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95章 伽羅暗斬尉遲女,宮中二聖天下聞
隋朝如日中天,楊堅制定了一個水陸合擊的策略。

這是隋朝第一次在江北的海戰。

楊堅專門設置了一個水(海線)軍總管,他就是前陳國的水軍都督周羅睺,他將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渡海直擊高句麗的本土。

這種水陸夾擊的戰術,一直被歷來征伐高句麗的行動所沿用。

一是從陸路進擊遼東,二是從海上,直擊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老巢。

這本來是萬無一失的策略,也是以大打小,以強凌弱的標準計劃。

因為高麗雖然是東北亞,陸地上的霸主,它的海軍建設,卻可以忽略不計,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隋朝指揮得當,至少可以維持不敗的局面。

最壞的結果,就是從水路回撤。

但形勢的發展和結局,讓人驚掉下巴,隋唐二朝,竟然屢次在高句麗大敗虧輸。

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高句麗從來都是以中原王朝為假想敵,其政治和軍事,從頭至尾,就是對抗,為了擴張準備的軍國一體制。

但反觀中原王朝,當他們從千瘡百孔的內戰之中,來不及休養生息,就要被動或主動地遠征,那個他們完全不熟悉的高句麗。

他們對那裏的人情人性,氣候地域,基本是兩眼一抹黑。

從戰略上講,就先輸了一籌。

但中原王朝最大的優勢,卻是即使遭遇慘敗,也能快速發動自己的戰爭機器,很快會捲土重來。

這會讓高句麗王朝最大的弱點,無可遁形,雖然他們可以在戰術上戰勝中原王朝,但戰爭同樣是損耗戰,比拚的是誰更能耗得起。

高句麗國小力弱,幾次大戰之後,整個國家,就會被拖入戰爭的深淵。

內憂外患齊生之際,就會陷入崩潰的邊緣,而對面的中原王朝,卻總是滿血復活,並且逐漸掌握了戰爭的技術和主動權。

最終的結局,早已寫好,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勝強,實在是自然之理。

但隋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卻是一次非常失敗的軍事行動。

他們莫名其妙,就已經全軍覆沒。

在行軍之前,隋軍就已經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預示著此次出師或者會遭遇不利。

楊堅鐵心討伐高句麗,但隋朝上下,並非是鐵板一塊。

最大和最堅定的反對者是高熲。

高熲反對出征的真實原因,已經不得而知。

或者他認為整個隋朝,對高句麗所知無幾;或者又認為高句麗只不過蕞爾小邦,不值得大軍親征;抑或是別的原因。

反正在討伐高句麗一事上,高熲一反常態地,堅決反對出兵。

這是一種非常反常的政治信號,意味著最高權力層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並且公開化了。

可以相信,楊堅君臣之間的矛盾,絕對不止這一個,只是很多都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無跡可尋罷了。

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高熲成為楊堅的第一宰相,已經差不多二十個年頭,他憑藉其極強的執行力,君臣一心,將隋朝的國力推進到極盛之地。

現在出現了裂縫。

楊堅展現出他獨斷專行的一面,他堅持派高熲出兵。

這引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在沒有見到高句麗軍隊之前,隋朝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隋軍主力六月才出臨渝關(山海關),但一路行來,卻像蝸牛一樣,三個月之後,還沒有走出遼西。

這並不是高熲有意怠工。

而是要歸罪於遼西過於糟糕的天氣,這也是橫亙在中原王朝征伐時,最主要的天敵之一。

遼西的雨季,根本就不適合行軍。

大雨一直下,遼水漫地成沼澤,泥濘無法行軍,隋朝的後勤也無法跟上。

征伐高句麗的軍隊,很快就出現了糧食缺乏的情況,禍不單行,大軍之中,竟然出現了瘟疫。

這直接導致高熲的陸路主力軍未戰即潰。

而周羅睺率領的海軍,命運也非常悲慘。

他們在海上遭遇颱風,戰船大多數被大風毀損,潰不成軍之下,幾近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極不成功的行軍。

但對於未來七十年,討伐高句麗的戰爭實踐而言,卻有很多教訓,可以供後來討伐者借鑒。

此次行軍,暴露出很多核心問題,諸如行軍時間,速度,後勤,還有整體的戰略戰術,全都需要重新設計。

到唐高宗李治一朝,在他最終摸索出,並掌握攻滅高句麗的方法以前,隋唐二朝,還需要付出足夠多,充滿鮮血和生命的慘痛代價。

事情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

九月,楊堅下令班師。

這次討伐,雖然雙方並沒有接觸作戰,但隋朝的戰爭動員能力和實力,顯然給高句麗以極大的震撼。

能不戰,就不戰。

高句麗準備開展外交,讓楊堅暫停討伐。

高句麗王高元給了楊堅一個台階,他先在口頭上服軟。

他上了一道國書,向楊堅惶懼請罪,並且謙稱「遼東糞土臣元」以示弱,希望能以低姿態,推遲下次戰爭的時間。

楊堅見好就收,於是罷兵,待高句麗一如既往。

楊堅其實並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收兵。

因為,他要集中精力,應付他一生之中,也是隋朝發展史上最重大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將扭轉隋朝的發展方向,並耗盡楊堅一生的精力。

這就是到底要立誰為太子?

帝國太子,國之重器。

誰當太子,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

楊堅的大兒子楊勇,已經做了近二十年的隋朝太子了。

但現在卻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因為楊勇得罪了獨孤伽羅,失去了楊堅皇后的歡心。

楊勇雖然是楊堅和獨孤伽羅的長子,但楊堅總共有五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是獨孤伽羅親生。

於皇帝而言,這是一個奇跡。

楊堅曾經不無得意地,以一種萬事盡在掌握的口吻說過。

「前世皇王,溺於嬖倖,廢立之所由生。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

楊堅確實開創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跡。

他一生只有一個皇后,所有皇子他部都由他和皇后生育的奇跡。

但這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父子兄弟爭位,慘烈更甚於於前朝的例子。

正常來說,楊勇的太子之位穩若磐石。

但楊堅卻忽略了一點,在絕對的皇權誘惑面前,父子兄弟都不過只是虛名,唯有皇位,和它代表著的絕對的權力,才是真正的真實,也是唯一的追求。

並且,當親兄弟開始爭奪儲位時,其殘酷和慘烈,並不比異母所生的兒子們更溫柔。

楊勇最大的失誤,是失寵於母后獨孤伽羅,這是致命的。

他得罪獨孤伽羅的理由,是所有家庭關係之中,最難以調和處理的婆媳關係。

楊勇,作為兒子,在矛盾發生時,他既不能調和緩衝矛盾,也並沒有站在他母親獨孤伽羅一邊。

這對楊勇來說,是一個無法承受的災難。

如果說只是失去楊堅的歡心,以楊勇做了二十年太子,在朝野根深蒂固的勢力和影響,從帝國的政局考慮,也許楊勇還能順利接班。

但是,他失去的是獨孤伽羅的歡心。

她首先是個女人,並且是史上最妒悍的女人,然後,她也是一個權傾宮中,能控制楊堅的皇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