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二十九集 武帝求仙
朝廷紛爭之外,更有江湖恩怨。

郭解年齡稍長,每被其姊驪山老母許負嚴厲訓教,譬如嚴父,毫不留情。於是檢點自己此前惡行,開始以恩報怨,對貧人多加施捨,而且不望報答。

其後又拜墨家掌門滕陽為師,自此行俠天下,仗義江湖。常常扶危解困,救人生命,卻不自誇功勞。但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怨怒行兇。

當時各國少年仰慕其行,也常常為郭解殺人報仇,卻不使其知道。

郭解外甥劉衍,乃是次姐之子,依仗舅父勢力,任意橫行。同別人飲宴之時,常勸座中客人喝酒,若對方量小,則強行灌之。

有次劉衍又灌人強飲,被勸者發怒,由是當場拔刀,剌死劉衍,就此逃跑。

劉衍之母聞說兒子被殺,兇手逃走,於是大怒:以我胞弟在江湖之上名聲,更兼翁伯義氣,人殺我子,兇手竟不可得乎!

於是棄屍不葬,以此羞辱兄弟。

郭解自覺難以面對二姐,遂派人暗中探知兇手去處。

兇手窘迫,自動來見郭解,並說以殺人之故。

郭解說道:原來如此。此是我甥兒無理,你殺其宜也。

於是釋其兇手,將外甥收屍埋葬。世人聞之,皆贊郭解道義,自此愈加歸附。

郭解每次外出歸來,人皆躲避,惟有一人當面挺立,傲然視之。門客大怒,欲殺此人,郭解說道:某居鄉裡,未得人尊敬,是我德修不足,彼有何罪!

又暗地囑託尉史:此乃我近親,請免其服役。

尉史應之,以後每到服役,縣中官吏都未找其對郭解無禮者。其人怪而問之,方知是郭解使人免除己役,於是親自登門,負荊請罪。裡中無賴少年聞之,越發仰慕郭解。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者,城中豪傑從中調停,終不得解。郭解聞之,夜入洛陽,與其解紛。兩家皆都敬重郭解,於是和好。

郭解對其兩家說道:我聞洛陽諸公調解,你兩家不受。今幸聽我解和,然我怎能侵奪洛陽賢豪大夫之功?我今趁夜離去,公等明日復使洛陽豪傑調解,從其解紛可也。

洛陽群豪聞之,無不大服。

郭解恭敬待人,每當進出縣衙,皆都步行,不敢乘車。替人辦事,竭力使成;辦不成者,不食人請。因此諸國吏民尊重,江湖欽敬,爭為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縣城賢人豪傑,半夜上門拜者駱驛不絕,爭養郭解家中門客。

元朔二年,朝廷下詔,命遷各郡國豪富前往茂陵。郭解家貧,本來並不符合遷轉標準,但地方官吏見有其名在內,不敢不令其遷。

大將軍衛青上奏天子:郭解家貧,不合遷移標準。

漢武帝笑道:彼一庶民,竟能使大將軍專為其進言,可見其家不窮。

於是詔準郭解,遷徙茂陵。搬家之日,全縣為郭解送行者,共出錢一千餘萬。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賢人豪傑爭與結交,自此車馬盈門,猶如豪門大戶。

軹縣楊季主之子時為縣掾,原來是其欲趕郭解出縣,故注其名於遷徙名冊。郭解兄子聞之,乃夜入楊府,刺殺縣掾,從此郭、楊兩家結仇。

不久之後,郭解又殺死楊季主。楊家上告,郭解門客又將告狀人誅殺於長安宮門。

漢武帝聞報大怒,下令通緝捕捉郭解。

此案驚動天子,關中豪傑回護不得,郭解隻得亡命生涯。

因將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來見籍少公,求其相助出關。

籍少公早聞郭解大名,雖是初次相見,亦甘冒大險,將其送出關去,直到太原。

郭解雖被朝廷通緝,但所到之處,並不隱藏行跡,人皆知之。

官吏追逐郭解,問到籍少公家中。籍少公為保守秘密,拔劍自殺,口供斷絕。

其後數年,官府捕到郭解,徹究其罪。但發現郭解殺人之事,都發生在大赦令公佈之前,由此不能定罪。禦史衙派人到軹縣調查郭解,縣令命一儒生陪同,前往郭解故鄉查案。

時有郭解門客,仍在其舊居閑住,見朝廷派官來查,遂大讚郭解急公好義之舉。

儒生不以為然道:據某所知,郭解專愛做奸犯法之事,怎能說其為賢人耶?

