,並無一條魚兒上鈎。

城郊時有幾位老嫗,常在河邊漂洗絲棉。其中一嫗心善,因見韓信飢餓,便分自己所帶飯菜給韓信吃,一連數十日,並無怨言。

韓信心懷感激,對漂母道:待我他日得志,一定重報老母。

漂母聞言不悅:大丈夫立身於世,不能養活自身,實為可笑。我見你有王孫之相,不忍你餓死於此,分食與你。若待你發達之日,我早已入土許久,豈望你報答今日一飯之恩!

韓信聞言大慚,從此不再到河邊釣魚,轉回家中,潛心攻習兵法韜略,欲圖大有作為,隻待尋機而起。又效遊俠行狀,尋購一柄鐵劍,挎在腰間,出門搖擺,以求有所際遇。

這一日,韓信正挎劍行於街市,有淮陰屠戶之子見之,便即大笑,當道攔住。

屠戶子:我見你雖然長的高大,又喜佩帶刀劍,招搖過市,其實膽小如鼠。屢去人家乞食者,佩劍何用?

韓信:某之佩劍,書生裝飾而已,從不出匣。我有要事,請讓開道路,承情之至。

屠戶子:看不出你一個乞丐叫化,倒有要事在身!公既佩劍,需有膽略。若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便放你去。

當時屠戶子隨行無賴甚眾,齊都嘻笑,起鬨喧嚷。不則一時,觀者如堵。

韓信不動聲色,仔細打量少年一番,慢慢整理衣衫,緩緩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其胯下爬過,揚長而去。滿街觀者笑聲振天,皆在背後指指點點,皆都當作笑話,滿城傳講。

項梁渡淮北上,路過淮陰。韓信聞之,毫不猶豫,便帶其鐵劍投奔項梁,留在軍中為卒。數年以來,雖然隨同項氏叔侄到處作戰,但無戰功,始終默默無聞。

其後項梁敗死,韓信歸屬項羽,仍為下士。項羽一日偶見韓信,喜其身材魁梧,便命其做執戟郎中,立於帳前,以壯軍威。

韓信以為項羽賞識己才,便多次獻計,但項羽皆不採納。韓信此時方知,項羽所喜者乃是自己身材相貌,而非己之才能,由是神傷良久。

至鴻門宴時,韓信初見劉邦,見其處危不驚;部下樊噲、紀信等人,皆有英雄氣度。由是心嚮往之,便生投靠之心。只因樊噲闖帳,韓信攔阻不住,被一撞即倒,被帳下同僚以此取樂,由此堅定離去之意。

其後劉邦受封漢王,率軍入蜀,韓信便借故請假離楚,隨漢王大軍入於漢中。

行軍途中,樊噲忽然認出韓信,正是被自己當日輕輕一推,便倒地不起的執戟郎中。

樊噲遂將韓信喚至近前,哈哈大笑道:你敢是因為上次出醜,被項王罷斥不用了嗎?命你執戟,原是不當人子。既是你來投我,便是緣法,某便提拔你做個官罷。

韓信:未知將軍要提拔我何職?

樊噲:我看你雖然身材高大,但是不經一撞,就提拔你做個管理倉庫文吏,如何?

韓信:既是如此,多謝將軍照拂。

至此韓信終得官職,但依然不被人所知。也是時乖命舛,其後不久,倉庫被盜,韓信等十四名庫吏,坐法當斬。刑場之上,同案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

韓信不願引頸就戮,忽舉目仰視,看到滕公夏侯嬰正走過刑場,便揚聲叫道:且慢動手,我有話說!滕公,漢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殺壯士?

夏侯嬰聞其出言不同凡響,猛然站住,回過身來。又見此死囚相貌威武,遂喝止刀手,問道:你有何能,便說可助漢王奪得天下?

