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91章 千古名將唯楊素,兩相一戰定突厥
染乾(突利)要想生存,就只有一條路,率領部族南徙。

他們遷居到原來的度斤舊鎮,成為隋朝和都藍可汗之間的緩衝。

都藍看到突利徹底地倒向隋朝,再也無法忍受心中的氣憤,大怒道:「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乾!」

都藍和隋朝撕破臉皮,不再朝貢,伴隨而來的,經常發兵騷擾隋朝的邊境。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隋朝現在有了戰略縱深,突利頂在前方,他也是頂尖的探子。

都藍可汗每次發兵,突利都事無巨細,及時通知隋朝,戰場之上,軍情第一。

提前防範的隋朝,每次都是可以有備無患,以逸待勞。

都藍發現了一個事實,他的進攻,再也沒有大的收穫。

突利的叛徒行為,激起了都藍得怒火,他必須拔掉這顆橫亙在隋突之間的釘子。

於是,都藍聯合西突厥的達頭可汗(玷厥),準備徹底剷除突利的勢力。

這是西突厥達頭可汗第二次東進。

在第一次東進時,達頭可汗組成過一個聯盟,由他和東突厥內部反對沙缽略的勢力組成。

西突厥達頭可汗的目的是取代沙缽略,成為突厥大可汗。

他本來已經無限接近完成這個目標,但隋朝不會讓大草原上,再出現一個統一的霸主。

達頭的如意算盤被楊堅粉碎,他派兵直接參戰,打敗達頭。

楊堅通過這次戰爭,一箭雙鵰,也贏得了沙缽略可汗的歸附。

但大草原上,不可一日無主,當楊堅成為天可汗之後,他扶植和隋朝親近的處羅侯,但他雖得人心,又勇猛無雙,但卻時命多難,二年之後,竟然在西征途中,被流矢所中,意外而亡。

突厥自此之後,就進入了都藍可汗的時代,但處羅侯之子染乾(突利),一直是都藍的眼中之刺。

現在已到了撥掉這根刺的時候了。

都藍可汗的聯合作戰計劃,立即得到了達頭可汗的支持。

達頭可汗從來沒有熄滅過他統一東西突厥,成為大可汗的夢想。

都藍知道突利的背後有隋朝的支持,他沒有能力應付兩方面的聯軍,他並沒有忘記當年沙缽略可汗,在隋朝的直接乾預下,迅速敗亡的事實。

相比隋朝的威脅,都藍可汗更願意聯手達頭,掃平突利。

達頭等待這個復仇的機會已經太久了。

雙方一拍即合。

達頭將在這次東征中,實現他的夢想,他也將獻身於他的夢想。

東西突厥聯軍的首要攻擊目標,是軍事重鎮大同城。

他們的進展非常順利,雙方合兵,掩襲突利,長城之下,展開激戰,突利雙拳難敵四手,大敗虧輸。

這次失敗是致命的,突利失掉了他能夠失掉的一切。

他的部眾,他的兄弟子侄,他所有的光榮,都立即煙消雲散。

突利和長孫晟亡命逃向隋朝,他的身邊,只剩下五個戰士,到天明時分,收合亡散,才有數百個騎兵聚攏在一起。

突利看到僅剩的這點本錢,心中五味雜陳,何去何從?

突利有些猶豫,他手上的籌碼太少,很難為自己爭取到最佳的利益。

突利和部下一合計,覺得現在並不是南投隋朝的好時機。

他對跟隨他的部下說:「今兵敗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豈禮我乎!玷厥(達頭)雖來,本無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濟。」

在大事大非的關頭,突利顯然沒有忘記自己突厥人的身份。

如果叛入隋朝,他很可能成為突厥的千古罪人。

突利非常猶豫。

長孫晟非常準確地掌握了突利的心理特徵,他知道必須立即在突利的馬屁股上抽打一鞭子,突利這匹馬才能跑向隋朝。

於是,他給突利下了一個套。

長孫晟秘密命令部下先行一步,進入附近的伏遠鎮,讓守兵趕快點燃烽火。

當突利看到狼煙滾滾,衝天直上,大驚之下,便問長孫晟出了什麼大事?

長孫晟等的就是這句話。

於是,他半真半假地對突利說:「城高地迵,必遙見賊來。我國家法,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鋒。彼見賊多而又近耳。」

現在燃起了四個鋒火,顯然是大敵壓境。

這個消息,直接打消了突利想投降達頭可汗的想法。

他非常清楚,在自己身後緊追不捨,必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只能是都藍可汗。

他沒有時間和機會,再去接觸達頭了。

他只剩下一個選擇。

於是,他對著部下說:」追兵已至,且可投城。」

突利率領他的部下,全軍進入伏遠鎮,長孫晟趁熱打鐵,立即帶著突利,二人快馬飛馳奔向都城大興。

楊堅龍心大悅。

這是隋朝對突厥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突厥的可汗,親自跑來長安投靠自己了。

但都藍可汗並不想放過突利,他派出使者來向楊堅要人。

楊堅直接拒絕了都藍的要求。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一樣不可能得到。

作為國家禮儀,楊堅還是給了都藍的使者,一個當面和突利對質互辯的機會,突利理直詞強,都藍使者無功而退。

突利成了一個香餑餑,也成了隋朝的戰略武器。

他從此和隋朝進入蜜月時期。

楊堅準備支持突利成為標竿。

楊堅出錢出人出馬,劃定土地,讓突利招撫原來的部眾。

要想讓突利成長為,可以和都藍可汗爭一日之長的可汗,首要之計,就是要增加突利的人口。

隨著人口的增多,楊堅給了他們一個非常優越的地區去繁衍生息,積蓄力量。

那就是富饒的黃河河套地區,這就是長孫晟的第四策。

「染乾(突利)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都藍)抄掠,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二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裡,掘為橫塹,令處其內,盡情放牧,免於抄掠,人必自安。」

楊堅下足了血本。

河套是一個形勝之地,突利新敗,人口土地盡失,如果沒有新的穩固根據地,一定會被都藍可汗風捲殘雲般消滅,更不要說去招撫舊部,東山再起了。

事實證明,即使有黃河天險,也很難擋住突厥的騎兵。

隋朝當時已經全面和東西突厥聯兵開戰,除了正面戰場和突厥硬剛之外,在後方,隋朝已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

為了支持突利的招撫大計,楊堅在初期至少投入了三萬戰士,專門協助突利立住腳,去防禦突厥聯兵的進犯。

除了被動的防禦,楊堅還為突利建築了一個新家,那就是大利城。

以漢人的制度,專門為突利築城,有了牢固的據點,才利攻利守。

隨著突厥軍事壓力的增大,楊堅又修築了金河,定襄二城,以護衛大利城。

這就是三城活染乾。

這種投資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突利被楊堅冊封為啟民可汗,並且,隨著他的可賀敦安義公主的逝世,楊堅立即將另一個宗室公主義成公主,許配給啟民可汗為妻。

後方戰場上,隋朝已準備就緒,在楊堅的扶植下,啟民可汗的小朝廷已初具規模。

但要真正戰勝突厥,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擊敗突厥的騎兵。

楊堅做到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