門客聞此大怒,因而當場拔劍斬殺儒生,並割其舌,然後逃去。負責調查官吏逃回關中,以此事責問郭解,令其交出兇手。而郭解聽那官吏描述狀貌,確實不知殺人者是誰。

官吏由此向皇帝報告,說郭解無罪。

公孫弘奏道:郭解尚俠,玩弄權詐之術,常因小事殺人,本就罪不容誅。此事郭解自己不知,猶較其自己殺人尚重也。陛下宜判郭解大逆無道重罪。

武帝信以為然,於是命令將郭解押往京師,誅其全族。

閃回結束。當郭解被捕進京之時,正是主父偃伏誅之日。

郭解入京,天子詔命下在天牢,不必再加審理,待捕齊家屬親族,一併誅殺。地方官奉旨,追究其族,上報尚有外祖母許負,今在驪山老母宮修行,理宜問斬。

武帝驚問:此位驪山老母許負,便是當年為我高祖皇帝相面者乎?

禦使答道:是也。今年已九十六歲,而貌如少婦。

武帝大為驚奇,便問其生平詳事。禦史瞠目結舌,不能詳奏。

博士東方朔正在帝側,見禦史窘迫,遂開口奏道:啟奏陛下,臣知許負之事。

漢武帝:卿又因何得知?

東方朔:臣乃平原郡人,鄰近河內。因少時曾遊歷河內郡,又多次留居軹縣,與郭解門客常相往來,故對許負之事,知之甚詳。

漢武帝:朕聞諸子百家之中,惟有驪山門最為神秘。世間只有驪山老母之名,而無人可傳其術。賢卿博識多聞,委實異於常人。則便將許負平生之事,詳為寡人說之。

鏡頭閃回。便借東方朔之口,敘述許負軼聞。

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嬴政詔命,以大將軍王翦之子王賁掛帥,率軍攻齊。秦朝鐵騎到處,齊國防衛立時瓦解崩潰,七十餘城相繼攻克。

於是攻入臨淄,俘擄齊王建,滅齊為郡,天下一併於秦。

始皇帝令天下大慶,同時詔令各地官吏,廣徵神異祥瑞之事,上奏朝廷。

各地官員遂廣徵博採,紛以本地祥瑞之像上奏。

臨兆郡守來報,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兆。

始皇大悅,以為喜瑞,令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像之。

河內郡上奏,溫城縣令許望之妻趙氏誕生一女,手握玉塊,玉上有文王八卦圖形。此女出生百日,即能開口說話,實屬神異。

始皇聞訊,亦以為吉瑞之兆,令賜許望黃金百鎰,善養其女。許望為表示對始皇帝感激之情,特為女取名為許莫負,意為不會辜負聖上隆恩之意。

許望女兒得始皇帝禦賜,消息傳遍天下,慣於獵奇者甚至不遠千裡,專程來看稀奇。因此許府門前,每天都是車水馬龍,高官顯貴絡繹不絕。

許莫負對前來看者,或大哭不止,或綻露笑容,不一而足。起初人們並不以此為意,謂其哭笑乃嬰兒本能反應,並無特殊含義。

然而天長日久,其中天機漸顯。人們發現,凡莫負曾對之大哭者,皆遭厄運,或陡生疾病,或屢遇禍端,或家庭頻遭變故,或觸犯律條而被判罪。而莫負對之展笑容者,則喜事連連,不是招財進寶,便是官階頻升。

於是人皆醒悟,此位女嬰,天然即可為人看相。為此世人懼禍,前來看者日稀。

女兒四歲時,許望請當地宿儒教以識字。莫負過目不忘,不到半年,便能識四千餘字;又過目成誦,凡諸家之文,無不能背。又問玉塊上文王八卦,聞而如醉如癡,興趣盎然。

先生對許望嘆道:令愛悟性曠古少見,可惜不是男兒。否則,定為易學一代宗師!

