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症症》第一百二十四章
今天看了之前寫的內容,同樣也看了《黃帝內經》中素問厥論,在奇病論找到相關的癇症有關數據記載,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為何也?

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甲乙經》、《太素》無此四字,為全元起注文,誤書於此,當刪去)。」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葯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

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氣之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帝曰:善。

這段話就是講的癇證「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