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七集 屈殺蒙恬
驪山陵墓,鬼斧天工。

秦二世雖然暴虐,倒也孝順。為殮葬先父始皇,不惜窮盡舉國之力。

先將黃銅熔化灌入皇陵,堵塞地下深處外舉國之水;又自全國各地運來各種奇珍異寶,藏滿墓穴;並令工匠製作弓弩機關,遇有穿入墓穴者,即自動引發機關射殺。

又用水銀數千萬斤,皆以機械灌注輸送,達於墓中,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之狀。墓穴頂部,又布天文圖象,底部設置山川地理模型。

復令后宮嬪妃凡未生子女者,令全部陪葬,活埋於穴中。

下葬以後,有人諫說恐工匠泄露機關秘密,於是待送終大事完畢,將數千工匠盡數封閉在墓穴之中,也作殉葬犧牲。

巍乎始皇之陵,至今不能發掘。

便在秦始皇下葬之時,便在驪山之巔,有一個中年道姑,隱身岩後樹叢,袖手而觀。而數十萬秦軍以及匠人,皆不能見其蹤影。

那道姑見到秦軍種種髮指之行,暗自嘆道:胡亥,胡亥。亡秦者胡也,不想倒是應在你的身上。你毀我仙山龍脈,化銅為水塞我孔竅,水銀汙我泉源,嬪妃、工匠殉葬壞我道行,不令你二世亡國,怎消我胸中之氣!

說罷此語,便將身一閃,就此隱去不見。

此位仙姑並非別人,即為諸子百家門中道派,驪山門掌派仙師,世稱驪山老母者。

鏡頭閃回,敘說驪山老母由來。

驪山老母又稱黎山老母,驪山姥姥,淵源了得。傳為華夏族共祖華胥氏所生,伏羲是為長兄,女媧乃是二姐。居於驪山,在道教諸仙中地位崇高,在民間亦有很大影響力。

天下極多道觀之中,都供奉有驪山老母聖像。今陝西臨潼驪山半山,且專門建有驪山老母殿,用於供奉真身。老母乃為天地正氣智慧化身,常在天地善惡轉化之時,以神秘身份化現示相,為人指點迷津、傳授秘籍法要、救苦救難。

殷周之時,有驪山女子,嫁為申侯戎胥軒妻,親附周朝,為諸侯推服。唐宋之後遂為女仙,尊為老母,亦被稱為天子。周初春秋時期,驪山女創立驪山一派,是為「諸子百家」門派之一。因其歷代師徒相傳,掌門人皆稱驪山老母。世人謂曰長生不死,其實不然。

按照歷代史籍說法,戎胥軒是為嬴秦先祖;驪山老母為戎胥軒生有一子,名叫中潏,秦國歷代君王皆是中潏後代。因此秦國歷代王陵,自秦昭襄王開始,便建立在驪山之上。

秦始皇高祖母宣太后、曾祖父秦昭襄王、曾祖母唐太后,以及葉陽後、祖父秦孝文王、祖母夏姬及華陽夫人、父親秦莊襄王、母親趙姬,以及秦始皇本人,皆都葬在驪山王陵。

秦昭襄王之所以選擇驪山為家族陵園,恐與先祖戎胥軒及驪山老母,亦有莫大關係。

歷史懸案:據民間傳說,秦始皇在遊歷驪山時,曾經迷戀驪山老母美色。驪山老母大怒,自此不再以年輕貌美形象示現,隻以老嫗形象現身。其實此說過於無稽,因秦始皇乃是驪山老母后代,焉有迷戀並調戲自己祖先之理?欲詬暴君,反汙老母,實為不倫不類。

在歷代傳說之中,黎山老母都是以慈祥老奶面目出現。

戰國時期,驪山老母下山,曾收齊宣王田辟疆正宮無鹽娘娘鍾無艷為弟子,此事出自《英烈春秋》。後至唐朝,在唐僧師徒取經路上,驪山老母接受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邀請,變化出一座莫家莊,扮作寡婦媽媽賈莫氏。三位菩薩則化作三女,分別名為真真、愛愛、憐憐,將豬八戒迷得七葷八素,出自明朝百回本小說《西遊記》。