許莫負聞之,嘻嘻而笑,乃與先生談論《連山》、《歸藏》、《周易》。先生僅知《周易》,《連山》和《歸藏》知之甚少,故此難以答對。

先生自知能力有限,遂向許望說道:令愛具有天人之資,非我凡夫俗子所能教之。望大人速為其聘任高人,教導為要。

許望便問:未知當世高人,今在何處?

先生:當今堪稱高人者,除鬼谷先生,便是其高足弟子,如徐福、盧傲、黃石公者。徐福、盧傲皆已出海,為始皇帝尋長生不老之葯;只有黃石公,在潁川歸谷山中隱居修行。

許望:黃石公學識,比先生如何?

先生:天壤之別,如何相提並論!黃石公乃是鬼谷門掌門弟子,深諳神仙之道,精通三易之秘,擅長相人之術。令愛若能拜其為師,前程將不可限量。

許望信以為然,遂攜愛女離開軹縣,到潁川尋訪黃石公。未料尋到歸谷,方知黃石公早已離開,雲遊四海而去,人皆不知其蹤。

父女無奈,隻得返回溫城,準備另外擇師受教,一時求之不得。忽有一日,許莫負在大門外玩耍,一位老母經過,上前相其半晌,喜容滿面。

許莫負:你這位阿婆,因何隻管看我?

老母:小妹,行路人口乾舌燥,能否給我一口水喝?

許莫負:阿婆稍等,待我進去篩茶。

說罷轉身進屋倒茶。待端茶出屋,卻不見老母蹤影。四處看時,忽見門前石獅底座上,留有一卷絹書。莫負放下茶碗,拿起絹書,見上書《心器秘旨》四字。

莫負大奇,往下看時,見書名之側,又旁書幾行小字:天道暗,莫負誰?相人者,具慧眼。群雄起,天下亂。慎相之,助君賢。

再往下看,全是相人之術。

莫負還家,說與父親,父女商議,方知來者乃是驪山老母鍾無艷,前來贈書授業者。

自得到《心器秘旨》後,莫負便潛心閱讀,很快對書中內容了如指掌,並能觸類旁通,開始為人看相。因知秦朝將覆,故將許莫負改為許負。

有一日,許負見到兄長與友人在門前彈鳥,便對兄友說道:速回家去!你母在家突染重病,若能請醫及時診治,或許有救。

兄友將信將疑,回家果見母病,及延醫診治,乃轉危為安。

許負善相之事由是廣為人知,前來看相者絡繹不絕,名聲大震。始皇帝聞知,便令河內郡守召其到鹹陽看相。許負早知其事,裝病拒不赴召,郡中官員隻好失望而回。

許望便問其女:皇上前來徵召,你為何不去?

許負道:天下將亂,女兒去有何益?

許望怕其年幼,口無遮攔,遂不準其再為人看相。

始皇崩於沙丘,二世皇帝胡亥繼位,賦稅徭役更甚於始皇,終於激起民變。

許望時有三子,均在司職,長子許忻為縣尉,次子許欽、三子許安皆為遊徼。

三子都主張自樹旗幟響應陳勝,與暴秦決裂。

許望問女許負:兩年之前,你預言天下將亂,改名為負。今天下果亂,將之奈何?

許負答道:父親應從兄長之言,但宜招募賢人志士,訓練部眾,不宜明反。

許望乃從其議,與三子擴大隊伍,訓練士卒,閉城自守,進出人員嚴格盤查。

翌年春,高祖劉邦率部攻打鹹陽,路經溫城。因聞溫城縣令許望為政清廉,深孚人望;又聽說其女善相,遂將部隊扎於城外,自率蕭何、周勃、曹參、陳平等人,來訪縣令。但至東門城樓時,見城門關閉,叫之不開。

周勃不耐,便在城下叫嚷:若不開門,便打進城去,雞犬不留!

