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第1章 第 1 章
後元七年季月初一日(前157年7月6日),劉瑞穿來的第六年裏,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大漢的第五位皇帝劉恆病逝於未央宮。終四十七,喪葬從簡。

而當編鐘的九響傳到宮外,令百姓得知天子崩殂的消息時,無一家不愁雲慘淡,無一人不掩面哀戚。蓋因在兩任少帝和諸呂之亂後,好不容易迎來一位以仁孝治天下的天子,然而仁君終為人皇,正如那滅了六國的秦皇,始於亭長的高祖,也得接受酆都大帝的召喚。

不過除了感嘆天子,而且還是比較仁慈的天子也有生老病死之餘,百姓們更好奇太子登基後會有怎樣獎勵,以及這位太子是否能像其父那樣施以仁政。

雖然民間大都相信「看其老子,得知小子」,不過這位即將登基的太子可不是什麼好相處的性子。相反,他用棋盤將吳王太子活活砸死的「豐功偉績」別說是讓邊遠地區的百姓對其印象不佳,就是在老劉一家經營了幾十年的關東,提起太子啟也都沒啥好話,但也沒到胡寅稱其「刻薄任數,以詐力禦下」的地步,只能說是不及其父,並且在為人上有著指尖宇宙般的差距。

當然,考慮到老劉家的節操就和老朱家的接地氣一樣很有保障,跪在靈前神遊的皇孫劉瑞更相信即使是在平行世界裏,無論是已經作古的大父(祖父)還是暴脾氣的阿父,都完美繼承了老劉家的刻薄寡恩,只是大父比媽寶的伯大父和八歲就進太子宮的阿父活得更苦些,所以像太公(曾祖父)那樣是個演技派。

只是不同於太公走的是親民路線,劉瑞的大父更喜歡把自己包裝成白蓮花。

往近的說,誅呂之亂的劉襄三兄弟,養於呂後膝下,算得上半個嫡子的劉長,以及劉盈的幾個兒子是怎麼死的。劉瑞心裏有數,這宮裏宮外的聰明人都心裏有數。

而往遠的說,大父的原配,呂後親指的代王后和她親生四個兒子是怎麼死的,或許比劉襄三兄弟和劉長的死因更令人心冷。

至於為何對太婆大母閉一隻眼。

一是為了打壓開國功臣,二是為了做樣子給天下人看,三是因為薄姬和竇皇后,乃至其族都非常識趣,明白皇帝的底線在哪兒,所以懂得見好就收,不會把骨頭啃乾淨後再把肉湯幹完。

縱觀薄氏一族和魏國一脈,目前只有劉瑞的堂舅父薄戎奴在朝為官,而且因為太舅薄昭坐罪自殺的緣故基本就是掛名的吉祥物。他也不爭不搶,見人總是三分笑,任誰都得問上一句「軹侯」。而竇家也是一樣的。還未升級為太后的竇皇后雖是良家子出身,但在入宮前其父已亡,骨肉分離於戰火之中。即便是在文帝助其找到兄弟後,竇家也只有竇皇后的弟弟竇少君在朝為官,其兄就和薄戎奴以外的薄家人一樣,在關中混吃等死,不問世事。

也正因此,朝臣宗親才會對薄姬竇皇后的評價良於呂後,並且在劉徹與竇太后鬥法時坐觀虎上——畢竟劉徹佔了大便宜不見得待見他們,但是有諸呂的前車之鑒在那兒,竇皇后做大了肯定得待見他們。

想到那位能與始皇並列的漢武,劉瑞除了壓力山大,便是壓力山大。甚至說的再誇張點,他有種刀架脖子,隨時會死的壓迫感。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老劉家對髮妻的刻薄寡恩是寫在基因裡的(劉病己:我不是,我沒有,你不要瞎說)。況且縱觀西漢歷史,雖然在太子的吃雞成功率上傲視群雄,僅次於太子即是常務副皇帝的大明,但是在嫡皇子乃至太子的悲慘遭遇上與歷代王朝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差距。

更慘的是,劉瑞親媽薄細君(細君並非是薄皇后的本名,而是古代女子的自稱)就是歷史上第一個被廢的悲劇皇后。既是外戚,又是長輩的強行撮合,而且還碰上刻薄寡恩又顏控的老劉家。可想而知,長相普通,性子柔順的薄細君有多難熬。

文帝薄姬尚在時還好,劉啟就是再討厭薄細君,看在阿父大母的面子也哄下貌不驚人的妻子。而等文帝薄姬相繼去世,光靠沒有實權的薄戎奴,一個無子無寵的皇后就算是德行頂天,還得為太子之母讓道。

諷刺不?

