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214章 玩製衡多頭共進,謀一地全局為先
王世充號稱隋朝第一大狀,律令條文是他的專長。

即使不能解決長遠的根本問題,也要解決近在眼前的實際問題。

為了防止叛逃,他實行了二種方法:一是人質法,二是連座法。

他精通法律,因而在條文上更加詳細和嚴厲。

連座法規定,一人亡叛,全家上下,不分老少,全部被殺。

但是,他創新了一種檢舉法,允許父子、兄弟、夫婦互相告密,從而可以免除本人的罪過。

社會最細末節的家庭,被王世充牢牢控制。

另外,王世充推而廣之,也加強了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互相製約。

他規定,五個家庭為一個單位,有一家逃走,另外四家,全部被誅。

僅僅靠暴力和恐怖,當然不能長久治理國家,卻似乎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反噬也一樣嚴重。

王世充的新政實行以來,出現了反效果,這就是「二多」,殺人越多,逃跑的民眾也越多。

對於將領的製約,王世充主要採取的是人質法,在他們出征之時,將他們合家老幼都留在洛陽。

但因為打擊面和懲罰力度的無限擴張,要想拘禁這些違反規定和有罪的人,僅僅依靠原來的監獄系統,是遠遠不夠的。

王世充因時因勢,又發明了大獄法。

他將整個洛陽宮城變成了一座大監獄,經常關押著上萬罪犯,管關押,卻不管生死。

吃喝拉撒睡,疾病醫療,都成了大問題。

洛陽城自隋末戰亂以來,苦難沉重,和李密連年大戰,糧食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現在王世充大獄一開,更是引發了嚴重的危機,在宮城的大獄之中,平均每一天,都有數十人死亡。

但王世充的政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他迅速穩定和控制了局面,擁有一個看似穩固的洛陽城。

