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第10章 第 10 章
十根手指有長有短,但是對皇帝而言,最長的那根永遠不是最喜愛的那個,而是要繼承大位,私底下最看重的那個。

秦始皇夠寵胡亥吧!但是在國家大事上,他可有讓胡亥插手?若不是趙高謀逆,李斯跳反,加上一個沒學霸道的扶蘇被腦子有坑的淳於越給帶壞了,秦朝不說延續百年,但也不會二世而亡。

至於本朝的高祖,文帝……

高祖寵愛劉如意,也曾想過改立太子。可是比起強勢的秦始皇,廢了九年二虎之力才除掉韓信的高祖沒法接受剩下的老臣接連跳反,所以在權衡利弊,敲打外戚後果斷慫了,不僅把劉如意早早地送走,還把戚夫人留下來給呂後出氣。

面對自己九死一生才打下的江山……什麼海誓山盟,什麼如意類己,統統都是屁話,重要的是自家的江山不能拱手送人。

為此犧牲個小兒子或寵妃算什麼?

高祖這個眼光毒辣到幫呂後算好丞相順序的老流氓怎麼可能不清楚自己死後,呂後會對寵妾愛子做些什麼。可即便如此,包括戚夫人在內的高祖寵妃在高祖去世前都沒離開漢宮半步。因為她們必須留下作為人質,否則漢家為何要把孝道作為治國之本?就是為了在藩王作亂時佔領道德高地啊!

至於先帝……別的不說,就說先帝的原配和她所生的四個孩子到底是怎麼死的。而且在分封諸子時,瞧瞧他給其他兒子封的都是啥地啊!

次子劉武封為淮陽王(後改封梁王),負責在吳楚叛亂時和梁王一起頂住攻擊。

三子劉參封為代王,和他老爹一樣負責看住匈奴動向。

而被稱作「懷王最少子,愛幸異於他子」的四子劉揖則是封到了緊挨吳楚的梁國。

別看先帝對幼子無比偏心,可是在封王的大事上,劉揖的待遇還不如劉武。因為梁國是直面吳楚,而淮陽可以渾水摸魚,只在梁國頂不住時打打輔助。親疏遠近,可想而知。

所以後世有句話說的很對,別看老人嘴上說著「一律平等」,而是得看老人的錢在哪兒。

薄姬估摸著劉啟動手時肯定會把劉武也一併打殘——因為在先帝去世後,竇太后對小兒子的偏心已經到了想讓劉啟立其為皇太弟的程度,要不是以前有先帝壓著,現在有薄姬鎮著,以竇太后的固執,沒準會逼得前朝承認此事。

「太婆的意思是,阿父會拿太子之位吊著二皇叔,讓他在削藩時儘可能地頂上?」劉瑞也不是笨蛋,想想現在的局面便能搞清劉啟在打什麼主意。

先帝有四子,本想讓次子劉武和小兒子劉揖一起頂住吳楚齊趙的壓力,但是在劉揖死後,幫忙頂上的就只有親弟弟劉武。

別看劉武班底很多,實力不俗,但是面對各國的壓力,也不可能以一敵四,所以在劉啟削藩時,劉武要是想暗中劃水,連借口都省了,甚至在平亂後,劉啟還得咬著牙封賞弟弟。

可是用太子之位吊著劉武就不同了。

高祖當年為啥要讓惠帝平亂?不就是想借惠帝在軍事上的無能來廢除惠帝的繼承權嗎?最後還是呂後出面逼退了高祖,架得高祖不得不親自出徵才化解了這場易儲風波。

而惠帝當年才十四歲,就因這事差點沒了太子之位。

劉武可是年近而立的諸侯王。

要是在考慮冊立皇太弟的風口下抵抗無能,讓叛軍打入關中地帶,那朝臣百姓將如何看待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說他無能都是措辭溫柔,讓他上位那是癡人說夢。

為著自己不合禮數的皇太弟身份,劉武就是家底打爛也得咬牙頂著。

至於事後能不能如願以償……

不還有薄姬和一眾老臣頂著。

相信劉啟有一萬種方法賴帳。

「怎麼,你對皇帝的做法感到不滿?」薄姬用欣賞的眼神看著劉瑞,嘴上還得敲打幾句:「很多事情,心裏明白就好,但是不要表露出來,否則你會死的很慘。」

薄姬覺得竇太后和劉武,還有館陶長公主從未意識到皇位上坐著的是孤家寡人,所以在新皇登基後沒有擺正自己的位子,遲早要被劉啟或是下任皇帝徹底清算。

「我有那個不滿的資格嗎?「劉瑞明白薄姬的意思,無奈道:」我這個年紀連隨意出宮都做不到,哪有向阿父頂嘴的資格。」

況且從另一角度來看,劉啟動手,總好過下任皇帝拚著「人走茶涼」的罵名去削皇叔。

「你這孩子……」真是比她想得還通透。

薄姬對劉瑞那是越看越愛,然後在劉瑞的服侍下用了點粥飯,隨口說道:「你放心,孤活著一天,就不會讓太子之位落於旁人。」

薄姬說這話是很有底氣的,否則在新皇登基,有意封王的大洗牌裡,劉啟也不會拿館陶長公主開刀。

明面上是借薄姬訓斥館陶長公主視規則於無物,實則是在警告竇太后不要挑戰他的耐性。

畢竟在先帝去世後,梁王劉武作為先帝的嫡次子,進京弔喪的排場足以稱得上僭越。

雖然在朝臣們的質疑下,劉啟沒少袒護弟弟,但是在袁盎去了趟長壽殿後,竇太后並未多留幼子幾天,反而在劉武離京後罰了幾個奉常的屬官,也算是給朝臣們一個交代。

「孤替皇帝做了回惡人,皇帝也該在你的事上給點承諾,不然就讓長壽殿的那位去鬧他。「年紀上來的薄姬在最喜歡的曾孫面前耍起性子,隨口貶了句焦頭爛額的劉啟便再次看向乖巧的劉瑞:」不出意外的話,你阿父會讓申屠嘉和竇嬰來做你的老師。」

「丞相和竇王孫?」劉瑞還以為是自己聽差了:「他們能和平相處嗎?」

歷經五朝的申屠嘉和大多數的西漢股東一樣,是庶民出身,功成名就後才開始念書,所以跟蕭何,陳平相比,完全稱得上沒學問又不懂權術,因此對滿肚子墨水的讀書人抱有一種既羨慕又鄙視的心理。因為秦末重法家,高祖罵魯儒,呂後愛黃老,所以在申屠嘉那兒,儒法黃老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也就是在袁盎與申屠嘉交好後,他才勉強改變對黃老學的態度,但是依舊覺得儒法誤國。

不巧的是,竇嬰,竇王孫這個太后的堂侄並非是黃老學的擁躉,而是堅定的儒學支持者,甚至在入朝為官前數次拜訪「魯詩學」的開創者申公,舉薦其弟子為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