許負陪長兄許忻巡城至此,自城樓下觀,見劉邦等五人個個氣度非凡,不由大為驚異。乃對兄長說道:此五人者,皆奇士也。喊話之人,乃有宰相之質,我兄不可怠慢。

於是出城,與高祖等五人相見。高祖聞說來者便是許負,便將身份告之,請見縣令。許負向五人各打量一番,面露驚詫,遂使長兄迎請五位貴人,迎入縣衙高坐。

許望聞說來者乃是斬蛇起義劉邦,乃請上坐,然後拿出縣令大印,自願將溫城進獻。

高祖聞言大驚:劉季安敢望此?

許負代父說道:將軍勿謙。許負雖然年幼,但深得相人秘旨。見將軍龍行虎步,日角插天,乃帝王之表;蕭、曹、陳、周四位大人,皆有位極人臣之像,貴不可言。今貴人臨幸溫城,乃我許家之幸也。故請家父獻城,願以身家歸附將軍麾下。

劉邦聞此,自是大喜。於是便以帝王自負,此後屢敗屢戰,從不氣餒。

當楚漢相爭之時,魏王豹先隨漢王,攻打項羽。魏豹嶽母因聞許負善相,遂親自請至魏王府中,命給女兒薄姬相面。

許負:我觀令媛相貌,貴不可言。尤其將來所生之男,當為天子。

魏媼以為奉承之語,厚賜送出,將信將疑。待女婿魏豹還府,便將此言訴之。魏豹卻是深信許負之言,由此見風使舵,背叛漢王,結盟項羽。然而最終敗於韓信,被殺於滎陽。

漢王終得天下,感激許負當年激勵自己,遂封其為鳴雌亭侯。許負當時年僅十九歲,且是舉國唯一以女子之身獲得封侯者。

其後皇帝選秀,許負進言,薄姬當貴為天子之母,高祖深信其言,於是納之為妃。

薄姬生下皇子劉恆,許負又進言,朝廷將來必起紛爭,為保劉恆安全,宜早放封地。

高祖從之,即立八歲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故於呂後之亂中得以保全。呂氏被平滅之後,劉恆終於繼位為帝,便以陳平、周勃為左、右丞相,立薄妃為太后。

漢文帝感念許負拯救自己母子恩典,稱為義母,又稱許負之夫裴鉞為義父,封洛商侯,秩兩千石。特將義母請到宮中,使為寵臣鄧通及上將軍周亞夫看相。

許負:周亞夫三年後定然封侯,封侯之後再過八年,定為將相,把持國柄,貴重一時。不過為相後再過九年,必然餓死。鄧通官運亨通,官可到至上大夫,但亦因飢餓而死。

當時文帝及鄧通、周亞夫聞此,皆都不信。但其後事實,全如許負所言。文帝九年,許負五十大壽,文帝為義母賀壽,並賜封其子裴洛為郎中令。

許負因見天下太平,便請致仕歸隱,後接任驪山派掌門之位,是為第五代驪山老母。

閃回結束,東方朔敘述驪山老母生平完畢。

漢武帝聞罷,大為讚歎,便悔錯殺郭解,因而惱恨丞相公孫弘。

汲黯看透此節,遂趁機上疏彈劾:公孫弘身居三公要職,俸祿冠於文武百官,卻蓋粗布衿被,是欺世佞君、沽名釣譽之舉。此等大奸似忠之輩,不可使其久居相位。

漢武帝以此奏疏示於群臣,詔命公孫弘自辯。未料公孫弘坦誠承認己過,並對汲黯大加讚譽一番。然後又道:春秋戰國之時,齊國各出名相一人,前為管仲,後乃晏嬰。管仲奢侈越禮,晏嬰勤儉為國,為臣欲效晏嬰為國,不學管仲越禮也。