而在更早元雜劇《西遊記》中,驪山老母卻又是孫悟空大姐。二姐乃是水神無支祁聖母,三弟名為齊天大聖,四弟喚作通天大聖,也便是孫悟空;還有個小弟,喚作耍耍三郎。

又在李白讀書不用心時,驪山老母閑情逸志大起,又跑去溪邊以鐵杵磨針,以點化一代詩仙。其後又收唐朝樊梨花、宋朝穆桂英為徒,以助唐王征西、宋皇拒遼。

閃回結束,按下野史軼聞,以及民間傳說,回說秦朝二世。

這一代驪山老母,卻是戰國時第六代掌門,齊宣王田辟疆正宮夫人,鍾無艷娘娘。

鍾無艷生卒年不詳,因為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稱無鹽女,複姓鍾離,名春。生而相貌醜陋,生得凹頭深目,長肚大節,昂鼻結喉,肥頂少發。故與嫫母、孟光和阮女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醜女。

因極醜無雙,故此鍾無艷年至四十,未曾出嫁。但卻志向遠大,飽讀詩書,頗有治國抱負。當時齊宣王政治腐敗,綱紀不振,全國上下怨聲載道。鍾離春為拯救國家,便到都城臨淄,見到齊宣王,舉目,張口,揮手,然後拍膝高喊:危乎哉!殆乎哉!

齊宣王大怒:狂婦,此舉是為何意?

鍾離春:我舉目者,是替王觀察風雲變化;張口者,是懲王不聽勸諫;揮手者,是替王趕走阿諛之徒;拍腿者,是除王專供遊樂雪宮。

齊宣王:願聞其詳。

鍾離春:民女聞說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今大王之所轄齊國,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強楚之讎,外有二國之難。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漸台五重,萬人罷極,此二殆也。賢者伏匿於山林,諂諛者強於左右,此三殆也。飲酒沉湎,以夜繼晝,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政,此四殆也。願大王除此四殆,無鹽女並為大王迎戰秦兵,不亦可乎?

齊宣王猛悟:非卿提醒,孤何知錯耶!

上卿晏嬰:無鹽之女,實上天以賜我王,安國興邦者也。願大王納其入宮,封為王后。

齊宣王遂納晏嬰之諫,果封鍾離春為王后。於是便使鍾離春全權管理后宮,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

宣王稱霸諸侯,齊國復興之後,鍾離春便即離開臨淄,西入驪山,再不回還。

典故由來:巾幗一詞,來自鍾離春。先秦時期,女子頭飾以笄。東漢實行花釵,皇后要在高髻上插以六笄,即是發簪。只因鍾無艷肥頂少發,則頭戴「巾幗」,是為假髮,以插珠寶笄簪。假髮還有一個好處,匆忙時往頭上一戴,就不用花費時間梳頭。因巾幗向為女性專用,故引申為女子代稱。鍾無艷身上所穿,乃是上襦下裳;襦是短衣,裳是長裙。秦漢時期,男女所穿衣裳相同,只不過男子裳在上衣之外,女子穿在上衣之內。於是無論男女,當年都穿長裙,惟其巾幗不同,是原創始於齊宣王后鍾無艷。

鍾無艷入於驪山學道,拜驪山老母為師,數十年間盡習驪山門各項絕學,無一不通。

其後恩師仙化,鍾無艷便承師衣缽,繼為第六代驪山老母。

至秦始皇下葬驪山陵時,鍾無鹽已經一百六十三歲,尚且猶如四五十歲許,且容顏早非當年醜陋模樣,而是艷麗不可方物,令人不敢直視。

驪山老母因惱恨胡亥壞了驪山風水,就此下山雲遊,欲壞秦朝國祚,以報其恨。

這一日行至下邳黃山,忽然心血來潮。掐指一算,便道友黃石公隱居在此,於是大喜,邁開腳步,出離縣城,便往黃山而來。

黃石公聞說驪山老母來訪,亦自大喜,遂引女徒許負,親自迎至山門以外。

驪山老母看了許負一眼,驚喜不置,問道:道兄,此女何人?

黃石公:是我鬼谷門女徒許負,你問她怎地?

