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宋吹》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宋將門一
石守信等人雖然交出了兵權,但是兵還是那些兵,將領也還是那些將領。

雖然老領導現在不領兵打仗了,但是老領導也沒有失去權勢啊,反而和皇家聯姻,而且由於老領導不再領兵,反而能更好地在皇帝面前為自己以前的老部下說好話了。那麼那些石守信等人的老部下自然就將老領導視為了主心骨。

由於這是一個自發而又緩慢地過程,宋太祖趙匡胤也沒有察覺。

宋太祖趙匡胤若是能活得長久一些,憑著在軍中的威信倒也很好解決,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只在位十六年便駕崩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察覺了這些苗頭,但是此時將門雛形已經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時的大宋身邊還有大遼虎視眈眈,宋太宗趙光義也沒有辦法了,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子孫了。

等到了宋真宗趙恆繼位,與大遼簽訂了澶淵之盟。

可就是這屈辱的澶淵之盟也是皇帝禦駕親征,大宋軍民奮力作戰才打出來的,不然遼人又豈會輕易罷手,這樣一來,宋真宗趙恆就更不敢動將門了。

到了宋徽宗趙佶繼位,大宋已經形成了石守信後人的石家,高懷德後人的高家,張令鐸後人的張家,王審琦後人的王家,曹彬後人的曹家,潘美後人的潘家,王全斌後人的王家七大將門世家。

至於說楊無敵的楊家,在皇帝和將門世家的聯手打壓之下,根本就沒有機會成為將門世家,不然楊家又豈會混得如此淒慘。

還有折家和種家,在大宋君臣心目中就比較複雜了。

折家不是漢人,是黨項人,宋人李之儀在為折克行的侄子折可適撰作墓誌銘時,便寫道:「其先與後魏道武俱起雲中,世以材武長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後徙河西……」。

折氏徙居府州後,唐武德年間(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強宗的地位,被任命為「府谷鎮遏使」。

到了五代十國,折家以府州為根據地,發展成了一方諸侯。

五代諸國與北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

在大宋君臣心目中,折家有地盤,有私兵,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軍閥。

在皇權空前集中的宋朝,為什麼還會有折家的存在呢?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折家與大遼以及西夏的恩怨了。

折家曾依附於晉王李克用,防禦北方的契丹人,在與契丹人的戰爭中逐漸和契丹結了仇。

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進一步激化了折家對契丹的仇恨。

按照當時的協議,府州也在割讓之列,契丹為了完全掌控府州,計劃將折家強行遷移至遼東地區。

當時折家的領袖是折從阮,他堅決拒絕契丹人的要求,這時候恰好趕上晉出帝石重貴和契丹交惡,折從阮奉命攻擊契丹,並且一度還佔領了勝州,這標誌著折家和契丹從此完全進入了敵對狀態,再也不可能有迴旋餘地了。

折家與契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宋自然樂意將折家視為西北屏障。

等到澶淵之盟簽訂,宋遼罷戰,大宋想著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折家了吧,但是旋即發現遼皇將黨項李德明封為夏國王。

大遼放出了李德明這條餓狼,意圖擾亂大宋西北。

因為李德明的出現,折家又有了用武之地,大宋只能將收拾折家的心收了起來。

折家與建立西夏的李氏同出一族,但卻與李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唐末和五代時期,崛起於今陝北地區的黨項族中,有兩個實力強大的家族,這就是黨項拓拔(李)氏和折氏。但這兩大蕃姓家族,彼此之間不僅矛盾很深而且有著諸多不同。

一是二者雖都發跡於唐末和五代初年,但拓拔(李)氏以朱溫為靠山,折氏則依附於朱梁的對立面——河東李克用父子。

二是自後唐明宗討夏失敗,拓拔(李)氏傲視朝廷,並與叛鎮暗中勾結,而折氏對中原王朝恭謹馴服,「控遏西北,朝廷賴之」。

三是早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拓拔(李)氏就已授鎮夏綏,而折氏直到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才擢永安軍節度,兩年後又因節帥徙鎮而鎮廢,7年後才又復置永安軍。故拓拔(李)氏視折氏為晚出後進,於己則以老大、地區霸主自居。

四是拓拔(李)氏擁有夏、綏、銀、宥4州,後漢乾佑二年(949年),朝廷又將新置黨項州——靜州(治所在靜邊城,今米脂境內)隸於夏鎮,而折氏所據僅府州一州之地。

五是基於上述情況,兩家雖同出黨項,但積怨頗深,而朝廷在處理二者糾紛時,則站在折氏一邊。當折從阮、折德康父子並據兩鎮時,李彝殷極為不滿,尤其是對摺德慶「亦為節度使」,竟「與己並列」,感到恥辱。由是遷怒朝廷,「塞路不通周使」。周世宗謀於宰相,宰臣認為:「夏州邊鎮,朝廷向來每加優借,府州褊小,得失不系重輕。且宜撫諭彝興(按,即彝超),以全大體。」世宗則不以為然,駁斥說:「德庚數年以來,盡忠戮力以拒劉氏,奈何一旦棄之!且夏州惟產羊馬,貿易百貨,悉仰中國,我若絕之,彼何能為」。於是下詔書責備彝殷,彝殷隻好「惶恐謝罪」。朝廷在處理黨項2氏矛盾時,支持「盡忠戮力」的折氏,譴責驕慢無理的拓拔(李)氏。

折家和夏州李氏的矛盾在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後進入了頂峰,他們積極參加宋軍與西夏之間的戰爭,經常給被圍攻的宋軍運送補給,並且出動軍隊偷襲西夏後方牽製夏兵,極大地幫助了宋夏邊境線上的宋軍。

同時,折家還密切監視遼國和西夏的聯繫,保證河東地區不受到兩面圍攻的威脅,實在是當時北宋邊界上的「守夜人」。

是把折家逼入遼夏的懷抱?還是繼續讓折家充當「守夜人」?這個選擇題對於大宋君臣來說還有得選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