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四百零二章:學校(上)
時間撥回到新世界33年,西元1512年,五月中旬。

我們的唐大才子在金蘭郡的遊歷還在繼續。

各堡各鄉聽聞有這麼一位名人到來,皆表現得十分積極,紛紛邀請唐寅前往當地遊覽,畢竟金蘭郡是在一片陌生土地上建起,談不上有任何文化底蘊,多一個文人自此經過,往後就多一個能向後人說道的故事。

應酬完北定堡的邀約,唐寅乘坐馬車返回金蘭堡,在路過一處村落時,他注意到當地的房屋很有特色。

「這裡是何地?」唐寅指著馬車外的房屋,向陪同人員詢問。

陪同人員解釋:「這兒是漁甲村,生活的都是原明朝広東、福建的疍民。」

「疍民?」唐寅想了想,讓馬車停下,說道:「走,下去看看。」

陪同人員沒有阻止,既然唐大才子有興趣,他們也不介意一起去瞧瞧。

漁甲村是十二個疍民安置村裡的一個,該村共有86戶,規模並不大。

聽村外有陌生人到來,村中柴犬狂吠。

一老者聞聲走出居住的高腳屋,見陪同人員穿得是幹部服,老者神色緊張,快步相迎道:「諸位來此,不知有何貴幹?」

陪同人員笑著安撫:「老人家勿要多想,我們只是路過此地,有些口渴,想討碗水喝。」

「既如此,還請諸位去我家喝口茶,歇歇腳。」老者熱情好客道。

幾人沒有推辭,隨老者走入其家院落,三間高腳屋下養著雞鴨,西面草棚內還關著牛驢,看起來這一戶還是個富裕人家。

來到高腳屋中,一行人席地而坐。

老者翻箱倒櫃方找到一點茶末,有些不好意思道:「諸位見諒,我這小門小戶隻備有一些粗茶。」

「我等叨擾在先,又讓老人家破費,該說見諒的是我們。」唐寅擺手,端起陶碗,喝了一口茶湯,好奇道:「老人家,你家中為何不見年輕人?」

老者答道:「兩個兒子隨大漁船出海捕魚去了,老妻與兒媳在照顧海壩塘,孫子孫女都去上學,只有我留在家中照看家畜與菜田。」

「我觀村落裡大部分民宅緊門閉窗,難道家家都是這般忙碌?」

「可不是,如今不比從前,現在生活有盼頭,可不得加把勁多乾一些活!」

就著喝茶的功夫,老者絮絮叨叨為唐寅講了講以前在明朝的悲慘生活,唐寅聽得既心生感慨,又充滿羞愧。

世人都道江南好,紅妝綠柳,歌舞昇平,一派紙醉金迷,但鮮有人問津,底層百姓過得是怎樣的日子。

直到日漸西山,陪同人員婉轉提醒時間不早,老者這才止住話頭。

幾人向老者告辭。老者心道該去接孫子孫女放學,待幾人離開,他系好驢車,前後同路出了村。

愈靠近金蘭堡,路上趕車的人愈多,行至一處路口時,竟遇到了道路擁堵的情況。

「此地距離金蘭堡不遠,這路還不知要擁擠到什麼時候,先生若等得心焦,不如步行進城。」陪同人員提議道。

「也好,終日乘車奔波,我這身子亦有些僵硬了。」唐寅苦笑道。

眾人下車,朝南步行,這才看清道路擁堵的原因——金蘭郡第一學校門口,停著大大小小、樣式不一的各色馬車,已將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這便是宋洲的府學嗎?」

「可以這麼說。」

「我能否進去參觀一二。」

「這個……我需要告知首長,得到他的批準才行!」陪同人員沒有立即答應。

~~

行政廳辦公室張秘書得知了唐寅的請求,笑道:「想去學校參觀,就讓他去看好了,學校也不必多做準備,平時該幹嘛幹嘛。」

陪同人員撓頭笑道:「我是擔心讓唐先生聽到什麼離經叛道之言,一下氣壞了身子,不願再去本土。」

張秘書頷首道:「你說得有理,這樣吧,先通知薛校長做好接待準備,整個參觀的流程,你們把好關。」

「是!」陪同人員應了聲,匆匆忙忙走出辦公室。

三日後,由金蘭郡第一學校薛校長打頭,帶著唐寅一行人走進校門。

華夏自開科舉以來,歷朝歷代對教育都是非常重視,明朝亦是如此。

明朝立國初,在總結以往朝代文教政策得失的基礎上設計出了該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改元代國子學為國子監,將其作為明朝的中央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地方的府州縣,俱設儒學,分別置教授、學正和教諭等若乾學官,以教諸生,以督學政,將各級官學置於地方各級正府的直接管轄下。由此建立起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官學體系。

官學教育以程朱理學為宗,並定程朱理學為科舉取士的標準。明初不僅規定以宋代理學家註解的儒家經典作為教學內容,還規定以八股作為選士標準。

明代官學的學生稱生員,在提學官設立以前,未入官學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一律稱童生,但凡參加縣、府考試通過者才能入官學讀書,獲得生員資格,即俗稱的秀才。

童生的入學考試由巡按禦史和地方行政長官主持。明代官學生員,分為廩膳生員、增廣生員和附學生員三種。其中廩膳生員享受朝廷津貼,朝廷每年從中選拔優秀者送入國子監讀書,即歲貢生。而廩膳、增廣如有空缺,則通過歲考從下一級中依次遞補。

明代的官學,各級俱設學官,分別是教授、學正、教諭和訓導若乾,他們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洪武年間的學官多由各級官員舉薦而來,後多由副榜舉人、鄉試未中者擔任。各學官俱受吏部統轄,聽吏部考核黜陟,但在地方上也受各級地方行政長官提調。

「我們學校有小學、中學、高中三部,目前共有學生近兩千人。」薛校長邊走邊介紹。

唐寅聽到這個數字不由得微微吃驚,如此規模,恐怕只有明朝國子監能比。

薛校長沒介紹的是小學、中學、高中三部的學生比是6∶3∶1,年級越高,學生人數越少。眼下,宋洲推行的是掃盲教育,努力提升百姓的識字率,像後世那樣搞義務教育,實在是沒有資金與教師基礎支持。

宋洲的中學教育可以看做教育制度的分水嶺(雛鷹學校是另一套體系)。在此之前,小學(學堂)教育免費,學生就近讀書,學業輕,只有語文與算數兩門文化課,鄉村的學生上半天學,還能幫家裡乾半天活,城縣裡的學生則能瘋玩半日,兩邊儘力保持著進度統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