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93章 二虎相逢必一戰,隋朝首征高句麗
漠北出現了權力的真空。

東西突厥都遭受了慘痛的失敗,大草原群龍無首,此消彼長之下,漠北將要變天了。

誰能收拾這個殘局,誰就能雄起。

長孫晟非常準確地把握到這一戰略時機,他向楊堅再次獻策。

「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賊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降,必並來降,請遣染乾(啟民)部下分頭招慰。」

啟民的招撫和收割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都藍可汗被殺之後,混亂無序,殺伐叢生的大草原上,在啟民的招撫之下,逐漸恢復平靜。

突厥大部分部族都願意歸附隋朝,在新的秩序下生活。

經過啟民(突利)以身作則的示範,突厥的種群發現了另一條,也足以生活的道路,那就是在隋朝的羈縻統治之下,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

但還有一個人並不願意臣服隋朝,他就是西突厥的達頭可汗。

所有的人都可以臣服隋朝,但達頭不行,他可以死,但絕不可以投降。

他是西突厥的可汗,他一直立志於統一東西突厥,成為萬眾景仰的大可汗。

他的夢想是恢復突厥曾經的榮光。

當他第二次遠離故土,進入東突厥境內,就準備獻身於他這一生的夢想。

不成功,則成仁。

現在,他必須堅持戰鬥到底。

達頭可汗招集余兵,再度樹立起對抗隋朝的旗幟。

槍打出頭鳥,毫無疑問,這招致了楊堅的堅硬和冷酷的反擊。

楊堅的反應速度非常快,他命令晉王楊廣,立即率軍出討。

長孫晟又一次站了出來。

他實在是突厥的苦主,他以自己在突厥多年的經驗,又向晉王楊廣獻上了一個計策。

「突厥飲泉,易可投毒。」

這是殺人誅心之計。

這並不是一種仁義之術,但在戰場上,只有勝利才是唯一的目的。

誰夠狠,誰就能成功。

在大草原上,必須有固定的水源補給點,只要能找到這些水源,並向水源投毒,必然會引發突厥的牲畜和人口大面積死亡。

這可以從根本上動搖突厥的軍心和戰鬥力。

突厥民族有著非常樸素的信仰,他們會覺得這一場戰爭,連老天爺都不站在他們一邊。

事實證明這次投毒事件,在突厥境內引起了恐慌。

突厥人看到成群的羊馬,接連死去之後,都互相傳呼,「天雨惡水,其亡我乎?」

軍心一動,士氣已失,再無可勝之道。

達頭可汗只能遠遁。

長孫晟這條水源投毒計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達頭可汗一走,樹倒猢猻散,留下來的部落,本來就和隋朝沒有不共戴天之仇,於是,他們也派出使者,紛紛向晉王楊廣投降。

此戰之後,長孫晟也收穫了他的新稱號:霹靂將軍。

那些投降的突厥使者,拜伏於楊廣之前,對他說道,在突厥之內,非常畏懼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晉王楊廣此行,天時人事大勢所趨之下,大獲全勝,不費吹灰之力,就擊敗了達頭可汗。

長孫晟一人之力,一計之威,成就隋朝如日中天的武功。

楊廣心中開懷,臉上大笑,心悅誠服地對長孫晟說道:「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比,一何壯哉。」

於是,長孫晟雷霆將軍的稱號,不脛而走。

但打蛇打七寸,東突厥都藍可汗雖然已被消滅,西突厥達頭可汗卻依然盤踞於大草原上,長孫晟沒有忘記他,楊堅也沒有忘記他。

長孫晟將達到他人生的頂點。

他提出了長孫五策的最後一策,以見證這個神一般的男人。

等待了很多年,終於要在今天決戰了。

他向楊堅上表說:「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裡,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為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

