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六百零八章:絕密研究(上)
「回稟大人,城內與周邊村落的百姓十不存六,小人估算,被宋洲夷人擄走的百姓少說在五萬以上!」縣主簿顫顫巍巍稟報道。

「什麼,五萬人!」熊桴驚得從太師椅上跳起。

縣主簿繼續說道:「據從倖存下來的百姓那裏打探到的消息,夷兵整村整村的擄掠人丁,許多村子現在已空無一人,萬幸的是,各士紳自結的堡寨並未受到侵擾。」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熊桴愈聽愈是心驚,忽覺有些頭疼,強撐著身體,揮了揮手。

縣主簿見此,不再多言,立刻告退。

待縣主簿離開,隨從端來飯菜,勸道:「大人,您從昨晚到現在尚未進餐,還是吃些東西吧!」

「王大人那邊可有消息?」熊桴仍然關心著正事。

「王大人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或許今晚就能抵達!」隨從急忙答道。

從太倉前往尚海縣的路上,王忬看著驛道旁稀稀疏疏的人流,心情同樣複雜。

經此一難,江南雖未受到重創,但消極影響多少是有的。況且,今日夷人能乘船襲擾,難保他日不會,這始終是籠罩在「江南七府」頭頂上的一片陰雲。(註:江南七府包括松江、蘇州、常州、鎮江、杭州、嘉興與湖州)

「現在到哪了?」

「稟老爺,剛到吳淞江邊。」

王忬命車夫停下,走下馬車,望了望波光粼粼的吳淞江。

狹長的江面上只有擺渡船來往穿梭,即使是近在咫尺的距離,船家駕馭得都有些小心翼翼。

這擺渡船就如同大明的水師,連大江大河都難以掌握,何況是波濤洶湧的海域。

昔年,三寶太監曾言:「欲果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

如今,大明遭此蒙難,似乎是驗證了他的說法。

縱觀明朝歷史,也許會有人感到好奇,抗擊倭寇之事,為何總是禦敵於陸,就不能禦敵於海?

其實歷史上還真有人提出過啟蒙版的「海權論」,提出這個觀點的仁兄不是什麼大名鼎鼎的武將,而是一位來自醫學世家的文人,他的名字叫鄭若曾(1503-1570年)。

鄭若曾,字伯魯。祖籍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資政殿大學士鄭憶年率全家隨高宗南渡,為崑山鄭氏始祖。入元,後裔不仕,改業醫術,專精女科。從此,族中儒、醫不絕。

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十三歲的鄭若曾考取生員,入府學,後以貢生資格赴京師就讀國子監,科舉不利後回家鄉潛心鑽研學問。與諸文人「研磨實行,不角立門戶為空言無補之學,所著書皆切實經濟,不以文詞為工也。」

《昆新兩縣續修合志》稱其「幼有經世志,凡天文、地輿、山經、海籍,靡不得其端委,魏校最器重之。嘉靖中以諸生入北雍,閑中擬元者再,競不遇。倭擾東南,總製胡宗憲闢為贊畫。偵知倭不諳地境,導之者為內地奸人,以計間之,寇遁。」

當時,東南沿海地區倭患猖獗,而地方官軍「大者覆師小者陷陣,逡巡狼狽」,鄭若曾切身受害,目睹暴行,為此繪製沿海地圖,由蘇州府刊行,供平倭官軍之用。正好胡總製為剿倭廣招人材,鄭若曾善言兵事,為胡所識,召入杭州,佐其平倭。在幕中編寫了多種禦倭著作。因平倭有功,獎勵錦衣,鄭不受,薦修國史,亦不就。

鄭若曾青年時與歸有光、唐順之等人師從魏校。魏校是祝允明的表弟,崑山正儀人,居蘇州葑門之莊渠,自號莊渠,曾任兵部郎中,國子監祭酒。此外,鄭若曾還師從過文武兼備的王陽明,雖在心學上無有筆墨,但在其所著《籌海圖編》和《江南經略》兩書中,分別引用了魏校的主張:「公賞罰、固海洋、散賊黨、擇守令、降宣諭」和王陽明的主張:「足兵餉、公賞罰、慎招撫、行保甲、明紀律」。

鄭若曾結交的好友也多為文武雙全的俊傑,比如連襟歸有光(魏校的堂弟魏庠把兩個女兒嫁給了鄭若曾與歸有光)。1553年倭寇來犯,崑山城被圍46天,在安亭講學的歸有光冒險返回崑山,與守城官兵一起商議禦敵之策。事後,寫了《禦倭論》、《論禦倭書》總結抗倭經驗,指出要「把截海口,不使登岸」,最好「敗賊於海」,因此受到抗倭名將俞龍戚虎的重視,鄭若曾也把這些意見收入了《籌海圖編》。

再如茅坤,與鄭若曾同為胡總製幕僚,兩人共識甚多,以平倭兵計襄助胡總製。茅坤之孫茅元儀是一位儒將,因戰功升任副總兵,彙集兵家、術數之書兩千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書中稱鄭為「古今一奇士」,很多船舶圖例就來自鄭若曾的海圖精編制。

鄭若曾在給胡總製做幕僚期間,與兒子應龍、一鸞搜羅志籍,考核邊海,於嘉靖三十四年編撰了《萬裏海防圖》初稿。這是古代最早且範圍完整、內容詳備的海防軍事地圖集。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廷斬大海盜王直於杭州,平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了總結明初以來朝廷在禦倭戰爭中的經驗教訓,頌揚抗倭將領的豐功偉績,鄭若曾在三年後付梓刊行了《籌海圖編》。

《籌海圖編》強調掌握潮候規律對水兵海戰和海岸行軍的重要性,首次提出萬裏海防的概念,即把広東、福建、浙江、直隸、山東沿海各地作為海防前線整體來看待,是古代首次提出的完整海防思想。

該著作體系嚴密,材料豐富,見解深刻,萬曆以後出版刊行的研究倭寇的著作,幾乎沒有不引用該書的,《明史》也受其影響。不僅在明代多次再印,到清前期,凡談海防者,仍奉為圭臬。《四庫全書》更是將其收入史部十一、地理類五、邊防之屬。

本時空,許多事都已錯亂,這位仁兄能不能有這般建樹,還很難說。

王忬站在江邊,「望洋興嘆」,心中苦悶,難尋知己一述。吃一塹長一智,大明什麼時候能從江防走向海防,王忬心中亦不知。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