武帝聞罷,反而認為公孫弘胸懷寬廣,謙讓有禮,便被他巧言騙過,愈加厚待。

公孫弘經此彈劾,也便反躬自省,因在相府修建賓館,廣納天下賢才;並繼續躬行節儉,每餐隻吃一種葷菜,所有俸祿全部用以養客,以致家無餘資。

漢武帝因連年動兵,反擊匈奴,故而耗費甚巨,入不敷出。河南人卜式上書,願捐獻一半家產,以助邊事,而且別無所求。武帝以為奇事,乃問卿相重臣,對此意見如何。

公孫弘奏道:厚施而不望報,此非人之常情。所謂有功不賞,有罪難罰。如其依仗此功,縱容子孫擾亂法紀,則無以繩之。依臣之見,陛下不可允準其請。

武帝果聽公孫弘之言,未予正式答覆。

元朔六年,淮南王劉安事發。公孫弘認為諸侯謀反,是自己為相不稱,因此上書,請辭丞相之職。武帝賜予公孫弘牛酒布帛,不從其辭。

元狩二年春,公孫弘薨逝於任上,為相六年,謚號曰獻。其子公孫度時任山陽太守,天子恩命繼嗣平津侯爵。提拔禦史大夫樂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職。

元封年間,漢朝社會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無比。為統一沿海地區,發展近海與遠洋交通貿易,漢武帝加強造船業,建立水師,前後七次巡海航行。

元封六年十月,漢武帝第四次東巡至海上,並查元封元年所派出海尋仙船隊下落。此是秦始皇死後百年,第三次入海求仙浪潮興起,規模、人數皆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地方士聞此,爭先恐後來到京城,莫不自言手握禁方,能求神仙。

時有齊人李少君,乃黃石公門徒,入山修道數十載,常行海上,遍遊仙山諸島。常對人自稱七十歲,世人不知其壽究竟幾何;連其籍貫及平生經歷,亦都諱莫如深。精研祭祀灶神求福、種穀得金、長生不老方術;又善驅鬼神,擅用藥物,自謂能使人返老還童。

李少君因聞漢武帝好道,便對眾徒說道:為師早在先秦之時,便自安期先生處獲得煉丹秘方,但因家窮,買不起金石草藥。今即天子好道,我欲求皇帝資財煉丹,豈不可乎?

眾徒聞此,無不稱善。李少君遂率徒西至長安,將煉丹秘方上呈天子:丹砂可煉靈藥,服之成仙。百年之前,貧道曾在海上遇到仙人安期生,常食火棗,其大如瓜。

漢武帝大喜,當即賞賜李少君諸多金帛,命其煉丹。

李少君曾與武安侯宴飲,座中有一老者,已經九十多歲,甚以長壽自負。李少君問其姓名家世,老者傲然告之。李少君笑道:我曾與公之祖父夜飲,彼時公且幼小,故我識你。

老者不信,因問:仙師曾在何時何地見我祖父,其何相貌?

李少君乃說其祖父相貌,竟然分毫不差。老者張口結舌,在座諸客無不驚奇。

漢武帝案頭有件古舊銅器,李少君見之,便對皇帝言說道:貧道認識這件銅器。春秋之時,臣往臨淄齊宮,曾見齊桓公將其擺在床頭。

武帝細看銅器上刻字,果是春秋時齊國所鑄。由此推算,李少君至少壽至數百歲矣。但觀其相貌,看似只有五十來歲,臉色紅潤,皮膚光滑,牙齒便似少年。

王公貴族聞此,由是相信李少君果有長生之術,萬分敬仰,所贈金錢,堆積如山。

李少君遂購丹砂原料,終於煉成仙丹,呈獻天子。

漢武帝:此丹服之,有何效果?

李少君:此乃長生不死靈丹,其效如神。然陛須除驕奢淫逸,禁止縱慾,並息征伐。更要杜絕喜怒無常,以致國中常有殺頭重刑。不依臣言,則此丹無效,大道難成。

漢武帝為求長生,一一應允。

李少君乃告知服藥之方,然後辭帝而出。

當夜漢武帝服食仙丹,然後入睡。瞑目未久,便即入夢。夢見自己與李少君一起,登上河南嵩山,有神仙持旌騎龍,從雲中而降,對李少君說:太乙真人有請,不可耽延。

李少君應諾,遂與仙使共同乘龍上天,瞬息不見。

漢武帝驚醒,對近臣說道:朕夜夢李少君離我而去,爾等速去探問!