驪山老母:你鬼谷門下,歷代以來皆是男徒,並無女子。因何到你這一代上,便擅自破例?此女當為我驪山門下,賢弟必須割愛,不可拒我。

黃石公此時雖亦八十餘歲高齡,但與驪山老母相差倍徙,雖然不舍,怎好與她爭執?隻得強作笑顏,笑道:常言君子不奪人愛,道兄如此強索,可稱霸道。

驪山老母:你鬼谷門下,徒眾三千,又不缺這一個。怎地?你不肯麽?

黃石公:既老母開口,不肯也肯。罷,罷!今日未曾提前掐算避讓,遇到打劫強人,力不能敵,隻得忍痛割愛,雙手奉上矣。

驪山老母見其同意,展顏歡笑。那許負倒也機靈,急忙上前跪倒,大拜八拜。

許負:徒兒許負,拜過仙師。

驪山老母:我兒起來,不必多禮。你父何人,家鄉何處?

許負:稟告師尊,弟子表字莫負,河內郡溫縣人,乃縣令許望之女。因聞黃石公仙師隱居於此,故而拜於門下,習學相人之術,今已三年矣。

驪山老母:既已學相術三年,正好便可畢業。再隨我學驪山道術,有何不可?

黃石公:明明是強搶我徒弟,還要冠冕堂皇,不肯領我情份。悲哉,何人心不古也!

驪山老母與許負聽此,齊都婉爾。

鏡頭轉換,按下山林,復說朝堂。

秦二世胡亥為帝,趙高為報國讎家恨,知道若要推倒大秦,非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必聯絡六國貴族遺民,群起而攻;其次更須除掉朝中忠貞之臣,能征慣戰之將。

因思自己在朝中獨木難支,不能同時下手,多方樹敵,於是暫與李斯結黨,先拿蒙恬、蒙毅兄弟開刀。趙高決策已定,便日夜不停,在秦二世面前誹謗蒙氏兄弟。

胡亥聽信趙高之言,欲殺蒙恬兄弟,議於宗室諸王。諸王知道二世生性陰狠,恐怕出言獲罪惹禍,皆都低頭不語。惟長安君成蟜之子嬴嬰聞此大驚,於是起身切諫。

子嬰:臣聞其國將亡,必先自毀長城,罷黜棟樑。昔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國田建殺前代忠臣而用後勝,終都亡國。蒙恬兄弟乃秦國重臣,且有大功於國,並無過錯。似此誅殺忠臣,而立品行不端者,則內失臣信,外使將士意志渙散,望陛下思之!

二世胡亥聚集宗室議政,只是依照秦製,走個過場而已,豈肯聽從別人之言?當即宣佈散班,立派禦史曲宮,前往代郡,向蒙毅宣佈詔命。皇帝詔曰:

先王要立朕為太子之時,卿卻加以阻攔。今丞相李斯上奏,謂卿侍君不忠,請滅卿三族。朕不忍為此,隻賜卿一死,可謂幸矣。詔命到日,卿速奉詔而行。

蒙毅聽罷,答覆天使:臣少事先主,屢沐厚恩,許隨左右十餘載,豈能不知先主之意?且太子從先帝周遊天下,臣又不在主側,何嫌何疑,乃加臣罪?臣非飾辭以避死,但恐近臣盅惑嗣君,反累先帝英明,故臣不能無辭,以請天使回復陛下也!

曲宮:將軍請講。

蒙毅:昔秦穆公屈殺三良,楚平王冤殺伍奢,吳王夫差枉殺伍子胥,昭襄王擅殺武安君白起。此四君者,皆貽譏後世,故曰聖帝明王,不殺無罪,不罰無辜,唯大夫垂察!