即使是被稱作女性地位較高,太后有權參政的漢代,也會因無子毀掉椒房殿的主人。更諷刺的是,漢代比清代更講嫡庶,但無子的皇后,有權命令少府九卿的皇后,可沒有祖宗家法的庇護。

劉瑞覺得一個三觀正常的現代女人光是看到《漢書》上有關於薄後的生平介紹就能想像一個溫婉柔順,本該在遠房祖母的蔭蔽下無憂無慮長大的女孩為何枯萎在宮中。

如果不是薄姬和薄家的安排,薄細君興許只是普普通通的簪裊之女,然後嫁給一個家境殷實的簪裊或上造為妻,過完自己無憂無慮的一生。

然而她姓薄,享受了薄姬的蔭蔽,就得為薄氏一族效力。

彼時的太子啟到了娶親的年紀,而薄姬在呂氏伏誅後,雖然沒有,也不敢讓薄家盡數做官,甚至稱王,但是想讓娘家多風光幾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老劉家雖然對媳婦都不怎地,但是對老母親那真是沒話說。尤其是與薄姬相依為命的先帝。對於保護他又受盡了委屈的薄姬也是心存愧疚。而在先帝繼承大統後,薄姬一沒讓親侄女當皇后,二沒讓薄戎奴以外的薄家人做官,三在劉恆殺親舅薄昭立威後強忍悲痛地勸住薄家人,也是讓先帝對老母親的愧疚與感激更深,所以允了薄姬想給太子啟執柯(做媒)的事。

而薄姬也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謹慎,沒有選擇血緣更近的侄女或侄孫女,而是以德行為第一標準,挑了父親只是簪裊,兄弟又老實本分的薄細君為太子妃。

先帝知後,哪還不了解老母親的良苦用心,所以對薄細君這個兒媳婦還是挺滿意的,甚至與薄姬有那麼點婆媳問題的竇皇后都不得不承認薄細君除了長得平凡了點,性子溫吞了點,真的很適合為人妻,為人媳。

尤其是在漢宮裏已經有薄姬竇姬的前提下,再來個強勢的女人做太子妃並不是件好事。

而這也是薄細君悲劇的開端……

「咚!」「咚!」

劉瑞正想得入迷時,一聲聲悶響打破了殯宮裏的寂靜。

跪在前方的劉啟轉頭望去,眼裏的怒氣與輕皺的眉頭在看到幾個不滿十歲的皇族孩童蒼白地倒下後有所收斂,但是又很快想到什麼,目光落到諸子裏,排在最前的劉瑞身上。

按理說,嫡皇子劉瑞此時才是劉啟最小的兒子,僅比四歲的隆慮公主大兩歲。

薄細君嫁與劉啟近十年才得這麼個寶貝兒子,自然是愛如珍寶,彷彿在漢宮裏逐漸枯萎的花朵煥發新生,一掃的落寞孤寂,也不再為劉啟重新新入宮的美人而面露哀色。

至於等薄皇子等到不耐煩的薄姬,更是對劉瑞溺愛到用偏心眼來形容都算是委婉說法。即便是寵女的竇皇后見了,也得感嘆除了先帝,宮廷裡無人能像劉瑞那樣哄得薄姬開懷大笑。

就連對外戚抱有殺意的先帝劉恆,也是瞧著劉瑞長得玉雪可愛,又因嫡庶尊卑和隔代親的加成而對劉瑞疼愛有加,甚至在劉瑞牙牙學語時將其抱在膝上親自教書。

在此情況下,劉啟這個親爹反倒是跟最小的孩子不大親近。

一是因為長輩溺愛,他這個做爹的倒是不好插手。二是因為在劉啟的記憶裡,薄姬對孫輩一視同仁,阿母偏愛獨女劉嫖和幼子劉武,而阿父……

想到已經故去的劉恆,準備成為天下之主的劉啟五味雜陳,但是當著王室宗親的面,他這個未來君主眼眶發紅,嘴唇發白,眸中似有淚光閃爍,但自眼瞼下一片乾燥,將一個悲痛卻又體面的帝國繼承人的形象詮釋地很好,開口時更是壓低了聲線,放緩了語氣,學著先帝的語氣說道:「阿父在時常感嘆諸呂之亂時,劉氏宗親們無不慘遭毒手,子孫受害,是以阿父每每想起都淚灑衣襟,囑託孤要憐其宗室老幼,愛其宗室子弟。眼下大父大行,與太/祖若是天上有知,定會感其宗室子弟之赤誠,憐其老幼之哀慟。是以孤念阿父教導,還望總角耆老不忘自身,先去偏殿飲用熱湯,也好免了阿父的在天之靈念啟不孝。」

前排的劉瑞聽了劉啟的發言,真的很想吐槽他說這話還記不記得自己用棋盤砸死吳太子劉賢的事,以及大父滅了誅呂的最大功臣——劉襄三兄弟的事。

不過在這種時候,無論心裏抱著何種想法,臉上都要感動得涕淚交織,嘴裏喊著皇上仁德,然後深深地跪下去。

劉啟對宗親們的反應非常滿意,但是在總角耆老起身離開時,他的目光掃過前排的劉瑞,只見他端端正正地跪著,對劉啟的命令視若無睹,並且在與劉啟的目光對上後偷偷掐了下手臂上肉,淚水奪眶而出:「兒子懇請阿父和大父之靈諒小子的不孝,不能如了大父的苦心,阿父的命令。兒子雖在總角之列,但也知阿父為大父之子,兒子為阿父之子。阿父痛心,兒子也為無法承歡於大父膝下而痛心,更為阿父待兒子慈愛,可兒子難解阿父之悲痛而心酸。還請阿父全兒子的一片孝心,留兒子於此謝阿父與大父之慈愛。」

當著宗親的面說了這麼長的話,劉瑞緊張地差點搞混了阿父和大父的稱謂,淚水更是越流越多,很有成為水龍頭的趨勢。

MD,既然大父走了,那就由穿越者的他來繼承衣缽,扛起劉氏白蓮派的演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