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七百零五章:拉、防、和(中)
如果說明廷對韃靼右翼俺答部的策略是拉攏,那對韃靼左翼土蠻汗部的策略,便是一個字「防」。

如何寫好一個「防」字,這裏面大有文章。

相比熟悉諸邊隘塞軍務的王崇古,總督薊、遼軍事的也是一位能臣,他的名字叫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江西宜黃縣譚坊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海寇、宋洲夷兵侵擾東南沿海的那幾年,譚綸任台州知府,他在地方主持練兵、防禦,卓有成效。

其後順風順水,一路高升,到隆慶元年(1567年),皇帝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禦史,總督薊、遼軍務。

對練兵之事精通的譚綸在赴任前就上奏說:「薊鎮、昌平的兵丁不滿十萬,而且老弱者佔一半,分別隸屬幾位將領,分散於二千裡的防區。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我們分兵防守,眾寡強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請求趕緊訓練兵馬。然而四大困難不解決,最終不得訓練。敵人擅長騎射,不招募三萬人經常練習車戰是不能製服敵人的。統計三萬人的月餉,每年五十四萬兩白銀,這是一大困難。燕、趙兵丁的銳氣在邊防中耗盡了,不招募一萬二千多名熟諳戰事的吳、越士兵,摻雜在他們中間教練他們,必然難以成事。我受召就可以立馬趕到,議論的人認為不可能,不始終信任,這是第二大困難。軍事崇尚嚴格,然而燕、趙的士卒一向驕慣,驟然被處以軍法必然大為震驚駭然。況且又離京城很近,容易產生流言蜚語,徒然使忠誠、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廢棄功力,進而釀成其他禍患,這是第三大困難。我方兵士一向沒有直接與敵作戰,就是打敗了敵人,敵人不心服,能夠再次打敗敵人,才能使敵人終身受創,但是這容易產生忌恨與妒嫉,想再有作為,禍患已經先到了,這是第四大困難。按現在的情況考慮,我請求調集薊鎮、真定、大名、井陘和督撫的標兵三萬人,分成三個營,指令總兵、參將、遊擊分別統率他們,且要授予幹將總攬練兵的職責。春季與秋季兩個防禦期,三營的兵馬各自調至邊關附近。敵人來了就能將他們遏製在關外,敵人攻進來了就能與他們在關內決一死戰。這兩方面沒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責。而且訓練兵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在秋季防禦已經臨近,請迅速調集三千名浙兵,以緩解急迫的形勢。三年之後,邊防軍訓練好了就遣返浙兵。」

朱載垕下旨同意了譚綸的請求,派戚元敬協助總攬練兵事務,另一個位面的「譚戚組合」,依舊在本時空相遇,亦是冥冥之中的緣分。

而關於分設三營之事,阻力很大,譚綸趁機進言:「薊鎮訓練了十多年的兵馬,然而最終不見成效,是因為任務不專一,訓練也不落實。現在應責令臣與戚總兵,專門負責,不要讓巡按、巡關的禦史參與到這中間。」

果不出譚綸所料,巡撫劉應節知道此事後立即表示反對,巡按禦史劉隨、巡關禦史孫代跟著跳出來彈劾譚綸專橫。好在譚綸的主張得到了張居正的支持,隆慶帝最終採納了張居正的意見,將練兵作戰的事情全部委託給了譚綸,並且告誡劉應節等人不要阻撓。

考慮到邊地關隘、要道的險易,道路的遠近,譚綸上任後,將薊鎮分成十二防區,每個區設置一名小將,全軍總共分成三個營:東營駐紮在建昌守備燕河以東地區,中營駐紮在三屯守備馬蘭、松太地區,西營駐紮在石匣守備曹牆、古石地區。各位將領時常率兵操練,互相聲援,管理辦法周到清晰。

就在其赴任後不久,虜酋土蠻寇薊鎮,由界嶺口羅漢洞潰牆入,大掠昌黎等縣。譚綸靈活佈防,先是在隆慶二年(1568年)喜峰口邊外一戰中力挫左翼長昂部,又於隆慶四年(1570年),通過及時調集薊鎮邊軍優勢兵力,利用火器攻擊草原騎兵等手段,成功阻遏了韃靼左翼對薊鎮的又一次大規模進犯。

兩次阻敵成功,一方面與隆慶年間明朝北部邊防力量的整體加強有關,另一方面與譚綸對薊鎮邊防改革的成績顯著密不可分。

三營兵都是有軍餉——每年十餘兩的募兵,其戰鬥力遠不是衛所兵能比。受譚綸信任,總攬練兵事務的戚總兵也在此時大膽摸索一套全新的練兵辦法,他革除了明軍裡的許多惡習,如在自己編寫的「兵德」中明確要求將士不得好爭功搶首級,種種規章執行下來,使得明軍戰鬥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除練兵外,譚綸的另一項主要工作便是完善邊牆防禦設施,在其上任的隆慶元年到隆慶六年(1572年)卸任總督之際,由其主持修繕的四鎮三關防禦台多達三千座,每座設施都有類似於「建築工程質量永久責任牌」的石碑。

經過譚綸的不懈努力,薊鎮邊防的面貌終於煥然一新。不僅邊牆防禦體系逐漸完備,邊軍戰鬥力也得到極大提升,一改以往畏敵如虎的舊貌,已經初步具備了與之在野戰中一決勝負的實力。

薊鎮邊防力量的加強,拱衛了京師的安全,讓土蠻汗無機可乘。歷史上,隆慶四年後,韃靼左翼土蠻汗部的幾次襲擾都是用兵遼東。

本時空,見薊鎮硬如龜殼,土蠻汗熄了自找沒趣的心思,將目光轉移到了宋洲東北總督府上,他已數次派人偵查了宋洲堡壘的詳情,還意外與建州女真王皋部搭上線,相約對宋洲亦河城至烏拉城一線,來個東西夾擊。

新世界91年,西元1570年,九月。

土蠻汗襲擾薊鎮無功而返,立刻派董狐狸一行人為使,想與明朝修好,恢復雙方互市,並邀明朝一同出兵對付宋洲人。

與狼為伍,譚綸頗為不恥,但他很快便想明白土蠻汗不過是想試探一下明朝的態度罷了,引導虜夷相爭,或許是削弱兩方實力的大好機會,譚綸隨即起草奏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