韓信昂然道:某少年之時,曾師從兵家門祖師王敖,得其兵法精髓。若給我十萬鐵甲,便可縱橫天下,平定諸侯。

夏侯嬰聞罷,大為欣賞,於是命釋其縛,引見漢王,大讚韓信之才。

劉邦略與交談,笑對夏侯嬰道:此人好為大言,並無奇才。但既是賢卿所薦,便釋其死罪,拜為治粟都尉,命其管理糧餉可也。

夏侯嬰:錐處囊中,必能脫穎而出;先從小吏做起,也無不可。

韓信由此倖免一死,便為治粟都慰。雖然不能盡展其才,但由此得有機會面見丞相蕭何,常向其彙報工作。有時言及用兵之法,以及治國之策,蕭何大為贊之,相見恨晚。

漢王定都南鄭,諸將及士卒皆為楚人,不願長居在此,便思東歸,多有半道逃亡者。

韓信見此,心中暗道:丞相蕭何愛我之才,必已薦於漢王。今不得提升者,是漢王不信我也。天下十八路諸侯,我何必非必保他!

由是趁夜盜馬,亦隨眾人之後,向東逃亡而去。

當夜蕭何閑來無事,來與韓信暢談,遍尋不見,乃問庫吏:治粟都尉何在?

庫吏答道:適才飯罷,騎馬出城而去,至今未回。

蕭何:是何方向?

庫吏:向東。

蕭何聞言大驚,不及向漢王彙報,急策馬親自追之。

是晚月色如水,夜半三更,雞犬俱寂,只有馬蹄得得,滿營皆聞。

巡營官急入宮門,報與漢王:大事不妙!丞相蕭何飛馬出城,必是逃亡東歸矣。

漢王大驚失色,如失左右手,急遣樊噲:引領百騎,速往箕穀道中去追!

樊噲應命而去。漢王坐立不安,寢食俱廢。

來日清晨,樊噲還報:追出百裡之遙,不見丞相。

劉邦:張良先走,蕭何後去。則我恐此終生,不得復出漢中矣。

兩日之後,蕭何引領韓信歸來,入宮謁見漢王。

劉邦且怒且喜,張口便罵:別人逃亡倒也罷了,公乃我至親兄弟,因何要逃?

蕭何笑道:豈有此理!臣非逃亡,是去追還逃亡者耳。

漢王便問:所追者誰?

蕭何答道:治粟都尉韓信。

漢王復又罵道:你這老賊,如此荒悖!諸將逃亡者十數人,公無所追,卻去追此一個倉官兒,是為詐言也!你必是意欲逃走,卻忘帶路費,這才回來耳。

蕭何亦回罵道:劉季,休要胡言!某為丞相,掌管舉國財幣,能忘帶路費?你卻不知,諸將易得,一帥難求。至如韓信,實乃國士無雙。

漢王:如此說來,丞相果是替我去追無雙國士來?

蕭何:我隻問你,欲久處漢中為王耶,欲與諸侯爭奪天下耶?

劉邦:你說此話,不似放屁?我十萬將士皆欲東歸,誰願老死這不毛之地!

蕭何:主公若欲老死漢中,韓信確實無可大用;必欲與項王爭奪天下,則非韓信,大王麾下諸將,皆無可與計事者也。故我問你,是欲王漢中,亦是東爭天下,重建始皇帝之功?

劉邦:我早欲東還矣,安能鬱鬱久居此地!

蕭何:大王必欲東還,則必用韓信為帥;若不肯用,其早晚仍會逃亡。

劉邦:非是我不肯用他。只因其曾為項王執戟郎中,乃貼身保鏢,近侍之人,由此尚且背叛項王,轉而投我。若使其領兵,焉知其不會率眾,再投項王?

蕭何:其叛項王,只因項王並無爭奪天下之志,難用其才,並非不忠。

劉邦:我不如以公為將,使其在你帳下聽命,如何?

蕭何:若是如此,他還是要逃。

劉邦:我聞其被樊噲一撞即倒,你怎知他有大才?

