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37章 城破地絕援兵盡,砂城一戰足留名
高寶寧的老巢在營州。

他是位於中原王朝邊緣地帶的割據勢力,也是東北亞局勢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他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並且與契丹,靺鞨等邊境少數民族互為表裏,互相支持,多次進攻擄掠中原王朝的邊境。

他的背後,一直有著東北亞區域霸主高句麗的直接支持。

高寶寧處於高句麗和中原王朝的中間緩衝地帶。

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一旦中原王朝要對外擴張,他就會首先被清除。

楊堅正是這樣想的,他也準備這樣做。

楊堅已經和高寶寧打過幾次交道,高寶寧依靠其背後的勢力和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一直有不臣之心,滿足於作個化外之民。

高寶寧有這個本錢,他本身確實是塊硬骨頭。

他是原北齊黃龍鎮城守,北周營州刺史,依靠其「高」姓,冒認自己為北齊皇族,加上其為人狡黠,頗多謀略,在營州周邊各少數民族內擁有相當高的威望。

他的軍隊核心更是契丹和靺鞨族的戰士,可謂兵強將勇,風頭一時無二。

高寶寧更可能的出身是高句麗王朝高氏在遼東的族屬。

高句麗王朝當時已經成為東北亞的區域性大國,他們自視甚高,不知天高地厚,一直將自己和中原的漢人王朝,日本,並列為東亞三大國,並將自己置於東北亞天然的霸主位置。

高句麗王朝正處在又一次大規模西進的階段。

高寶寧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他們西進的要衝,高寶寧在北齊滅亡之後,也需要依靠一個大國,才能抗衡北周的討伐。

高麗立即向高寶寧展示了他們超卓的戰鬥力和扶植高寶寧對抗北周的決心。

高麗甚至曾經想直接染指中原的戰事。

當年北周滅北齊,在高句麗的支持下,高寶寧曾經組織過一支聯軍,想南下增援拯救北齊的都城鄴城。

但北周的行動過於迅速,他們以狂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摧毀了鄴城。

高寶寧隻得無功北返。

他也拒絕了北周武帝的招降,寧願做一個山大王。

但命運早就寫定,高寶寧將一事無成,這只是他二次撲空頭的行動之一。

在北齊范陽王高紹義的復國行動中,突厥直接支持高紹義,給人,給錢,給兵,給地盤。

高寶寧上書勸進,成了高紹義復辟政府的丞相。

他們想槍杆子裏面出政權。

突厥和高句麗,高寶寧形成一個抗擊北周的聯盟,這個聯盟的目的非常明確,要防止北周趁著攻滅北齊的餘威,藉此機會,完全統一中國北方,進而成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原王朝。

這種強大的鄰居,會破壞突厥和高句麗,相對於中原王朝的戰略平衡。

這個反北周的戰略聯盟,有過一段蜜月期,北周武帝病死於北伐途中。

范陽盧昌期趁勢舉兵響應流亡政府,一時之間,原北齊的東北邊境,全部成了高紹義的勢力範圍。

但北周展示了可怕的戰鬥力量和戰鬥意志。

宇文神舉發兵北進,攻滅范陽盧昌期,並且屠城,對叛亂力量,斬盡殺絕。

高寶寧組織的聯合援兵團,隻得又一次在途中北返。

二次去而復返,二次敗興而來,命運早就已經提點高寶寧,趁早收手,遠禍為佳。

但高寶寧成了一隻過河的卒子,只能前進,再無後退的路。

他曾經成為北周武帝的目標。

這直接導致了高麗的武裝干涉,高麗王和他的女婿,親自率領軍隊直接參與北周和高寶定的戰鬥。

「時後周武帝出師伐遼東,(高麗)王領軍逆戰於拜山之野,溫達為先鋒,疾鬥斬數十餘級,諸軍乘勝奮擊,大克。及論功,無不以溫達為第一,(高麗)王嘉嘆曰:「是吾女婿也!」。