曲宮聽罷,深為憐憫,連聲嘆息。但因知二世胡亥心意,故雖勉強聽完蒙毅辯狀,仍命隨從立即行刑,將蒙毅斬殺於營帳之中,持其首級以歸。

在今河北代縣,蒙毅被處死之處,有一村莊,叫做門王村,其實乃是「蒙亡村」音訛;另有一河,名曰恨斯水,是謂當地百姓,恨極奏請殺害蒙毅之丞相李斯。

蒙毅既死,胡亥一不做,二不休,更要殺內史蒙恬。乃派使者前往陽周,詔命自裁。

使者齎旨前往,對蒙恬說道:將軍獲罪天子,不可逃也。況蒙毅當死,依律連坐於公。

蒙恬:我蒙氏一家,自先人乃至子孫,在秦國建立功業,已逾三代。今我領兵三十萬,身雖被囚,但餘力足以反叛,奪國自立。但我自知必死,而猶奉守節義者,是不敢辱沒祖先教誨,並不忘先帝恩德也!

使者:下官只是受詔前來行刑,不敢以將軍之語,傳報陛下。

蒙恬:我因何得罪上天,無罪而被處死?

使者無言可答。

蒙恬沉默良久,平靜說道:八百年前,周武王去世,將尚在繈褓幼子成王,託孤予弟周公旦。姬旦恐天下有人慾行不軌,乃以筐背負幼主上朝,代理朝政。吐哺握髮,數年努力,終滅叛亂、穩定周室。有日成王病重,周公剪甲沉河,向神祈禱雲:君王年幼無知,我執國事。如有得罪天神之處,應罰我也。周公至誠動天,於是成王重病果愈。

使者不耐煩道:君死則死矣,說此不著邊際之語何為?

蒙恬:大夫莫急,聽我言畢,不過頃刻之間耳。

使者:你說,你說。

蒙恬:成王長成,始履天子之席。有人進饞,說周公謀反。成王大發雷霆,欲治周公之罪。姬旦蒙誣,無以自辯,便逃楚國。逾數年,周成王審閱舊檔,忽見金縢,啟而觀之,見內裝皇叔周公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禱告奏疏。成王頓時淚眼盈眶,憤然道: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立殺進饞大臣,親迎皇叔回朝輔政,遂奠周朝八百年基業。

使者聽罷,不寒而慄。

蒙恬停而不語,扭頭看向窗外,見外面秋意正濃,朔風瑟瑟,落葉繽紛。又見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

使者:公說此言,是欲抗旨乎?

蒙恬: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乾,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

使者:公發此慨,是欲效陶朱公之行乎?

蒙恬:陶朱公乃我鬼谷門先仙,明見萬裡,兩袖清風,我如何比得?當初我師王敖老祖收我入門之時,尉繚師祖便曾預言,今日終應,無可逃也。且某罪過深重,本該受死。

使者:將軍因何而言?

蒙恬:某奉帝命,修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開挖溝渠一萬餘裡。其間豈可不斷地脈,暴露孤墳?侵及死者,曝人白骨,此是我之滔天之罪,固宜死也!

使者聞罷,淚落如雨。蒙恬說罷,吞葯自殺。可嘆一代無敵名將,落得此般下場。

蒙恬死後,邊關三軍將士痛不欲生,如喪考妣。遂將其屍體運到陝西榆林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數十萬人一齊動手,由是形成一個巨大墓塚,如小山丘般大小,與扶蘇之墓遙遙相望。

此兩個攜手奮戰兄弟,死後終成鄰居,從此春雨冬雪,生死相與。

蒙恬死後半年,鹹陽城內血雨腥風,屠殺開始。

秦二世胡亥在趙高蠱惑之下,大屠忠臣良將與宗室血親,將秦始皇子孫誅殺殆盡。

只有長安君成蟜之子嬴嬰因非始皇嫡系子孫,兼且為人謙和無爭,故得倖免於難。

秦二世殘暴嗜殺,倍過其父,殘忍萬端。又依趙高之言,徵調七十萬民夫重修阿房宮,百姓愈加怨聲載道。

蒙恬死後一年,秦失眾望,暴動蜂起,諸侯畔秦,中國擾亂。

由此秦始皇時徙適北邊居民,皆復離去,河套之地復為匈奴所佔。未過數載,匈奴終於統一北方草原,成為此後中華數代帝國最大勁敵。

痛哉,蒙恬之死!

