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35章 八道大軍俱北伐,出其不意強對強
這是一次聲勢浩大的全面進攻。

楊堅將北伐的軍隊,分為四個大區,每個區二道兵馬,總計四區八道,主動出擊,全力尋找戰機。

隋軍浩浩蕩蕩,馳騁大草原腹地,正式向突厥宣戰。

這是隋朝對突厥史上的高光時刻,也是隋朝軍力鼎盛的時代,八道大軍,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穫。

從一個巨大的,讓人喜出望外的勝利開始,從此之後,打開了勝利之門,連戰皆捷,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打蛇打七寸,此次北伐,沙缽略可汗是首要的攻擊目標。

一場遭遇戰拉開了隋突第二次戰役的序幕。

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西北),衛王楊爽的朔州道大軍正面硬剛上了沙缽略的主力大軍。

沙缽略去年才在隋朝柔弱的身軀上得到滿足,他完全不把隋朝的軍隊放在眼裏。

兵強將勇的他,具備這種自信,也完全有這種實力。

因為中原漢族王朝的軍隊,已有幾百年沒有深入大草原了。

這片土地,並不歡迎外來者,他沙缽略,他治下的突厥,才是大草原上真正的主人。

漢人王朝的戰鬥力,在第一次戰役中,在他勢如破竹的攻勢中,在他縱兵直指長安時,在突厥將北境六郡擄掠一空時,他已經領教過了。

他的判斷是,除了極個別能打的,漢人的軍隊不堪一戰。

何況這一次,自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自己的地盤之上,在大草原之上,他沙缽略,他們突厥人,從來沒有畏懼過任何人,他的突厥鐵騎,足以在任何時候,摧毀隋朝的軍隊。

沙缽略也許具備這個實力,但他也忘記了戰場上的一個規則:驕兵必敗。

加上他的運氣不好,碰上了二個不要命的李姓將領。

他命中的對手和剋星,行軍總管李充敏銳地捕捉到了沙缽略的弱點。

他先指出了突厥的弱點,「突厥每侵邊,諸將輒以全軍為計,莫能死戰。由是突厥勝多敗少,所以每輕中國之師。」

然後,李充因勢利導,向衛王楊爽進獻了破敵之策,「今者沙缽略悉國內之師,屯據險要,必輕我而無備,以精兵襲之,可破也。」

當時,隋朝建國才三年,他們的軍隊還是北周的老班底,這群舊日兵將,攝於突厥之威,大都認為,應該以穩固防守為主。

主動突襲,還是和突厥的強項騎兵對戰,他們大感為難,心有餘悸。

但英雄所見,總有相同之處。

另一個李姓將領站出來挺他,請求和李充一同奔襲。

李徹,曾經被楊堅稱讚為「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廣達(李充)者乎?」。

這個當世一流大將,也和李充持有相同看法。

衛王楊爽見士心可用,便拔出五千精騎,讓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沙缽略的大軍。

事實證明,沙缽略的軍隊過於託大,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漢人軍隊會主動出擊,並且是採用突厥擅長的騎兵作戰的方式。

有備對無備,戰鬥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面倒的情況。

突厥軍隊陣腳大亂,全軍崩潰,在二李的精銳騎兵衝擊之下,再也無法組織反擊。

混亂之中,逃命為上。

沙缽略倉皇四顧,漫山遍野,儘是亡命奔逃的將士。

他知道大勢已去,但自己一身金光閃閃的黃金盔甲,非富既貴,他知道過於惹眼,這正是追逐之中,隋軍最喜歡的目標。

要想逃命,就必須輕裝簡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沙缽略趕緊偷偷鑽入草叢之中,以最快的速度,脫掉自己的黃金戰甲,騎上愛馬,一騎絕塵,拍馬飛逃。

