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宋吹》第六百二十章 千年約戰十二
就在張安安懷疑人生的時候,紫宸殿屋頂的兩位替身已經大戰了幾百回合,看得場外的觀眾是如癡如醉,一顆心懸在半空就是下不來。

如此精彩的打鬥,絕大部分的功勞應該歸功於幕後強大的以周桐為首的武術指導團隊,設計出了扣人心弦的打鬥套路;還有一小半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智清大師和劉混康這兩位金牌解說員,正是兩位金牌解說員的精彩解說,這才讓場外那些如花似玉小娘子們知道了武術的精彩!

隨著一聲響亮的哨響,屋頂的兩位替身收到信號,特效組已經準備完畢,大高潮就要來到!

兩位替身雙劍相交,迸發出強烈的火花,然後各自用力將對方推開,雙雙後退十餘步,這才站穩了身形。

「天不生我趙人吉,劍道萬古如長夜!天外飛仙!」趙佶的替身高聲喊道,長劍激射!

「我有一劍可開天門,我有一劍可斬仙人!一劍西來!」張安安的替身不甘示弱地喊道,重劍激射!

千年約戰:月圓之夜,紫宸之巔;天外飛仙,一劍西來!

月圓之夜說的是千年約戰的時間,那便是今天;

紫宸之巔說的便是千年約戰的地點,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是在紫宸殿前的廣場,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能將約戰地點約在皇宮大內,千百年來唯有趙、張而已;

但是直到趙、張二人飛上紫宸殿的屋頂,所有人這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紫宸之巔!

天外飛仙乃是趙家絕學;一劍西來乃是張家絕學;這次千年約戰,兩家就是分別以各家絕學對戰,決一勝負來證明誰家的絕學更為厲害。

天外飛仙已經出現了好幾次,令觀眾是驚嘆不已;可是張家的絕學一劍西來至今還未使出,也令趙人吉的那些仰慕者擔心不已,趙人吉已經絕學盡出,但是張安安那邊還留有餘力!

如今張安安終於使出了一劍西來,所有人都知道最終的決戰來了,迸發出了強烈的歡呼聲,小娘子站隊趙人吉,江湖豪傑站隊張安安!

只見兩劍在半空中相交,摩擦出了耀眼的火星,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響起,天崩地裂,紫宸殿轟然倒塌!

之前的打鬥,特效組都已經玩成那樣了,總編劇張安安和藝術總監趙佶如何能容忍最終決戰的大高潮部分平庸呢?絕對不行!

總編劇張安安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將紫宸殿炸了!

在那個特效還沒有的港產武打片時代,爆炸便是最大的特效,一掌拍出,水花炸起;一劍飛出,房屋炸裂;在那個年代直接取代了原本硬橋硬馬的真功夫!

現在隨著火槍的不斷研發,火藥已經被三清院玩的溜溜的,張安安決定玩把大的,直接將紫宸殿夷為平地,這必將成為千年約戰的最大亮點!

這個想法得到了趙佶的大力支持,趙佶對這個寒酸的皇宮早就看不順眼了,早就想拆了重建了。

蕭何就曾經說過:「天下方未定,故可困逐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以加也。」

宮殿從古至今就是最能彰顯一個國家財力大小的代表。劉邦此時剛剛平定了天下,無論是以前的敵對殘餘勢力,還是北方遠處的匈奴之族,都在虎視眈眈地看著他,或許還在找機會反撲。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漢朝的威信來,震懾他們。

蕭何修建了這個宏大的未央宮,可以極大地凸顯王權的威嚴,不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起到了一種震懾的作用。

後來的歷史再次證明了蕭何這個舉措的正確性。經過一代代的統治,漢朝逐漸興盛了起來,尤其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一度達到了頂峰。

漢朝有未央宮、唐朝有大明宮、明清兩朝則是故宮紫禁城。

唯有宋朝這麼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朝代,它的皇宮卻顯得平淡無奇、默默無聞。

與前朝相比趙氏皇帝居住的皇宮都顯得略顯寒酸。據史料記載,宋朝的皇宮規模很一般,史載「宮城周回五裡」。所謂的「周回五裡」指的是周長五裡,要知道唐朝的大明宮,周長最少也達到15裡。而且宋朝的「宮城周回五裡」指的還是皇城,皇城之內還有宮城,要知道大明宮的周長15裡指的可是宮城。兩相比較之下,宋朝的皇宮兼職就是「四合院」。

這樣的宮闈建造跟宋朝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事實上,在宋太宗繼位後感懷皇宮太小,想要擴大皇宮的規模。當即找來了工程師傅,連圖紙都畫出來了,可是在馬上就要施工的時候,卻碰到一個難題,那就是拆遷。為了順利修建皇宮,趙光義派出了許多說客去做周邊百姓的思想工作,希望皇宮附近的這些人家遷走,但最終落得一個「居民多不欲徙」(也就是遇到了釘子戶),趙光義隻好放棄了擴建計劃的結果。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皇帝想要擴建皇宮、改善生活,居然遇上了釘子戶,只能放棄,你能想像嗎?

這就是宋朝!

宋朝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一直在思考如何汲取前代教訓使江山社稷得以永固,感懷前朝百姓因收到剝削壓迫而最終奮起反抗,遂下令命人刻了一座石碑,立在太廟寢殿的一間密室裡,平時遮蔽得很嚴,任何人不得進入,只有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這間密室才能打開,屆時天子在一名不識字的宦官引領下進入,別人都不知道碑上刻的是什麼。

靖康之變後金人入侵,才打開了這間密室,眾人才看到了碑上的內容,根據王夫之《宋論》的記載,這塊神秘石碑上刻的是趙匡胤交代給後世子孫的3句話:「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

這三句話更多的是要表達趙氏皇族對前朝皇室、對士大夫、對百姓的敬畏之心。

南宋紹興二十九年皇太后韋氏附葬於永祐陵,因陪葬工程,需要拆遷一部分「士庶墳塚屋宇」,宋高宗在下令拆遷前,特意要求「先估實直」,最後按照市價加倍的標準進行了補償。

還有就是但凡朝廷因故要拆一些房屋,如果這些房子都租出去了,所以在制定補償標準時不僅考慮了對房屋主人進行補償,對租房人也給予了補償,但即使如此,仍有人提出標準不夠高,朝廷於是「再行審核,稍與添給」,最後提高了補償標準,並增加了一筆搬家費,才妥善處理了這件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