高麗強悍的戰鬥力和尚武精神於此可見一斑,但一山不容二虎,東北亞不能存在第二個霸主。

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此乃自然之理。

因而當大一統的隋唐國力強盛之際,征伐並攻滅高句麗,是國策之需要。

隋唐四代君王,舉全國之力,前赴後繼,歷時近百年,才終於將高句麗滅國。

但高寶寧卻暫時保住了他的地盤,此次征戰,由於高句麗和突厥的直接乾預,加上北周武帝多年戎馬生涯,積勞成疾,竟然病死於出征途中。

第一次對高寶寧之戰,以北周的失敗告終。

但楊堅很快就斬斷了高寶寧的後路,他把高紹義——高寶寧奉以為主,北齊的復辟政權連根摧毀。

楊堅矯詔輔政後,以大丞相的名義,很快掌握了北周的軍政實權,他通過外交手段,許諾佗缽可汗和親千金公主,並輔以絹帛賄賂,才讓佗缽可汗交出高紹義。

佗缽可汗最終屈服於北周的糖衣炮彈,眼睜睜看著他的盟友高紹義被北周擒住。

高紹義對他耿耿於懷,他在蜀中這個流放之地,一輩子都未釋然於佗缽的背叛,至死都憤憤不平地說:「夷狄無信,送我於此。」

高寶寧從此失去了恢復北齊的最後希望,他也失去其賴以存在的根本。

身處大國之間,他最終的結局,要麼是成為流寇,要麼就被徹底消滅。

他知道自已處於四戰之地,在各大勢力之間,只能擇強而從,但他不想歸順楊堅。

那就只剩下一條路,並且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那就是成為突厥和高句麗的對抗中原王朝的棋子和先鋒。

當然,也是走狗。

很自然地,當楊堅矯詔輔政,天下騷然,尉遲迥起兵之際,他也蠢蠢欲動。

尉遲迥老於戰場,精於戰略,他策劃了一個反楊堅同盟,北結突厥和高寶寧。

這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如果能和突厥及高寶寧連成一片,楊堅將面臨四面受敵,處處應戰的不利局面。

但在他們之間,還有一支不可逾越的強硬力量,那就是幽州的於翼。

他和晉陽李穆一樣,並不看好尉遲迥,他們幾乎都是第一時間選擇押寶楊堅。

高寶寧身上有太多北齊的鉻印,背後也有太多突厥和高句麗人的身影。

這註定他無法真正向楊堅投降。

即使投降,以他這種出身,必然有一天,會被清洗。

楊堅的態度非常堅決,既然談不攏,那就打,狠狠地打,在戰場之上,決定誰有話語權。

這註定了高寶寧必然要經受最堅決嚴厲的打擊。

外賊可以慢慢平復,但家賊卻必須第一時間給予殲滅。

現在輪到高寶寧了。

在第二次隋突戰役中,沙缽略的主力被衛王楊爽大敗於白道,他本人也於草叢中,丟棄金甲,狼狽逃竄。

沙缽略在中線的突然崩潰,產生了蝴蝶效應。

東線的力量對比立即發生了變化,高寶寧失去了突厥的牽製和直接戰力支持,對於他這種小小的割據勢力而言,打擊是致命的。

面對隋朝陰壽的十萬大軍,高寶寧隻得避而遠之,他棄城奔逃入沙漠之北,以期捲土重來。

陰壽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高寶寧的老巢黃龍諸縣,隨後班師。

但高寶寧顯然是個遊擊戰的大師,他採取了流動和彈性的戰法,敵退我進,敵進我退。

陰壽一退,他立即派遣他的兒子率領大批騎兵,大掠外城,陰壽的留守軍隊苦鬥數日,才勉強打退這次進攻。

陰壽大為苦惱。

他知道,如果讓高寶寧自生自滅,以他在北地多年的經營,背後又有突厥和高句麗的支持,總有一天,他肯定會重新成為心腹之患。

陰壽想到了一個永絕後患的方法。

對於這種人,必須從肉體上永遠消滅他。

於是,陰壽頒佈了一道懸賞令,重金求購高寶寧的腦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