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老頑童的兒子有多難》第二百八十九章 宋寧宗
周念通將上次分別之後發生的事情一一告知,趙與莒聽得津津有味,不由嗟嘆不已:

「周兄,這江湖人士的生活當真精彩……可惜我原本一介書生,跟江湖便有些格格不入,如今進了宮,成了王爺,離得就更遠了……」

周念通笑道:「江湖與朝堂一直涇渭分明,是互不干涉的兩條線,現如今你確實已經難以與其扯上關係了。不過我以前說過,這俠義精神卻並非只有江湖人才能有,只要秉持胸中正氣,誰說書生不能是大俠的?我跟你講個關中大俠呂輕侯的故事吧……」

……

兩人一聊便聊了近半個時辰,眼看夜漸漸深去,趙與莒反倒越發緊張起來,唯恐周念通被巡邏的禁衛士兵發現,便急著催周念通快些離開。

周念通笑了笑,剛想叫他放寬心,忽然臉色一變,身子一閃便無影無蹤。

趙與莒一愣,就聽這王府宮殿門口傳來公鴨嗓一般的吆喝:「皇上駕到——」

這一嗓子把趙與莒嚇了一大跳,這才知道為何周念通突然躲藏起來。

他也顧不得尋找周念通,急急忙忙來到自己這王府門口,果然見到一個身披黃袍、威嚴深重的老者,在大隊太監宮女,以及護駕侍衛的簇擁下緩步而來,正是大宋皇帝,寧宗趙擴!

趙與莒急忙倒身下拜,口稱萬歲。

「免禮!」宋寧宗微笑撫慰,顯得溫文爾雅。

這位南宋第四位皇帝大概五六十歲模樣,頭髮已有大半白了,但卻梳理得極是整齊,戴著休閑時的帽冠。

他微笑地看著站起身來的趙與莒:「貴誠近來可是在讀書?」

趙與莒行禮道:「侄臣確實是在讀些道經,隻覺得博大精深,寓意無窮。」

寧宗笑道:「嗯,修身養性也不錯,不過身為大宋沂王,總還是要關心一下江山社稷,將來才能輔助你的太子兄長,當好他的左膀右臂啊!」說著,他指了指身邊一個青年男子,卻正是那太子趙竑。

趙與莒連忙點頭稱是,又向太子行禮,二人互相客套,倒頗有些兄友弟恭的景象。

寧宗笑道:「近日無事,我大宋江山穩固,百姓安居樂業,那金國與我大宋的摩擦,也後力不濟,眼看便要撤兵議和,而北國蒙古也派遣使者,約我大宋夾擊金國。現如今,我大宋正是左右逢源之際,當真可喜可賀!」

「故而今日寡人有了興緻,卻要考考你們兄弟對政局的看法!」

太子趙竑聞言,立刻出口成章,先是讚頌了一番寧宗的治國之道,又展望了一下美好未來,用詞華麗,辭藻堆積,可見必是事先準備好了的。

趙與莒卻在那邊有些出神,他想起之前與周念通交談時,周念通提到閩贛地區發生重大疫情,染疫病身死者已經各超萬人,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官府卻毫無作為。

現如今,那些正派的江湖中人都已經自發組織起來救助災區,怎麼這皇帝陛下竟好似全然不知此事,還言說「百姓安居樂業」?

不過趙與莒性格沉穩,他進宮不久,對皇帝性格與朝堂格局尚不熟悉,雖然心中疑慮,但也沒有冒冒失失就把此事捅出來,只是跟著附和幾句。

……

至於寧宗皇帝提到的金國攻勢,卻是因近來蒙古崛起,金國與其的戰爭連吃敗仗,喪權失地,宋朝見狀便停了那讓他們屈辱多年的歲貢。

此事讓金國政要極為憤怒,加上又畏懼蒙古軍力,金國皇帝便提出了一個很荒謬的計劃,喚作「北失南補」,便是北邊兵敗丟給蒙古的土地,他大金國要通過與大宋的戰爭,從南邊搶回來!

因此,金宋兩國之間雖然沒有爆發舉國大戰,摩擦卻少不了,也發生了好幾起規模頗大的戰爭,總的說來大宋雖然吃了些虧,但也沒讓金國搶走多少土地,實現戰略計劃。

近來,更是因為蒙古對金國攻勢加強,讓其顧此失彼,對大宋的壓力也減輕了很多,叫大宋朝堂上下俱都鬆了口氣。

至於蒙古使者,則是近期來到大宋,欲要跟大宋結盟共同對付金國,目前朝堂上下吵成一團,分成了兩派,有贊成與蒙古結盟對付金國的,也有堅決反對的。

……

周念通早在之前便聽見了一群人的腳步聲,知道有人前來,連忙躲進了假山的縫隙之中,也幸好他所學的九陽神功裏面有一門縮骨功,要不然還真難躲進去……

等這幫人到了,周念通細心傾聽,才知道是大宋皇帝當面,立刻又往縫隙裏面擠了擠。

這貿然闖進皇宮,見到了正兒八經的皇宮之主,免不了是有些心虛的,更何況當皇帝的保鏢也不少,周念通便聽到了好幾個呼吸聲頗為輕緩綿長,想來內功頗深,起碼也是漁樵耕讀四位師兄的水準,應該說猶有勝之!

難怪這戒備森嚴的皇宮裏不見幾個高手,原來都安排到皇帝身邊貼身保護去了!

怕自己露出馬腳,周念通不敢探頭去看,只能盡量將自己呼吸放緩,心跳變慢,隱藏形跡了。

不過以天眼之力卻將現場場景看得一清二楚,耳中也聽得分明。

……

除了感嘆這皇帝當的太過鹹魚,連麾下子民遭遇瘟疫,死者上萬了都不清楚之外,周念通也聽到了關於宋、金、蒙古三方之間的大國博弈。

周念通這後世之人,自然知道以南宋的孱弱,只有跟猶有幾分病虎殘力的金國捆綁起來,或許才能對抗崛起的蒙古,保全自身。

但是世界上能擁有超越時代眼光的人又能有多少?

要說這大宋朝堂上面的袞袞諸公,雖說主業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勢,副業是吃拿卡要欺上瞞下,但是能混到朝堂之上的高官,能力是絕對不缺的,都是個頂個的聰明人。

他們其中雖然有不少人因為專業不對口,又對蒙古缺乏足夠了解,看不清三國之間的位與國際局勢,但也不是沒人能想到與虎謀皮的後果。

更何況當年宋金滅遼、金滅北宋的前車之鑒不遠!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