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第103章 第 103 章
所謂的鹿鳴宴源於唐代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取自《詩經·小雅》裏「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描述的是君臣一心,宴飲歡快的場景。而借鹿鳴宴來款待學子也是為君王做牌面,暗示劉啟有效燕昭王之心,願借科舉鑄成西漢的黃金台。

不過唐代沿襲隋製,雖設鹿鳴宴但也只是著重籠絡舉人之上的學生,加上唐代處於完善科舉,八方來朝的豪邁階段,所以宴上雖有諸多規矩,但也未失君臣同樂的本質。

真正把科舉宴玩出花樣的是宋代。

為進士特設的瓊林宴便是鹿鳴宴的ps版。期間奏雅樂,宴百官,光是用以迎賓的綢緞就要花去上萬匹,更別提百官掉落的各類美玉,曲水流觴的酒菜花銷……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花銷加起來就是個天文數字。而宋代是出了名的重文抑武,所以每年花在宴請進士,貢生,以及各地舉人上的錢就能讓其它朝代的皇帝們感到心肌梗塞。

最無語的是,北宋時這麼搞也就算了,到了被士大夫們玩壞了的南宋也這麼搞,真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

所以劉瑞在設計科舉時就規定了官方搞得慶功宴只有進士這一場,而且只能在關中由皇帝親自設宴。

劉啟隻當兒子是為了鞏固皇權,所以也就順勢同意了劉瑞的安排。

殊不知劉瑞是在看了宴會的開銷後很想學《大明王朝》裏的嘉靖喊出一聲「朕的錢」。

少府的官員聞言向劉瑞一拱手,難得說了句俏皮話:「陛下與兩宮太后親臨會場,咱們哪敢掉以輕心啊!」

西漢的國策是「以孝治國」,所以特賜參與鹿鳴宴的學子可以帶父母同行。若是父母不在或不便者,可以帶妻兒老師或者德高望重的長輩。

若是像汲黯兄弟這樣父母建在又一起登榜的,估計能帶好幾人赴宴。

雖然少府早就準備過各式各樣的宴會,連登基大典都能安排得十分穩妥,可劉瑞就是不放心道:「還有放榜的布絹也得準備好,務必得挑最華麗的,也不拘在這方面多花錢。「

吩咐玩這些的劉瑞又看了眼擬定的榜單,決定給兩宮太后和劉啟審核一番,確定他們沒有異議後再放出來。

「這是你定的?還是北平侯世子和考官們定的?」劉啟看完後感嘆道:「你是在搞雨露均沾啊!還是原本成績就是這樣。」

劉瑞感到一絲摸不著頭腦,但還是老老實實道:「若要說這份榜單裡有何水分,那必是享福了幾十年也沒混出個人樣的某些人啦!」

「火氣很大嘛!」劉啟居然沒惱兒子的冒犯態度,反而覺得劉瑞終於有他年輕時的樣子:「陳勝吳廣起義時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等高祖登基後卻喊著君君臣臣,天命所歸。甚至為了給窮鬼出身的老劉家鍍一層金而編了《高祖夜醉斬白蛇》的離奇故事。」

劉啟說罷還嗤笑一聲,不知在嘲笑自己,還是在嘲笑祖先:「你說說,咱家都如此了,那些跟著高祖打天下的勛貴們就活該沒有私心嗎?」

「他們只會看著,怨著,然後想著老劉家千秋萬代,卻讓我們流血流淚後光榮退場。這合理嗎?這不合理,甚至有點卸磨殺驢的意味。」

劉瑞想說些什麼,但卻被劉啟抬手打斷道:「聽朕把話說完。」

瞧著兒子欲言又止的表情,劉啟難得掏心掏肺道:「其實不僅是徹侯,那些藩王也是同樣的想法。都說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可是親親相隱間也得分出個三六九等。高祖能對齊王,吳王,淮南王一系掏心掏肺是因為他們是親父子,親叔侄。可朕不是。」

「朕跟他們沒有十幾年的情誼或是戰場上的兄弟。」

「最重要的是,朕也有兒子,朕也有私心。所以為了朕的兒子們,就只能委屈他們。」劉啟的聲音裡透露出森森的冷意:「甚至在朕百年之後,你也會這麼做,你的兒子也會對朕的孫子們舉起屠刀。」