近侍領命出宮,不久還報:李少君病重臥床,其狀將死。

武帝不信,急命排駕出宮,親去道觀探視。進入內室,果見李少君形容枯槁,堪堪待死。李少君見天子親來,甚是欣慰:陛下若是不來,煉丹秘方便當絕傳矣。

於是便說秘方,請內侍記於竹簡。但隻說數語,還沒說完,忽然斷氣,人已死去。

近侍奏帝:秘方未完,仙長少君已死。

武帝喝道:少君分明是被太乙真人喚去,何言死耶?可惜煉丹仙術,不得其傳!

乃命厚殮,葬於城郊。

李少君剛要入殮,屍體忽然不見,隻余衣服在棺,如同蟬蛻。治喪官員不敢隱瞞,上報天子。漢武帝愈信李少君已登仙界,並大為後悔,未向其求教更多道術。

朝議郎董仲躬與李少君交厚,因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李少君生前曾留以三副藥丸,命其服之延壽。董仲躬為人剛直,不信丹藥道術,因此不肯服食。

李少君仙化之後數月,董仲躬隨即病重,堪堪將死。家人力勸,試服其葯,董仲躬從之。未料隻吃半副,重病立痊;服完一副,復覺精力充沛,勝似少年。

董仲躬這才相信,世間果有長生不死之術,於是辭官,入山學道。於是便在終南山中結庵而居,與松鶴為伴三十餘載,頭髮不白,牙齒不落,精力旺盛,壽至八十餘歲而終。

期年之後,漢武帝寵姬王夫人亡故。武帝思念不已,以至寢食俱廢。

齊人少翁求見,聲稱可以施展鬼神方術,夜半作法,招來王夫人陰魂,復與天子相會。武帝大喜,便依其說,夜半三更,摒去侍從,獨坐帷幕之中等候。

將至四更,王夫人身影果然出現幕後,言談舉止,皆如生時,只是不能近前親熱。五更雞鳴聲起,王夫人低泣告辭,忽然不見。

武帝嘆道:如夢似幻,是耶非耶?

遂對齊少翁重加賞賜,封為文成將軍。

齊少翁又奏:若依貧道法術而為,可使陛下與神仙相通。

武帝信以為然,一一照辦。但過一年有餘,神仙始終不至。武帝疑而問之,少翁便說神仙雖然不至,但已留有奇書,是在京城某家所養牛腹之中。武帝便命以重金求購其所說之牛,果然自牛腹中取出帛書,但認出帛書上文字,卻是少翁筆跡。

漢武帝覽書,知是偽造,於是大怒,便派使者齎持尚方寶劍,去殺齊少翁還報。

齊少翁拜領聖旨,對來使說道:可惜!今我大事將成,皇上何不能忍耐數日,而親毀其事哉?尊使回報皇上,若陛下仍然好道,可在三十年後到成山找我,必得長生也。

說畢受劍,自刎而死。使者乃還宮,將齊少翁臨終遺言回報天子。武帝不信,命人打開棺材,果然不見齊少翁屍首,只有一隻竹筒在內。

武帝懷疑是其弟子偷屍藏之,到處搜查無果,終信其是成仙而去,由此十分後悔。於是再又徵召方士,命在陝西淳化縣甘泉山上,修建道觀,名曰甘泉宮,祀奉道祖太乙真人。又另建一座廟,祀奉文成將軍齊少翁。此後每次祭禮,武帝皆都親往主持。

齊少翁死後次年,武帝得病,醫巫無所不至,終無效用。此時忽有神君降臨甘泉宮中,命巫師給武帝傳話:天子毋憂,其病自愈。病好之後,可來與我見面。

武帝聽聞巫師之奏,斥退所有醫巫,果然不葯而痊。因此前去甘泉宮祀神,更在甘泉專設宮殿,禮祀神君。當時神君甚多,皆在帷幕中說話,聲音與凡人無異。以泰一最為高貴,時來時去,唯聞風聲颯颯。於是甘泉宮方士雲聚,自詡有神術奇能者,更是趨之若鶩。

時有方士欒大,至甘泉宮中,拜見天子,吹噓自己常在海上來往,曾遇仙人。

漢武帝:卿既能見仙人,可為寡人求賜長生不死丹藥,朕有重賞。

欒大:臣人微言輕,不為仙人所信。陛下若欲獲取不死之葯,須使下臣位尊貴。

武帝信之,就拜欒大為五利將軍,又封樂通侯,將親女衛長公主嫁之。並親至其宅,賜以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五利將軍四方璽印,賞賜萬金。