蕭何:大王不知兵家派王敖老祖乎?韓信便是其入室弟子,盡得其真傳。為治粟都尉,便行推陳出新之法,命將糧倉開設前後兩門,前門以進新糧,後門以出舊糧。

劉邦:此乃小技,何顯大才?

蕭何:漢中炎熱潮濕,陳糧極易腐敗變質。既推陳出新,則糧不變質,亦免腐敗。雖是細枝末節,但若胸無奇才,不能為此妙思也。

劉邦聞此,阿也一聲,跳下榻來。大喜道:若果如此,我便拜其為大將,可乎?

蕭何笑道:如此我大漢幸甚,天下黔首黎民幸甚!

漢王便呼門軍:速去軍庫,拿大將軍璽印來,賜予韓信。

蕭何:不可!

劉邦:卻又怎地?

蕭何:大王素來傲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不足立將帥之威。王必欲拜韓信為將,須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而拜方可。

漢王扭泥片刻,便即許之,下令傳檄諸營:擇其吉日,於漢水之畔,封台拜將。

蕭何終蒙漢王許可,乃向門首叫道:韓將軍,還不進來,拜謝大王重用之恩?

韓信聞聲而入,拜倒於地,叩謝大恩。

檄文傳出,滿營諸將皆知。因聞漢王拜將,皆都驚喜不置,如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一班上將,各自以為跟隨漢王入關有功,必得拜為大將。

不則一日,將台築就,吉期已至。漢王冠冕堂皇,盛裝出宮,傳命樊噲引領一萬精騎,曹參引二萬步卒,布列將台三面,戟戈如林,旌旗弊日,威勢赫赫。

辰時三刻,只聽擊鼓三通,號角長鳴,一輛戰車自北門駛出,緩緩向將台行來。車上除卻馭者,二人並肩而立,左首立者正是漢王,右側上首一人,卻是治粟都尉韓信。

諸將皆都不解,相互耳語道:咦!此人怎地與大王同載?

巳時一刻,王車至於台下,鼓角止歇。

漢王先行下車,以雙手攙扶韓信而下,執手相攜上台,讓於上座。

丞相蕭何上台,高聲宣詔:漢王斬蛇起義,除滅暴秦,今已年余。項王不公,廢楚懷王前約,用人惟親,貶我於此偏僻之地,情何以堪!因厲兵秣馬,欲出關中,平滅天下,引爾等建不世大功。淮陰韓信,乃兵家門王敖高徒,熟知兵法戰略,拜為大將,領軍出征。茲爾三軍諸將,皆奉大將軍調派差遣,見將印如見漢王,違者必按軍法!

宣詔已罷,漢王劉邦委身下拜,自侍衛手中接過大將璽印,捧予韓信。

諸將及三軍見之,實出意料之外,無不大驚。

韓信受了漢王四拜,將璽印令箭置於案上,倒身下拜。三拜九叩,以受璽印;又拜漢王八拜,以謝君恩。由此禮成,韓信便為三軍總帥。

拜將禮畢,漢王復請韓信同車回城。三軍皆散,無不議論紛紛,以為罕事。

車駕復入王宮,漢王再請韓信上坐,虛心問道:蕭丞相數言將軍大才,孤方信之,拜為大將。則我若與項王爭奪天下,將軍欲以何策下教寡人?

韓信:引兵東向,能與王爭天下者,無非項王。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

漢王:孤實不如也。

韓信聞言大喜,再拜賀道:臣亦以為大王不如項王,隻恐大王自負不服。臣嘗事項王,請論其為人,並說其可勝之道。可乎?

漢王:寡人洗耳恭聽。

韓信:項王暗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其一可勝。項王見人恭敬慈愛,人有疾病,涕泣以分食飲;至使人時,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其二可勝。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專以親愛者分封諸王,六國勛舊皆懷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遷逐義帝置於江南;所過無不殘滅,百姓皆不親附。名雖為霸,實失天下民心,故其強易弱,其三可勝。

漢王:善哉斯言,令人頓開茅塞。寡人如何行之,能保必勝?