他擊敗李密,火拚東都政權後,現在不僅是洛陽之王,更已是名副其實的河南霸主。

不想當皇帝的造反不是好造反,王世充一樣憧憬著他鄭國的旗幟能插遍中國大地。

掠地擴張是必須的。

全國性的目標,還很遙遠,王世充比較現實,他採取了較穩妥的擴張方式。

那就是先盡量接收李密系統將領的投降,這是一種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擴張方式。

李唐因為需要先解決西方和河東的威脅,暫時無心無力經營河南。

原李密一系缺乏足夠的主心骨重振旗鼓,加上和李唐之間遠隔了發展炙熱的王世充,河南出現了權力中空。

弱小的地方勢力,他們沒有多少選擇,只能投靠在王世充的大旗之下,樹大好乘涼。

整個河南大地,以一種極快的速度,盡入王世充麾下。

形勢似乎大好。

當然,在李唐的招撫之下,也有極個別的硬骨頭。

雍丘李公逸就不肯臣服王世充,他想跟著李唐混,但大小有別,強弱不同,在王世充優勢兵力的進攻下,雍丘毫無意外被攻下。

在這期間,李公逸也多次向李淵請求支援,但遠水不解近渴,李淵以雙方之前隔著王世充的鄭國為由,拒絕發兵直接支持,而坐視雍丘陷沒。

王世充問了李公逸一句話,這代表了當時河南地方勢力的心態,他問道:「卿越境臣唐,其說安在?」

情理之中,不出意外,王世充的河南的招撫大獲全勝。

但他的對外擴張之路,卻並不順利。

往東,他和河北之王竇建德結下了梁子,自從徐世績歸順竇建德後,黎陽自然而然地成為河北和河南勢力的交界點和緩衝區。

但王世充想打破這個平衡,他發動了一場向東擴張的戰鬥,烽火直接燒到了黎陽城下。

來而不往非禮也。

竇建德決定給王世充一點臉色看,讓他知道,安穩呆在河南,維持均勢,才是上策。

作為回報,竇建德立即發起了殷州之戰。

破城之後,殺人放火,搶奪財富和人口,揚長而去。

竇建德收穫了一個寶貝,那就是日後他手下第一大將劉黑闥,此戰之中,他向竇建德俯首稱臣。

自此之後,河北劉黑闥這個名字,將成為李唐王朝最強悍的對手,其聲名響徹長空,歷久而不息。

所有的尊重和地位,都是實力拚殺出來的。

王世充感覺到竇建德的怒火和力量,他認慫了。

於是,在東北面的戰線,他和竇建德心照不宣地保持了現狀。

但王世充在東南方向卻收穫頗豐。

他轉向攻下徐州,於是,黃河淮河之間,這片最富饒的土地,全部歸入他的版圖。

他向南的擴展,也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

隨著顯州田瓚的歸降,南至襄陽的大片土地,也全都改姓王氏。

王世充佔據了中原大片的領地和人口,成為無可置疑的中原霸主,但他鄭國的統治也面臨很大的風險。

這些地方勢力的歸屬,其本質都是鬆散的羈糜而已,他們對王世充的鄭國政權,既沒有認可度,更談不上忠誠度。

他們隻認一個理,也只能認一個理,誰強就跟誰。

這是一個悖論,甚至連他們自己,也沒有選擇的權力。

這是夾縫生存的小勢力的悲哀,也是幾個大勢力,經常可以一戰定乾坤的由來。

這種統治當然並不牢固,在李唐和王世充的戰鬥中,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

王世充往西面的擴張之路,就要複雜得多,因為他的西面,是李唐的天下。

他們很早就打過交道。

當年李淵剛入主長安時,李密和東都政權激戰正酣。

李淵剛立穩腳跟,就做了二手準備。

一方面自視為隋臣,一方面想順勢攻下東都洛陽,他以隋臣的名義,曾經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統帥十萬大軍,赴東都洛陽,以江湖救急。

但激戰的二大勢力都不領情,李唐和他們在洛陽城下,擦肩而過。

和李密是一觸即退,雙方遙相觀望,保持默契,互不打擾。

而東都政權卻視他們為國賊,李唐認為是「相救」東都,而東都視他們為侵略。

李唐軍隊立即發現了他們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面臨腹背受敵的風險,並且也撈不到好處。

撤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他們知道東都政權不會失去追擊他們的機會,於是,他們在撤退的途中,埋伏好軍隊,將東都的追兵,一路反殺到洛陽城下。

此戰李唐軍隊大獲全勝,斬首四千級。

但最大的收穫,卻是在潼關之東,河南之地,新設了新安和宜陽二郡,作為進攻山東之地的橋頭堡。

來日不長,必下洛陽。

這一直是李唐的既定戰略,當李世民解決了劉武周和宋金剛,穩固後方,洛陽就是他的下一站。

並且李唐展示了超高的軍事動員能力,李淵似乎沒有任何耐心,也不願做任何等待。

李世民四月擊潰宋金剛,五月班師回長安,六月就重整裝出發,東出潼關,直指洛陽。

這真是一具可怕而高效的戰爭機器。

兵貴神速,這其實也是時勢必然,李淵在搶時間。

他必需在王世充沒有站穩腳跟前,就和他決鬥,每提早一天,都可以讓王世充的戰略優勢喪失一分。

事實證明,李淵確實老謀深算,因為王世充雖然得到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但卻根基未牢,只要李唐在外部施以壓力,就足以讓王世充的政權地動山搖。

壓力之下,才能讓對手出錯,那就是自己最佳的出手時間。

李唐王鄭二國,第一次在正面戰場,正式交手。

正式交戰前,雙方都想在政治和外交上給自己營造優勢地位。

毫無疑問,突厥成了雙方爭奪的最大的焦點。

突厥再一次站在頂峰,他們是亞洲事實上的霸主,尤其是北方鄰近突厥的割據勢力,如果沒有突厥的支持,就無法立足。

李淵同樣無法避免這種命運,他自太原起兵,就一直尊奉突厥為背後的謀主。

李淵信奉財帛動人心的規則,傾其所有,向突厥人供奉金帛女子,絲綢絹帛,加上他刻意迎合尊重突厥的使臣,因而一直和突厥維持了至少表面上的親密無間。

但突厥最大的利益是保持中原大地各路政權的平衡。

當各大勢力都無法吃掉對方時,才需要仰仗突厥的力量,他們才能利益最大化。

所以,當劉武周進攻河東之地,他們雖然給李淵支援了二千出工不出力的人馬,表面上說是協助李淵防守,實際上卻按兵不動,既可監視,又可乘機渾水摸魚。

但同時,突厥人也派出五百精兵給劉武周衝鋒陷陣。

這看似矛盾,實際上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唯恐天下不亂,唯恐群雄不戰。

越戰越亂,越亂他們就會越強。

二邊下注,各路通吃。

這支二千人的部隊並沒有空手而歸,他們回歸突厥時,自太原城往北,一路沿路搶劫擄掠了無數美女財寶。

而李淵當時根本沒有任何力量去阻止突厥人的暴行,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直接的搶奪,當然可以增加財富,但遠不如讓培植的勢力,打得熱火朝天,就可以恢復昔日「南面二兒孝順,何憂貧也」的舒服滋潤日子。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