欒大由此身價百倍,貴甲天下。

數月之後,漢武帝便命欒大為求仙使者,到東海去尋仙師,求賜長生不老丹藥。因屢為方士所騙,此番便派人暗中一路監視欒大,囑令將其一舉一動探知明白,然後還奏。

欒大本來便是個江湖騙子,隻為錢財,並無仙術。無奈隻得奉旨前往,到齊國後卻不入海,只在泰山頂上溜了一圈,便即回來。因恐天子見罪,乃於路上想好一套說辭,回宮後妄奏武帝:臣在海上,得見仙師。神仙答應為陛下煉製長生不老之葯,五年可成。

武帝:隻恐五年之後,卿又為徐福第二矣!

欒大知道騙局已破,無言以對。武帝得知再次受騙,於是勃然大怒,下令誅殺欒大。

數月之後,方士公孫卿又來長安,求見天子,聲言在河南緱氏城中,見到仙人足跡。

漢武帝復又相信,於是親至緱氏,祭祀神跡。次年春,武帝東巡海上,命公孫卿率領方士數千人,乘船入海,訪求蓬萊神人。自己則留宿海船之中,希求能得仙人召見。

不久公孫卿還奏,說在東萊山見到仙人。

武帝聞訊即往,結果只見有碩大足跡,並無神仙蹤影。

結果醒而復夢,夢而復醒,如此矢志不渝,循環往複,武帝前後求仙五十年不輟,長生不死靈藥杳如黃鶴,終於沒有得到。由是隻好命在甘泉宮秦液池中修造數島,喚做蓬萊、方丈、瀛洲,復雕刻許多石魚、石鱉排列其上,算是到過海上仙山,聊以自慰。

三座仙島造成,漢武帝又命在甘泉建築柏梁台,高二十餘丈,用香柏為柱,香聞十裡;台前更建仙人承露銅盤,二十丈高、六十圍粗,據說以盤中清露調和丹藥而飲,便可延年益壽,乃致長生。然而仙山、仙人、仙藥虛無縹緲,終究無從捉摸,影蹤俱無。

武帝直到晚年,方才醒悟: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至此入海求仙之風,便始衰退。

太子劉據因見父皇好道求仙,生母皇后衛子夫日漸寵衰,因此常常擔憂。

漢武帝知道太子所懼,乃謂大將軍衛青道:漢家庶事草創,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不得不勞萬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不安,朕豈有之邪?賢卿可以我意,曉諭太子。

大將軍頓首拜謝,告知姐姐衛子夫,皇后與太子其心稍安。

元封五年,太尉大將軍衛青病逝,壽止四十七歲。漢武帝大為哀慟,為紀念其彪炳戰功,命在茂陵東北修建墓塚,作陰山形狀以葬之,賜謚號為烈侯。

詔令悼詞:衛青才幹絕人,禮賢下士,與將士同甘共苦。外禦強敵,豪氣乾雲;內和眾卿,氣度寬廣。自漢朝成立以來,始破匈奴,七戰七捷;出入禁中,掌侍中、太中大夫,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參決政事。可謂千古名將,稀有乾臣!

衛青薨逝之後,漢武帝感嘆朝中文武名臣殆盡,乃下求賢詔書。

為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每派禦史巡按各國諸郡,對諸侯及地方豪強、官吏進行監督。乃將全國分成十三個監察區,喚作十三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統其軍政。

衛青在世,朝中及內宮無人敢構陷太子;至其去世之後,企圖陷害太子之徒漸多。

鏡頭閃回,敘述太子劉據。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來,立表妹陳阿嬌為皇后,十餘年中一直未育子女。直到元朔元年,衛子夫在生下三位公主之後,又生一位皇子。武帝中年得子,異常欣喜。便命令枚皋及東方朔,各作賦慶賀;同時修建婚育之神句芒祠,並為皇長子取名劉據。