韓信:以臣論之,大王誠能反其道而行之可也。任用天下武勇之士,則何所不誅?再以天下城邑以封功臣,又何所不服?復以義兵合縱思歸之士,則阻我者何所不散!

漢王:我若東出,有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秦之王為阻,以何破之?

韓信:此三人皆為秦將,降楚之後數歲,便將秦國子弟殺亡不可勝計;項王至新安時,詐坑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得脫,並且封王。秦國死亡將士父兄怨此三人,無不痛入骨髓,誰肯為其效命?大王昔入武關,對秦民秋毫無犯;又除秦朝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奉為關中之主。且楚懷王與諸侯之約,大王先入鹹陽,當王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於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舉兵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漢王:既定三秦,其後如何?

韓信:平定關中,乘勢東出崤函,合三晉及田齊以擊楚。項王雖強,不足懼也。

漢王聞言大喜,由此意決。來日早朝,遂部署諸將,厲兵秣馬,訓練士卒,準備東征。留丞相蕭何鎮守漢中,徵收巴、蜀兩郡租賦,源源押送前線,供給軍食。

鏡頭轉換,按下漢王劉邦,復說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還都彭城未久,先殺韓王;繼派將士率兵前往盱眙,逼迫楚懷王南徙郴縣。懷王無奈,隻得出都就道。左右群臣依戀故鄉,怨聲載道,未肯速行。

項羽聞說大怒,乃暗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必要沿途埋伏攔截,將義帝擊殺於途中,永除後患。

楚懷王早已猜到項羽心思,捨棄眾臣,快馬加鞭,兼道馳至郴縣,使三王截殺未果。

九江王英布恐項王見罪,復遣高手刺客潛至郴縣,終將義帝弒殺於郴城,暴屍於野。

郴人憐念義帝平滅暴秦大功,遂收其屍裝殮,葬於城邑西南十裡,後山南麓。

義帝既死,諸侯大驚,待得知是英布奉項王之命所為,齊都憤怒。

消息傳到漢中南鄭,劉邦聞知,遂對眾臣說道:我此番師出有名矣!

乃命三軍為懷王掛孝,就此出兵東向。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二年三月。劉邦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號召天下諸侯誅滅項羽,為義帝懷王報仇。

乃命韓信掛帥,發舉國之兵十三萬,殺出漢中,挺進鹹陽。並派出使者,前往河北聯絡趙王歇,好友陳余、張耳,求為應援。

項羽見到漢王檄文,不由勃然大怒,乃傳檄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韓王成、西魏王豹、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燕王韓廣、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命令各集本部人馬,向西討伐漢王。

韓信既奉漢王出師詔命,於是擇吉祭旗,高升帥位,請主公漢王側坐,發令派將。

頭一支令,命曹參率軍六千,攻打下辯、故道、雍縣、斄縣。

第二支令,命樊噲率六千軍馬,別擊西丞白水之北,先破雍南,從攻雍、斄二城。

第三支令,命周勃率軍馬六千,往攻槐裡、好畤,最城。

第四支令,命灌嬰引兵五萬,明修棧道,暗出陳倉;從漢中故道東出,還定三秦。

第五支令,命酈商率軍六千,略定北地、上郡。

第六支令,命靳歙率軍一萬五千,西擊章平軍於隴西,以免漢軍東進時有後顧之憂。

第七支令,命其餘眾將,隨本帥親率大軍四萬合後,為六路人馬後援。

七令發畢,命令諸軍,以三月為期,皆到鹹陽取齊,會攻豐鎬、廢丘,然後出關東向。

諸將領令而行,並無言辭爭論。漢王見韓信用兵如神,指揮諸位勛舊,遊刃有餘,不由大悅,讚歎蕭何善會鑒人,為自己推薦如此一位帶兵奇才。(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