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68章 名正言順事可成,運籌帷幄算度深
突厥騎兵忽然兵臨城下。

他們當然不是王威和高君雅暗中招引而來,但卻必然會來。

這與李淵所處的位置有關。

李淵在太原城,雖然表面看上去氣象繁榮,前途光明,但他同樣也處在不進則退,後退即死的境地。

他雖然主政太原,但整個世界已經改天換日了。

在隋文帝楊堅時代,突厥啟民可汗舉族內附,在楊堅的全力支持下,突厥種落又緩慢繁衍生息,幾十年後,終於再次強大。

到了啟民可汗的兒子始畢可汗時,終於釀成大禍。

始畢可汗趁楊廣北巡雁門時,糾合幾十萬兵馬,將楊廣圍困在雁門一城,堂堂大隋皇帝,差點成為階下之囚。

這成了一個分水嶺,自此之後,大草原上舊日的霸主正式宣告回歸,而楊廣則只能灰溜溜地逃離北方,僻處江都。

楊隋的國勢江河日下。

此消彼長之下,突厥重新迎來它的巔峰。

在隋朝北面幾千公裡的邊境線上,突厥扶植和冊立各種分裂勢力,一意想讓中原大地重陷混亂,而他們可以重新回到,在南面多養幾個兒皇帝,恭敬孝順他們的時代。

這種情況延續到頡利可汗時代,達到巔峰。

李淵現在就感受到了這種實質性的壓力,即使在以後的歲月中,在他成為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之後,這種壓力還如影隨形,甚至一度逼迫他考慮遷都,以暫避突厥的鋒芒。

事實上,李淵的北面是由突厥直接支持的定楊可汗劉武周控制。

劉武周建立了一個遊寇性質的地方政權,和突厥的作戰方式理念非常吻合,他們南下太原,乃至更進一步,深入中原腹地掠奪子女玉帛,是他們天然的,本質需求。

而現在,突厥竟然動用了幾萬騎兵,陳兵太原城下,這並不是小股騷擾擄掠,而是突厥皇庭一次正式的入侵。

突厥的目的何在?

但李淵並不懼怕,甚至有一絲興奮,他決定利用此次突發的事件。

突厥兵臨城下,坐實了王威和高君雅的罪行,並且,讓李淵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困擾他的難題。

以結果而論,李淵成了這次莫名其妙地入侵最大的受益者。

也許,撥開歷史本身重重迷霧,或者李淵才是這出大戲的幕後主導者。

只是他卻不知道,突厥以一種遠遠超出他想像的規模和氣勢,整出了這場巨大的鬧劇。

簡而言之,李淵要想取得成功,事實上,他必須取得突厥的支持,否則寸步難行。

就看李淵願意或者能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突厥數萬騎兵,耀武揚威,穿過太原外郭的北門,又浩浩蕩蕩從東門而出。

李淵的應對方略非常值得玩味。

他仿效諸葛亮,亦步亦趨玩了一出空城計。

他實行外松內緊的防禦方法,命令太原城,大門盡開,城門之上,不設守備,禁止一切人等喧嘩吵鬧,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

但李淵並不是完全坐以待斃,他同時做了一個攻擊的部署。

他派了一支一千人的突襲隊伍埋伏在北門,命令他們等待突厥過後,就從後面抄掠他們的馬群,以充實自己的騎兵隊伍。

這支千人隊伍全部是王康達的部下,作戰方式是勇於剽掠,驍勇異常。

但非常詭異的是,當王康達以為突厥騎兵已經全部遠離,出城擄掠時,竟然被突厥騎兵首尾夾擊,自陷死地,前無去路,退無歸途。

在突厥優勢兵力的衝擊之下,很快被擊潰,紛紛墜入汾河之中,除了一百多人死裏逃生之外,全軍盡墨。

從以後的局勢發展來看,李淵此舉似乎大有可疑,更有可能一是借刀殺人,藉機清除異己,要知道王威和高君雅的親兵的處理,也是一個大問題,二是似乎也是向突厥人納了一份投名狀。

因為,李淵對於突厥的重兵壓境好整以暇,不慌不忙。

李淵似乎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說道:「天既為孤遣來,還應為孤令去。彼若不去,當為諸軍遣之,無為慮也。」

然後,李淵開始了一系列疑兵之計。

他命令軍士乘黑夜出城,然後白天又大搖大擺地回歸城池,讓突厥人誤認為太原兵多將廣,援軍陸續趕來。

同時,李淵又下嚴令,禁止軍隊和突厥軍隊開戰,隻讓自己的部隊佔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

如此相持幾日,雙方都按兵不動。

事實上,李淵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和突厥硬扛,而在明處,突厥騎兵精銳,他們的戰鬥力爆表,何況是有備而來。

當此突厥強盛之際,突厥人從未在戰場上,懼怕過任何對手。

但雙方保持了一種詭異的平靜,這更可以理解為雙方的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事實可能正是如此。

因為突厥人準備退兵了。

他們出動了幾萬精銳,當然不可能空手而回,他們確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滿載而歸。

因為,李淵和突厥達成了一個協議。

他向突厥臣服,以換取突厥的支持。

這種級別的協議,當然需要雙方最高領導的肯首,這也意味著,在太原城下的突厥大軍之中,有著足以一錘定音的突厥高層,他們有備而來,他們等著李淵開出最優的條件。

大兵壓境之下,李淵確實開出了一個讓突厥人無法拒絕的條件。

李淵準備率兵西入關中,他和突厥約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盡歸突厥,土地人口,全屬李淵。

這當然是非常屈辱的條件,但相比在突厥鐵蹄之下,玉石俱焚,一無所得相比,就要優勝太多。

臣服於突厥,這是奇恥大辱,很多年後,一代天驕李世民還憤憤不平地說:「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李淵)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當然,李世民說這句話時,頡利可汗已被李靖擊破,突厥破亡在即,這是不世之功。

為此,李世民還下令天下大赦,大宴五日。

李世民大仇得雪,心中暢快,志得意滿地接下去說道:「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於款塞,恥其雪乎!」

這當然都是後話,但當時李淵卻處於求生存的階段,成大事者,須著眼長遠,他也只能先咽下這口氣了。

現在,造反是已經是板上釘釘,但用什麼名義造反,卻非常重要。

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並且李家是八柱國之一,是關隴集團的中堅,

相比於流寇劉武周,李淵根正苗紅,家世顯貴,具備一呼百應的先天優勢,顯然是突厥更合適的進軍中原的代言人。

因而,突厥想培植李淵做皇帝,最佳的方案是讓他做突厥冊封的類似定楊可汗之類的兒皇帝。

但李淵要為自己爭得優勝的戰略地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