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宋吹》第七百四十八章 掠奪東南六
當年有個司馬家,被胡人攆得一大家子人呼啦啦地跑到南方去安家了。

由於司馬是老闆,南方的那些員工也不敢說什麼,老闆想住就住吧,不過門口的那些地、那些鋪子都是我們幾代人打工幸苦得來的,你可不能動啊!

可是跟著司馬一路跑到南方的這些親戚和員工就不樂意了,我們來了這麼多人,也得生活啊,這這哪都是你南方員工的,我們北方員工吃什麼喝什麼啊?不行,你南方員工得分點出來!

原本司馬跑到南方還想著整合一下重振旗鼓打回去,這下好了,北方員工和南方員工卻先幹起來了,而且還有兩個姓王的員工能力出眾,不但在司馬搬家的時候出了大力,來到南方後,還帶著北方員工從南方員工手裏搶奪了很多的利益,導致那幫有奶便是娘的員工們直接就認了王姓員工做大哥,於是就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直接就把司馬給架空了。

如今趙宋也想搬家,那麼司馬家的遭遇就不得不考慮了。

還好趙宋搬家的需求還不是那麼的迫切,為了避免重蹈司馬家的覆轍,就需要好好規劃一下了。

趙宋如果搬家,北方員工和南方員工會不會因為利益打起來?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沒有人會甘心讓出幾代人的辛苦經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王姓員工出現的幾率是相當大的。

既然有著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籌劃,那麼這些問題就可以提前解決,有些人註定是要被犧牲的。

不管是什麼人都有個遠近親疏之分,誰親誰疏那還不是一目了然,留在身邊的自然就是親近的,南方的自然就是遠疏的,甚至是不受待見的被打發過去的。

凡事一旦涉及到了利益之爭,那就不存在對錯,也不可能和平解決,想要以最小的代價完成利益過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長時間的謀劃以及精密的計劃。

就如越是精密的儀器就越容易出現故障一樣,精妙的計劃只要中間某一個環節出錯,事態就會脫離控制,甚至形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章惇在制定計劃的時候,選擇了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做法,打爛一切後再重新入場瓜分利益,皇帝便是主持人,不但主持如何瓜分利益,還能在分配利益的過程中調解平衡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也是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的歷史經驗。

章惇可以說為了哲宗皇帝,什麼都考慮到了,唯獨漏了東南的百姓,但是在章惇心目中,東南的百姓與趙宋的江山穩定比起來,那就不值得一提了。

章惇向哲宗皇帝說完自己的計劃後便告辭出宮了,該做的章惇已經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哲宗皇帝如何選擇了,這個計劃後續會如何發展,章惇是絕不會過問的,也不敢過問。

章惇提出這樣的計劃,肯定是會受到皇帝的猜忌的,這裏麵包含了叛亂、平叛,只要是智商在線的帝王如果採納了章惇的計劃,那麼計劃的實施就根本不會有章惇什麼事,甚至連進展都不會讓章惇知道。

章惇只要有點政治頭腦,從提出計劃的那一刻開始就需要避嫌,努力撇清自己與這個計劃的聯繫,甚至哪個權貴能上桌也是皇帝全權做主,章惇連一點建議都不能提出。

章惇之前聯繫的那幾家是屬於不管是誰做皇帝都能上桌的那種,也只有和這幾家先通好氣了,讓這幾家知道其中的厲害並穩住這幾家,這樣在計劃實施的中,這幾家才會按住自己的貪婪之心不會提前進場,引發不可控的局面,造成更大的動蕩。

哲宗皇帝見章惇提出計劃後乾淨利落的就出宮了,知道從這一刻開始章惇就已經開始避嫌了,也表明了章惇的態度,不由感到章惇對自己的忠心。

章惇走後,哲宗皇帝開始反覆衡量章惇的計劃,思量如何用最小的代價達成目的,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平叛的速度,如何利益交換來平衡朝中的勢力對於哲宗皇帝來說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叛亂髮生後,將事態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快速平定叛亂就成了重中之重。

對於如何平叛,哲宗皇帝決定找個信得過的懂軍事的親近之人詢問一下,於是想到了李憲。

李憲以中人(即宦官)為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轉戰於西北邊陲。在宋神宗時,屢次參與監督、指揮邊境的征討活動,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議並取得勝利。一度兼管財政,節省冗費十分之六。

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內亂,調集熙河、麟延、環慶、涇原等五路大軍二十萬攻夏。宦官李憲任熙河經略使,率熙、秦兩州軍隊為一路,由熙州(今臨洮)往北,攻擊西夏背面。八月,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

李憲設帥府於城內,並建置蘭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

李憲中人(宦官)出身,深受宮裏的信任,然而卻不受高老太后的待見,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先是被高老太后降為永興軍路副都總管、提舉崇福宮。次年,降李憲為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

元祐三年(1088年)閏十二月,李憲因明道宮使任滿,請求告老致仕,被除授為右千牛衛將軍、分司南京,準予居住陳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李憲再任延福宮使、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

次年五月,哲宗準許他「任便居住」,至同年八月,又同意他以右武衛上將軍致仕,但因中書舍人孫升諫阻,而收回成命。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李憲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有重興西北軍事之意,遂追贈李憲為武泰軍節度使,賜其謚號為「敏恪」。至紹聖四年(1097年),改謚「忠敏」。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