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97章 龍蛇相遇化及敗,一生之敵纏鬥忙
分裂再一次出現。

驍果們一路向北,到達彭城(今江蘇徐州),水路堵塞,已經無法通行。

於是,全軍只能上岸,水路行舟,陸地之上,就需馬驢了。

驍果們就地取材,將彭城本地用來耕地的牛車二千八輛,洗劫一空,全部充作行路的工具。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耕牛的被掠奪,意味著明年可能顆粒無收。

這當然是一種極大的擾民。

但宇文化及一路行來,本就無路可走,無處可依,說是官府,其實和流寇的作風差不多。

即使如此,二千輛牛車遠遠不夠分配。

光是楊廣的后宮人員和財富珍寶就裝不下,於是,宇文化及下了一個命令,對於軍用物資,全部由驍果們自己背負前行。

精銳軍士,一下子變成了苦力,這難免引發怨聲載道,但更讓人擔心的是,那些還有追求的人,已經從宇文化及一路的行為,看不到未來。

甚至,宇文化及已變成了另一個楊廣。

他有樣學樣,什麼都追求和楊廣一樣的享受,一個人就獨享佔據整個后宮。

並且,他每天聽事,象皇帝般南向而坐,聽任臣下彙報,自始至終,不發一言,即使需要現場解決的緊急問題,也默不做聲。

他所做的,只是收取奏文而已,這是完全的怠政。

種種行徑,無不顯示,他雖不是楊廣,可能勝似楊廣。

於是,驍果開始離心。

司馬德戡一番話,其實也是趙行樞心中所想,他信心滿滿地回答說:「在我等耳,廢之何難。」

趙行樞這種認識,本身沒有任何問題。

因為他們是這支軍隊的核心領導,宇文化及當時也只是他們推出來的傀儡,他們確實具備顛覆宇文化及的能力。

但今時不同往日,一旦尊卑定位,名份高下有別,再想作亂,就沒那麼容易,並且十萬大軍,早已魚龍混雜,也不是鐵板一塊。

更為重要的是,宇文化及早對他們有防範之心,他也享有有政治上的優勢。

宇文化及先是將司馬德戡的職位明升暗降,奪取了他的兵權,司馬德戡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知道兵權就是一切。

他將所擁有的財富都獻給宇文智及,拿人家手軟,宇文智及不斷替司馬德戡求情說話,想要他讓重掌驍果的指揮權。

司馬德戡本來就是這支部隊首先起義的元老,在軍隊中還有相當的實力,宇文化及還需要藉助他的威望。

如果全部剝奪他的兵權,確實並不合時宜,但他想要再掌握大部分的的驍果,也不可能實現。

於是,宇文化及讓司馬德戡統帥後軍,人數才區區一萬,但也聊勝於無。

司馬德戡不準備再等,他想立即行動。

但他似乎並沒記住沈光和麥孟才的教訓,那次叛亂是他親自率兵鎮壓,血還未冷,他似乎就已經忘了。

他犯了和沈光一樣的錯誤,他想最大程度地增多人手,以加大勝算,但人多心雜,在同一個地方,就出現了二次同樣的錯誤。

有人把他也出賣了。

宇文化及掌握到實情,並不聲張,而是派了宇文士及到後軍去慰問司馬德戡,以有備對無備,司馬德戡輕鬆落網。

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意味著驍果內部已經開始分裂。

局勢混亂,上下離心,甚至都不知道該相信誰。

宇文化及感到失望,他心有不平地對司馬德戡說:「與公戮力共定海內,出於萬死。今始事成,方願共守富貴,公又何反也?」

司馬德戡也豁出去了,他如實回答說:「本殺昏主,苦其**;推立足下,而又甚之;逼於物情,不獲已也。」

司馬德戡所說的實情,直指現在軍隊之中,不滿宇文化及的領導,已是普遍情況。

殺一司馬德堪,全軍儘是司馬德堪。

法不責眾,宇文化及也沒有力量去做大規模的清洗。

宇文化及妥協,他選擇裝聾作啞,隻處理了為首的十幾人,對其餘人員,一律不予追究。

這支軍隊維持著表面上的一團和氣,一直北上西行。

前面是鞏洛,那是李密的地盤。

避無可避,二大勢力即將正面碰撞。

李密現在很煩惱。

現在他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宇文化及來自東面,而洛陽政權也對他一直保持高壓。

尤其是宇文化及這支軍隊,雖然他們屢經內鬥,但畢竟有十萬人眾,再加上都是各地的精銳部隊,雖然他們是一艘必然沉沒的小船,但在沉沒之前,一定會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