鏡頭閃回,敘述蒙恬造筆之事。

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之時,都要定期撰寫戰報,呈送始皇。

當時是用刀筆刻簡,再以竹籤不斷蘸墨塗寫,很不方便,軍中主薄諸吏深以為苦。

蒙恬一日出外打獵,偶爾射中一狐,帶箭逃竄。蒙恬見其在逃命之時,尾巴在地上拖出一行血跡,由是心中一動,突發靈感。乃命軍士將狐擒至,剪下狐尾細毛,插在竹管之上,試以蘸墨寫字。狐毛有油,拒不吸墨,蒙恬大失所望,隨手擲之,扔進門前石坑之中。

數日之後,無意中看見狐毛筆變白,撿起複用,竟能飽蘸濃墨,書寫非常流暢。

蒙恬大奇,經過深入研究,又與諸吏反覆試驗,方知其理。原來石坑之中多含石灰質,鹼性甚重,經其灰水浸泡,狐毛油脂盡去,便至柔順吸墨,可以暢所欲書。

以上便是毛筆來歷,蒙恬首創之功,實不可沒。據說蒙恬在趙國中山之時,取其上好秋兔之毫製筆;又曾在善璉村選取羊毫製筆,便被世人奉為筆祖。又說蒙恬夫人名叫卜香蓮,乃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後被供奉為「毛筆娘娘」。當地筆工為紀念蒙恬夫婦,便在善璉村西修建蒙公祠,將繞村小河易名為蒙溪。由是蒙溪,又成善璉別稱。

除造筆之外,蒙恬為適應戎馬生活,曾將當時古箏改製為瑟,以便攜帶。

畫外音:史說蒙恬調動數十萬軍民修築長城,勞民傷財,終於激起民反,其實不然。秦修長城,用來保衛北方,免遭匈奴騎兵侵襲;蒙恬修築萬裡長城壯舉,亦只是將秦、燕、趙舊有長城連接加固,並非重新修築。修築長城期間,蒙恬與公子扶蘇曾多次上書秦始皇,請求減免徭役,同時商議如何合理安排人力,不至激起民變。同時沿河套一帶設置四十四縣,統屬九原郡;又遣三萬罪犯到兆河、榆中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又從秦國都城鹹陽到九原,修築寬闊直道,以克服九原交通閉塞困境。此舉不但加強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更利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蒙恬駐守九郡十餘年,深受秦始皇推崇信任,並非無因。

鏡頭轉換,復說秦都鹹陽。

胡亥在趙高慫恿下盡殺政敵、勛臣、宗室、大將,由是志滿意得,開始窮奢極欲。

為顯示皇帝威儀,秦二世即位第一年春,就仿效父親排場,沿東線出巡,直到海邊;又南下會稽,復轉邊北,後由遼東返回。此外又大修阿房宮,復徵召五萬精壯之士屯衛鹹陽,並收集天下奇花異草、珍禽奇獸入都,供己玩樂。

因五萬精兵糧餉糜費甚巨,又兼遊獵所用狗馬禽獸眾多,鹹陽因而糧草不足。

秦二世乃下令調集各地糧食芻槁,送至京都,並命轉輸服役者自帶乾糧,鹹陽周圍三百裡內田地所產糧谷,軍民皆不得擅自食用。

此令一下,以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天下賦稅激增,以至超過農民收入三分之二。

雖然如此,二世兀自擔心自己得位不正,好運不能持久,復與寵臣趙高商議。

胡亥:朕君臨天下,今日才知天子之樂。然而人生苦短,如能在有生之年,享盡人間歡樂,逞我所欲,得無愜意乎!

趙高:陛下慮者是也!然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難保不懷二心。臣每思及此,則就戰戰兢兢,恐有不測。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樂一世哉!

胡亥:卿有何高見?但說無妨。

趙高:依臣之計,唯有嚴刑峻法,將有罪之人連坐誅族;對心懷不滿大臣,及諸公子逐一打擊,同時提拔心腹,安排要職。如此方可保陛下高枕無憂,肆志寵樂!

胡亥:卿言甚善。自即日起,便將生殺大權一併交付賢卿,任卿施為。

趙高大喜,由是便在鹹陽城內拉開屠殺序幕。先在鹹陽殺掉胡亥兄弟十二人,並將公主十人碾死於杜郵。繼而又把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在內宮,皆都賜死。

公子將閭臨終之前,痛哭流涕叫道:吾等何罪?死於非命!