「兒臣不敢。」

「不敢?」劉瑞從鼻孔裡哼了聲,嘲諷道:「別給未來的自己許下做不到的事。即便日後繼位的不是你,朕所說的事情也不會改變。」

劉瑞沒法回應這話,只能等劉啟轉移話題。

父子二人就這麼靜靜地對視著,直到茶碗上熱氣逐漸消散,劉啟才繼續說道:「說了那麼多無關緊要的話,你怕是等得有些不耐煩了吧!」

「兒臣不敢。」

「你那麼伶牙俐齒的人,怎麼今天只會說這一句話。」劉啟顯得有些不耐煩道:「你是朕的兒子,別在朕的面前做出那副畏畏縮縮,委委屈屈的模樣。」

劉啟突然暴怒地一拍桌子,瞪著劉瑞一字一頓道:「你之前頂撞朕的魄力呢?頂撞太后的勇氣呢?」

「怎麼,當上太子後沒學好,反而練了身暮氣。」劉啟見狀,繼續諷刺道:「想要解決事情就得拿出解決事情的樣子。」

末了,劉啟還氣鼓鼓地換了個坐姿,怒急反笑道:「你不先去拜見兩宮太后,而是來朕這兒,不就是為了試探下朕的態度,然後借朕的手去教訓下越做越過分的勛貴們嗎?」

「您既然知道又為何要為難我。」劉瑞見狀也是無比鬱悶道:「保送堂邑侯世子的紙條可是您寫的。」就這態度,你讓他怎麼想?還不得往走後門的方面去想。

況且就科舉的發展史來看,真正完善科舉制度,把後門堵上的還得是宋朝。

順帶一提,大宋雖慫,但是在避嫌上卻是做的比大明要好,不僅出台了「糊名製」和「間隔就坐」,甚至還把有親戚同門在本地為官的考生調到別處去考,真正做到了讓貧困學生順利出頭。

相較之下,唐代光是有記錄的大規模舞弊就有兩三次,甚至大詩人王維就是走公主的門路跟張九齡的弟弟爭奪狀元,而李白杜牧也是在閱卷時被考官貶了名次卻又無可奈何。

盛唐時的後門都明目張膽這樣了,那漢唐……

「你那是什麼眼神?」

劉瑞直勾勾地瞧著劉啟,就差把「我是想要公平的,但你這個當皇帝的率先壞了規矩又怎能怪我」的委屈意思寫在臉上,看得劉啟分外火大。

「為人臣者給君父背鍋還能委屈你了。」劉啟佯裝生氣地罵了句,但態度也是軟了下來:「況且藩王都沒削完呢!這個時候跟勛貴們鬧翻也不好,更不能由你和朕去挑這個事。」

說罷,劉啟還敲了下劉瑞的額頭,恨鐵不成鋼道:「你平日裏的機靈勁兒呢!坑軹侯時的腦子呢?」

「朕和你大父,乃至高祖能用功勛外戚對付藩王,你就不會用各大學派對付功勛外戚?」

「動動你的腦子。」

一石激起千層浪。

來不及揉額頭的劉瑞愣在原地,隨即發出抑揚頓挫的「ae……」。

劉啟見狀也是攏著袖子瞪了眼兒子,從鼻孔裡哼出兩股怨氣:「你以為朕同意你在陽陵那兒搗鼓了幾個月就是為了給你做面子。」

「是給您做面子。」

「別插你阿父的嘴。」劉啟不悅道:「朕是為了給各大學派留出赴京趕考的時間。」劉啟說罷望向陽陵的方向,玩味道:「人多了,衝擊起來才有威懾力,才會讓勛貴外戚們知道什麼叫『不好收場』,以後也能安分點。」

「哼!他們是瞧朕不想墮先帝的賢明,所以在當皇帝後裝了太久的孫子而

誤以為朕和先帝一樣提不起刀了,可以任由他試探底線。」

不知為何,劉瑞的脖子後泛起一陣雞皮疙瘩,同時想起歷史上的劉啟在逼殺劉榮後輕鬆擺平各方不滿的詭譎手段。

這也是史上第一次沒有引起大規模騷亂的廢太子事件。

雖然沒有詳細記載劉啟的手段,但是想想劉啟一朝鬧出的「立太子」風波,劉瑞還是忍不住吞了口口水,再次提醒自己面對的是皇帝,是一個把老劉家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皇帝。所以不要去挑戰他的權威性,但也不能與之過分疏離,以免像戾太子那樣遭人暗算。

「前十名裡的鄭當時是鄭君(項羽的舊部,與高祖有怨)之後,你把他換下,添個排名靠前的儒生上去。」

「還有那個卜式。一介商人,還想上天了不成,同樣換個儒生上去。」

劉啟安排完後瞧著進士及第裡的兩名儒生,進士裡的三名儒生微微一笑,隨口問道:「剩下的就不需要朕來教你吧!」

「借刀殺人,借力打力。」

「那些勛貴們不是怕扯下那層體面的皮嗎?高祖都給他們『蔭蔽』和『任子』的體面了,居然還想把全家都安排進來吃皇糧。」

「怎麼,咱劉家為了不跟黔首爭利,都得往自己人身上動刀子,合著這群酒囊飯袋的蟲豸比皇親國戚還尊貴,還肆無忌憚。」劉啟在劉瑞的服侍下喝了口溫茶,趁著兒子近身的功夫冷冷道:「既然他們不想要體面,你就幫他們體面。」

「諾。」拿到尚方寶劍的劉瑞垂下眼簾,乖巧道。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模式。謝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