沙缽略鐵了心要跑,那當然不可能追擊得上,畢竟貴為突厥之主,千裡馬還是有幾匹的。

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突襲,一戰就衝垮了沙缽略的主力大軍。

在隋朝精銳騎兵的追擊之下,沙缽略軍隊的緇重和軍糧也被隋朝收割,成為戰利品。

這對突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是鐵,飯是鋼,沙缽略倉促之間逃跑,但散而復聚的軍隊,讓他的軍糧供應,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沙缽略只能飲鴆止渴,殺掉戰馬,粉碎馬骨,來當作軍糧,這並不是一個理性的,正常的方法。

老天爺似乎也要懲罰沙缽略,他流年不利,他的軍隊遭遇了天災。

軍隊之中,竟然流行起疫疾,沙缽略的部隊非戰鬥減員非常嚴重,甚至遠遠超過了在戰場上犧牲的勇士數量。

人不可能和天鬥。

疫疾的流行,對沙缽略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他的核心直屬軍隊,經此一役,損失殆盡。

大草原上,突厥族中,最重武力,這也預示著新的時代將要來臨。

舊王已去,新王當立。

白道之戰,武將們雖然在正面戰場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這些擁有絕對力量的武將,從來都不是楊堅的最愛。

楊堅猜忌刻薄,對於文臣,或者還能善始善終,但對於實權型的武將,卻鮮有能一路到頭的。

擊潰沙缽略的二李,他們的下場足為代表。

李充在此戰之後,進位朔州總管,在邊境素著威名,但他被人告發謀反。

楊堅將他征還京師,雖然並無真憑實據,依然當面嚴厲斥責李充。

李充一心為國,秉性剛烈,經此無妄之災,心中鬱悶不得排解,很快鬱鬱而終。

李徹的結局就要淒慘得多。

599年,高熲失勢,李徹因為和高熲走得近,遭到楊堅的猜忌,被疏遠猜忌,不再任職。

李徹無辜受到牽連,難免有幾句怨言,他也被人告發。

楊堅不想容忍朝野之間的不同意見,他召見了李徹,並且將他引入臥室之內,杯酒言歡,講述起平生偉業,所歷種種,君臣盡歡。

但故人之情述完,楊堅露出了他的本意。

他敬給李徹一杯酒,這也是李徹在世間的最後一杯酒。

李徹望著盛滿毒酒的杯子,也許想起了那個薄曉,在白道,他和李充的縱橫馳騁,身後是無數漢家兒郎,響徹天地的衝殺。

那是一種多麼值得懷念的歲月啊。

杯中酒水清洌,映照出李徹有些落寞的眼神,真寂寞啊。

李徹沒得選擇,他仰頭,一飲而盡。

而他的妻子宇文氏,也在楊堅的兒子楊廣一朝,迎來她生命的終點。

她被李徹的一個非她親生的兒子告發,說是她在家行巫盅之術,顯然這可能關聯到李徹,並且指向了楊堅父子,她被斬殺。

無限感慨,不勝唏噓。

隋朝的中路軍攻破沙缽略主力之時,東北戰線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他們徹底剷除了盤踞在營州一帶的高寶寧集團。

這一戰,也掀開了東北邊疆動亂的背後支持者高句麗的面紗,這個遼東的霸主,從此將走上台前,直接對抗隋唐二朝。

這一戰,將成為影響隋唐二百年局勢的濫觴。

東北方向,土著民族奚,契丹,靺鞨等,都是民風剽悍,戰鬥力強盛的種族。

遠在遼東的高麗當時更是東北地區的霸主。

其文化,制度雖然屬於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但它日益強大的兵力和野心,以及向中原擴張的傳統,註定他們和中原王朝,終將一戰。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

楊堅一統北方之後,必然要拔去籠罩著高麗陰影的高寶寧集團。

高寶寧,他是楊堅的老對手。

這個從來不曾臣服過楊堅的割據勢力,倔強地向楊堅揚起他的刀鋒。

只是,他碰上了更堅硬,更堅決的楊堅,還有那些在這個最好的時代中,最堅硬的脊樑。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