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70章 長袖善舞政為上,後院起火最堪憂
突厥人言而有信,送來了李淵最缺的戰馬。

他們派遣柱國康鞘利送來一千匹戰馬和李淵交易,並且承諾,可以直接派遣騎兵幫助李淵平定關中。

戰馬已備,錢帛,甲仗,糧食也是垂手可得。

裴寂將晉陽宮中儲藏,全部獻上,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裴寂一次獻上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

更重要的是,裴寂將晉陽宮中五百宮女,也一併進獻。

可以肯定,這批宮女在滿足突厥人的欲求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陞官發財,娶妻生子,光宗耀祖,都是可以激勵士心的手段,這筆財富,對於提升士氣和戰鬥力,肯定是一劑美妙的催化劑。

因而,當李淵坐穩天下之後,對裴寂依然發自真心地感激,李淵毫不掩飾地對裴寂說道:「使我至此,公之力也。」

有錢,有糧,有馬,背後有突厥人的支持,再加上沒有王威和高君雅的製掣,李淵的徵兵計劃異常順利。

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報名應徵,短短二十天,李淵就聚集了一支幾萬人的軍隊。

這帶來了一個問題,攤子大了,格局也需加大,就需要建立相應的行政機構,否則必然是一盤散沙,雖然名為義軍,也不過只是烏合之眾而已。

大部分的出身底層的反抗軍,只知道燒殺搶掠,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無法建立一個穩定而有效的行政制度,也就意味著他們很難壯大。

但李淵顯然沒有這種擔心,政治,是他的強項。

當裴寂啟奏說:「義軍漸大,宜有司存,官僚所統,須有肄屬。」

顯然,裴寂想要李淵名正言順地稱王稱霸。

李淵並不以為然,他反駁道;「布衣之士,或假名竊立,孤(李淵)實將軍,居唐大宇,近舍於此,更欲何求?」時,可以看到李淵的思想,還有沒和皇帝二字完全同軌。

但李淵的下屬,確實是人才濟濟,能文能武,能政能經,裴寂等人推著李淵一步步住皇位上走。

政治和世俗之理,都講究名實論。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正言順,才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因而,裴寂等人讓李淵先進大將軍之位,建立府號,權籍威靈,這也是權臣上位的階梯之一。

李淵的大將軍府一立,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朝廷,遠近郡縣,人心思歸,都隨風臣服,似乎一團和氣,一片祥瑞。

但在太原附近,還是有二個硬茬不服氣,他們準備正面硬剛李淵。

可見隋朝正朔所在,即使明知不是李淵的對手,但忠臣孝子,還是所在多有。

一個是遼山縣令高斌廉,他非常有骨氣,第一時間向江都的楊廣報告李淵起兵的消息,然後舉軍備戰,

另一個就是西河城。

李淵對這二個據點,採取了不同的對待方式,他高瞻遠矚地說道:「遼山守株,未足為慮。西河繞城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

西河是李淵西進關中路上的第一顆釘子,是必然被撥除的。

西河之戰,也可以做為正式發出前的練兵。

誰來打響這第一槍?

上陣父子兵,李淵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的二個兒子,這既是給他們鍛煉的機會,也是對他們的期許。

李淵對李建成和李世民說:「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經此郡,觀爾所為。」

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行軍。

李淵認為西河城指日可下,加上西河近在咫尺,便讓全軍隻帶了三天的軍糧,在李淵心中,此次西河行軍,僅僅只是一次練兵而已。

必然有徵無戰,一帆風順。

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領的這支小隊伍,表現出和隋朝舊軍隊完全不同的氣概。

當年楊廣好大喜功,每次巡幸,都勞師動眾,所過之地,方圓幾百裡之間的民眾,都爭相獻食,甚至還出現過以獻食的多少,精細與否,來決定官員的升遷,延續至今,已成風氣。

但是,時代變了。

當附近民眾自動獻上爪果蔬菜,肉類酒食時,他們發現,這隻軍隊依然保持行進,分毫不取。

並且為首的將領還對他們說:「此隋法也,吾不敢。」

顯然,在出發之前,對於軍隊的訓練和紀律已經三令五申,並且,李淵的軍隊,確實展現出不同於草莽群雄的新的氣概。

這隻軍紀嚴明的軍隊迅速贏得了口碑。

也讓將士們都感動奮發,產生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榮譽感,每個人都想拚盡全力去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這源於李淵實行的仁政。

他除了在軍隊之中嚴格申明紀律之外,同時,他一反治軍必嚴的規定,竟然在軍紀之中加入仁恕之道。

比如在這次行軍之中,偷吃一爪或偷拿一果的行為,在所難免,但李建成和李世民,也僅僅只是將爪果之錢如數付給百姓,並且並不處罰犯錯的士兵。

這種一舉兩得,同時收服民眾和士兵的舉措,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這種仁和嚴的氛圍之中,這支軍隊湧現了高昂和必勝的戰鬥意志。

這種自信傳染給了西河的守軍。

當兵臨城下之際,李建成和李世民對西河圍而不打,但對於城外想入城的西河原住民,他們一律無條件放他們進城。

他們堅信,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這支仁義之師,一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事實正如他們所料,當他們攻城之時,西河守軍立即投誠,裏應外合,李淵的軍隊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西河城。

西河征戰,還未正式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當然,西河郡丞高德儒必須要為這次對抗承擔責任,

其實,他也是自取其死。

當年,他曾經厚顏無恥拍過楊廣的馬屁,說看見鸞鳥自天而降,是楊廣一朝大大的祥瑞。

他以獻此祥瑞而發達,同樣,他也敗亡於此事,可謂天理昭彰,報應不爽。

「卿逢野鳥,謬道見鸞。佞惑隋侯,以為祥瑞。趙高指鹿為馬,何相似哉?義兵今獎王室,理無不殺趙高之輩。」

這就是對高德儒的評價。

於是,高德儒伏誅,此外不拘一人,不殺一民,秋毫無犯。

九天之後,勝利班師。

李淵大喜,自信滿滿地對部下說:「經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

於是,他正式創建軍隊,「諸侯三軍,春秋所許,孤今霸業,差擬晉文(公),可作三軍,分置左右。」

很自然地,李建軍成和李世民成為左右二軍的統帥。

李世民西河之戰,小試牛刀,他即將開始他開掛的人生。

西入關中,還有幾塊硬骨頭要啃,統一天下,更有無數驚心動魄的戰鬥,需要他去統帥。

李世民,這個軍事史上的天縱之才,戰場上戰無不勝的軍事大家,以他的堅忍、堅韌、堅強,對自己狠,更對別人狠和冷酷,將令他的每個對手,心驚膽寒。

他就是無敵的統帥,而下一站,是霍邑。

那裏有一個叫宋老生的隋將在等著他,於李世民而言,前期的戰鬥,不過是開胃前的小菜,讓他有一個必需的歷練。

他的傳奇,始於關中,那個叫淺水原的地方,那是他天命所在,從此,他將成為中國軍事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出發。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