恐怕沒有幾支力量能正面抵擋。

和李密有同樣心思的是東都的核心高層,他們認為,現在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

相對而言,李密不過是小賊而已,但宇文化及卻是竊國的大盜,殺君亂政的國賊,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此仇不報,枉為隋臣。

他們準備妥協,也準備利用李密,讓二虎相鬥,自己得利。

蓋琮很敏銳地看到這一點。

於是,他向楊侗上書獻策招降李密,當共同的大敵出現,雙方都面臨巨大壓力時,即使前一刻撥刀相向,下一秒依然能夠同舟共濟。

這就是政治。

東都的核心高層更是長於政治的老手,元文都深謀遠慮地對盧楚說:「今仇恥未雪而兵力不足,若赦(李)密罪使擊化及,兩賊自鬥,吾徐承其弊。(宇文)化及既破,(李)密兵亦疲,又其將士利吾官賞,易可離間,並密可擒也。」

於是,東都定計。

他們派出蓋琮作為特使,相談招安李密的事宜。

李密當然知道洛陽的用意。

但這也是他目前所能取得的最優勝戰略形勢,事實上,不管洛陽態度如何,他和宇文化及必有一戰。

因為,他擋了宇文化及西進的路,而宇文化及一路西來,並未受到抵擋。

擋路者必死。

李密和宇文化及,其實早已經真刀實槍,大戰一場。

宇文化及兵鋒甚銳,即使強悍如瓦崗大將徐世績,見到宇文化及大軍,也無法硬碰,竟然也只能放棄黎陽,退守倉城。

宇文化及自持兵多將廣,直接揮軍圍攻倉城。

面對分分鐘就會崩盤的壓力,李密也被迫投入戰鬥,他親自率領二萬精銳,屯紮在清淇,和徐世績烽火相應。

但他們採取了守勢,深溝高壘,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這顯然是一種明智的策略,面對宇文化及這種具備強大力量的困獸,只有消磨掉他的銳氣,才可能降伏。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李密也許考慮過很多種方案。

有一次,他隔水和宇文化及交談,想看看宇文化及的真實意圖。

他們同在隋朝為官,自然早就熟識。

於是,李密數落宇文化及說:「卿本匈奴皂隸破野頭,父子兄弟,並受隋恩,富貴累世,舉朝莫二。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行弒逆,欲規篡奪。……天地所不容,將欲何之!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

宇文化及低頭深思,默然不語,很久之後才瞪著眼睛惡狠狠地回答說:「與爾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邪!」

他確實是一隻沒頭腦的蒼蠅,但無意之中卻做了一群惡狼的頭領,宇文化及手握十萬精兵,這是天大的殺器。

遇到大是大非之事,竟然隻以打打殺殺為目標,而不能站在更高層次,理性尋求最佳的出路。

那可能也是他最好的退路。

宇文化及不是個好領導,更不是個政治家。

他的思維層面,不過是街頭無賴地痞的鬥毆思維模式。

這是他的不幸,也是這隻部隊的不幸,但卻是他對面敵人的幸運。

李密就是如此想的,他看不起宇文及,認為他不過是個匹夫而已。

並且,他下了句斷言,「(宇文)化及庸愚至此,忽欲圖為帝王,吾當折杖驅之耳。」

話雖如此說,但化及手下畢竟有精兵十萬,戰場之上,是需要血與火的較量。

在第一次較量中,李密佔得先聲。

宇文化及第一次進攻倉城,所有攻具被徐世績掘的深塹阻擋,無法前進一步。

徐世績確實是當世良將,他知道最好的防守在於進攻。

於是,他出其不意地掘地而出,焚燒掉宇文化及所有的攻戰之具,還順便抓了一些俘虜。

但李密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無法同時應付東西二面的戰爭,他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正在他深感困惑之時,東都來人招安求和。

看來,今天是個好日子,也是個好兆頭。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