中大夫主父偃上書,請立劉據生母衛子夫為皇后。武帝從之,乃冊立衛子夫為皇后,大赦天下。衛子夫既為皇后,劉據亦由庶長子變為嫡長子。及至七歲,復被冊立為皇太子。

同時下詔,賜封朝中秩祿中二千石官員右庶長爵位,百姓中家長一級爵位。

皇帝詔曰:委派專使,賜各縣裏三老、孝子,每人五匹布帛;賞賜鄉裡三老,並愛護孩童者、努力耕田者,每人二匹帛,三斤絮;賞賜九十歲以上老人,及鰥、寡、孤、獨者,每人二匹帛,三斤絮;賞賜年齡八十歲以上老人,每人三石米。

眼見太子劉據長大成年,漢武帝始在群臣中為其甄選老師。因拔故臣石奮少子石慶,拜為太子太傅;又派德高望重文學之士,輔導劉據學習《公羊》、《穀梁》兩部春秋。

繼石慶之後,先後有嚴青翟、石德任太子少傅,趙周、周建德、卜式任太子太傅。武帝專為劉據在長安城南修建博望苑,供其交往賓客之用,並許其依照自己興趣喜好行事。

劉據結交朋友不問出身,既有織鞋販履之輩,也有遊俠賓客。

武帝每嫌其不夠殺伐果斷,引以為憾。其後寵幸王夫人,又生皇子齊懷王劉閎;李姬又生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李夫人又生昌邑哀王劉髆。

故此皇后衛子夫自覺失寵,每每不安,便由於此。太子寬和,每勸父皇休養生息,少事征伐,漢武帝則就笑謂:朕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留給我兒,不亦可乎?

武帝晚年經常外出,遊幸天下,每將京中諸事交付給太子劉據,使其鍛煉執政能力;而將宮中事務,皆都交付皇后衛子夫。如有裁決,漢武帝無不同意,甚至不加過問。

只因漢武帝用法嚴厲,所任用重臣多是嚴苛酷吏;而太子雖然性格寬厚,卻甚固執,常將父皇處罰過重之事,在監國期間給予平反。

由此太子雖得百姓之心,但朝中執法大臣皆都不悅。

皇后害怕長此下去,必會引來禍事,每每告誡太子劉據,應順從父皇之意,不應擅自縱赦罪人。漢武帝聽說此事,卻讚賞太子敢作敢為,而對皇后說法不以為然。

國舅衛青去世,朝中奸臣認為太子失去靠山,又恐其即位對己不利,開始競相陷害。

有次太子進宮謁見皇后,良久方出。武帝聞知,便問宦侍蘇文:太子何以久處宮中?

蘇文趁機構陷:太子久而不出,是為調戲宮女。

漢武帝聞此,以為太子好色,命將太子宮中侍女增至二百人。太子不喜反驚,其後聞知是因蘇文進諂,以至於此,便對蘇文懷恨不絕。

蘇文亦知太子不喜自己,便與小黃門常融、王弼等勾結,暗中尋找太子過失,然後添枝加葉,向天子報告。皇后聞此,切齒痛恨。

皇后:蘇文等人無事生非,離間你父子感情,實可痛恨。我兒何不稟明你父皇,請其誅殺蘇文、常融、王弼等人,以絕後患?

太子:兒臣不做錯事,又何懼蘇文等人!皇上聖明,不會相信讒言,母后勿憂。

蘇文等卻將太子寬容當作怯懦,此後愈加猖獗。有次武帝感到身體不適,派內侍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前至東宮,傳旨已畢,立即還報天子:太子聞說陛下有疾,面帶喜色。

漢武帝聽罷,默然無語。稍頃之後,太子來至,面有淚痕,強裝言笑,侍病問疾。武帝暗中查問太子隨員,得知太子是為自己之病流淚,於是大怒,立命將常融處死。

太始年間,趙國人江充不畏權貴,因受武帝重用。

鏡頭閃回,敘述江充來歷。

江充本名江齊,通曉醫術。其妹善於歌舞鼓琴,嫁與趙國太子劉丹。江齊身為外戚,遂為趙敬肅王劉彭祖座上貴賓。劉丹時與姐妹亂倫,擔心江齊會向父親告密,便使吏役收捕,欲圖謀害。江充設計逃脫,劉丹大怒,將其父兄誅殺。(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