公子嬴高膽小,見手足兄弟旬日間皆都死於非命,知道趙高不會放過自己,便欲逃亡。卻又怕自己遠逃,必會連累親族,無可奈何,終於提出願為父皇殉葬,以贖全家之罪。

奏章呈上,胡亥看也不看,立即詔準。又一位宗室兄弟,就此殞喪。

趙高:今眾人整日提心弔膽,自顧不暇,已毫無犯上作亂之心矣。

胡亥大悅,深表慰賞:此皆賢卿之功也。

趙高愈加得意,遂又排擠誅殺敢於直言進諫官員,就便在朝中安插大批親信。乃封胞弟趙成,為中車府令;女婿閻樂,為鹹陽縣令。

為防止秦二世與群臣接觸,趙高又編造謊言:天子之所以尊貴者,在於隨時保持威儀,使人隻聞其聲,不見其形也。陛下年輕,倘在眾臣面前暴露己弱,恐為天下恥笑。

胡亥:然則奈何?

趙高:陛下不如居內處理政事,微臣等在外輔佐。如此,天下誰不稱頌皇上聖明?

胡亥口吃訥言,本不願與群臣朝見,聞此大樂:諸臣之中,卿乃最忠於朕者!

由是欣然從之,將朝廷一應決斷大權,全都委付趙高裁度,自己再不過問。

隨著權力漸重,趙高野心不斷膨脹,便將眼光轉向丞相,籌劃除掉李斯,取而代之。

當時秦朝已是危機四伏,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徭役賦稅沉重,色政刑法殘酷,百姓苦不堪言。

六國舊貴族見此靖狀,俱都暗喜,紛紛招兵買馬,日夜謀劃,復辟舊日江山。

李斯面對危局,預料禍患將發,屢次求見二世,胡亥只是不許。

趙高見此情形,假作同志,乃問李斯:今關東盜賊囂張,但皇上仍然聲色犬馬,毫不關心。我本想勸阻,怎奈位卑言微。丞相乃是先帝重臣,文武班首,何不進諫?

李斯:我何嘗不想?只是陛下常居深宮,很難見到,苦無進諫機會。

趙高:只要丞相肯進言時,卑職一定留心。瞅到皇上稍有空閑,立即前來稟報。

李斯:如此甚好,便請中車令多多留意,及時報我。

趙高深知胡亥沉湎於酒色,十分反感有人在其玩興正濃時,前來打擾。於是每見胡亥歌舞狂歡,與姬妾廝混之時,就派人通知李斯,入內奏事。

李斯得到通知,趕忙入宮求見,一連數次,都是如此。

二世惱怒異常,破口大罵:李斯老賊,仗其擁立之功,竟敢尋朕開心!閑時不來奏事,偏每遇宴飲正酣之時前來,再三掃我興緻。難道看朕年輕,以為好欺耶?

趙高應聲道:若果如此,其事殆哉!沙丘之謀,丞相乃親參與者。今見陛下登基,其無好處,必定懷恨在心。如此屢次無禮衝撞,莫非欲使陛下實行分封,立其為王乎!

胡亥驚問:卿何以知之?

趙高:陛下不問,臣豈敢直言相告?但今若直言,亦恐丞相來日必然殺我。

胡亥:但卿若不言,寡人目下便可殺你。

趙高:如此,臣還是直說了罷。丞相長子李由,現任三川郡守,陛下可知?

胡亥:寡人自然知道。

趙高:今聞亂民賊子陳勝等人,於三川之地大澤鄉造反鬧事。那賊首陳勝、吳廣二人,與丞相本是同鄉。正因此故,盜賊每過三川,李由並不組織攻擊,致使事端越鬧越大。

胡亥:竟有此事?

