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晉塢》第七十八章 伏牛山
荀灌一席話畢,廳堂中一眾男子震在原地,隻余呼吸的聲音。桓景手上剛剛啟封的書信,也懸在空中,久久未能放下。

作為一個多疑的傢夥,桓景一貫謹慎,並不容易輕信一面之詞。但此時眼前這個半大的女孩,將杜曾得到長安朝廷支持的事情和盤托出,對她父親似乎並無半分好處——這大概只能理解為,在這絕望的時刻,她已經顧不上許多,只能拚死一搏,希望通過真誠打動自己。

荀崧的書信已經幾乎不用看了,即使她父親親自在場勸說,也不可能像她方才那樣雄辯有力。桓景掃視廳堂之上,眾人的眼神都變得凌厲起來。是選擇虛無縹緲的長安朝廷,還是南陽實實在在受難的百姓,這對於廳堂中流民出身的新軍將領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

何況新軍先前並不是沒有抗命過。

長安朝廷因為處境艱危,亂授名分,是常有的事情。當初桓景在譙城時候,已經領教過這種病急亂投醫帶來的惡果:張平被授予豫州刺史,乞活軍的陳午被授予兗州司馬,皆是長安朝廷濫發名爵所致。此時這個杜曾,比起先前的張平、陳午,並沒有更多的合法性。

那麼回到眼前,若是選擇出兵,那麼剩下的問題,只是如何救援宛城!

桓景扶著幾案,身子微微前傾:「大義所在,司州答應出兵。」

荀灌怔怔地看著桓景,彷彿不敢相信,突然宛如玉山傾倒一般,幾欲五體投地。

「不必跪!」桓景一個健步衝上前,一把抓住荀灌的胳膊:「只是請姑娘告訴我,宛城內多少兵,而杜曾又有多少兵?」

荀灌隻感到頭暈目眩,不敢抬頭看桓景,只是低眉輕輕地說:

「父親一敗塗地,只有五百餘人退入宛城,危在旦夕。而杜曾手下有萬餘人,且其中有兩千騎兵,皆是先前流賊王沖所部。」

「賊軍皆在宛城?」

「不,杜曾分出一半去防備陶侃了,另有少數軍隊留守襄陽。圍攻宛城者不過三分之一,大約四五千耳。」

四五千人馬,在與李矩、桓宣對了對眼神後,桓景得到了堅定的答覆——這是可以對付的數量。

「胡虜為劉琨所困,尚無動靜。後方祖公尚在,石勒不敢動。時不可失。」桓景仰望房梁,自言自語地盤算,心中已經勾勒出了一幅作戰計劃。

自己後方並無威脅,軍士已經休整一月有餘;而杜曾方勝荀崧,又分兵出擊,正是懈怠之時。大概料不到剛剛佔據洛陽的自己,會敢於傾巢南下,攻擊自己的後方。

天時難得,而南陽民心尚在。若不趁此時一舉打垮杜曾的脊梁骨。若是讓這股割據勢力發展起來,自己後方不穩,那麼待漢國對付完劉琨,自己就將兩面受敵。

他放下荀灌的手,走到廳堂正中,朗聲道:

「杜曾今日不平,將來必為大害。且此行是弔民伐罪,師出有名。諸將聽令,即日刻饗士卒,備行囊,以應今夜出征。抽調滎陽軍馬與衛戍營留守洛陽、滎陽一線,其餘軍民如榮譽營,第一至四旅等,盡往南陽。」

「願為刺史效死!」眾將齊聲吶喊。

桓景回顧傾倒於地的荀灌:「至於姑娘你,可識得荊州陶刺史否?」

「是陶公士行麽,識得、識得。」荀灌急忙應答,生怕耽誤了一點時間。

「我今日稍後會起草一封書信,約陶刺史會獵於襄陽。還請姑娘送去夏口。」桓景睥睨廳中,心中已有定數:「此次南下,非止救南陽一地,亦圖永定荊州。」

主將言畢,眾人急急開始各自準備。在派人寫檄文,在軍中演說鼓動一番後,當夜,伴隨著無數火把,大軍近萬餘從洛陽啟程。而荀灌則騎著快馬,與幾個信使一道,迅速向夏口平治而去。

經過五日兼程,大軍出轘轅關,沿汝水南下,又經由襄城,昆陽,直抵葉縣,這裏正是荊州與司州交界之處。

此時縣城之中早已空空如也,除了寥寥幾個守在城中的破落戶,商旅和住家都早早向北逃往襄城郡。桓景沿路接收了不少流民,經過打聽,只是聽說杜曾集中兵力在宛城城下,並不向北而來。

午飯之時,桓景站在軍營邊緣,向南望去,只見一座莽莽蒼蒼的大山橫亙在前方。在地勢平坦的中原,此山如巨獸伏地,鐵一般的脊背自西向東,可謂險絕。

他不禁開始思考,若是在此地埋伏上一軍,自己恐怕不好應對。正當此時,他的身後,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

「刺史,前方就是伏牛山了。」

桓景回頭一看,一位長須白髮老者指著前方的山脈,他是從南方逃難至此縣城的流民,正在新軍營地中蹭飯吃。新軍將士知道這老頭是拖家帶口,投桓景治下的襄城郡而去,故而也不阻攔,還拿出乾糧分給老頭吃。

他先前早已翻閱過張華留下的譚圖。在襄城和南陽之間,有一道分水嶺:襄城境內河流皆向北匯入汝水,而南陽境內河流則皆向南經淯水匯入漢水。這樣的分水嶺必然是一座東西向的大山。

但此時親眼見到這座大山,他心中還是生出不少問題。

「果然叫伏牛山,倒真像一頭巨牛」,桓景感嘆一番,就開始向老者打聽起此處地理:「前方距宛城,還有幾日路程?山後可有城池?」

老者眼睛放光,一副得意的神情——原來博學多聞的桓刺史,也有要請教他的時候:「翻越伏牛山,需一整日路程,山後有一縣城,名喚博望城。杜曾派了千餘偏師駐守博望,刺史可要小心。」

博望?對於這個時代一般民眾,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但卻激起了桓景的回憶:這正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初出茅廬後第一戰的所在。而歷史上,此戰並不是由諸葛亮,而是由劉備指揮,在此擊敗了夏侯惇與於禁率領的曹軍先鋒。

雖然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並沒有用火攻之計,但劉備之所以能取勝,還是藉由伏牛山一帶的複雜地形,在曹軍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靠伏擊一舉擊潰了對手。

杜曾不是傻子,自然派了一支偏師在此防備。自己若是貿然前進,怕是要重蹈夏侯惇的覆轍。但兵貴神速,如果在此地遷延過久,怕是宛城早就被杜曾拿下了。

「翻越伏牛山的大路,乃山間溪谷,在牛首和牛頸之間。」

「杜曾一方肯定有人把守大路,如果進攻,即使敵軍沒有設伏,也必然打草驚蛇。這該如何是好?」

「刺史莫慌,那杜曾也是個新來的,只知道有這條大路,卻不知還有條小路。」

「小路?」

老者放聲大笑:「老夫世代採藥於此,知道伏牛山背尚有一條小路,可直通博望城下。山路雖然崎嶇難行,只要老夫帶路,萬不會迷了路。」

望著牛一樣的山脈,桓景嘴角浮現了微笑: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不過是收納流民,卻得到了寶貴的嚮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