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四百零五章:乾旱
新世界33年,西元1512年,6月。

長安郡,太寧城。

周郡長在碼頭親自迎接氣象專員白紹康的到來。

「白老不辭辛苦,特地跑來太寧城,讓我等後輩大受感動。」

「為了果事,我這把老骨頭跑散架了,也是值得的!」

「白老哪裡的話,我們這些後輩都熱切盼望像白老這樣的老前輩能長命百歲,共同見證宋洲的崛起。」

兩方談笑間,坐上馬車。

剛剛坐定,白紹康便迫不及待地向周郡長問起眼下最心繫的事——長安郡的乾旱情況。

周郡長介紹道:「目前受旱面積超過了全郡耕地面積的四成,而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我已向全郡下發了應對旱情的緊急通知,全力確保百姓及牲畜的用水安全。」

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百姓生活用水這三者中,農業用水一直佔大頭,而且這個時間點是小麥結穗的關鍵時期,乾旱缺水勢必會造成小麥減產。

別看後世土澳只有兩千多萬人,是糧食出口的大國,但其缺水情況十分嚴重。不確定的天氣變化,讓土澳常遭受乾旱、高溫、自然山火的威脅,更何況現在正處全球小冰河期。

華夏氣象史資料中,有四次小冰河期的記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關於明末清初小冰河期的猜測,後世有專家對青Z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測試發現,大約從1270年起(元朝建於1271年)冰川已開始推進,也就是說小冰河時期是從這個時間節點開始的。第一個降溫階段的最低點大約出現在1370年左右(明朝創建於1368年),此後一個世紀內氣溫略有回升。在1470年左右全球氣溫再度變得寒冷,一些本來很少下雪的地方也開始不斷降雪。極寒天氣一直持續到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才宣告結束。

從元朝初期開始,直到清朝康熙年間結束,這其間歷時長達四百多年。

第四次小冰河期的到來,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災害頻繁。據史料記載,元朝統治時期100年卻發生了水災92次、旱災86次、雹災69次、蝗災61次、地震52次、風災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明朝從洪武到崇禎十八年期間共計自然災害1101次。清朝從乾隆到宣統退位的176年裡面自然災害1121次。

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往往聯繫著成千上萬的百姓性命,拿明朝舉例,根據明朝正史和方誌上的一些記載。景泰四年(1453年)冬天普降大雪,次年四月戶部奏報,長江下遊「凍死者無算」,其中僅長江南岸的常熟縣就凍死了一千多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冬,大寒,運河結冰,厚達數尺,使江南交通中斷達數月之久。萬曆六年(1578年),長江三角洲地區許多湖面都被凍結,寒風將湖面的冰碴捲起,一直被送上十米高的山丘。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広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其次,小冰河期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致使各國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明末,李自成的事,網文裡不少有寫。放眼看向海外,1570年(明隆慶四年)至1580年(明萬曆八年),在歐洲,這段時間是糧食危機、迫害油太人與獵巫行動最為猖獗的十年。同期的倭國爆發了大量民變,上杉謙信更是12次於秋冬之際出兵,去關東搶糧。

面對小冰河期,在北半球,有大量史料可以研究,做出及時應對。而南半球,穿越眾手頭的資料是一片空白,沒有日積月累的數據支撐,氣象模型無法給出準確的氣象預報,這就為災害的應對提升了難度。

這場突如其來的旱災,影響的不只有長安郡一郡,西岸的陽垣郡與南角郡皆有不同程度的受災,長安郡的乾旱情況反倒是最輕的。

中樞在接到上報後,立即召集專業隊伍,奔赴各郡,做實地調研,為之後的應對作參考,因此便有了白紹康的此次東行。

只在太寧城招待所休息了一晚,白紹康第二天便帶著學生前往了周邊的鄉村,調查當地的乾旱詳情。

來到一處村落,白紹康注意到為了解決吃水問題,鄉裡正組織人手給各村打井。

「老人家,怎麼現在才打井,以前村裡是如何解決吃水難題的?」白紹康與一位坐在村口小憩的老者攀談。

老者抿了口旱煙,用夾帶著山東口音的宋洲話,答道:「俺們之前一直吃湖塘裡的水,今年不是鬧旱災嗎,官府擔心乾旱加劇,便派人來打井了。」

「那農田灌溉怎麼解決?」白紹康又問。

老者神色淡然道:「官府有不用牛拉馬托的機器,抽水一刻鐘,抵得過俺們肩挑手抗半天,雖說今年小麥畝產難免會受影響,不過官府已經放話,一旦減產,就會減免今年的糧稅。」

老百姓對今年的乾旱有預期,所以心態都很平穩,再加上市場中的各類物資價格穩定,供應充足,這無異增強了百姓抗災的信心。

白紹康點了點頭,沒在多問,與學生一道走訪田間地頭,隨後考察了鄉裡的氣象觀察站。

中樞將各個隊伍的調研結果匯總,旋即向各郡做個工作指示。為作長遠計,由財政部撥出專款,用以對各郡水壩、水庫、灌溉設施、引水設備的修建與採購,這項工程定為十年,這是繼鐵路建設之後,中樞財政劃撥的最大一筆資金。同時,為接應新移民的到來,中樞擴大了儲備倉的規模,加大了對舊港期貨稻米的採買。

這一場乾旱帶來的不止有弊處,也讓果家智庫不得不對農業灌溉技術革新、居民安置與供水、工業發展部署等問題做出了更細緻的規劃。有智庫成員更是提出了一個「宋洲本土人口上限為一千萬」的建議,將第二個人口轉移安置的重心放在了南美潘帕斯。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