趙高:尚不僅於此也。臣還聽說,李由與陳賊向有書信往來,將要裏應外合,兵入關中。只因府衙護衛森嚴,未能得其真憑實據,為臣才不敢貿然奏知聖上也。

胡亥聽罷大怒,立刻派人前往三川,去調查李由通盜一事。

李斯聞知,這才恍悟,已中趙高圈套,急上書申訴自己父子冤屈,說明陳勝造反實情。一面指出趙高素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當心。

鏡頭閃回,便說陳勝、吳廣造反之事。

三川郡,乃是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因而得名,郡治洛陽(今洛陽漢魏故城)。轄境黃河以南,靈寶以東,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遊地區。

陳勝字涉,三川郡中潁川陽城人氏。自幼身強力壯,性格豪邁,卓而不群。年輕時給人傭工,正值秦朝統治殘暴,黎民黔首不堪其苦。陳勝不甘心受人奴役,常發不平之言。

有一日,因在烈日下耕作,汗下如雨。陳勝直起身來,對耕田眾伴說道:他日苟至富貴之時,切毋相忘,今之窮苦兄弟也。

眾人聽了,都覺好笑。便有人介面嘆道:我等身為黎首,世代與人賣力傭耕,自顧不暇,何來富貴?陳兄可謂白日做夢。

陳勝遍視窮苦兄弟,不免感慨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眾人皆不理他,哂笑而罷。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發陽城黔首,前往漁陽戍守。陳勝也在其列,並為屯長。

隊伍行進到蘄縣大澤鄉時,忽遇連日大雨,道路泥濘不通,無法按期到達戍地。

按照秦法規定,應徵者誤期,皆當斬首,監押者也要受罰。

因見大雨毫無止歇之狀,眾戍卒心中恐慌,暗中密謀,皆欲殺其監守,逃亡遠遁。

陳勝聞知眾心浮動,乃與副屯長陽夏人吳廣密議:依照秦法,失期當斬。既然走投無路,逃亡若被擒回,亦是死路一條。若造反亦死,則何不拚死,以圖富貴?

吳廣慨然應道:陳兄但有差遣,吳廣無有不從。

陳勝:當今二世,乃始皇帝幼子,不應繼位,當立者乃是公子扶蘇。扶蘇前因屢次規勸始皇,被貶在外,駐守邊塞。又無罪過,慘被二世皇帝殺害。奉其為主,不亦可乎?

吳廣:扶蘇既死,如何再奉其為主?

陳勝:兵不厭詐,兄弟不知?天下百姓都知公子扶蘇賢德,而不知其已被二世害死。我等只需尋找貌似之人冒充,誰又知道?

吳廣:此計甚妙!

陳勝:又有楚國將軍項燕,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人皆都愛戴。楚國覆滅之後,有人謂其已死,有人以為其逃匿山林,並無準信,亦無實據。我若冒用公子扶蘇與項燕名義,佈告天下反秦,秦楚之民則必響應,大事可成也。

吳廣:此言甚是。然造反大事,應問巫卜,且看天意如何?

陳勝亦知楚人皆都信巫,便即點頭答應。由是二人冒雨離營,前至鄉鎮之中,尋人佔卜吉凶。可巧行至街角,見涼棚下有一卦攤,佔卜者正兩眼望天,口中念念有辭。

吳廣魯莽上前:先生,我二人將欲問卜,未知可否?

卜者:且慢!待某佔之。你二人乃是刑徒戍卒,然否?

吳廣:你怎知道?

卜者:如此說來,是矣。欲佔問何事?

吳廣剛要回答,陳勝搶先說道:問雨。

卜者:大雨正猛,問者何來?

陳勝:問其何日當止。

卜者:我觀此雨,還有數日好下。既是雨停,前途亦是泥濘難行。

吳廣:先生真是神仙。

卜者:依據秦法,誤期當斬。某便是神仙,也難解你二人之厄。

陳勝:則我等若是冒雨遠逃,未知能成功否?

卜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率土之濱,皆為王土,無處可逃。

吳廣:若行非常之事,未知可否成功?

卜者聞罷,已知其二人意圖,於是疊蓍而佔,得其卦象,抬頭說道:據文王易卦,爾等所謀之事能成,且可建功立業。雖然天意如此,何不再向鬼神問以吉凶?

陳、吳二人聞言大喜,告辭而出。

卜者望著二人遠去背影,點頭微笑,扯下面具,現出一張清麗絕欲面孔,原來卻是鬼谷門第五代弟子,韓國公子張良。手中所持人皮面具,正是驪山派女弟子許負所贈。

陳勝、吳廣離開街角,一路揣摩佔卜人所說語中深意,皆都不語。

吳廣:陳兄,卜者一眼將我二人身份看破,確非常人。但命我再問鬼神,此何意也?