然後,長孫晟下了斷言,「欲滅突厥,宜在今日。」

這判斷的理由,有著非常神秘的意味,當然不可盡信。

但判斷的結果卻非常具有前瞻性,絕對是長孫晟長期跟蹤,分析突厥的情況之後,得出來的最合適的決戰時間。

這距離長孫晟當年向楊堅上書滅突厥之策,已經整整過去了20個年頭。

開皇元年,長孫晟就精準地預言,「(突厥)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乘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其後的發展,一如長孫晟所預言。

長孫晟不愧是當世戰略大家,他以一人之力,依靠隋朝強悍的戰力,極短時間,就讓突厥臣服於隋朝,建此不世之功。

在他之後,隋朝又出現了一個戰略大家,他就是以經營西域出名,繼承長孫晟的衣缽的天才縱橫之人。

他叫裴矩,他將很快開始他的傳奇。

隋突二國,終於要迎來最後的決戰。

於是,楊素領軍,長孫晟為受降使者,護送啟民可汗打頭陣,先去招撫草原上各個群落。

大勢已定之下,草原上各種勢力,需要在新的世界之中,謀取自己的位置。

他們爭先恐後來投奔隋朝,並且和達頭可汗劃清界限。

於是,達頭可汗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基礎,萬裡草原雖大,卻再沒有他的容身之處了。

達頭可汗隻得南下投奔青海的吐谷渾。

但他遠遁千裡之後,卻從此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楊堅取得對東突厥的全勝,這也是楊堅一朝武功的巔峰。

東突厥雖然失敗,但他們的種族卻並未消亡。

突厥的余民,在啟民可汗的旗幟下,臣服隋朝,並且度過了一段非常長時間的蜜月期。

但這始終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憂。

廣袤的大草原上,一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族群來領導,這也是自然之理。

於是,當東突厥休養生息,人口繁衍昌盛之後,磧北故土,漠北草原,還有突厥過往的榮光,都將是他們內心念念不忘的追求。

和隋朝的關係,此消彼長之下,形勢將發生逆轉,養虎遺患,自古之理。

但當時的情勢,卻極為可觀。

楊堅取得了對東突厥的完勝,北方草原的危險解除。

但對於楊堅而言,北方的憂患剛剛消除,還沒來得及喘口氣。

他就發現,在帝國的東北面,已經崛起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王國,以至於隋唐二代,歷經四代君主,花了近七十年時間,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才最終將其滅國。

這就是高麗,也叫高句麗。

古代高句麗自古就是中原的附庸,裴矩在鼓動楊廣出征高麗時,曾對他說:「高麗之地,本為孤竹之國,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可見,高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領土,並且以遼東為它的大本營。

高句麗歷代統治者,都處心積慮擴展領土。

日積月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至隋朝時,已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大國,它的勢力已從遼東,擴展至朝鮮半島的大部分。

朝鮮半島處於三面環海之中,高句麗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無法向海上擴展勢力。

他們向朝鮮半島的擴張減緩,但他們掠奪成性,永遠不滿足於現有的土地和人口。

這迎來了它們擴張國策的改變,他們以遼東為基地,時刻虎視和覬覦中原王朝的領土。

高句麗這個國家,在東北亞的儒家文化圈中,其權力佈局最終目的,是想取代中原王朝而成為東北亞區域性霸主。

一山不容二虎,東北亞只能出現一個核心大國,那就是隋朝。

如果任由高句麗不受控制地發展勢力,必定和隋朝的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不相吻合。

隋朝和高句麗,必有一戰。

二個國家之間,終於要正面決戰了。

但與高句麗處心積慮,拓展土地和發展勢力不同,隋朝的重心卻沒有辦法放到遙遠的東北地區。

隋朝需要應付更為緊迫和現實的生存壓力。

一是北面的突厥,一是南面的陳國,這都是楊堅必須優先考慮的國家大計。

楊堅矯詔輔政,以陰謀詭計,非常短的時間,就篡周立隋,這導致他本人,在國內的根基也並不穩固。

攘外必先安內。

這需要耗費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些必要的基礎工作。

於是,高麗羸得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他們肆無忌憚地在隋朝的東北部發展勢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