陳勝:卜者命我等問於鬼神,是教我先在眾人之中,樹立威望之意也。我有計矣!

於是便至路傍藥鋪,討了一塊硃砂;又到間壁布店中買一塊白綢,以硃砂在絹綢上寫成「陳勝王」三字。吳廣不解,陳勝俯耳低言,說以密計,如此如此。吳廣大喜,接過絹綢,納入袖中,再隨陳勝來至間壁魚檔。魚檔主人見有客至,起身相迎。

陳勝自與那漁家閑話,作打探路途之狀。吳廣卻去翻揀魚簍,瞅著漁家不防,將那寫字白綢塞進最大一隻魚腹之中。漁家只顧向陳勝指點路徑,對吳廣背後動作絲毫不覺。

二人回到宿營,脫下蓑衣,摘下草帽,將水瀝凈,掛於棚柱。

稍息片刻,其雨漸稀。

陳勝將戍卒喚至,囑道:你到前面鎮甸之上,買魚回來煮吃,為眾人打打牙祭。

戍卒領喏,轉身便走。

陳勝:且慢。前面正東三裡,便有一個大鎮,布店間壁,便是魚檔。我等人多,你須將店中大魚全部買來,休圖節省錢財。恐你一人拿之不動,我使吳廣隨同前去。

戍卒應諾,便隨吳王前往鎮甸,購魚而歸。

於是交給皰人整治,卻發現魚肚中帛書。

皰者大奇,於是見人便說,隻一夜間盡人皆知,無不感到奇怪。

次日午後,陳勝又派吳廣,到駐地附近古廟之中,於夜間點燃篝火,模仿狐狸聲音啼鳴半日,然後忽作人言,揚聲叫道:大楚興,陳勝王。大楚興,陳勝王!

戍卒聞此鳴叫,一夕皆驚。

再次日早晨,只見各營到處議論紛紛。陳勝到營門口仰天望雨,戍卒在後指指點點。

押送縣尉因見久雨不晴,心中懊惱,喝酒至醉。

吳廣見時機已到,故意率眾來見,揚言說要逃跑,以避刑罰。

縣尉聞言大怒,更借醉意,一鞭劈面打去。吳廣故意佯作躲閃不及,身上著鞭,高聲呼痛,口出怨言。縣尉愈怒,拔出肋下佩劍,怒喝道:你身為屯長,蠱惑人心,便是死罪!

吳廣故作大恐,扭頭出帳,口中喊道:縣尉殺我,諸位救命!

吳廣一向關心他人,在戍卒中極有威信,眾人皆願為其效力。眾卒聞說縣尉要殺吳廣,由此懷怨,紛紛擾嚷,擁入帳內,上前簇擁相勸。

縣尉宿酒未醒,見眾卒入帳,莫明其妙,更是怒氣大發。

吳廣見縣尉被眾卒攀住雙臂,由是回身再入,一躍奮起,奪過長劍,殺死縣尉。

事發倉促,另外兩名縣尉見此,驚怒交迸,便欲拔劍,來殺吳廣。

陳勝當時隱在人群之中,見事已發,咆哮一聲上前,當胸一拳,先將一尉放倒。

吳廣趁此回手一劍,刺入另一縣尉背心。至此三個押送縣尉,全部斃命。

眾卒逞一時之忿發作,待見縣尉皆死,又都驚惶失措,不知所為。

陳勝提劍走出帳外,召集眾徒,登高呼道:我等遇雨,已誤朝廷期限,依律當斬。即使不被殺頭,將來戍邊死者,亦有十之六七。天下苦秦久矣,無不懷忿欲反!大丈夫不死便罷,即是必死,也要奮力一搏,成就一番事業,以名揚後世可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眾卒聞此,想到前番魚腹帛書、篝火狐鳴,便都熱血沸騰,齊都喧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吳廣趁機跪倒,起身當眾高呼:陳勝當王,我等情願聽憑差遣!(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